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秦牧《菱角的喜剧》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
题目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秦牧《菱角的喜剧》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如此,“菱角家族”还应该算是最简单不过的。生物学书籍告诉我们,像蝗虫、蝴蝶……这一类昆虫,都各各有两千种左右。区别于其它的生物,它们有许多的“同”,因此它们构成一个家族,然而在“同”中它们又有许多的“异”。在不知道底细的人看来,它们都“差不多”,但是在专门研究它们的人的眼睛下,它们却原来有这么多的不同。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搞化学的人告诉我们,碳水化合物有几千种。搞物理的人告诉我们,同一种元素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有千奇百怪的形态。医生会告诉我们,人的体质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些患“过敏症”的人喝一杯咖啡就要死要活,有些人装一肚子咖啡却仍旧可以酣然大睡。有些人牙齿不够一般人的二十八枚,个别的人却可以长出三十六枚……。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因为它们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规律可寻。掌握了一般性之后,再努力去掌握具体事物的特殊性,这就可以使认识达到比较精确的地步了。
         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有一次我在田里跟一群农民一起劳动。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大多数的农民都说一定要下大雨了,但有一个农民笑嘻嘻说绝对没有雨。过不了一会,果然又是丽日当空,一点雨意也没有了。大家问那农民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个时候吹那种风就不会有雨,而且昆虫的活动他看来也没有异样。其他的农民只掌握一个“黑云”的条件,这农民却掌握了“黑云、风势、昆虫动态”等等条件,他除一般性之外更掌握了特殊性、复杂性,因此他胜利了。
         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有些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有些地方山洞可以养猪,但另一些地方山洞养猪却总是失败,原因是泥质、湿度等等不同的缘故。不掌握具体条件,就一定要倒霉。这真是灵验极了的事情。
         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深入实践、多方听取意见,肯定自己有所不知随时随处努力求知,不止掌握事物的一般性还掌握它的特殊性……,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这“捞什子”——简单绝对化的思想方法,常常把人害得好苦呵!
1.“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真像是讲究‘君臣佐使’的中药方似的,抽出一味就不成其为好药了”这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节选部分来看,如何理解文章标题《菱角的喜剧》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论证。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指组成药剂的药物可按其在药剂中的作用分为君、臣、佐、使四种。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比喻论证是想证明任何事物都有一般性,同时也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多样性,就像中药的这些药物一样,抽去一味药,其药性和作用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理,认识事物也要注意其复杂性、多样性,绝对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2、选文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菱角去观察思考,得出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的哲理结论,标题《菱角的喜剧》包含有出乎意料之意,也有从日常生活经验归纳得出一个较为重大的生活哲理而喜出望外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秦牧《菱角的喜剧》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菱角有无角、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如果加上个别变异者,说不定偶然还有几个一个角和五个角的。但即使】;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城里的月光把你照亮
李晓
         (1)在我家楼下街对面,有一家乡下夫妻经营的夜市小卖铺。
         (2)他们的女儿,今年刚刚考上重点大学。夫妻俩便把农田交给亲戚耕种,在城里租了房,靠经营这街边小摊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3)同他们渐渐熟了,每次去小吃摊,那男的只要有空,便会开一瓶啤酒,同我喝上一杯,亲热地聊上几句家常话。从他的话语里,我能感受到,一个乡下人步履蹒跚地来到城里,通过自己的辛劳谋得衣食后的幸福和满足。特别是谈到他们争气的女儿,两口子荡漾出开怀的笑。有一次我在他们的笑声中抬起头,突然发现,两口子的夫妻相竟越来越重叠吻合了。
         (4)每当这个城市在深夜里响起一片呼噜声时,我就会想起他们才收拾好摊子,挑起担担儿,在昏黄的街灯下,踏着歪歪斜斜的影子,一身疲惫地回到他们那蜗牛般小小的家。在深夜,有时候我因为写作晚睡,我会习惯性地推窗,伸出头去看街对面一片小小的灯火,心窝子里就会浸透一片湿润。多好的一对夫妻啊,他们还常常从乡下给我捎回一个长得憨憨的冬瓜、一块熏得油亮的腊肉、几节沾着泥土的藕,这些乡间的食物总会让我把故乡一次一次迁移到心里,在城里不再会有一颗漂泊的心。
         (5)去年中秋之夜,当城里上空朦胧的月光轻洒在这小吃摊上时,小偷突然闯进了他们的家,夫妻俩辛辛苦苦攒下的一万三千块钱被小偷一卷而走了。当他们挑着担子在那个中秋的凌晨回到家,男人去抽屉里找牙膏时,才发现抽屉里的钱一下就没了影儿。
         (6)中秋过后,我从外地出差归来,才知道了这件事。我坐在他们的小吃摊上时,夫妻俩几乎是轻描淡写地说出了这件事情,要知道,那是他们熬更守夜的收入啊。那男的轻轻呷了一口酒对我说,哎,说不定他家里也是要急用没办法,是他的老母亲生病需要钱吗。他说这话的时候,像是在自言自语。那女的对我说,只要女儿考上大学,天大的事,睡一觉就好了。一说完,她咧嘴一笑。那天夜晚,我一直陪伴着他们聊天到收摊,直到看着他们夫妻俩挑着担子消失在小巷的尽头。此时已是子夜,月已踱至西天,这一片月光,突然把我一直灰暗的心空照亮。
         (7)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在窗前的月光中静静地听许美静《城里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子夜轻飘的歌声中,我眼前的月光中腾起一片白雾。
         (8)在一双磨炼得很世俗的眼睛里,这样的一片月光常常被我们怀疑,忽视,看出破绽。然而,这一对在城里如蚁生活的夫妻,他们一直生活在美好的月光下,即使天空中没有月光,那月光也会流淌在他们世俗的生活中,把世俗的生活照亮,把他们那不易被察觉的平淡幸福和小小梦想照亮了。(选自《中山日报》2011年9月10日)
1、文章第(4)段刻画了这对夫妻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下列两句中关于月光描写的作用。
(1)去年中秋之夜,当城里上空朦胧的月光轻洒在这小吃摊上时,小偷突然闯进了他们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已是子夜,月已踱至西天,这一片月光,突然把我一直灰暗的心空照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本文标题中的“月光”有什么象征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正午的朗诵韩宗夫

        ①离开老家久了,便开始怀念那些纯粹的乡间生活了。那里的阳光,每个季节都不一样,每个时间段都不一样,时强时弱,色彩纷呈,绚丽夺目,散发着奇异的流光和异香,熨烫着土地的每一个褶皱处,照耀着心灵的每一寸角落,使你陶醉在一种真实可触的幸福里;那样的阳光,仿佛可以用桶来提,可以用马车来拉,可以用木锨堆成堆,装入腰粗肚圆的粮食囤里储藏起来,供日后慢慢享用。只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触。当一个人在他乡呆久了,每当身心俱疲的时候,就会突然地想起来,冥冥中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牵引力,促使我回去。
        ②八月时光,太阳骄横跋扈的本性渐渐收敛。一天之中,早晨和晚上是最宜人的,衣服穿得奇少而不觉身寒。小孩子则一丝不挂,这是上天赋予他们神圣的权利,是纯洁人性的最初体现。整个村庄就是一群小孩的天下,到处可见他们活泼好动的影子,他们的快乐就是村庄的快乐,让村庄充满了无穷的生机和希望。整个村庄就是一个小孩儿,几乎没有需要遮掩的地方,庄稼一片连一片,长势和收成一目了然。
       ③那时我家宅子前边是一个干净的场院,四周长满了坚硬的刺槐和柔韧的榆树。在清明节后,圆圆的榆钱花团锦簇,与嫩绿的树叶一起同时秀出,跟槐花一样,既可以生吃,也可以掺上地瓜面放在锅中蒸着吃,非常甜美。直到现在我还认为:人世间最好的饭,应该是槐花与榆钱,既不需要田间管理,更不必喷药施肥,举手可得,可是当你再想吃它的时候,已经多少钱也买不到了。
        ④榆树生得又粗又大,槐树长得又高又壮,浓荫蔽日,上面爬满了不甘寂寞的蝉和威武雄壮的天牛。在蝉的聒噪声中,刚吃过午饭的七爷,躺在槐树底下的竹椅上,悠哉游哉地听收音机。凉风习习,顺便带走了午间的燥热,假寐中的七爷,脸上盖着一顶旧草帽,没有人知道他是睡是醒。废弃的篱笆边,站满了一排排的向日葵,它们个个垂着金黄硕大的花盘,满脸虔诚地朝着大地深情地鞠躬;牛栏边的牵牛花,颜色鲜艳,有红色的有蓝色的,开得精神抖擞,煞是好看,可惜没能把黄牛牵住,反而被黄牛饕餮了一顿,赔了夫人又折兵;两只花公鸡在争斗,互不相让,说白了就是为了旁边那只看热闹的母鸡,而这只鸡婆显得很淡定。一队蚂蚁正在拉练,拖拖曳曳的行军队伍,从家门口开始,经过假寐中的七爷,爬上了一棵树干中空的老椿树,它们最终去了哪儿,没人知晓。
        ⑤整个午间的氛围异常娴静,听不到大的声音,只有小的声音嘈嘈切切,人声和动物活动的声音穿插其间,织起一道声音细致的罗网。浓烈的阳光从树木之间的空隙均匀地洒下,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币,随着树叶的抖动,光晕漫漶,时而放大,时而缩小。蝉叫一阵停一阵,呼朋引伴,乐在其中,越是阳光强烈的时候,它们鸣叫得越欢,仿佛是在向烈日宣战,既然没人能管得了它们,那就由它去吧。这个时候的人是很少活动的,越活动越烦热,也尽量不与他人搭讪,自顾摇着自己的蒲扇。风偶尔吹一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树枝便跟着摇曳一下。
       ⑥此时正值雨季,三五日便有一场小雨,之后便阳光晴朗。田地里非常湿润,庄稼长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颗粒饱满。玉米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与高粱、谷子等农作物一起组成了密密的青纱帐。花生开出黄色的小花,惹人怜爱,与地瓜西瓜一起组成了团结的绿色地毯。这时节,宽宽的玉米叶子如锋利的刀叶,很容易划伤满是汗水的胳膊,那滋味的确痛苦难受,但总有人控制不住青草的诱惑,玉米下面的青草,长长的肥肥的,一会儿就割满了草筐,煞是诱人。在艰苦的割草过程中,时常碰见一种叫龙葵的植物,现在已经基本绝迹,其成熟的浆果成紫黑色,如同一簇簇小葡萄挂满了整棵植株,酸甜带香的滋味犹如蓝莓,遇见必会采摘解馋一番。更有幸运者会碰到野生的西瓜。
        ⑦唤也不回来。     (选自2011年12月《散文》,有删节)
1.请写出文中第一段划线的“不可抗拒的牵引力”所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除了描写很多动植物以外,分别在第二段和第四段穿***小孩和七爷,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作者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赏析。
①废弃的篱笆边,站满了一排排的向日葵,它们个个垂着金黄硕大的花盘,满脸虔诚地朝着大地深情地鞠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浓烈的阳光从树木之间的空隙均匀地洒下,像铺满了一地的金币,随着树叶的抖动,光晕漫漶,时而放大,时而缩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正午的朗诵”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其内涵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载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事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摘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注】①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文化节”而写的文章。②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③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④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 )而得名。
1.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     )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
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
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B.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炼等有直接的影响。
C.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D.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
3.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汝窑
  汝窑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位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临汝一带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说。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
  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汝窑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瓷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的成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汝窑有两部分,其一是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出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口。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间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中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1.下列对“汝瓷”或“汝窑”的表述,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汝瓷”得名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在大业初年置临汝为汝州之时。
B.“汝瓷”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超过了南方所有的青瓷,其器型规整的程度也是绝无仅有的。
C.“汝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民窑的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到耀州窑影响,属耀州窑系,不属于汝窑系。
D.“汝瓷”釉面开裂纹片本是在烧成过程中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无意识的缺陷,后来却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装饰。
2.下列属于“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北宋官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现今汝瓷传世品更是稀少,全世界仅存65件。
B.明代前期景德镇德御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烧,但鲜有乱真者。
C.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
D.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和世人。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彝周鼎是商周的青铜礼器,十分珍贵,能与商彝周鼎比贵的只有汝瓷。
B.通过发掘品中大量存在与现存的65件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以及一些可行的实物依据,古陶瓷研究人员得出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就是宋汝官窑口的判断。
C.判断一件瓷器是否宋官窑汝瓷,“香灰色胎”、“细小而规整支钉痕”、“釉面开裂纹片”“天青色”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的重要依据。
D.随着研究人员对汝窑址进行的一次次发掘,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相继出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将成为历史。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1)真的猛士,     ____,      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惨象,    _____;流言,     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将横线上的语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两句的含义。
(1)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引文(1)里,鲁迅说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而且反复强调,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