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露珠周代进(1)深秋的清晨,踏着淡雾,走进市郊的田野,准备晨练。不一会,便发现自己的裤脚上有一些潮湿,这才意识到,田野的草上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露珠
周代进
(1)深秋的清晨,踏着淡雾,走进市郊的田野,准备晨练。不一会,便发现自己的裤脚上有一些潮湿,这才意识到,田野的草上尽是露水。
(2)我蹲了下来,好奇地审视着一棵小草上发亮的小东西。绿绿的小草,两片长叶一片小叶,长叶的叶尖上各垂吊着一滴露水,像是小草用劲生长而冒出的汗珠,如同农民们顶着烈日在田头劳作时脸上渗出的那样,圆圆的,晶莹剔透。于是,我感叹大自然的杰作,想象着大自然将那些人类反复弄脏的污水塘中的水、污水河中的水以及土地中睡着的水,用怎样无声的呼唤和无声的拍打,将它们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唤醒,一个分子一个分子地动员到空中,超凡脱俗,成为露的志愿者,并随缘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分子团,吊挂在草尖上、树叶上,小草小树顿时像戴上了晶莹的项链,变得赏心悦目、楚楚动人。远远看去,无数颗露珠在田野汇成一片水晶珠玉的海洋,它们借助张力在一脸嫩绿的草尖上撒娇,将草尖热含在嘴中,犹如多情的少女正在亲吻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我用心体会着它们之间的言笑和他们的轻轻吟唱。我听到了小草在露珠的滋润中一齐生长发育的声音,就像当年我们高考的考场上一片安静,只有写字的“唰唰”、“唰唰”的声音一样;就像我每日晨练使劲时,骨头的关节咔咔作响一样。我一下子意识到,周围充满了音乐,一种莫名的美妙的音乐,一种大自然发出的、催促世界万物生长奋进的爱的音乐。
(3)太阳升起,晨练归途,再来寻找刚刚欣赏过的那小草上的露珠时,露珠已无影无踪,不知它们都去了哪里?或许它们已修成正果,沿着一缕缕阳光升腾到了天堂,汇聚成了头顶那一朵淡淡飘逸的云;或许刚才的那一阵风把它们统统接走了,启程到了别的正在夜晚、有小草小树需要滋润的地方;或许,不是风带走了它们,而是我打扰了它们,它们害羞地跑走了,跑出了一阵微微的温情的风;更或许,它们为了躲避人类浮躁与喧嚣的尘埃,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4)我突然为我看过的那两颗露珠以及千千万万颗露珠的消失而有些伤感。我不知道这世界上是露珠多还是人口多。我莫名地想起我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他们如今都在哪里?刚刚飘去的、再难找回的那些露珠,莫非正是他们的身影;不仅他们,若干年后,今日的我以及千千万万的赏露之人,势必也将如同一滴草尖上的露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一群晨练人的眼皮底下,不声不响地飘向天涯海角……
(5)一滴露珠,便如一段人生。难怪自古就有“人如朝露”一说呢。但我想,即便是露珠,我也要力争纯洁不染,一心滋润草木。誓不让自己空飘忽、染尘埃。
(6)那些露珠都悄悄地飞走了,但它们在草尖上的那份热情、那份晶亮、那份微笑,却
始终珍藏和烙嵌在我的心里。它们在黑夜中那份宁静的情操和对草木的慈爱,那份在草尖上荡着秋千的惬意,那份为云、为雾、为雨的顺势而为的心态……它们没有雨的泛滥,也没有雾的散漫,更没有云的那种高高在上的随意,它们用心滋润着世界万物,一辈子凝心聚力地只做这一件事,默默地来,默默地去,没有辉煌,鞠躬尽瘁。虽然,它只是一个很
小的、一吹即落、一触即溃的水珠,但却浓缩着世间最珍贵的宁静、纯洁和善良……真的希望露珠的这一切能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被一颗露珠同化,被它的品质同化。
(7)人们都说“荷”出污泥而不染,难道“露”不也是吗?!
14.第二段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去描绘露珠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它们为了躲避人类浮躁与喧嚣的尘埃,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2)真的希望露珠的这一切能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我被一颗露珠同化,被它的品质同化。
16.作者为什么说“我突然为我看过的那两颗露珠以及千千万万颗露珠的消失而有些伤感”?(4分)
答:                                                          
17.综观全文,“露珠”具有哪些特点与品质?文章以露珠为题有什么寓意?(6分)
答:                              
答案
14.用了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指出了露珠的特点、形成以及蓬勃的活力热情与默然奉献的精神;也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6分)
15.(1) 作者想象露珠瞬间消火的去向,含蓄地写山尘世的污浊,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清新生活的选择与向往。(3分)
(2)作者希望自己能具有露珠一样的品质,拥有露珠一样的人生。(3分)
16.因为晶莹剔透的露珠生命渺小而短暂,一滴露珠,便如一段人生,它让我莫名地为我们人类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命的短暂与轮回而伤感;也为一些人空飘忽、染尘埃而伤感。(4分)
17.圆润晶莹、热情蓬勃、用心做事、无私奉献、纯洁善良、宁静慈爱、普通平凡等特点与品质。(4分,答山其中4点即可)作者以露珠为题,是要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浮躁与喧嚣的尘世,人类应该像露珠一样真实而充实地拥抱生活、珍惜并奉献生命,营造并坚守住自己的高洁的精神家园。(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露珠周代进(1)深秋的清晨,踏着淡雾,走进市郊的田野,准备晨练。不一会,便发现自己的裤脚上有一些潮湿,这才意识到,田野的草上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
走进徽州(程自信)
微州山水秀丽.以拥有黄山、齐云山、新安江等景区而著称。到过徽州的人,往往喜欢用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句来形容檄州的如画风景。李白与徽州山水有看不解的情缘。教县城南练江畔的“碎月滩”、黄山圣泉峰下的“醉石”,传说中均系诗仙李白游历过的处所。千余年来,徽州人景仰、讴歌着诗仙李白,并在太平桥头为之建立了太白楼,不胫而走的关于李白的传说,又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更为深厚隽永的韵味。
徽州(前称新安郡、歙州)原辖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及已划入江西的婺源六县。它是鼎盛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乾嘉时期,曾称雄于全国的著名商帮——徽商——的故乡。
素具儒商特点的徼州商人,极为重视宗法血缘关系、传统文化、教育事业,将他们辛勤纛得的钱财,大都送返家乡,精心营造出了众多的祠庙、牌坊、书院、亭阁,或用以兴修水利、建桥铺路。如今,呈现在游人面前的黟县西递与宏村古民居、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歙县的许国石坊及城郄的紫阳书院与棠樾村的牌坊群等建筑,或历经沧桑而仍显恢宏壮丽,或有所残缺而益形古扑雅致,附丽于其上的“三雕”艺术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不仅昭示着古代匠人技艺的高超,也在以“影象”诉说着擞商昔日的辉煌、擞州先民对艺术美的不懈追求。
如果往歙县城南紫阳山麓访古寻幽,很自然地会想及朱熹的父亲朱松年轻时曾在此捌苦攻读。也会联想到朱熹这位故里在徽州的大儒,常于文未署以“新安朱熹”“紫阳朱熹”的落款的故事。显示了他浓郁l的故里情怀。朱熹不仅以“理学”,而且也以文学名世。眺望山下澄澈的练江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采”的诗句.会立即浮现于我们的脑海中。朱熹的《诗集传>,不仅为历代学人所重视,而且至今也还是读者打开《诗经》这座文学宝库门锁的一把钥匙。
歙县城内建有陶行知纪念馆,身临其境,缅怀伟人,可能进一步体悟到这位人发教育家的爱国忧民情怀、尊师重教理念及其“捧着一颗。采,不带半根草去”的案高品质。歙县城墙外酌小花圃中立有乡贤刘和珍的雕像,伫立其前.从其眉宇问可以看到她流露出的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英勇馥身的不屈精神。在。怀景仰“同时,也会联想到鲁迅先生为悼令、赞颂烈士而撰写的名文《记念刘和珍君》。
由歙县北行,可以驱车去绩溪上庄参观胡适故居。在这幢普通的徽派民宅中,通甚参观口斤讲,畿们可以知晓恩母的关爱与严教。从小立定志向.是后来胡适之所以成材的关键。穿着布鞋唐装的少年甚月适从上庄起步,走出徽州,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成了举世公认的学者。他的诗文名篇。为一代代学予所传诵,他所植导的“徽骆驼”精神,正在众多后人身上得到弘扬。
农闲季节,在千年古村落的戏台上,历史悠久而别具特色的徽剧还在上演。博物馆与纪念馆中,珍藏百许多新安画派的绘画书法佳作,等待着知音去观赏。还有齐云山的摩崖石刻、太白棱畔的新安碑圈、文人钟情于徽墨歙砚的轶事、新安江上的渔歌、通往域外的擞商古道、尘封数百年而现身于现代的徽I州文书二行走在徽硝的土地上,时时能感受到擞州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它的博走特深。深入擞州衔市村镇,更能看到今日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瞧,一条在建的、建成后两小时靛能到达杭州高速公路,,正在向前延伸。
18.在作者笔下,徽州具有哪些特点?请进行简要概括。(4分)
19.为什么说有关李白的传说为徽州山水注入了“灵性”与“韵味”?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20.本文结尾一段既写到了徽州的文化古迹,也写到了徽州今日已在建设的高速公路。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与好处。(4分)   ’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从徽州秀丽的风景,引出了李白与徽州山水不解的情缘。李白在这里不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就是李白赞美徽州风景如画的诗句。
B徽州的民居、宗祠、牌坊、书院虽然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有的至今依然恢宏壮丽,有的则已有所残缺,但我们仍然能从它们身上看到当年微离的辉煌和徽州祖先对艺术美的不铎追求。
C.文章引用李白、朱熹、陶行知等人著名的诗句和言论,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表现了所引诗句的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胡适所提倡的。“徽骆驼”精神,正是由他自己实践过的从小立定志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徽州代代相传,直至现在仍在弘扬.已成为徽州文化酌精髓和代表。
E.文章最后一段还略写了一系列表现徽州文化的事例,为前文的详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行文上,有详有略,跌宥变化,很自然地引出了对今日徽州面貌的叙述,引导读者去展望徽州的明天。   答[  ][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与林冲正吃酒间,只见那洪教头)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采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
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肩下坐了,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忒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忖量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来惹林冲使棒。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
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一束杆棒来,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了衣裳,拽扎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
两个教头就明月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合棒,柴进见林冲手轻,便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一锭银来,重二十五两,说道:“二位教头比试,这锭银子,若是赢的便将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节选自施耐庵《水浒传》)
15.请各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选文中用了很多手法刻画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请选取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和“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几句话是闲笔,可以删掉,你怎么认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选段主要内容是“林冲棒打洪教头”,然而真正写到林、洪二人交手的笔墨却很少。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
写完听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蒋捷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到了这个阳台上,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4.第三段中说“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根据文意,这里的“精神境界”是指什么?(4分)
答:                                                       
15.作者在文中对雨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试赏析其中运用的艺术手法。(6分)
答:                                                       
16.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听雨时感到兴高采烈?(6分)
答:                                                       
17.作者在文中说自己“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请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6 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高原与民歌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鸣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大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衣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
⑦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颤动起来。
⑧我一下子拔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北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子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⑨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9.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浑厚的生命况味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20.文章中的陕北高原和陕北民歌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21.最后一段中,作者感到“幸福”的原因有哪些?(4分)
22.近年来许多人呼吁抢救传统民间艺术并付诸行动,本文作者就曾抢救过陕北民歌。你认为这种行动有必要吗?请简述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1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5分)
1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14.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