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意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于·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 “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小题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有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的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这段文字中的表述可以看出“质”和“文”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在的道德,而文应时是文化知识等外在的东西。B项中的“‘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个意义不合原文的意思。
小题2:A项中“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质”和“文”的含义理解,“文”是重在文化修养,而“质”是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所以A项说“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这里表意不准确了。
小题3: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22分)
爱是一种心境
祝勇
想起那次,当我的爱情失落在一个遥远的童话里,我整天慵坐于窗前,抬起淡漠的眼,望窗外那灰蒙蒙的街巷。
那时正是隆冬,群树都落光了叶子,只剩下干枯的手臂,渴望地伸展向天空。
那天我不知坐了多久,一动不动,我的视觉和思想一起呆滞了、麻木了。我没感觉到,黄昏正悄悄地降临,街巷里还有几只逗人喜爱的小雀,在低空里翩飞,或栖在电线上东张西望。
房间里暗了下来,比外面的世界灰暗得多,我却没有去开灯。突然,我看见几瓣梨花在风中舞着,接着是更多的花瓣飘落下来。那是雪,我的心怦然一动。啊,下雪了。雪很快纷纷扬扬起来。我望着窗外的景物在逐渐变得纯白。是的,白雪很快便遮覆了一切。    
我终于站了起来,穿上大衣,走了出来。下雪天并不寒冷,空气清冽。整个世界没有了一丝杂色,地上那白是毛绒绒的白,就像白兔的皮毛。最美的是那树,白中透着微蓝。还有教堂那高耸的尖顶,白色线条明快得让人感动。    
我在雪地上踩着图案,鞋底与疏松的雪层磨擦发出的轻柔的沙沙声,使我心中升起了一种安静明澈的感觉。而童年所有在雪地上奔跑追逐野兔的记忆,此刻都和眼前的柔和安宁交错重叠在一起了。    
世界是多么的可爱!只要我们真心爱它,这世上任何一种细微的事物,都不是一种虚设。当我们的心境因一种失去而遭到破坏的时候,随处都有其他事物来补偿我们心境啊。    
当我们一步一步从岁月中走过,当我们跨过了万水千山,当我们被苦水浸过被火焰烧过,我们一定会在心底积累许多许多的爱。这爱足够可以使我们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不会失去那份清纯如雨后的清晨的心境。在我心灵最苦的那段日子,我也没有冷落我身边的微风、星雨和蓝色海洋,照常坐在榕树下写我的散文,照常在天空初亮的时候和伙伴到空阔的场地上打网球,照常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到落日最美的海上游泳。
我也不曾冷落任何一个星期天,甚至不惜骑车几个小时去看一个从没有看过的湖泊。
那天我一个人对着湖水打坐,觉得天地间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湖水浅浅盈盈,我心盈盈浅浅。不禁想起一位作家的话:不知为什么参禅的人总喜欢“面壁”,其实“面水”不是更好吗?水似柔而刚,似无而有,不落行迹而又容纳万象。
我曾动情地纵目远处黛青的山影、山前丛生的花树,以及它们在水里的完全对称的倒影,便记起一幅水粉画,名字是早忘了的,画的是极相似的一幅湖光山色,色彩浓郁意境深远。那时我的思绪如一只白鸟,在青山碧水间任意东西,哪里还有余地去承载生命中的哀恸与迷茫呢?    
是的,我的心灵是那么宁静,岁月是那么的清幽。我终于在平常的日子里充实起来,在美丽的日子里更添一份欢乐。我想起明代《菜根谭》里的一句格言:“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人被一种可爱所抛弃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从此对春华秋实视而不见,从此失去了绝美的心境。那便是在人生旅途上,购了车票付了代价,却忘记了领略路上的风景啊!
世间美好的事物,是我一辈子也爱不完的,所以不论命运一时有多刻薄,我却永远不会丧失属于我的那份心境。
11.小题1:结合语境,仔细品味下面的加点词语的丰富内涵。(8分)
(1)想起那次,当我的爱情失落在一个遥远的童话里,我整天慵坐于窗前,抬起淡漠的眼,望窗外那灰蒙蒙的街巷。
(2)湖水浅浅盈盈,我心盈盈浅浅。
12.小题2:“那便是在人生旅途上,购了车票付了代价,却忘记了领略路上的风景啊!”结合全文,概述“路上的风景”主要有哪些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3.小题3:说一说作者引用《菜根谭》中的格言与文章主旨“爱是一种心境”之间有和联系?(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要善于应对美国霸权
王逸舟
一位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分析:“中国与美国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稳定的中美双边关系可以使北京信心十足地认为国际环境是和平的,可以安全地集中精力发展对中国崛起具有关键影响的国内经济;其次,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市场,是中国资本、技术和管理技巧的来源;再者,美国对中国和台湾地区的政策,明显对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目标的前景具有直接影响。因而,一个令人满意的大战略必须能给中国提供一个满意的方法处理好与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对于中国而言,准确定位美国霸权的后果并依此处理好中美关系,事关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的全局。
如何看待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霸权因素和王道成分,更广义地讲,如何看待美国主导的当今国际体系的不公正性和合理之处,便是中国外交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一个大难题。外交不是虚幻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折射,是百姓情绪、利益及要求的制度化体现。
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警察”,承担了其他国家无法承担的很多事务,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和机会,把很多麻烦自觉不自觉地揽到身上。这给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后发国家“搭便车”的机会,这些自然是后者乐意见到的。但美国又自恃实力超群,总是蛮横干涉他国内政、拒绝听取他人的解释和建议,给别的国家造成数不清的、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引起了广泛的忌恨与不满。几乎所有与美国有关系的国家,都感到同这个霸权国家处理好关系的不易,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与美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的紧张局面及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最困难的,主要还不在于国内外交、经贸、金融与军事各部门间看法做法的统筹,也不是外交部门本身的一些难题,如处理好台湾问题等涉我内政事务的对美交往、处理好全球范围内中美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博弈间的复杂对冲,而是恰如其分地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根本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根本上讲,判定对美政策,主要困难不是功能性的、操作部门的或谈判层面的,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国内以三权分立为代表的政治体制的优劣长短,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新自由主义制度霸权的影响大小,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元和美国经济的盛衰周期,难就难在如何确定美国行政当局、国会等看上去最关键的决策机构与美国矛盾而多元的社会政治体系之间的复杂联系等等更深层次、更不好定义的东西。诸如此类的难题,表面上看是对超级大国美国的不同侧面的分析研究,实质上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综合探索,是对当今世界所处时代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另类表述或概括。这中间,尽管有强烈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贸和安全利益的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可能包含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研究工作本身容不得感情用事、偏离理性和客观事实。
“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最重要的就是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21世纪前半叶唯一超级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非零和关系的最终确立,当然,也是中国自己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以新的风范大国和世界强者方式再造及发挥影响的历史过程。这里面绝非不包含失败的可能,不包含曲折的行进路线。假使中美不幸全面对抗甚至走向战争冲突,过去30年在中国人那里广泛传播、心理上普遍接受的“时代性质”、“时代主题”等等东西,也许就到了根本改变的时刻。
(节选自王逸舟《中国外交的思考与前瞻》)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需要和平的国家环境,需要美国的市场、资本和技术,在台湾问题上需要得到美国的配合和支持。
B.美国所主导的国际体系是复杂的,是一个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共存的矛盾体系。
C.文章第三节作者为“世界警察”加引号,意在对美国人将很多麻烦事情揽到身上表示讽刺。
D.正确判断美国霸权体制的性质、复杂构成和多重后果是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关键。
E.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研究者的立场和研究工作本身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F.最后一节中“非零和关系”一词在句中的含义可能是指一种“对抗的、不公平的国家关系”。
13.下列不属于造成中国处理中美关系难度很大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美国的对外政策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不公正的霸道因素,也有合理的王道成分。
B.美国一方面给了中国等国家“搭便车”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别的国家造成了许多麻烦。
C.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D.中美关系面向未来的良性塑造,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重要内容。
14.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的理解。(3分)
15.请仔细研读第四段,写出这一段的行文思路,并从中归纳出议论文段落的一种基本写法。(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