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多事芭蕉张瑞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品高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多事芭蕉
张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品高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竹兰是不能一列的,和瓜瓜果果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一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含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便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
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着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的,是这样一种浑融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很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真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陪衬的份儿。他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为“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种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的秋芙,就曾在芭蕉上题诗:“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本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真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的。她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一个人早年的癖性 ,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选自《散文》2004年第6期)【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出自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19、结合全文概括芭蕉的品性特点。(4分)
20、文中所写的齐白石的画和丰子恺的诗画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简要分析“红了董桥”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2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试作简要分析并分三条作答。(6分)
答案
19.逸气里透着亲切,(1分)桀骜狂放,(1分)真率大气,(1分)洒脱张扬。(1分)
20、齐白石:出尘(具有禅意),平和淡远。(1分)丰子恺:有禅意而空灵,温润晶莹。(1分)这样写是为引出和衬托怀素的书法特点作铺垫,(1分)从而揭示出芭蕉率性狂放的品性。(1分)
21、巧妙化用古诗词,(1分)把董桥的文章比作樱桃,(1分)用语既活泼灵动,(1分)又表现出了董桥散文精灵古怪、通身灵慧的成熟特征。(1分)
22、一是借用古诗,明确写作对象;(2分)二是揭示芭蕉本身桀骜狂放的特点;(2分)三是表明作者对芭蕉的喜爱之情,希望人们多关注芭蕉,多一点率真之情。(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多事芭蕉张瑞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品高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边城》描述了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的爱情故事,其中翠翠和天保的相识是在龙舟赛事上,天保一举夺魁后发生的。
B.《老人与海》中“狮子”在作品中有节律地反复出现,老人甚至在梦中都出现了“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老人追求力与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性格的体现。
C.《家》中觉慧挺身而出不怕冒犯尊长痛骂陈姨太和众人,公然揭穿他们捉鬼行孝的丑剧,突出表现了青年人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突出了觉慧热情、叛逆和追求的精神,使人看了痛快淋漓,扬眉吐气。
D.《药》描写了革命者为民族复兴流血牺牲却不被国人理解,其鲜血反被用来做成人血馒头治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既揭示了国民麻木愚昧的灵魂,也剖析了这一个革命失败的教训。
简答题:《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写“宝玉挨打”,这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写出了宝玉和整个封建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宝玉挨打有那些直接的原因?宝玉挨打的真正的根源是什么?宝玉与贾政的冲突仅仅是父子之间的冲突吗?(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①阿Q伸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
②说“和尚动得”,不免有诬蔑之嫌,且不去管它。但这句话实在警辟,它简洁而又活脱脱地勾出了一些人的一种心理和处事原则。本来并不认为“动”得有理,但既然有人先动了,那么我也来动一动,便是理直气壮,至少无可非议的了。“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能化非为是,变无理为有理,既有助鼓起自己“动”的勇气,又可以充当抵御责难的挡箭牌,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这一原则便被一些人广为采用。
③但这种处事原则,通常只施之于弱于己者。阿Q只把它应用于小尼姑。当年列强的“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也只加之于贫弱的中国。此外,有时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近六十年前杭州乡下人纷纷去挖雷峰塔的砖,便是一例。
④不幸的是,旧社会的这种分泌物至今仍然顽强地附着在某些人们的身上。现在,缺少自卫能力的弱小者已经很少(因为有人民的政权保护着)而公物却日见其多起来,而这公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却又似乎与无主之物难以区别,于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一原则的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看见别人在那里用公款大吃大喝,我至少也得小吃小喝一番。你多占了三间房,我便也来多占三间,如果没有你那么大的能耐,便多占一间也行。既然你开得后门,我有什么开不得?……于是,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尽管颇为不满,却又往往不免多少沾点边。然而,虽然沾了点边,却仍然心安理得,因为有“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原则在。
⑤“和尚动得,我动不得?”是一种泯灭良知的麻醉剂,一种自我欺骗的借口,一种向邪恶看齐的哲学。这样一种心理或处事原则,如果在社会上弥漫开来,不但扶正祛邪难以实现,而且会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今天某些厂矿设备遭到哄抢,某些森林被滥砍乱伐,不过是小焉者。其大焉者则是是非观念的淡漠以至混淆,人们的灵魂受到污染和销蚀。
⑥在“和尚”动手的面前,可以有三种态度:出面制止,不许他动,这是革命者和先进分子;他动我不动,不失为洁身自好的正直之士;你动我也动,便属于无赖甚至可恶了。这里没有硝烟炮火,但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场考验。
⑦“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固然要不得,应该受到谴责,但有这种想法的人毕竟不是首恶。我们应该首先斥责、制止、惩处那些先动手并且在那里大动特动的“和尚”。否则,不但有欠公允,而且可能于事无补。
⑧至于有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大“和尚”,却也在那大嚷大叫,批什么“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更应该加以揭露,还他一个本相。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阿Q的“名言”穿针引线,结构全篇,这不仅使全文结构严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和幽默感。
B.因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功能多样,效用明显,所以在今天这一原则的施用范围,便越来越广泛。
C.“当年的雷峰塔终于倒掉,西湖至今缺了一景”这一例证意在揭示“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种处事原则也用于某些公物或近于无主之物。
D.作者在文章最后将矛头指向那些动手的“大和尚”,尖锐地揭示其恶劣行径,精到透辟、淋漓痛快,而且情趣盎然。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第一、二、三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个格)(4分)
角度:                             特点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0字)(4分)
3.完成下面两题:
①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4分)
②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不超过25宇)(2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     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治疗细菌性疾病,人们往往借助于各种抗生素。如果药物治疗不彻底,病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但并未死亡,此时症状虽有所缓解,但病根未除,这样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细胞外壁缺损在医学上称为缺壁型或L型菌,称L型是由于该型菌最早发现于Lister研究所。以青霉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在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时,葡萄球菌因其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终至不能繁殖而死亡;若抗生素剂量不足或疗程太短,葡萄球菌中可有部分耐力强者,以胞壁缺损形式保存下来,这种细胞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这些“体无完肤”的病菌依然可以繁衍后代,而且迟早还会修复成原先的病菌。事实上,凡是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出现L型,常见的物理、化学、生物因子有抗生素、溶菌酶、补体、抗体、胆等。各种病菌均可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近几年研究发现,过去所谓“病因不明”的疾患,有一部分正是由于各种细菌的L型引起的。这是由于细菌一旦形成L型后,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若仍用常规的培养技术,常因生长不良或存活时间不长而作无细菌生长论处,导致临床上病原不明。
防治细菌L型疾患也值得注意,因该菌缺损细胞壁,使作用于菌胞壁而起抑***作用的抗生素类药物无用武之地,只有那些作用于细胞浆质及核酸合成的抗生素和药物才能达到功效。但为全面起见,医学专家建议,最好将作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的两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对文中“体无完肤”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菌表皮受损
B. 菌病胞壁受损
C. 病菌失去表皮
D. 病菌失去胞壁
2. 下列说法,能作为“L型菌会导致一些疾患病因不明”的根据的一项是(  )
A. 细菌表层细胞壁受损缺失导致L型菌出现。
B. L型菌生命力顽强,可以修复成原先的病菌。
C. L型菌需要在含有血浆和高浓度盐分的培养基中生长。
D. 各种妨碍细胞合成的因子,均可导致病菌以L型形式残存下来。
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耐受外界低渗环境。
B. 细胞壁合成严重受阻将导致多数细菌死亡。
C. L型菌会造成疾病的慢性迁延或反复发作。
D. 本文介绍了L型菌的成因,特性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
4. 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生素既可以治疗细菌性疾病,又可能引发细菌L型疾患。
B. 只要抗生素剂量充足,作用时间充分,即可彻底***灭L型菌。
C. 抗生素扼制病菌繁殖,有破坏细胞壁和破坏细胞质两种形式。
D. 鉴于L型菌有不易诊断等特性,所以要慎用抗生素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