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短文,完成9—11题半个世纪的约定(美)恺丽·马斯汀 王流丽译那是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意英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当英军占领了整个阵地...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短文,完成9—11题
半个世纪的约定
(美)恺丽·马斯汀 王流丽译
那是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意英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当英军占领了整个阵地,并从西面切断地中海沿线的公路时,意军便兵败如山倒了。胜利的英军正忙于清点数量庞大的战俘的时候,一个名叫约瑟夫的英军炊事班的小伙夫,正像往常一样前往驻地仓库准备食物。就在推开仓库大门的一刹那,约瑟夫看到在蔬菜架的后面有一个黑影艰难地躲闪了一下,然后就不动了。
走近之后,约瑟夫才发现那黑影是个穿着意军军服的少年,因为伤势严重和刚才的惊吓,已近昏迷。那一刻,约瑟夫十分犹豫,很显然,躺在自己面前的是敌军的一分子,理应报告上级,可这少年也将必死无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深深的怜悯油然而生,约瑟夫决定把这个少年先藏起来再说。
约瑟夫偷偷找来一些牛肉,熬制了一小锅浓汤喂那少年喝下。也许是年龄相近,再加上都会一点法语,他们俩渐渐熟悉起来。少年名叫艾维尼,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伊夫尼亚镇,刚满17岁就被迫参军作战,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被人***害了。艾维尼对约瑟夫说:“你知道吗,就在我知道快死的那一刻,你喂我喝了一勺牛肉汤,那种又香又暖的感觉一下子把我拽了回来,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亲。”
在约瑟夫的帮助下,艾维尼在小镇的硝烟中藏了整整14天。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他们相约如果能活到和平到来的那一天,一定互相走访,再叙友谊。
战争结束后约瑟夫回到了故乡,发现亲人早已离散,于是动身前往意大利寻找艾维尼。而在伊夫尼亚镇,他被告知艾维尼早已战死沙场。落寞中的约瑟夫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就留在这个小镇上,以卖牛肉汤为生。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约瑟夫携妻子回到英国故乡。在镇上最好的餐馆里用餐时,一位老人摇着轮椅来到他桌边,轻轻地问:“您是本地人吗?您可参加过二战中的西迪巴拉尼战役?”约瑟夫有些不解地说:“的确是这样,可您是怎么知道的呢?”那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了:“您曾在那个埃及小镇上遇到过一个名叫艾维尼的意大利少年吗?”约瑟夫惊讶得一下子站了起来:“难道你是……”老人点点头喃喃地说:“五十多年了,我逃出迪巴拉尼的路上被一颗炮弹炸断了双腿。抢救我的医务人员只在我身上找到写着你家乡地址的字条,所以当我再一次逃离死神后,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到这里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吧,就留在这里开了一家餐馆,卖你曾经用来救我的牛肉汤。每一个前来用餐的客人都会被要求签名,而每一个与你同名的客人我都会亲自询问,这一问,居然就过去了五十年……”
一年后,约瑟夫和艾维尼一起在当年患难相交的埃及小镇开了一家牛肉汤餐馆,用这平凡温暖的食物来纪念他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友情,以及穿越了残酷战火硝烟的温暖人性。
(《环球时报》2008年3月14日)
9.合理分析和推导约瑟夫发现艾维尼的那一刻,何以会“十分犹豫”的缘由。(5分)
10.简要分析“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在情节的构思中所起的作用。(6分)
11.“牛肉汤”见证了约瑟夫和艾维尼半个世纪的友谊,根据全文所写内容,文中几次写到“牛肉汤”,请具体说明。(15分)
答案
  9.①艾维尼是交战中敌军的一分子,让他愤恨。②艾维尼是个少年(同龄人),受伤昏迷,让他怜悯。③报告上级,艾维尼必死无疑,让他不忍。④隐瞒不报,可能受到军法处置,让他担心。
10.①因为互留地址,战争结束后约瑟夫才会前往意大利寻找艾维尼。②因为互留地址,艾维尼得以再一次逃离死神后,并被送到英国。③因为互留地址,约瑟夫和艾维尼才得以在50年后再次相聚。
11.第一次: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约瑟夫熬制了牛肉汤喂艾维尼。第二次:战争结束后约瑟夫前往意大利寻找艾维尼,在伊夫尼亚镇得知艾维尼早已战死沙场,决定留来卖牛肉汤。第三次:艾维尼在约瑟夫的家乡开了一家餐馆,卖约瑟夫曾经用来救他的牛肉汤。第四次:50多年后,约瑟夫和艾维尼一起在当年患难相交的埃及小镇开了一家牛肉汤餐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 阅读短文,完成9—11题半个世纪的约定(美)恺丽·马斯汀 王流丽译那是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意英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当英军占领了整个阵地】;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12—15题
车过陇西
张 震
在甘肃陇西办完事,我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检票后直接进入站台。陇西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站,其设施却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从兰州发往西安的列车,离到达陇西站的时间还有一小时,我看候车的时间还长,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一支烟刚吸完,车站的广播里就传出一个女声:“旅客同志们,由上海发往西宁的列车,就要进站了,请做好上车准备。”
声音刚结束,我便把头抬起,向着铁路的东端望去,果然,绿色的列车,由远而近,有节奏地驶来。当列车在站台上刚刚停稳,我就看见从两边的山坡上,冲下三四十个小孩,提着篮子,捧着红枣,拎着装有小松鼠的竹笼,奔向车窗。“叔叔,买几个苹果吧。”“阿姨,这红枣刚摘的。”“买只松鼠带走吧,城里没有。”
几十个孩子分散围着火车的车窗,踮着脚,仰着脖子,语气恳切,连声不绝。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了,车轮又开始转动,向西而去。有十几个孩子卖掉了手中的东西,笑眯眯地数着零钱,向一个穿黑衣的稍大一点的男孩走去,把钱交到他手里。那个男孩,单腿跪地,在一块石头上,一面数着钱,一面仔细地登记。
当一个手提竹笼没有卖掉松鼠的小女孩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一把拉住她,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钱交给那个男孩?”这个女孩看了我一眼,说道:“我们要请回老师。”
原来,这三四十个孩子,都是离车站二十多公里远的一座山里小学校的学生。学校唯一的一名老师,因一年多没有领到工资,含泪走了。他们为了能重新上学,就各自拿出家里的东西,在那个穿黑衣服男孩的带领下来到车站。
从兰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停靠在站台边,这是我要乘的列车。我验了票,走进车厢,这时孩子们又围了过来,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我听到这一声声叫卖,心里如针扎一般。还没等放下行李,我便对周围的旅客大声说:“这里的苹果好吃,这里的红枣新鲜,这里的孩子不会骗人!”
当那个手提竹笼的女孩走近我的车窗时,我连忙喊道:“这松鼠多少钱?”“叔叔,这原来是自己玩的,你看着给。”
我递过一张伍拾元的纸币,说:“够吗?”“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车轮转动了,我赶紧把头伸出窗外,伸长胳膊,将钱塞进她的手里。车速渐渐快了,她已经无法将竹笼递上来,她一边跟着列车,一边喊着:“叔叔,给你松鼠,给你松鼠……”
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
(《雨花》2008年4期)
12.文中第1节,作者写陇西站的设施“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有何用意?(4分)
13.如何理解“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这句话?(5分)
14.请比较文中一个细节描写的优劣:(6分)
原文:“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改文:“叔叔,谢谢你。”她喜出望外地接过我递过去的钱。
15.文章最后写道:“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请结合全文,合理推断作者动情的缘由。(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日香山  梁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一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4分)
2.“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文章多处用了对比,但几乎都是把冬日的香山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作对比,但为什么在第四段开头,作者开始描写松树时,用的是“与春夏相比”,而不用与春夏秋相比?(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的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近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阙?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鳖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芯在画图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美?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请根据文章立意,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的寓意。( 6 分)
( 1 )月,阙也。答:                                                         
( 2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答:                                                                        
2.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背生活着”?( 4 分)答:                                                                            
3.为什么说“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根据文章立意,简要回答。( 4 分)答: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答:[  ][  ]
A.这篇散文赋予“阙月”以象征意义,写出了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而辩证的思考,表达 了作者不爱圆月爱缺月的看法。
B.作者认为月亮从未真正圆过,现实中也没有真正完美的东西。这既表现了作者直面人生态度,也流露了一定的虚无思想。
C.文中多处使用疑问句式,这不但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思考,而且也起到贯通全文思路、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D.“女娲补天”等三个神话的选用,不但使文章弥漫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态度。
E .文章通过月的圆缺、花的有无和镍币、葱油饼的不够圆等事例,说明一个美学思考。寓深刻于通俗,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秋   夜       鲁 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目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目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1.首段划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6分)
2.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4分)
①对“小粉红花”的态度:_____________②对“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
3.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限40字内)(4分)
4.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
B.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C.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写作意图。
D.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拟人手法,注人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
E.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目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桦林          肖复兴
  我见过的白桦林不多,以前只在北大荒我们的农场和852农场见过。我们农场那片白桦林靠近七星河边,852农场那片白桦林就在场部的边上,当初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片漂亮的白桦林,才会择地而栖将场部建在那里吧?在所有的树木中,白桦和白杨长得有些相像,但只要看白桦的树干亭亭玉立,树皮雪白如玉,一下子就把白杨比了下去。尤其是浩浩荡荡的白桦连成了一片林子,尤其是这两处白桦林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那种天然野性的气势更是白杨和其他树难比的。白桦林让人想起青春,想起少女,想起肃穆沉思的力量和寥廓霜天的境界。
  在新疆。钻天的白杨到处可见,但白桦很少。所以,当到达阿勒泰,朋友说带我们看他们这里的桦林公园,我有些吃惊。但真正见到之后,第二天到哈纳斯湖旁看见白桦林,并没有一点惊奇。不是它们不美,是它们都无法和我在北大荒见过的白桦林相比。这里的白桦林大多长得有些矮,树干有些细,树冠又有些披头散发,没有北大荒的白桦林那样高耸入云,那种铺铺展展的野性和那股苗条秀气的劲头都弱了几分。特别是树皮也没有北大荒的白,而且多了许多如白杨一样的疤痕,皮肤一下子粗糙了许多。加之枝条散落,压低了树干,便更少了白桦林应有的那种洁白如云的气势。
  想起北大荒的白桦林,总会想起秋天白桦的叶子一片金黄灿灿,像是把阳光都融化进自己的每一片叶子里似的。雪白的树干在一片金黄的对比中便显得越发美丽。到了大雪封林的时分,雪没了树干老深,像是高挑而秀气的一条条美腿穿上了雪白的高筒靴,洁白的树干静静的,在雪花的映衬下显得相得益彰、仪态万千。开春,是我们最爱到白桦林去的季节,那时用小刀割开白桦林的树皮,会从里面滴下来白桦的汁液,露珠一样格外清凉、清新。什么时候林子里去,都能见到斑驳脱落的白桦树皮,纸一样的薄,但韧性很强,而且雪一样的白,用它们来做过年的贺卡最别致。只是那时我们谁也没想到。
  后来看普列什文的《林中水滴》,他描写雪中的白桦林时忍不住问:“它们为什么不说话?是见到我害羞吗?”雪花落了下来,才仿佛听见簌簌声,似乎是它们奇异的身影在喁喁私语——便想起北大荒的白桦林。
  并不是因为青春时节在北大荒,便对那里的一切涂抹上人为诗话的色彩。确实那里的白桦林与众不同。我们那时的生活是苦楚而苍白的,但自然界却有意和我们作对比似的,那白桦林是那样的清新夺目,让我们感受到在艰辛之中诗意的生存并没有完全离我们远去。
  有些树木是难以入画的,尤其是油画。列维坦曾经画过一幅《白桦丛》的油画,画得很美,但不是北大荒的白桦林,是阿勒泰和哈纳斯的白桦林。因为画的枝干瘦小、枝叶低垂,没有北大荒那种高大、粗壮、枝叶钻天带给我们的野性,和那种树皮雪白的独特带给我们的清纯与回忆。
  不知852农场那片白桦林现在怎样了。几年前我们农场七星河畔那片白桦林已经没有了,彻底的没有了。说是为了种地多挣钱,便都砍伐干净。那么大一片漂亮的白桦林。说没有就没有了。                             (选自《光明日报》)
1.北大荒的白桦林“会让人想起青春,想起少女”,根据文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不 超过40字,4分)
答:
 2.根据文意,分析文中划线处“诗意的生存”的含义。(不超过30字,4分)
  答:  -------------------------------------------------------
 3.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那片独特的白桦林,正是有了白桦林,那片原野才生机无限,“苦楚而苍白”的生活才具有了“诗意的生存”的内涵。
B.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抒发了对北大荒的白桦林的欣赏和赞美,同时对那种“为了种地多挣钱”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
C.文章对普列什文《林中水滴》以及列维坦油画《白桦丛》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更突出了北大荒白桦林的清新夺目。
D.文章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不仅让读者联想到当年北大荒生活的“苦楚而苍白”,也使全文的基调充满了酸楚和伤感。
E.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极力渲染北大荒白桦林与众不同,在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实的反思中深化了主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