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在西域读李白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在西域读李白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
③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④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⑤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⑥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⑦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⑧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⑨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小题1: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第(6)段“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句话中,“根”指的是什么?诗人为何拒绝“根”的存在?(3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第(7)段,分三条表述。(3分)
小题3:作者在第(1)段中问“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从全文看,李白与一般诗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缘由何在?(4分)
小题4:第(9)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小题1:“根”指的是故乡。因为他认为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他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
小题2:(1)重侠轻儒;(2)轻财重义(重视友情);(3)藐视权贵
小题3:不同之处:李白是一个游侠诗人,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缘由: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含有游牧民族的血液,具有西域侠士的剽悍、洒脱的特征。
小题4:李白漫游了大唐各地,发现并用诗歌播撒了各地的风情与美丽。作用:含蓄地点明了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以及他在诗坛的重地位。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在西域读李白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葱青青
(1)白的雪,青的葱,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2)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穿一身红底儿蓝花的棉袄裤。一双黑布棉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红的。看不到那双眼。那眼睛一定很美、很清澈……
(3)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和屋顶上,只有那小葱是青青的。
(4)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这个小集市上有了她。她的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
(5)她从不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好的葱,一定会放声叫好,定会编出许多诸如“小葱拌豆腐,—青二白”等等诱人的词句。
(6)她极少说话。说,也是奶声奶气的几个字:“多少”、“几斤几两”、“几毛几分”。只有她说话的时候,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含着一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7)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如此。姑娘太小,那双手太小。她是集市上的小妹妹,大家都爱护她,菜主们常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子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有,一年四季都不断,价格也好。  
(8)啊,天真冷。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哈一哈,然后,给一位大姐姐称葱,帮大姐姐放在篮子里,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地上的雪真白,只是没有太阳,要不,它会耀眼的。
(9)“小妹妹,给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
(10)她轻轻地摇摇头。   
(11)“为啥?”大姐姐一怔。
(12)“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了一下。迅速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徽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着几分憧憬。“俺娘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14)“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您帮俺看看这个。这是俺弟弟的书,做的作业。”说着,她迅速从菜篓下取出两个塑料袋包着的小本子,递给女老师。
(15)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惊呆了,本子上下工工整整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说什么才好!   
(16)“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17)“俺今年15啦,住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18)“爹娘呢?”“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去,天黑,路滑,跌到沟里腿断了,不能动了,娘在家侍候爹,还管园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19)女老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20)“好妹妹,你来我班里上学吧?”
(21)“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22)女老师把小妹妹楼得更紧了。
(23)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
(24)……
(25)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前,她给女老师送去了一篮子小葱。那葱洗得干净,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26)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27)啊,小葱青青……
1.第7自然段描述的内容是                            。(不超过8个字)
这一段的作用是                              。(不超过16个字)
2.文中两次描写女老师的同一个动作,第一次“她一下子将小妹妹搂在怀里”,是因为                                    ;(不超过20个字)第二次“女老师把小妹妹搂得更紧了”,则是因为                                  。    (不超过20个字)
3.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断,从小妹妹遇上女老师到小妹妹考上县师范的两年间。小妹妹应该是怎样度过的?(不超过30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5自然段用“换了别人”,“一定会放声叫好”的内容是为对比反衬小妹妹的纯真、善良。
D.第8自然段中,借助“她依然不说话,朝下看”这一神态描写,写尽了小妹妹此时此刻乞求帮助却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态。
C.文章的主旨是借帮助小妹妹摆脱辍学困境一事赞扬女教师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选择“太阳”、“雪”、“葱”作为背景材料,目的主要是以其正面衬托小妹妹的人格和品性。
E.“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了,那葱更青。”既写实,又预示着小妹妹和女老师命运前景的美好。
F.“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这是女老师和小妹妹为获得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成功而激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行走巴黎,看看想想
因为逗留巴黎的时间不长,所以托朋友找了个距离市内景点比较近的旅馆。旅馆在一条小街里,出门左拐便是克莱贝大街,朝北到底就是凯旋门,走路只需十分钟左右。坐落在小街上的旅馆,看不出也是三星级的。楼高不过三层,也有电梯,不过电梯是微型的,两个人加上行李就塞满了。
我们的计划是一天搞定市内的主要景观:先奔凯旋门,然后走香榭丽舍大街,转协和广场,越塞纳河,上卢浮宫,再过塞纳河进巴黎圣母院,乘船由塞纳河折回,登埃菲尔铁塔。
走出旅馆,沿街的人都在用水冲刷街道。这是巴黎初夏的一天。
我们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
游凯旋门可以“惜时如金”。欢欢喜喜地拍张照,以次表示到此一游,是很多步履匆匆的游客的选择。
四面有门的凯旋门,立在圆形环岛上;四周都是马路,要通过地道才能依偎在它的身旁。也可登门观景,但我们没有上去。倒不是拘泥与时间,而是觉得要登就登埃菲尔铁塔,“一览众山小”。凯旋门的高度,只不过48.8米。
看起来,凯旋门还真有点与上海的五角场相仿佛。只不过五角场的环岛上没有门,放射出去的只有5条路。从凯旋门这个圆向西面八方伸展的道路大小共有14条,向东的就是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
我们两人在香榭丽舍大街上的麦当劳买了两个汉堡、两包炸薯条和两杯可乐。费用换算成人民币约80多元。然后坐在人行道上的遮阳伞下,享受香榭丽舍。巴黎的鸽子胆大无比,就在你的椅子旁转悠,但有礼貌,不会扑向你的食物。
总有人把我们的衡山路比作香榭丽舍大街。我不以为然。要论那份幽静和气质,衡山路是略胜一筹的。尤其是在夏日,衡山路上的梧桐是遮天蔽日,盖住一街;只有当微风吹过,些许的阳光方能穿过摇曳的树叶,洒下一片斑驳。香榭丽舍却略显粗犷,八根车道,翻了衡山路一倍,也因此而失去了一份秀气。路两旁的梧桐如一棵棵长脚的西兰花,充其量也只能盖住一根车道,由此也减掉了一份格调。
沿香榭丽舍往卢浮宫走去,正好经过路易威登。店铺进门是先下台阶,看来也是住房紧张而采用了掘地增高法,于是就有了两层的营业规模。
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想到了上海,有新鲜感,还有一份淡淡的轻松。
和卢浮宫“三宝”合影
号称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卢浮宫是需要细细品位的,可40多万件藏品是不可能穷尽的。那么,我们就抓重中之重。据经常出没欧洲的朋友介绍,游玩卢浮宫,先奔“镇宫三宝”而去,看完之后再各取所需各选所爱。何为“镇宫三宝”?就是断臂的维纳斯(古希腊雕塑《阿弗罗狄忒 米罗的维纳斯》)、胜利女神(德拉克洛瓦的油画《1830年7月28日自由之神引导革命》)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参观卢浮宫,每天下午3点之后的参观门票价格优惠。当我们在三点左右赶到卢浮宫时,已经排起了长长的入场队伍。看来,渴望一睹那些艺术珍品的人,还真不少。
打在我门票上的入场时间是,15时33分。进门处就设在广场中央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金字塔,望见一天的蔚蓝。
得了朋友的指点,我们进卢浮宫后,按图索骥直奔这三件宝贝,一阵“咔嚓、咔嚓”。那几个地方是人头济济,你想单个与这些宝贝合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的那几张照片,除了宝贝,还有参观者的背影。
从塞纳河到埃菲尔铁塔
17时55分,我们已经坐在塞纳河的游船上。从卢浮宫起始,绕巴黎圣母院所在的斯德岛和圣路易岛一圈,过协和桥,再拐个弯到埃菲尔铁塔下船。
经营塞纳河游的公司不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游览路线等来进行选择。塞纳河沿线几乎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这一点与我们先前走过的香榭丽舍大街两旁的建筑十分相象,基本是三层楼。
又一次,想到了咱们上海。塞纳河比苏州河要宽上一倍多。一路过去,可以看见不少的下水道,有的已经被封住了。身临塞纳河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雨果作品中的一些场景,从《九三年》到《悲惨世界》。下水道的戏由19世纪演至今天,成了文学创作的一个好平台,有凶***有打斗有追捕,甚至在妙趣横生的法国电影《虎口脱险》里,也有这样一幕。
下了游船,我们来到了埃菲尔铁塔。登塔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乘观光电梯上不同的高度,所付的费用也不同。有意思的是,如果你愿意徒步登上埃菲尔铁塔,花费是最低的。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它的倩影频频出现在多种画刊的封面和成千上万的明信片上,浪漫的法国人美其名曰“云中牧女”。
此刻,我们终于站在了她的脚下,仰望“云中牧女”的美妙身姿。
在排队等候上塔时,有些人开始兜售生意:“要水么?”“要带点工艺品回去么?”我们无暇顾及,一心向往着登上铁塔后的美景。
终于,站在了埃菲尔铁塔的最高平台上,欣然俯瞰。脚下,是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建筑,脚下,是闻名已久的浪漫之都——巴黎。
铁塔里,让我觉得有创意的是里面有埃菲尔与同事工作的腊像,还有,在环形观光区,无论是东西还是南北方向,都标有这样的提示,告诉你这里到某地的距离。比如,到上海是9258公里,到北京是8240公里,到天津是8350公里……
刹那间,仿佛天涯就在咫尺。
1.  作者行走巴黎,主要参观的景观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  文章题目是“想想看看”,作者在看以下景观时想了些什么?
凯旋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纳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景观是怎样命名的? (两者选一)
凯旋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菲尔铁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在香榭丽舍大街上时,还有一份“淡淡的轻松”,“轻松”源于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结尾指出“浪漫之都——巴黎”,文中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巴黎的浪漫?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结尾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薰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实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毕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有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瑰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小题1:“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这里的“意味”指什么?(5分)
小题2:为什么作者“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5分)
小题3:“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请你举出三个例子,指明作者.出处,并加以分析。(6分)
小题4:结合作者“秋天的况味”的某一感受,谈谈你对“秋”的认识。(60字左右)(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河对岸人家
李国文
①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②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可畏可怖。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③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日头”,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f王巢,鸡兔进笼,咩咩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④那时,我很孤独。
⑤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荚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残忍。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
⑥这种惩罚式的孤独,早已在个人的记忆里,化为历史,但当我白发苍苍时回首往事,犹心有余悸,甚至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那昨日的恶梦惊醒。于是,就出现那阳光下小山村的画面,型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理睬,无人交谈,更说不上能得到什么温馨和同情的我,唯一的自由,除了有雾的天气里,山谷里烟云迷漫,遮住了视线,一无所见外,便是可以聚精会神凝望对面山顶上那几户人家。
⑦从屋顶袅袅的炊烟,到每扇门里走进走出的庄稼人,以及活蹦乱跳的鸡犬,悠闲走动的牛羊,走村串巷的货郎担,走亲戚,回娘家的陌生面孔……成为我排解孤独的良药。否则,那种被整个社会抛弃的隔绝感,一旦到了承受不住时,精神崩溃,会从崖上一头栽进汹涌的丹河里。有人这样尝试过,但不是我。
⑧所以,我从心底里感激那被阳光照得灿烂辉煌的小山村。至少它使我在绝望的生活里,从这扇窗户看到山民身上,也许是中华民族最本质上的善良。一切的恶,在这样生生不息的老百姓心里,几乎是无地自容的。这有点像丹河里的水,不论山洪暴发,水漫山谷,嚣张放肆,雷霆万钧到何等程度,那总是一过而去的,很快就会变得如同不曾发过洪水那样,温柔平静,澄澈清净。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运行规律,没有永远的黑暗,即使暗无天日的话,也应该相信和寄希望于明天的阳光。
⑨给我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象,是第一次到工地后,遭遇到山洪暴发,于呼啸的激流中“捞河”的壮举了。男女老少,全村出动。几个健壮的汉子,腰里系着绳子,拴在全村人手中。在丹河的浊浪里,捞取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切,对贫穷的山村人来说,等于一次天赐财富的好机会。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乐此不疲地一次次朝河中跃去。
⑩最让我激动的一点:一旦飘来尸体,什么到手的东西也不要了,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死人拖到岸上等待尸家认领。还有,他们有前辈留下来的捞河规矩,凡是完整的家具,锁着的箱柜,都不马上抬回村里,日夜派人守着,必须十天半月以后,水退了,还要等到水清了,确认无主才处理。衣物宁可沤烂,即或非常非常之需要,也决不染指的。这种古风,是在那纯朴的民心中扎了根的。
11人与人本来应该如此相携相助的。至于人为的孤独,那种恶的浊流,在阳光普照的温馨世界里,只是像山洪那样,尽管会汹涌而来,但来了还会去的。所以,在过去了若干年以后,又一次落入类似的境遇中时,我想起那山村的启示,便由此坚信,对于一切一切的黑暗,至少不要绝望。
(摘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第二自然段写丹河水势随季节而变化,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5分)
小题2:第六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小山村的画面“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6分)
小题3: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目的?(4分)
小题4:从全文来看,在作者眼中,“河对岸人家”有哪些特征?(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断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荣光,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槃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畔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小题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4分)
小题2: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2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5分)
小题4: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