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破碎的美丽乔叶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②我喜欢断树残枝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破碎的美丽
乔叶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石阶倾斜玉栏折裂,喜欢雾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喜欢一个沉默的老人穿着褪色的衣裳走街串巷捡拾破烂,喜欢一个小女孩瘦弱的双肩背着花布块拼成的旧书包去上学。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滚动,然后静止。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人情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他们,直到把他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
③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出于一种变态心理,但我确实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他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假借给别人的今天。
④我不知道他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象他们的美丽。也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他们绚丽的往昔,然后 ,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
⑤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却那么美丽。
⑥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⑦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 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 ,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⑧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我知道:只要他的窗子曾经打开过——哪怕仅打开一秒钟,他就不会是一个老死的石屋了。
⑨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凡高的破碎 ,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⑩我不得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11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简要回答。 (5分)
小题2:“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分)
小题3: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⑦段由七个“我喜欢……”的句式组成,前六个是分说,最后一个是总说,具体形象地展示了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充满感伤和苍凉的沧桑世事等。
B.敢于破碎的人,必须是个性突出的人,像林黛玉像三毛像凡·高像贝多芬,他们都是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灵魂,他们破碎的声音,一一构成了人生的绝响。
C.第⑩段中说这种“破碎的美丽”是“悲哀而持久”的。因为悲哀,我们会随之流泪欢笑、叹息沉默;因为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夜月光那样始终是昏暗不明的。
D.最后一段中说“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作者巧借花心的绽放来比喻灵魂的破碎,妙用凄然的美丽来渲染感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久久地牵动读者的心绪。
E.本文语言清新、美丽、隽永、干练、缜密,充满了女性的灵气与聪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只要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奋斗过,那么我们就不必掩饰绚丽光景下的惨烈。
答案

小题1:破碎的东西烙下了生命的影迹,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小题2:一个人只有在落魄时,才会把禁闭在内心深处的辛酸、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表露出来,才会最真实地展示出自己生活的本真状态。
小题3:两个方面。①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②只有破碎的灵魂才是最美丽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①写“破碎的东西”是为后文写“破碎的灵魂”作铺垫。写 “破碎的灵魂”是写“破碎的东西”乃至全文写作的最终目的。②由浅人深,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只有破碎的心灵才最美丽的道理。
小题4:BC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B项对人物个性的概括以偏概全:C项对“持久”的解说有误,应为我们心中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像田野和草场一样广阔无边.像月光一样细密绵长)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破碎的美丽乔叶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②我喜欢断树残枝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格非先生二三事(戴建华)
我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为“我们的格老”。他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纂工作十又五年,确实苦心孤诣。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十载铅椠虫鱼,一片寒毡,埋头修纂”,“不为利锁名牵,不省疾疢淹缠。编摩恽恽,呕出心肝一片丹”(《增字锦堂月曲·编纂抒怀》)。我曾亲见格老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忍不住劝他:“您成竹在胸,资料卡片又这么丰富,可以手到拈来。例句只要证明释义就行,何必尽善尽美?”格老正色答道:“同样解释一个‘把’字,林语堂的例子是‘把人***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善恶分明自不待言,但佳者得之不易。”又说:“潜移默化,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
格老业余喜撰对联,认为可以寄托性情,不必以雕虫小技视之。一日,他想起唐朝娄师德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故事:人家把口水吐在其脸上,擦也不擦,让它自己干去;能够喝下五斗老醋,肚量亦自不凡。格老就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为出句,反复推敲对句。一位才子对以“掉头不顾耳听万松声”,可说气象恢弘,对仗也工稳熨贴。但格老以为潇洒有余,谦诚不足。他宁愿声律小疵,对以“虚怀好学心萦一字经”。“一字经”用的是《诗经》“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和《荀子》“用心一也”的典故。格老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                              。”于此可见先生襟怀。我久为人师,最苦不过的是所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聪明好学者令人愉悦,反之使人头疼,大率也是常情。一日与格老讲论此事,先生略一沉吟,说起他在成都的一件往事:某一工艺作坊,竟以最不起眼的树根老藤雕刻嫁接为绝妙盆景,令人叹为观止。格老应嘱撰题一联:“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是深受启发。
格老忙余小憩,爱听京戏,并能清唱,自得其乐。曾观赏某名家演艺,十分佩服其做工老到,功力深厚。但随后又万分惋惜他有一处败笔。原来那是一出悲剧,那位艺术家随意表演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抽烟动作,嘴唇一张一合特别边式,惹得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时全然破坏了悲剧气氛。格老因此告诫:“有人运思作文,全不顾通篇情调意境,一味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正与此一般无异。”这使我不禁检讨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的家乡生产队死了耕牛,托我写一份贷款买牛的申请,我煞费苦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中有一句“牛乃耕者之本”,当时颇引为得意。不料一略识文字的老农事先已写好了申请,也来让我润色,那纸上径直写道:“我们队耕牛死了,眼下青黄不接,申请贷款五百买牛,秋后一定偿还。”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格老对此感喟再三,说,这正如鲁迅先生所告诫过的,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啊!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格老编纂字典时选择例句力求“尽善尽美”,其标准是:内容健康,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B.引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虚怀好学心萦一字经”这副对联要表现的意思是为人要大度,为学要谦诚。
C.第三段用艺术家的败笔和“我”写的贷款申请作类比,意在说明写文章要顾全通篇情调意境,不可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
D.格老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来批评学生,虽然尖锐,但语重心长。
E、本文的中心内容是赞扬李格非先生人品高尚,治学严谨。
2、第二自然段横线处删去了对联的下句,请补写完整。
3、格老撰题一联,“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是深受启发”。请回答:
① 店主为什么“感激”?
② “我”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4、“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的原因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贝壳未碎(余秋雨)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的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 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构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的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来到这里的具体行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是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蹋。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进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言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叶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的那“一两个亮点”。
B.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C.作者惊叹贝壳屋的文化价值,因为它是萨拉曼卡五百多年来文明的见证,并且至今还能引起人们无限的回想和憧憬。
D.小街能够“觊觎着大海”,是与前文“小不堪言而又大而无边”相呼应;而“贝壳未碎”,则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E、“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叶间”,意思是在欧洲像“贝壳屋”这样的文化古迹处处皆是,它们对文明的传承作用大于任何图书馆和书籍。
2、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
① “亮点”指的是:
② “被省略的文章”指的是:
3、作者说贝壳和古柱“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这个比喻的含义是:
4、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的贝壳在当初和现今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依据文意说明“贝壳”的象征意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与物理学(杨振宁)
物理学自(1)到(2)到(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譬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的弧,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的弧,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实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与50°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折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折射现象本身可以从一个包罗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
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堡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供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与唯象理论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不朽诗篇。
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它最初完全没有被数学家所注意,而今天狄拉克流程已成为数学家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
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的不朽名句来描述: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以用波普的名句描述: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既臻光明。
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能全面的道出学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1、物理学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它们是:( )
A、从观察自然现象到了解自然现象的表象美,直到体验自然现象的终极美,
B、从实验研究到唯象理论研究,直到建立极深层的理论架构。
C、从观察自然到计算研究,直到建立方程。
D、从观察自然现象表面的美到显示自然现象深层的美,直到体验自然现象的崇高美和灵魂美。
2、依据文意,关于虹和霓的认识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根据实验测量,虹和霓的角度和结构不同。
B、作者借助虹和霓的例子,形象而又准确的描述了物理学从表面向深层发展的不同阶段。
C、虹和霓能全面反映自然现象的表象美、深层美和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D、作者利用虹和霓这个人人可以看见的例子来说明美与物理学的关系,浅显明了而又引人入胜。
3、作者用“不朽诗篇”来形容物理学上的几个著名方程,由此可以推导作者对诗歌的认识,下列各项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具有极度的浓缩性。
B、诗歌的内涵是丰富的,读者对诗歌的新的感受可以超出作者赋予的范围。
C、诗歌给读者的感受是直接而又复杂的。
D、诗歌虽然高于生活,但毕竟来于生活,因此诗歌和物理学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都能够反映自然规律。
4、对作者引用雷克和波普的诗句的用意或效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形象的说明物理学的理论架构有着极深层的概括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影响。
B、形象的说明深入研究即使极小的自然现象也能获得惊人的成就,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C、物理学的美很难用科学的术语去形容,只有用诗歌的语言才能道出科学的庄严感、神圣感、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
D、只有把科学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的反映物理学深层的理论架构之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启功太傻了(斯文牛)
如果说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你会说这人不是绝顶的无知,就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了。但这话却偏偏有人说,而且还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里。不过说这话的不是旁人,正是启功老先生自己。   
那是“东方之子”的名人访谈节目,记者是把启功先生作为大书法家来采访的。可是启功首先声明他不是一个书法家,他说他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   
启功老先生说话时态度十分认真,绝无戏言。不过他这话一出,倒弄得许多人好尴尬了。作为全国书协主席的启功尚且算不上一个书法家,那谁个还敢再妄称书法家呢?但事实上,全国挂书法家头衔的,现如今多的已如夏日七月夜空中的数也数不清的繁星了。虽然启功老先生此时说的只是他自己,但春秋笔法的味儿是很浓的,相信那些名不副实的滥竽充数者听了会面红耳赤,心中不悦的。启功先生也真太傻了,何必在大庭广众之下,四面树敌呢?   
但我想启功老先生的话是有感而发的,是有着深刻的道理在其中的。试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真正自成一体的书法家又有几人?那么几百几千年后,我们这个时代中产生的书法家,能够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者,又能有几人?如此看来,启功老先生的话绝非是名人的自谦,而是真正懂得书法艺术真谛的大实话,他是在拿真正的书法家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呢!只是这尺度太高太严,能够够得上这标准的真是寥若晨星了,而如今能像启功那样敢于拿这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又有几人呢?   
采访中那记者又称赞启功的书法是如何如何的好,可启功却又偏不领这个情。他说他的字在成为书法家之前还算可以,自从当了书法家,特别是当了书法家的头儿之后,经常在外给人家题几个诸如某某大酒店之类的字,哪里还讲究什么艺术,灵性,情感,纯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应酬之作,不管别人怎样称赞,他心里非常清楚,他的字是越写越差了。   
启功老先生自揭其短也便罢了,可他偏偏把字越写越差归结为经常给人家题字,这话说得虽很实在,却又未免发傻。现如今,有些所谓的书法家,一天到晚地给人家一字千金的题字,成了题字的专业户,还有些人是为了给人家题字才专门练字的。这些人的字如果按照启功老先生的逻辑,那是越题越差,越练越差的,而且也根本不入书法艺术之流。启功先生的这一席话,简直是在砸他们的饭碗,拆他们的台子。这年头,说奉承话都还来不及,启功先生却哪句话不中听,就说哪句,这还不算是天字第一号的傻人吗?但据说真正搞艺术的,都是率真之人,有的只是赤子之心,不傻反倒不正常了。启功老先生敢说这样的傻话,与其说来自为人的胆识,莫如说来自艺术的良知。
那些把练书法作为追名逐利工具者可能会为启功老先生的傻话大动肝火,但那些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的人却会把他的话作为逆耳的忠言来对待,他们也一定会学着启功先生的样子,去做书法艺术的傻子的。   
1、启功老先生不承认自己是书法家的两个理由是:( )( )
A.完全是出于谦虚 。
B.与他的教学绘画比,书法成就甚微。
C.他的“书法家”的尺度与众不同。
D.书法艺术高不可攀。
E、目的是要讽刺那些妄称书法家的人。
F、他自认为未能达到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师的艺术境界。
2、根据文意,“春秋笔法”是什么味儿?
3、为什么启功老先生作了书法家甚至书法家的头儿后字“越写越差”了,试简要回答其原因。(不超过20字)
4、启功老先生的“傻”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分条概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词例话一则(周振甫)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里讲“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 ,所以说“ 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究竟是我的,还是物的,有些分不清楚了。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我的,只是这种感情事过境迁已经平静,这时受到外物的刺激,又被唤起来罢了。比如说,陶渊明《 饮酒 》之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 相与还。”说“采菊”,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只是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互相回去。飞鸟回去有什么好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构成缘情造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中感慨很深,非常悲苦。她把这种感情加到景物上去,把花人格化而去问它,又写花的飘零,来显示自己的感触。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作者遭到贬谪,把自己悲苦的心情移到景物上去,所以看到的是孤馆春寒,再加上个“闭”字,显得孤独寂寞而凄冷,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在斜阳暮的时候,更显得悲苦。
1、本文讨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异同,下列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相同处,即不论“有我”“无我”,实际上都有作者的感情在。
B、“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相同处,即不论“有我”“无我”,景物所涵的感情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创作的心境而转移。
C、“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不同处,前者是“缘情写景”,后者是“触景生情”。
D、“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不同处,前者的情不因外物的触发而产生,后者的情则由外物的刺激而唤起。
2、本文摘引并准确阐释了王国维先生的有关论述,下列各项分别集中了一些论述,不符合王国维先生本意的一项是:( )
A、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B、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C、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D、“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也。
3、上文所引秦观的《踏莎行》表现了他遭到贬谪后的悲苦心情,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不属于“缘情写景”的一项是:( )
A、明丽的楼台在浓浓的迷雾中再也看不见。
B、过河的渡口在朦胧的月色中再也找不到。
C、隐居的桃源没有归去的道路。
D、夕阳暮霭中听到杜鹃凄苦的叫声。
4、根据上文的分析,下列杜甫的诗句属于“有我之境”的一项是:( )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