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每题3分  以往的科学研究靠的是机构的力量,一个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提供独特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比较...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每题3分
  以往的科学研究靠的是机构的力量,一个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提供独特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比较先进的实验室,充足的研究经费等。然而,这种集中力量的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全球化的要求,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完全可以按项目要求实行***,地域的概念已变得不是那么重要,而人才的地位变得愈发突出,重视人才就是重视知识的作用,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巨资投入到他们认为能够最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使当地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由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一个科研项目也可以进行全球性合作,甚至24小时不间断,使全世界各地对该项目有兴趣的科学家参与其中成为可能,也使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成为可能。
  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就是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生产和供应活动越来越多地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利用当地雄厚的研究开发优势或者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全球性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研究开发一直是全球化程度较低的领域。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基本原则,因为企业担心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设施或者是进行研究开发活动会导致企业技术秘密的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而激烈的国际竞争又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那些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从而使他们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以美国为例,从  1987年到1997年这10年间,在美国的外国公司投放的研究开发支出增加3倍以上,从65亿美元增加到97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公司研究开发支出的15%左右,在高科技部门这一比率甚至1/4以上,到1998年年底,357家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了715家研究开发机构,雇佣了115700名美国研究开发人员。
5.对"以往的科学研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科研机构的力量支撑着以往的科学研究。
B.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难以进行全球性合作。
C.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人才的地位并不突出。
D.科研机构靠独特的科研条件吸引科学家。
6.下列表述中,属于对"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正确理解的一项是( )
A.全球性公司从其母国转移到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满足公司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
B.全球性公司在其他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从而满足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需求。
C.在企业的研究开发管理中,实验室集中于母公司,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一条基本原则。
D.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迫使企业技术秘密外泄,从而无形之中加强了竞争对手的实力。
7.第三段中"以美国为例",最终是为了说明下列中的哪一项观点( )
A.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水平与经营的国际化水平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
B.激烈的国际竞争使作为研究开发结果的知识资源成为经营的核心资源。
C.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
D.全球性公司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企业研究开发的国际化。
B.一些跨国公司从事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活动,是为了使其他地区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
C.知识资源是研究开发的结果,也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
D.重大的全球性项目在全球的开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信息网络的普及。
答案
 5. C
6. B
7. D
8. B
解析
5.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含义的理解能力。C项,"人才的地位并不突出"的分析是错误的,根据文中"人才的地位变得愈发突出",可以推出,即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人才的地位也突出。
6.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文句的理解能力。A项,不是"公司"(地址)的转移,而是其"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和供应活动"转移;C项,文中表意是"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条基本原则",事实上不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的一条基本原则;D项,不是"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而是以往的企业担心如此。
7.此题考查对文中观点的筛选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清论证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找出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即"在这种情况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那些全球性公司不得不逐步加大在全球从事研究开发的力度,从而使他们的研究开发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种重要趋势",此句中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最终",注意关键句中的对应点"从而"。
8.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推断能力。一些跨国公司为了开拓世界市场,不惜巨资投入到他们认为能够最好发挥人才作用的国家或地区开办自己的研究机构,使当地的人才能够人尽其用,"为了开拓世界市场"才是目的即谋求利益,"使当地人才能够人尽其用"只是一种客观结果。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每题3分  以往的科学研究靠的是机构的力量,一个科研机构之所以能吸引优秀的科学家,在于它能为科学家提供独特的科研条件,比如说比较】;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太阳能何时进入寻常人家
  大家都知道,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关于利用太阳能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可它至今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目前,家用的太阳能装备大多是太阳能电池板,它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日本能源比较缺乏,所以他们对太阳能十分重视。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利用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至40%。日本政府力争于2100年实现太阳能发电量达到500万千瓦时的目标。
  利用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较高,所以要建立太阳能发电厂就不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先将光能转换成热能,再以热能生成的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这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方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就开始在美国加州的沙漠地带,建造了9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到可观的354兆瓦。这种技术相对而言非常简单,几百个跟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把接收到的阳光,集中到位于聚焦点上的一个真空隔热吸收管中,把吸收管里的特种高温油加热,高温油把热量传送给水,生成水蒸气,水蒸气带动蒸汽涡轮机生成电能。但是在此之后,尽管曾经有过不少计划,但国际上却再没有建造过一座光热发电站。人们对光热技术兴趣减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常规能源载体的市场价格降低了很多。
  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光靠建筑物房顶来发电是远远不够的,发电成本也比较高,所以要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大面积铺设太阳能装置。一些科学家建议通过超导电缆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以便向全球供电。到了2100年,即使全用太阳能发电供给全球能源,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占地面积也不过829万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只相当于全球海洋面积的2.3%或沙漠面积的51.4%。为了不占用有限的地球面积,一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向太空要太阳能,在太空中建一些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方式发送到地球。
  要使太阳能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达到实用水平,从技术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从社会政策上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获得普通百姓对清洁能源的支持,二是要获得政府对太阳能发电的前期投入。
13.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太阳能发电站"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太阳能发电站没有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发电,是因为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成本较高。
B.太阳能发电就是把光能转换成热能,热能生成水蒸气,然后带动蒸汽涡轮机发电。
C.美国是最早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的国家,建造的九座太阳能发电站合计发电能力达354兆瓦。
D.最早的太阳能发电站技术比较简单,几百个随太阳转动的凹面镜是必备的发电设备之一。
14.根据上下文,属于"太阳能至今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从光能到电能,环节繁多,技术复杂。
B.目前尚未提供建造太阳能发电站的足够面积。
C.政府对普通百姓使用清洁能源不是很支持。
D.太阳能发电与现在的电网尚未成功联网。
1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在太空中建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能以微波的方式发送到地球,缺乏可操作性。
B.日本能源比较缺乏,其利用能源的唯一出路就是大力开发太阳能。
C.由于太阳能发电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因此,在沙漠、太空、海洋建造太阳能发电站已成为最佳选择。
D.利用超导电缆技术,将全球太阳能发电站组成统一电网,将使人类全球供电的理想成为可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22分)
石头记
蒋勋
  我有一块石头,看起来斑剥鬼奇;不但满是苍辣虬老的皴皱,而且还有多处被蚀镂成空洞,姿态奇磔。
  我常常拿在灯下,细看它的纹理。小小一块顽石,线条的流走牵连却如惊涛骇浪,仿佛依稀可以听见水声回旋,拍岸而起,浪花在空中迸散……是被风浪狂涛爱过,爱到遍体鳞伤的一块石头啊!
  这块石头,是多年前去龙坑旅行带回来的。
  龙坑在台湾最南端,比鹅銮鼻还南。如果在地图上找,应该是鹅銮鼻下方、突出于海洋中的一块地岬了。
  从鹅銮鼻到龙坑没有车去,必须步行穿过一片砺石堆和琼麻林间踩出的小路。琼麻如剑戟一样的叶片森森直立着。这种野悍的风景,正是恒春半岛的特色。但是,到了龙坑,连恒春的沃腴也没有了。一片布置于大海狂浪中粗砺尖峭的岸石地块,因为土壤长年被海风吹蚀,只剩了岸石隙缝中存留着一点点土。一种叫做银芙蓉的植物,耐旱、耐风、耐海水的咸腥与狂暴,便在隙缝中生了根,虬结盘屈地生长蔓延开来了,那是在其他地方很少看到的植物,几乎没有什么叶子,看来似乎已成枯枝的虬劲枝干,贴着地面,顽强固执地生长着。
  古人欣赏奇磔虬劲的奇木奇石,大概是因为那奇磔虬劲中隐藏透露着生命奋斗的痕迹吧!当那挣扎求活的伤痛过去,那挣扎求活的姿态却成了使人歌赞的对象。后人把玩、浏览、细细抚爱,那使人歌赞的纹痕之美,何人还记得来自于心痛如绞的伤痛呢?
  龙坑的岸石也因为长年遭海浪冲蚀击打,形成了奇岸。大部分尖锐丑怪;挣扎求活中,好像还有生命最后的霸悍。有的褴褛斑剥,被蚀空成许多如蜂巢般的空洞,海浪在其中钻窜,发出咻咻如哨般的声响。
  澎轰的大浪永不歇止。浪沫在晴空中飞扬散去。后退的浪潮,在岩石隙间迅急推涌、回旋。但是,它还要再来,它还要倾全力奔赴这千万年来便与它结了不解之缘的粗砺岩石啊!
  爱者和被爱者,都有一种庄严。海的咆哮、暴怒,不息止的纠缠之爱;岩石的沉默、固执、永不屈服、永不退让。那样缱绻缠绵,真是要惊动天地啊!它们依傍、亲昵、回环;它们用近于愤怒、毁灭的爱相拥抱。生命这样挥霍耗损,泪潺潺流尽,所剩的也便只是一块斑剥褴褛、却还犹自傲然兀立着的生命的骸骨吧!
  我细细查看,我的石头。不但有蚀成空洞、溃裂的痕迹,也竟然有水纹回旋的印记。这样柔软的水的抚爱回旋,竟也在坚硬如铁的岩石上留下了印记。那纹痕妩媚婉转,不使人觉得是伤痕;是千万年来这不可解的爱恨留下的伤痛的印记啊!
  原来《红楼梦》要叫做《石头记》,一切人世的繁华幻灭,从头说起,不过是洪荒中一颗饱历沧桑的顽石罢。
  满地都是石头,遭人践踏,踢玩。我的桌上供着从龙坑带回的一块。有时看一看,可以看到丑怪苦涩的苍皱中有仿佛泪痕的细致婉转。我也便可以笑一笑,对人世的繁华爱恨,都有了敬重。
17.作者以《石头记》为题,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又名《石头记》的《红楼梦》,结尾部分又提到《红楼梦》叫做《石头记》,这样写有何寓意?(4分)
18.文章记的是"石头"的沧桑经历,为什么第5自然段又插入"银芙蓉"一个镜头描写?(4分)
19.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10分)
(1)那使人歌赞的纹痕之美,何人还记得来自于心痛如绞的伤痛呢?(4分)
(2)爱者和被爱者,都有一种庄严。(3分)
(3)那纹痕妩媚婉转,不使人觉得是伤痕。(3分)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散文小品,状物抒情,肯定并歌赞了经历过痛苦磨难而留下伤痕的顽石,以浪漫的情怀对待一切人世可眷恋的美好事物。
B.文章开头说"我"有一块斑剥鬼奇、满是皴皱的石头,结尾又写到满地都是遭人践踏、踢玩的石头,可见作者是在为石头上的累累伤痕而感伤。
C.文章浓墨重彩描绘海浪永不停歇的拍击岩石,岩石承受痛苦的过程,使那小小的石头蕴含丰富:只有历经沧桑的事物,才能有动人心魄的美。
D.第9自然段中"生命这样挥霍耗损,泪潺潺流尽",这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能挥霍无度,否则,"泪潺潺流尽",剩下的便是"生命的残骸"。
E.作者敏感多情,文笔明媚、灵秀、清丽,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多种手法,把一块顽石写得灵气生动,使生活的艺术、思想的内涵完美融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初识大龙湫
黄天骥
大龙湫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大到还没有走近它,就感到心有些跳。气有些喘,好像我要见的,不是一条瀑布,而是一位睿智的哲人。
这时的心情便有些复杂,一面不由地加快了步伐,一面又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一些,以便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好面对那仰慕已久的龙湫之水。
这感觉还来自龙湫道上的景致。这条龙湫道究竟有多长,我至今说不清。片石砌就的道路,一踏上去,就获得一份好心情。更何况,整条龙湫道就是一幅绝佳的天然画图,让人应接不暇。一进道口,便遥见一列裸露的巨岩,莽苍苍直逼天穹,那乱插于青翠之中的霸蛮之气,让人感受到了雁荡山雄壮的一面。
山道渐行渐深,前面那一座状似剪刀的山峰忽然就接近了,但近前一看,又不像剪刀了,而是一面展开的风帆。容不得细细端详,山道一转,风帆倏忽又不见了,却是一根从草木葳蕤中耸起的石柱,挺拔遒劲,直指蓝天,不禁让人心旌摇摇。我很想回过头去探个究竟,但哪里收得住脚步。这便是著名的一帆峰,又叫剪刀峰、玉柱峰,是雁荡山水中移步换景的典范。
过了一帆峰,脚步便迟疑起来。是的,此时应该有些什么,而又少了什么。那当然是“一壑天云吼怒雷”的瀑布之声了。原因很简单,秋冬无雨,大龙湫自然没 有水。没有水的大龙湫空余一面森然的崖壁,以及石壁上凿刻着的“万泉惟一”的字样,就像一座没有演员表演的空空荡荡的舞台。真难想像,那“喧阗万壑雷”“涌若海潮来”的壮阔之瀑,竟然也如潜龙一般消失于空潭之中。
正怅然间,忽然听到耳畔掠来一阵轻轻的风声,紧接着便有霏细的雨丝,凉凉地落在我的头发和面颊上,乃至簌簌地敲打着双肩,仿佛邂逅一位热情的老朋友。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仔细一看,石壁上闪映着一道彩虹,极其绚丽。这一发现,让我为刚才的想法感到惭愧。大龙湫其实并没有消灭,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轻盈,缥缈,含情脉脉。
我欣喜地看到了有别于诗人和画家笔下的另一个大龙湫。
一个大龙湫,吞吐云烟,威镇山川;一个大龙湫,和风细雨,柔情万种。这两个大龙湫都是真实的,而正是真实又相悖的两面,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大龙湫。
大龙湫决无意向世人回避什么,而是世人自己要向世界遮掩什么,揄扬什么。这不是大龙湫的悲哀,这是世人的悲哀。
如此真情毕现的大龙湫,令我仰视再三,久久不愿离去。
1.在走向大龙湫时,作者为什么“不由地加快了步伐”?为什么“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一些?”(4分)
答:①“加快了步伐”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脚下的路程更长些”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写了一帆峰,突出了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①特点是 (答案不超过5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超过30个字)
3.本文通过记游,批评了哪种具有普遍性的错误?揭示了哪些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写出两种哲理即可。)(5分)
答:①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把大龙湫比作“一位睿智的哲人”,既突出了大龙湫久负盛名,又与结尾部分形成呼应。
B.文中写龙湫美如画,但裸露的巨岩石有一股“霸蛮之气”,暗寓了“人无完人”的哲理。
C.龙湫瀑布来自雨水,作者在龙湫看到了“霏细的雨丝”,所以强调龙湫瀑布“其实并没消失”。
D.向往瀑布→来见瀑布→怅然之际发现另一种形态的瀑布。全文构思具有起伏跌宕、摇曳生姿之美。
E.名胜游记贵在不落窠臼。本文以清新明丽的语言,新颖独到的角度,写出了人所未发的新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⑴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孤独,孤独是一笔财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面对孤独而活得酣畅,孤独的到来和失落同样令人不悦。孤独也许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人从此缄默不语,但不能使一个思维活跃的哲人停止思考和遐想。
⑵当一位老人把孤独的身影留在香谢丽舍大街,留在枫丹白露树林,留在巴黎郊外草丛中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已没有风采,已完成了他那登峰造极的人生而走向天国的花园。还指望他创造奇迹吗?没有人会去问津这位老人,也无人去探求他那曾经倾倒一代人的心底是否还闪着火花,更没有人去留意过时代会留给这位孤独者什么东西。
⑶然而,伟大的总归是不朽,杰出的并不因被人抛弃、诋毁、诅咒而变得卑劣。卢梭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了孤独以新的寓意!他面对孤独,浮想联翩,欲罢不能。他在孤独中找到了一个“不幸者在断绝了和人类交往,再也不能做点于他人、于自己有用或有益的事情时”的补偿。这补偿便是“有感而发的内心情境”与“四周的客观事物相融合”的创作。孤独提供了他晚年创作的惟一灵感。因为只有在那时他的“心底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他沉浸在“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中”。孤独并不等于沉默;没有内心活动才是生命真正的麻木。“沉静也同样令人惬意”。卢梭在他迟暮的余辉中再一次展开思维的双翅,任泛泛的、愉快的思考掠过清雅的心灵,在静谧的湖面上划出点点涟漪,淡淡地荡开,悠悠地波及心底深处。他再一次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野花杂草的根茎花蕾中去领略人生的百味,从圣皮埃尔岛的欢乐中去享受大自然的甜蜜,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甜蜜啊,那是在巴黎的觥筹交错中绝对无法获得的。他感谢那些为了积怨排斥他的人们为他提供了这次孤独的旅程。孤独使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的勇气。这位老人清醒地意识到要“活得更为恬静”。于是他在悠闲的孤独中忙得不亦乐乎。“排除异念而感到自身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和宁静的珍贵情感”。他使得孤独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了,他用孤独之火,照亮了余生,又点燃了生命。于是这黄昏暮色中朦胧的生命又变得光芒四射起来。卢梭这位智人,充分利用这孤独的时光,寻找到一个人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自身平衡,并留下这本盖世无双的佳作。
⑷孤独的老人走了。这位“自然之子、真理之子”在孤独中走完了他的全部历程。然而,他的“遐想”仍在延续他的生命,使后人百读不厌。“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困在巴士底狱或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我也仍然可以悠悠幻想”。孤独曾使许多杰出的人士奈何它不得,而惟独卢梭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彩的乐章。作为一个人,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
⑸“我喜欢孤寂”,于是他拥有了孤独,拥有了财富。
1.文章第3节中“卢梭那洋溢着生命热血的心灵赋予了孤独以新的寓意”一句有什么含义?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60个宇)(4分)
2.文章第3节中“卢梭在他迟暮的余辉中再一次展开思维的双翅,任泛泛的、愉快的思考掠过清雅的心灵,在静谧的湖面上划出点点涟漪,淡淡地荡开,悠悠地波及心底深处。”一句中的“双翅”和“静谧的湖面”各比喻什么?(6分)
⑴“双翅”比喻                                    (不超过16个宇)(3分)
⑵“静谧的湖面”比喻                            (不超过10个宇)(3分)
3.卢梭能让“黄昏暮色中朦胧的生命又变得光芒四射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超过40字)(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意在告诉我们:孤独是一种财富,杰出的人士应为孤独谱写华彩的乐章。
B.第2节中作者用“没有人……,也无人……,更没有人……”这一排比句来增强气势,说明当一个人陷入孤独,他便失去了往日风采,无人问津也是必然。
C.围绕“拥有孤独便拥有财富”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作为“自然之子、真理之子”的卢梭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价值。
D.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他在孤独中获得了一种满足和宁静的珍贵情感,并因此取得了盖世无双的成就。
E.作者虽然被困在巴士底狱的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但他和卢梭一样,凭着哲人的智慧,彻底摆脱了孤独,走出了孤独所带来的可怕和黑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古典的雪
雪一直在飘落,这是飘摇了几个世纪的雪,在他们的生命中和我的内心里。
 年少时,第一次读到关于雪的句子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时,从未见过千万树梨花盛开的样子,甚至连一树也不曾见过。北方的冬天,在我的眼里总是一个有些没落的季节,纵使玉树琼花,也难掩那一份浓重的苍凉与漫长的寒冷。在这首送别的诗里,北方绚丽而多姿的雪花被幻化为江南的熏风花树,温情而浪漫,离情别绪中也蕴涵了无限的春光和融融的暖意。故乡的城郊,有一条大河,两岸曾经是很大的一片林子,下雪的时候,树枝上就落满了雪花,远远的望去,在氤氲的雾气中,迷离、柔静、凄美,全无了冬日的凛冽。想必梨花就是这样在春风里绽放、摇曳。
 雪忽然让人感到温暖。
 不然,张岱怎么会在雪夜去湖心亭看雪呢?那该是江南的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瀣,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心亭的雪,使他从一个时代的终结里悟出了人生至情至性的真意,白雪掩盖了平日里谙熟的湖光山色,给世界以平和、熨帖,这是自然的淡作之美,触摸着幽静空旷的雪夜,他听到了时光流过和生命消亡的声音,顿感人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藐小,生命之于自然是何等的脆弱,只有思想的力量才是旷日持久的,清高的士子总能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隐居以求志,行义以达道”,这是自魏晋以来一些退避尘俗,抛弃享乐的士子,把才思与自然、人文相融合的士大夫文化的一个侧面。于是,自然、民俗皆成为一种古典的咏叹,腾升出一股纵惯古今浓得化不开的书卷气。
 无独有偶,东晋的王子猷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又何妨?这看起来有点大乖常理,但仔细想来却言微意重,对于后世的人们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不可言传的震慑。王子猷的这种特立独行分明是对世俗的嘲弄和抗争,即使它是那么孤立、诡秘、偏执和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如同在风流云散后看见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样清晰地看见了一个遗世独立的人思想深处的潜流,它必将喷涌而出,一泻千里。
 而唐朝的雪又赋予柳宗元另一种意义上的垂钓。
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
 于千年万年的无数个冬季之中,他独自的拥有了这个冬日。
 寒江寂寞,落雪无言。
休问他为何冷淡了华屋暖裘,拒绝了亲朋故交,远离了俗务喧嚣。此刻心中时时忆起姜太公,仿佛与姜公同钓。
 满目的苍茫中自然有一片空旷与浩渺在心间,人与自然的亲和力渗透在原始的寂静之中,是否也怀着那种伤感的心情?空落的孤舟停泊在清幽的水面上,或许是无饵的钓钩在水下的鱼群中轻轻的游荡,无奈和孤独伴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入江中随江流而去,那一种玲珑剔透的单纯、清冷和孤傲纷扬在凝重的雪雾中。
  “飞花空舞任浮生,且学诗骨待长风,留得孤高冰韵在,千年风雪化诗声。”
 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在古典的阅读中,回眸每一个雪霁初晴的黄昏,我仿佛募然聆听到那来自遥远的古典的雪中的歌吟,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却在同一个自然的场景下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体现出人文的自我情怀,给思想和情志以自由沉浮的空间。这当然也蕴涵着人格的尊严和尊严的力量。弗兰克说,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 当我的手指轻轻的翻过这些书页,就好似走进一座雪野中古典的村庄,走进一座他们用思想的灵光用人格的尊严筑就的精神的殿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依稀看见他们的窗前是摇曳着古典的烛光,捻过月光一样泛黄的书页,把没落悄悄的隐藏,这是上几个世纪的书香,也有筝韵跌宕的春江,萧鼓击碎了夜的幽静,曼舞着重现的心灵之光;走进这个村庄,我犹如驻足他们的思想的道场,我如轻盈之水匆匆的匆匆的流过他们翰墨的天堂;走进这个村庄,我不忍叩响他们雕花的门窗,我似妩媚之风默默的默默的掠过他们的星空他们的梦乡;走进这个村庄,给他们留一串心笔写下的诗行,当晨钟敲落雪一样的寒霜,转眼的经年,已是遥远的绝响。
行以当行乃千古真正之风流,为所欲为乃人间大气之文章。古典的雪,生命体验中的又一个本源,飘落于人内心的文化精灵,飞舞着生命的思想之花。
1. 题目“古典的雪”,“雪”的含义是什么? (3分)
2. “垂钓,中国古典文学中颇具道家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被柳宗元的《江雪》推向了极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分)
3. 第二段写到回忆中故乡的雪,有什么作用? (6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湖心亭的雪是美丽而多情的,它让张岱在孤独和寂寞中偶遇知音,再一次遭遇人生萍水相逢的喜悦。
B.文章引用了张岱、王、和柳宗元的文章或故事,是按照对雪的内容的理解的深化来安排材料的。
C.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说明了柳宗元十分喜欢雪天,同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接受了颇具道家情调的垂钓的休闲方式。
D.文章引用了岑参的诗,张岱的文章、王子猷的故事和柳宗元的诗,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雪的关注,几千年来已经赋予了雪以深厚的文化意义。
E.“我试赋拙诗一首,且作对远去的古典况味的一份怀想。”说明现代人已经没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雪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