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绝望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绝望的生命飞向他们的归宿--坟墓。老人在通往那块地方的路上,也已经消磨掉六十个寒暑了。在那旅途中,他除了有过失和懊悔之外,再也没得到任何别的东西。他老态龙钟,头脑空虚,心绪忧郁,一把年纪折磨着老人。
年轻时代的情景浮现在老人眼前,他回想起那庄严的时刻,父亲将他置于两 条道路的入口--一条路通往阳光灿烂的升平世界,田野里丰收在望,柔和悦耳的歌声四处回荡;另一条路却将行人引入无底深渊,从那里涌流出来的是毒液而不是泉水,蛇蟒满处蠕动,吐着舌箭。
老人仰望昊天,苦恼地失声喊着:"青春啊,回来!父亲哟,把我重新放回人生的入口吧,我会选择一条正路的!"可是,父亲以及他自己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
他看见阴暗的沼泽地上闪着幽光,那光亮游移明灭,瞬息即逝了。那是他轻抛浪掷的年华。他看见天空中一颗流星陨落下来,消失在黑暗之中,那就是他自身的象征。他记起了早年和自己一同踏入生活的伙伴们,他们走的是高尚、勤奋的道路,在这新年的夜晚,载誉而归,无比快乐。
高耸的教堂钟楼鸣钟了,钟声使他回忆起儿时双亲对他这浪子的疼爱。他想起了发蒙时父母的教诲,想起了父母为他的幸福而作的祈祷。强烈的羞愧和悲伤使他不敢再看父母居住的天堂。老人的眼睛黯然失神,泪珠儿泫然而下,他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啊!"
老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时做的一个梦。尽管他确实犯过一个错误,眼下却还年青。他虔诚地感谢上苍,时光仍然是属于他自己的,他还没有堕入漆黑的深渊,尽可以自由地踏上那条正路,进入福地洞天,丰硕的庄稼在那里的阳光下起伏翻浪。
依然在人生的大门口徘徊逡巡,踌躇着不知该走哪条路的人们,记住吧,等到岁月流逝,你们不要在漆黑的山路上步履踉跄时,再来痛苦地叫喊:"青春啊,回来!还我韶华!"那时只能是徒劳的了。
小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2分)
A.懊悔青春虚掷的老人。B.依然振奋向前的老人。
C.犯过错误的年青人。D.歧路徘徊的年青人。
小题2: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小题3:对前五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用时光倒流法,按老年、青年、童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年届花甲老人的追悔。
B.用倒叙手法,通过对年青时代生活道路选择的回忆,表现了一个六十岁老人的觉醒。
C.用倒叙手法,按老年、青年的顺序,表现了一个年届花甲的老人的苦恼和希望。
D.运用想象手法,通过一个年逾 古稀的老人的自悔自责,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怀念。
小题4:概括第六段的内容。(限15字以内)(4分)
小题5:.文中画线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16字)(4分)
小题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2分)
A.回忆年少时,懊悔无休止。
B.人生多坎坷,知错仍可为。
C.人生两条路,抉择在自己。
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小题7:结合第六段的作用,写出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及其好处(限45字内)(4分)
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A
小题:老人忆起双亲的疼爱而产生的自责。
小题:象征着老人轻抛浪掷的年华的消逝。
小题:B
小题:以时光倒流法写出了老人追悔,构思精巧,出人意料,更具表现力。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新年的夜晚,一位老人伫立在窗前。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老人又低头看着地面,几个比他自己更加绝望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两 片 秋 叶
陈薇莉
秋意浓入肃***,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
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愁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怀莫名的悲哀。
人生,不都如这枯叶么?在转瞬即逝的浓绿后转黄,变黑,飘飘地落地,不知葬身于哪一角落。
又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浍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着亮点儿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爱我,但他更爱大山——这使我气恼,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晴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越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我并不懂自己,何故竟会生了要将这片以枯死的形体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么?”那双洋溢着热热生命力的眼睛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挤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到,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人生的春固然可爱,但也用不着为留它不住而无端发愁,即使到了秋,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何况春后面还有夏哩。
我于是将那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小题1:.本文标题的“两片秋叶”,一片是                                         
一片是                                                                        
小题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是                                                              
②不同之处是,前者                                                        
后者                                                                      
小题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①作者为什么“悲秋”?因为                                                
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因为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将两片落叶对比,使人想到大自然是多色彩的,更使人联想到生命所应当追求的方式。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慨叹人生的寂寞和短促,追求爱情的诚挚和高尚。
C.先借第一片落叶抒写惜春悲秋的情愫,后借第二片落叶表达对爱情的珍惜和追求,全文以清新的文笔抒写了这样一段情绪流动的历程。
D.我在寻书过程中无意发现“他”的来信,发现“他”寄赠的红叶,是作者巧妙设置的一个促使感情转变的契机。
E.作者巧借汉字结构的特点,心上搁了秋,正是一个“愁”字,以表达自己的对秋的留恋,所以说“我亦恋秋”。
F.作者运用对比的目的在于赞美第二片落叶,再由物及人,赞美“他”对事业的选择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旁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贴,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拦,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统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华,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于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下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化,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而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小题1:.阅读本文第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  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这“里程碑式的”是什么意思?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出来。(4分)
答:
(2)  从画线的句子的意思看柳永开创了一种什么样的作品样式?(2分)
答:
小题2:.阅读第二段,回答问题。(5分)
(1)  柳永曾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文中找出两个能说明这种“不情愿”的例证。(2分)
答:
(2)“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这“辩证道理”指是什么?(3分)
答:
小题3:.文章最后说“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这里的“殊荣”指的是什么?(3分)
答:
小题4:.如果要概括全文的内容,下面列举的哪几项必不可少?(4分)
A.柳永在词的创作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B.柳永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C.柳永艺术高峰的产生是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
D.柳永取得成功在于他正确处理了从与环境的关系。
E.柳永勇于在逆境中奋斗,从而创造了艺术的生命。
F.柳永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是他取得成就的基本条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遇刺。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间陕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保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退色,它们为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
愿一切生命下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在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小题1:第一自然段写到“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全文看:
(1)作者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2分)
                                                       
                                                       
(2)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2分)
                                                       
                                                       
小题2:第二自然段中说,“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利用文中的话阐释其含义。(2分)
                                                       
                                                       
小题3:第三自然段中,“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具体是指什么?(3分)
                                                       
                                                       
小题4:文章最后写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3分)…………( )
A石缝间的小花小草虽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松柏相比,它们就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
B本文主要赞美石缝间三种生命力倔强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C作者借助比较手法,巧妙地写出了松柏所表现出的与小花小草不同的精神境界。
D作者对石缝间松柏生长过程的具体描述,让人领会到“艰苦的拼搏能使生命辉煌壮丽”的人生哲理。
E作者对松柏的赞叹,缘于松柏经过艰苦拼搏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
F“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一句告诉人们无论生存环境多么艰难,一切生命都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心灵的空间
周国平
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时,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1。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地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2。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惟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2001中国散文年选》446~448页)
小题1:划线1处的观点,你同意还是不同意?请说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小题2:请举一个实例说明划线2处所说的快乐是如何共生互通的。
小题3:根据本文的内容,分要点简洁归纳“心灵的空间”的具体内涵。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A.泰戈尔认为,一个富翁的富表现在他有钱买庭院和花园,有机会去享乐。
B.作者认为,名利也是一种贫穷,原因是名利会使人不快乐。
C.“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是说忙人在心灵上麻木不仁,一无所有。
D.文章认同这样的观点:心灵的自由空间并不排斥全心投入一种事业。
E.“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是说为事业而白白送了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①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②《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以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轶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③《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④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的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⑤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了。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第2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实际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3分)
小题2: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左传》《晏子春秋》不同于《史记》的根本点是        。(3分)
小题3: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分两点回答,每点不超过20个字)(4分)
                                                                     
                                                                     
小题4:从文中看,作者说班固是司马迁的“继承者”,这指的是                      (不超过20个字);作者还说《汉书》“是在大踏步地倒退”,这指的是                     (不超过35个字)(4分)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汉书》的“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B.《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C.因为“史传”文学逐渐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D.《后汉书》《三国志》的文学品格在历朝正史中是比较高的。
E.《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