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向日葵冯亦代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
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癫狂中生活,最后自***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面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地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方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
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说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原载1988年第1期《散文》)
小题1:“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一句中的“憾事”是指什么?
小题2:文章前后两部分所写向日葵各有什么用意?
小题3:阅读以下文句,说说作者对名画被卖之事的态度,进而对作者关于艺术品的态度作些推断。
“……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
小题4:作者为什么喜欢梵高的名画《向日葵》?
答案

小题:看似“美人而有所属”,实为作为艺术品的名画被卖入富人家。
小题:前者是凡高笔下的艺术品的向日葵,是作者的审美对象,着重写《向日葵》这幅名画赋予他的“欢欣”而又“寂寞”的生命体验;后者是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向日葵了,已从作者的审视对象,进一步发展成与作者生长在同一环境里并与作者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寄托对象,着重抒写十年浩劫时期罹难的心境。
小题:遗憾。
存在而非占有。明画诸如梵高的《向日葵》这样的艺术品杰作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它们存在的最好方式就是纯粹的审美的存在。一旦“被卖入富人家”,沾染上“铜臭”,就会有损于其审美特质。
小题: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又画中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让人看到了欢欣。正如人的一生,尽管有许多波涛起伏,但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画引起了作者的强烈共鸣。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向日葵冯亦代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伪小人
韩少功
① 说真话不容易,让人相信真话也不容易。如果我说不喜欢名牌西装,这话就很难让人相信。很多人惊诧之余,总是从狐疑的笑目中透来诘问:你是买不起就说葡萄酸吧?你是腰缠万贯不想露富?是不是刻意矫俗傲物装装名士?是不是故作朴素想混入下一届领导班子?……他们问来问去,怎么也不觉得这只是个服装的问题。我无论怎样真怎样实地招供,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核准。这些人不相信也不容忍现在还有人斗胆不向往崇拜不眼睛红红地追求名牌奢华,他们已经预设了答案,只须招供者签字画押。他们不能使招供者屈服的时候,就只能瞪大眼恍然大悟:世故,见外,城府深,这号人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哈哈哈。
② 他们宽容地大笑,拍拍你的肩膀,表示完全理解并且体谅了你的假话——因为他们也经常需要说假话,这没什么。
  ③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还有勇气说真话么?你是否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你不想当局长不想贪污公款不愿意移居纽约不喜欢赴宾馆豪宴不在乎大众对文学的冷落也没兴趣在电视台出镜头?这当然不是真话的全部。这些真话当然也不像交通规则可以适用所有的人。问题是这些话在很多人那里,已经排除于理解范围之外,你能向他们缴出怎样的真实?
④ 从来没有通用的真实,没有符合国际标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敌我兼容的真话。以己心度他人之腹,人们只能理解自己理解中的他人,都有各自对真实的预期。同他人谈话,与其说是想听到真实,毋宁说是更想从对方获得对自己真实预期的印证和满足。正像二十多年前,拒绝奢华之举被发事者坦白为对地主分子的仇恨和对***的忠诚,才会使首长和记者心满意足;而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切行为如果没有基于争名夺利的解释,就很不正常,很不顺耳,很有点世故搪塞之嫌。
⑤ 时尚握有定义真实的强权,真实总是被某种社会潜意识来选择或塑造。革命的辉煌已经落幕,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真实性不再是无可怀疑。在这个某些人心目中金钱至上的世纪末,当然是俗人庸人小人最能成为真实的标准蓝本。为了活得被别人认可真实,为了获得围观者赏赐的“真实”桂冠,很多人忙不迭地躲避崇高,及时热爱大街上人们热爱的一切,及时羡慕大街上人们羡慕的一切,就是说,必须操着流行的词语一脑门子官司地非利勿视非利勿听非利勿为,用失血的假笑填满每一次交际。如果我们还没有把自己彻底地改造成一张钞票,为了进入某些人的理解,就必须把涉嫌君子的那一部分言行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很有犯罪感地愧对他人。在一个以真实为时尚的时代,人们的真实就这样被时尚没收。在一个以个性为时尚的时代,人们的个性不得不对时尚百般逢迎和绝对臣服。谁敢落在时代的后面?
  ⑥大多数人装君子或装小人,无非是在图谋较高的利润回报。在今天,小人的身份几乎是反叛伪道学的无形勋章,而且可以成为一切享受的免费权。只要狠狠心,谁都可以得到。小人无须对自己的行为作罗罗嗦嗦的道德解释,今天与你拉手拍肩亲热友情,要你帮他赚钱帮他扬名也陪着他玩玩感情,明天就可以翻脸不认人,以小人这张超级信用卡来结算一切帐单,了却一切责任和指责。既是小人,当然是可以无情无意无法无天,当然可以说假话造假帐流假泪谈假爱,谁能对小人认什么真呢?——这就是当小人的实惠。他们在物质实惠之后还要把所有被他们利用过的人判为小人,不承认帮助和被帮助有什么不同,不承认人间还有什么好意。因此他们永远不欠谁,走到哪里都潇洒——这就更添了心里实惠。
  ⑦除了潇洒,强行把自己装成小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就是主动糟践自己反倒更容易诱钓他人的赞誉。在这个高科技时代,凡事都不能傻干,倘若一开始就把自己端成君子,好话讲得太多,人家一齐要你兑现时岂不作难?因此最好事先要降低对方的期待值,把自己往坏里夸张,夸张到对方不忍心不好意思的程度,到时候兴之所至做了一点不那么小人的事,给对方意外的惊喜,对方便易于产生好感。其实这也是先抑后扬、欲擒故纵的手段,曲线做君子的路线,在实际生活中每每成功行之有效。但恰恰就在这里,很多自诩小人者泄露出自己的不彻底性和不坚定性——他们居然还暗暗想着给人好感,居然暗藏着君子梦。与真君子的不同点只在于,他们策略高明一些,做起来会省力一些,投入少而产出多,是成本更为低廉的君子制作术。
  ⑧这样看来,当一个真小人还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当来当去,一走神就还会怀念当君子的虚荣,还会鬼使神差往君子的神位上窜,落下一个“伪”字。这正如某些伪君子一不小心就会暴露出小人的嘴脸,是同样的道理。伪小人作为伪君子的换代产品,是对伪君子的逆反和补充,也是一种文化敌伪势力,伪小人从根本上说与多数人一样,不那么坏也不那么好,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惜的只是,有一样东西失去以后就永远不可复得,那就是他们最常在流行歌中宣言要得到的:真实。
⑨真实是现代人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
小题1: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从来没有通用的真实”,止于       。该部分的大意是:                       
小题2:第5段中,“时尚握有定义真实的强权”和“把自己彻底地改造成一张钞票”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3:根据文意归纳,为什么人们强行把自己装成小人?“伪小人”之“伪”体现在哪里?
小题4:为什么“真实是现代人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虹影
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
——选自《散文•海外版》
小题1: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
小题2: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文中引用北岛、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母亲的味道
①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 酸牛奶类饮料) ’ 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
②我在小的时候和母亲分别了。不是父母离了婚,乃是因为家里穷,所以寄养在亲戚那里。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回到母亲那里同住,细细的看见了母亲的脸。那个母亲和这小孩的我在梦里所见、纸上所画的母亲似乎不同,乃是一个穷人的主妇。额角突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很可怜的样子。母亲是贫穷武士安藤某的长女,二十二岁嫁到父亲这里来的。此后过的是非常穷苦的生活,简直没有吃过常人吃的略为阔气的东西。我回来同住以后,亲自做菜给我吃,这样那样会都是很咸的穷人吃的菜。做菜是要凭了经验才做得来,没有吃过好菜,就没有做出好菜来的道理。
③母亲是生来的穷命。这是当然的,大半世都跟着我那酗酒胡闹的父亲在一起,平常为了一分二分钱的事情,常闹意见。有时候看见母亲买了食物来了,便伸手出去,说也给我一点吧,拿出来的乃是煎饼的碎片,便大失所望了。
④母亲不知道装饰的事情。什么书画装饰当然不知道,不懂得插花,连自己的头发什么也不修饰。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不做,因为要这样做,便要另外多花一分钱,这是没法子办的。交通工具也就竭力避免,于是可以走了去的地方,总是一直走了去。说坐电车是要晕的,常以此为口实,其实是可惜电车费实在是比晕车更要重要吧。昭和十七年(一九四二年)三月我住在新宿户冢地方,母亲从小岩远远的看我来了。这时候我的长女刚才出生不久,母亲为得要看孙女,便坐了向来不大坐的电车来。晚饭请她吃的什么已经忘了,但是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是衰弱,所以我送她到了小岩。半路上她说是有点累了,就在上野广小路的永藤餐馆稍息。我问她吃些什么,她说道: “什么叫做‘卡耳庇斯’的,我想喝一回看。这名字我是知道的,却是没有喝过卡耳庇斯这东西。”我于是叫了一杯热的卡耳庇斯和咖啡。母亲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着,并且喜欢的说:“这样好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喝着。过年时,再给我喝一回吧。”
⑤在这一句话里边,母亲的穷苦的一生可以想见了。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结核的母亲因为结核菌侵犯了喉头,什么也不能吃而死了。死的地方在扫帚梅乱开的小山一座疗养所里,母亲所随身带着的古旧的钞票夹里,有着一元多的零钞,以及一张旧的明信片。这是她在龙泉寺町给人家当保姆的昭和五年(一九三0年)时候,我受了父亲的吩咐向她借钱的明信片。当时我走去找她,她将钱给了我,可是那明信片却像抱着小时候的我似的,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
⑥我不能给母亲再一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
(加太洁二作,周作人译)
小题1:文章中说,“广告宣传上有一句话,‘卡耳庇斯’是初恋的味道,我却说是母亲的味道”。请联系全文,概括“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小题2:文章的第③段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母亲的形象的?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3:第⑤段加横线句子叙述了母亲把明信片放在钞票夹里带着一直到死的细节。说说你对这个细节的理解。
小题4:文章的收尾说:“我不能给母亲再次喝那卡耳庇斯,一直到现在很是难过。”请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诏书,作为皇帝专用的公文文体,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封建社会,诏书的发布关系到军国大事、国计民生,也体现了封建皇权。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说:“诏书。诏,照也。人暗不见事宜,则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以同声相训,释“诏”为为“照”。唐代吕向《文选》注回:“诏,照也。天子出言,如日之照于天。”吕向引申刘熙说法,把“照”的主体明确为太阳,以“日”拟君主,更形象地说明了诏书既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又兼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功能。
诏书从其定型到消亡,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兴亡,所以诏书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的重要文献,在中国古代众多文体之中,具有相当独特的地住与价值。
作为皇帝专用的正式文书,诏书始于秦汉。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命为制,令为诏”。任昉《文章缘起》也明确地说“诏,起秦时”。而明代黄佐认为,“诏”字的原始意义就是用语言昭示他人。在汉以前,“诏”是人们日常通用之辞,到了汉代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黄佐的《六艺流别》以汉代为诏书文体的代表性时代,该书收录的诏书。全采自汉代而不及其他时代。
诏书既是从前代其他“王言”文体改名而成,它的渊源必然可以追溯到更远古的时代。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这是从宗经的角度,比较笼统地把《尚书》看成诏策奏章的渊源。《文心雕龙·诏策》认为诏书源出于轩辕唐虞之时,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吴曾祺《文体刍言》则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他说:“周文王有《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权舆(即“起源”)于此。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亦其近古然也。”清末王兆芳的《文体通释》和近人薛风昌的《文体论》皆持类似观点。从《诏牧》产生的背景与内容来看,周文王《诏牧》是在遭受天荒时,要求官员鼓励农耕而发布的命令,类似于后代的劝农诏。《诏太子发》则是周文王对太子发的教育和训导。吴氏等人以之为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吴曾祺说:“后世相传秦始皇始为诏,然其文不可得见。”今检严可均《全秦文》卷一收录了秦始皇《诏丞相隗状王绾》和秦二世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可以看作是秦代的诏书。《诏丞相隗状王绾》一文说:“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之。”虽然文字简短,但其内容是关于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诏书,十分重要。
《汉书》收录西汉诏书甚多。文体学家都认为,汉诏是诏书文体体制的典范。由于统一政权需要正规的公文运作,汉诏的写作与运用也趋于规范化。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诏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的发布与军国大事、国计民生相关,也体现着封建皇权。
B.诏书作为公文文体为皇帝所专用,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C.诏书除具有无比的权威性外,还有教人事理、温暖人心的一面。
D.诏书有助于研究封建社会政治史,是古代众多文体中价值与地位最高的一种。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诏书”渊源解说的一项是
A.诏策奏章,则《书》发其源。
B.诏之名出自《周礼》“明君之诏”。
C.《诏牧》、《诏太子发》二篇,诏之称盖权舆于此。
D.汉诏则存者多矣,其文词典雅,为历朝之所不及。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吕向发展了汉代刘熙的说法,对诏书的特性及功能做了更形象的说明。
B.明代黄佐认为,到了汉代诏书才成为天子的专用文体,典范的诏书全出自汉代。
C.清末王兆芳和近人薛凤昌认为周文王的《诏牧》、《诏太子发》是诏书文体名称的源头。
D.秦始皇的《诏丞相隗状王绾》、胡亥的《诏李斯冯去疾》表明诏书在秦代就已经出现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赵局长的酸菜
唐宏建
①某局赵局长从邻县调来不久,由于他平易近人、忠厚朴实、慷慨大方,很多同事、乡镇财政所所长都成了他的朋友。赵局长酒量不小,东家喝一场、西家吃一顿的事儿也就与日俱增了。一喝多了,赵局长就反复地说:“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不是金钱,也不是官职,是朋友!”闻者无不点头称是,感慨系之。
②一日,客人们来到赵局长家,赵夫人端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酸菜猪肉炖粉条。赵局长挥舞着筷子豪爽地号召:“来来来,尝尝我家的酸菜!”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夹菜品尝,争先恐后地评价:“嘿!这酸菜,真够味!”“又脆又爽,这才叫酸菜!”赵局长异常兴奋地说:“不瞒你们,我家的酸菜,在我们县堪称一绝!到我家吃饭的,不管是县长,还是同事,都是奔我家酸菜来的。你们跟我来……”他领着大家来到厨房。“这口缸能装五百斤菜。我每年都腌两大缸,可结果呢一一大伙儿连吃带拿,过了春节就空了。根本不够!”大家拍拍缸,望望里面的酸菜,惊叹不已。回到座位,有人问这酸菜是怎么腌的。赵夫人谦逊地笑笑:“其实没什么特别的,跟别人的腌法都一样。酸菜这东西,一家一个味儿。”“对对对!一家一个味儿,学是学不来的。”
③酒足饭饱后,每人得到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有两棵酸菜。大家提着塑料袋,如获至宝,连声道谢。有的还说:“让我老伴儿也开开眼,找找差距!”
④很快,赵局长家的酸菜在县里出了名,到他家尝酸菜的人越来越多一一有县级领导,有兄弟科局领导……。大家点酸菜、品酸菜、赞酸菜、论酸菜,眉飞色舞,其乐无穷。赵局长则又说起那句话:“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是什么?……”开始,客人走时,赵局长都要主动送两棵酸菜:后来送一棵;再后来只对极要好或极重要的人物才赠送;最后.即使客人主动索要,赵局长也只能惭愧地拍大腿说:“今年腌少了,明天秋天,我腌上三大缸,包你吃个够!”
⑤第二年秋天,赵局长果真买了一口大缸,并用三天的时间选来一拖拉机上好的白菜。老两口废寝忘食地择菜、洗菜、搬菜、腌菜,忙了整整两天。当他们艰难地把三大石头分别压好后,顿感腰酸腿软。赵局长瘫坐在椅子上,自言自语地说:“这回够了一一这些馋小子!”他眼前浮现出一副副吃酸菜、要酸菜、提着酸菜喜不自禁的面孔一一他笑了。
⑥酸菜腌好了,但来吃酸菜的人却明显减少。春节快到了,三缸酸菜还剩两缸半。赵局长犯疑了,多次用挑剔的心理和老伴儿共同鉴定品评,结果都是:这十几年来腌得最好的酸菜,无论色泽还是味道。
⑦这一天,新任局长李云志来做客。他是赵局长在任时的副局长一一赵局长十二月份办理了退休手续。赵局长格外高兴,特意做了酸菜炒肉、酸菜猪肉粉条,还有酸菜心拌白糖一一这是李云志最喜欢的菜。李云志边吃酸菜边赞美,称这是酸菜中的极品,建议创办一个赵氏酸菜公司,并说为适应生意火爆的局面,等到开业那天自己要送一台最好的点钞机。赵局长遇到知音,欣喜万分,自然多喝了几杯。他紧紧拉着李云志的手说:“人生在世……”李云志听了颇有同感,他是赵局长一手提拔的。
⑧临走时。赵夫人用两个塑料袋装了六棵酸菜,送给李云志。李云志受宠若惊,连声说:“今年你的酸菜元与伦比!我得向大伙儿宣传宣传,小心你家的酸菜不够吃!”“没问题!哈哈哈……”
⑨赵局长摇摇晃晃地送李云志到街口,看着李云志在路灯下渐渐走远,心里好舒坦。他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喝酒了。就在他要转身回家时,却突然停住不动了,关切地睁大了眼睛一一他看见李云志向路边暗处走去。怎么,喝多了?要吐还是……只见李云志停下来,用力一抬手,两个塑料袋准确地落进了路边的垃圾箱,同时发出了“噗”的一声,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
(选自《小小说》)
小题1:“酸菜”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3分) 
小题2:小说第⑤段详细地描写了赵局长老两口腌制酸菜的过程,这有何用意?请联系全文加以解说。(4分)
小题3:小说的结尾写道,李云志扔酸菜的声音“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清晰而又沉闷”,请结合全文赏析这句话。(5分)
小题4:“人生在世……”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你认为它们在文中的含意相同吗?请说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