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斧头李汉荣少年时,我曾做过一个游戏,将父亲用了好多年的那柄斧头,偷去埋在挖野菜的山梁上,然后栽了两棵小树作为记号,设想着再过几年挖...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斧头
李汉荣
少年时,我曾做过一个游戏,将父亲用了好多年的那柄斧头,偷去埋在挖野菜的山梁上,然后栽了两棵小树作为记号,设想着再过几年挖出来,看斧头会变成什么样子。后来在外地上学、谋生,就忘了这件事,忘记了被我埋掉的那柄斧头。
年岁一长,便渐渐回忆起往事来来,也就明白了“记忆是一个人的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就记起了在我平淡的少年岁月里,也有着一个斧头的神话。在我记忆中深埋的那个斧头,会是什么样子呢?
那年回家,我在那个山梁上找到了两棵高大的橡子树,我当时栽的那两株小树正是橡子树。在两棵树之间,埋着我早年的神话。我小心翼翼地挖掘,如同考古学家挖掘远古的墓葬,我小心翼翼地挖掘着我的记忆。刨去表层的腐殖土,刨去岁月的尘埃,我一点点接近时间深处的东西。
根,根,仍是根。纵横交织的根。老根、新根、粗根、细根。我被密集的根挡住了去路。在根与根之间,我继续挖掘搜寻。
终于,在根的深处,在根的手互相紧握的地方,我触到了一个硬物,潮湿的泥土芳香笼罩着它,根的手指缠绕着它,我看见它了,它锈在泥土里,安卧在地层深处的温暖里,它已经与泥土打成一片。一个曾经在地面上显得十分锋利和明亮的东西,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地下的幽暗宁静。在根的把握里,在泥土和地气的劝说下,它正在慢慢地变成别的事物。我久久地凝视着它。
最后,我将刨起的土还回原处。我告别了我早年的记忆。这再一次的掩埋,使我的记忆更深。我用记忆掩埋了过去的记忆。我知道这是永恒的告别。从今,那个烙满父亲手纹也印着我的手纹的斧头,将在寂静的泥土里远行,像一个人走在自己的命运里。起风了,橡子树叶互相拍打着,发出金属的声音,我知道,这些树叶的手掌,正是从泥土里汲取了金属,那也是我记忆中的金属。人总是在他的岁月里埋藏一些什么,比如埋一柄斧头,埋一个永远孵不出天鹅的鹅卵石,或者埋一些泪水,埋一段眷恋…… (选自《散文》2003年第2期)
1.“在两棵树之间,埋着我早年的神话”句中“早年的神话”指什么?
2.概据文意,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记忆是一个人的神话,神话是一个民族的记忆。
(2)我用记忆掩埋了过去的记忆。
3.仔细阅读挖掘“斧头”的有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记忆中深埋的斧头,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2)我为什么将“刨起的土”又“还回原处”?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埋斧头”本来是小时候的一个游戏,可随着岁月年轮的增加,游戏却使作者悟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B.文中的“斧头”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挖掘“斧头”就是警示我们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根”。
C.“紧握”“缠绕”“安卧”“劝说”等词语使用了拟人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文章在写挖掘深埋的斧头时突出写“密集的根”,一方面说明斧头埋藏时间长,另一方面说明要想在纷乱复杂的思绪中寻找记忆难度大。E.文章结尾的议论语言简明,含义深刻,既画龙点睛,又升华和深化了主题。

答案

1.将斧头埋在土里,过几年再挖出来,看斧头会变成什么样子。
2.(1)记忆对人生和民族有着深刻的价值。(2)用承载着深刻内涵的记忆替代了以前简单肤浅的记忆。(意思对即可)
3.(1)锈在泥土里,安卧在地层深处,已经与泥土打成一片。(2)为了使记忆更深刻,更永恒。
4.BD
解析

1.无
2.无
3.无
4.(B项从结尾的议论来看,“斧头”没有象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D项“另一方面”的说法理解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斧头李汉荣少年时,我曾做过一个游戏,将父亲用了好多年的那柄斧头,偷去埋在挖野菜的山梁上,然后栽了两棵小树作为记号,设想着再过几年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谒从文墓
马笑泉
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河流一样,它正逐步丧失清澈澄明的本相。对面稀疏的几架吊脚楼,破旧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脚女人,可怜的站在江边,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楼房围困着,愈发显出坚持的零丁与困窘来。没有《边城》里古朴坚实的船,没有黄永玉笔下红焰一样燃烧的花,没有彩蝶般斑斓的苗装,没有天真无邪的翠翠的容颜。那个心中形成的幻象,就如同一只由无数精美的碎瓷片小心翼翼合成的绝世无双的花瓶,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碎了。我也由此回到了现实中,呆立了许久,才开悟似的轻笑一声,先生,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
上去吧!台阶是顺坡砌的,陡陡的盘着。走这样的路,头自然是低着的,脚步也有意无意中放轻放慢。以这样恭敬安静的姿态走近您,在我,是一种必然。想想吧,读《边城》的那些时候,心中是怎样盈满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的:那么清的意境,那么醇的氛围,水墨一样行云流水地渲染开来;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先生,您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却贡献出了汉语文学中的神品。
路往右一斜,又往左一甩,终于有方小小平地了。一碑挺立,上面的草书豪迈不拘: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当然是您那位机锋百出、堪称一代鬼才的表侄儿黄永玉所题了。永玉先生自称湘西老刁民,其锋芒毕露跟您的慈和大不一样,但骨子里那种至情至性倔强进取,却是一脉相承的。想当年您怀抱文学的梦想孤身入京,一段时间困顿潦倒几乎冻饿而死,这令郁达夫大为感叹而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但您硬是咬紧牙关挺过来了,不但挺过来,而且以绝大的天才渐渐打开了局面。这里要感谢徐志摩先生。如果没有当时这位诗界明星的关照和提携,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
再往上去,台阶渐陡,两旁草木极宁静的护持着一种平和清静氛围。先生,您一步一步引导我上升,而我终于来到您的面前。一大块天生彩石,浑然古朴,深深扎进湘西的泥土。您栖身其下,已与大地溶为一体。您已不在,而又无处不在。石头上镶着碧色的字,是您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是的,您的一生,都是在召唤着一个人所应有的善与真,并由此而获得了美。正如您所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于是便有了《湘西》,有了《从文自传》,有了《月下小景》,最后上升为神奇的《边城》。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您仅仅是一个营造世外桃源的田园诗人,可只要深入您那些像湘西一样深重质厚的文字,是任谁也会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啊!
不禁想起鲁迅。他老人家东方式的悲天悯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怀抱,其实是和您同出一源。
先生,其实我还远没有领悟您的精神和苦心。当我久久凝视时,您可在满刻沧桑中面露慈和微笑看我,您可以温文质朴声调给我一次神光天降的点悟。 而我终将告别而且远去。且让我扶此石留影纪念罢,并由此深记: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 (选自《散文》2001年第12期)
1.根据文意,解说“您毕生只想在一片苍凉废墟上修筑一些希腊式的关于人性的小庙”的含义。
2.文中说“真正的边城,已被您用醇厚优美的文字,极艺术地保存下来了”,作者心目中艺术化了的边城有哪些特点?
3.怎么理解“大师就是那种,即使躺在你脚下,也一再提升着你的人”这句话?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读《边城》的时候,作者会产生“一种几乎接近绝望的感伤”,是说读完《边城》后人们会意志消沉,感到绝望,产生颓废情绪。
B.翠翠是《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她天真、纯洁、温柔、聪慧、自尊,是沈从文先生着意刻画的人物,也是作品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C.“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说明沈从文先生有个性,恃才傲物。
D.从“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可以看出,作者对环保问题非常关心,表达的是对当地不保护环境的愤慨。
E.“也许,我们本就单薄的现代文学史,将会损失‘湘西’这至为精美的一页”,是对沈从文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也是对其贡献的赞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向日葵
张抗抗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在脸上。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粒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南方出版社)
1.“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指的是什么?
2.作者在揭开这个秘密时,用了“究竟”“或许”“难道”“也许”等词语,领起一连串的问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1段中的“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这一景物描写,简洁有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B.“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意思是说天山向日葵顶风冒雨,在逆境中生长,不需要很好的条件。
C.“天山向日葵”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思想者的象征。
D.文章最后说“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意思是作者受天山向日葵的启迪,决心在晚年有所作为。
E.整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美了“天山向日葵”独特的个性美,批评了其他向日葵的盲从和谄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五城记·开封
①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③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开封古都,用灾难的刷把,一次次刷新。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神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
④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⑤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⑥也是。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⑦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⑧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1、文中说“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为何说开封没能成为省会城市还是幸运的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你知道《清明上河图》吗,是书,是画?作者是何时何人?简要说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封是一位不再显赫的贵族,虽然风光不再,但眉宇间仍然器宇非凡。它的魅力在于它层层的积累,悠远的气韵在不动声色之中弥漫。这种累积,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体验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中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因为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B.“一轻松,全都变味”,塔尖是对生命力的一种考验,“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仔细体味一下,这实际上象征着祖先们的高深思想。
C.作者说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这无疑是一种胜过祖先的象征。
D.传统是财富,也是一种负重,常见的情形是:孱头们匍匐在传统的脚下,皓首穷经,根本谈不上创新。另外一种就是对传统不屑一顾,更谈不上继承传统的问题了。对此,作者并没有解说得如此明了,只句“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E、对于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具有可继承性、有生命力的部分,作者是由衷地拥抱、赞美的。塔尖的象征意味还在于:在一个价值失范的时代,当人们远离了生命的根本,与精神、灵魂深深隔膜的时候,人们总是要去寻找一种纯净的境界,寻找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寻找“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洞 庭 一 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有删改)
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
答:
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⑴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2分)
答:
⑵ 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2分)
答: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另一种爱   
乔 叶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故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并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灭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苦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的雨夜,在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支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本文题为“另一种爱”,“另一种”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试说说“另一种爱”的含义。(4分)
答:
2.文章中叙述了一位老音乐家和女钢琴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何异同?(6分)
答:
3.从全篇看,“学会爱自己”有三层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注意分条陈述,
6分)。
答:
4.人为什么要“学会爱自己”?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