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向日葵
张抗抗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在脸上。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粒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选自《时文选粹》第二辑,南方出版社)
1.“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指的是什么?
2.作者在揭开这个秘密时,用了“究竟”“或许”“难道”“也许”等词语,领起一连串的问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特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1段中的“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这一景物描写,简洁有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B.“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意思是说天山向日葵顶风冒雨,在逆境中生长,不需要很好的条件。
C.“天山向日葵”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的思想者的象征。
D.文章最后说“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意思是作者受天山向日葵的启迪,决心在晚年有所作为。
E.整篇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美了“天山向日葵”独特的个性美,批评了其他向日葵的盲从和谄媚。
答案

1.天山向日葵没有围着太阳旋转。
2.从形式上看,连续设问,加强语气,使文章跌宕有致;从内容上看,层层铺垫,突出主题,引人深思。
3.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不盲从,不谄媚,坚持自我的特点。她们颔首朝东,从不围着太阳转;即使背对着太阳,仍高傲地扬着头;从早到晚,从出生到收获始终保持着挺拔的站姿。
4.AC
解析

1.无
2.无
3.无
4.(B“不需要很好的条件”不当;D“决心……”不当;E“批评了其他向日葵的盲从和谄媚”不当。)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五城记·开封
①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②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③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开封古都,用灾难的刷把,一次次刷新。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神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
④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⑤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⑥也是。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⑦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⑧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1、文中说“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为何说开封没能成为省会城市还是幸运的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你知道《清明上河图》吗,是书,是画?作者是何时何人?简要说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封是一位不再显赫的贵族,虽然风光不再,但眉宇间仍然器宇非凡。它的魅力在于它层层的积累,悠远的气韵在不动声色之中弥漫。这种累积,作者是通过什么来体验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中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因为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B.“一轻松,全都变味”,塔尖是对生命力的一种考验,“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仔细体味一下,这实际上象征着祖先们的高深思想。
C.作者说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这无疑是一种胜过祖先的象征。
D.传统是财富,也是一种负重,常见的情形是:孱头们匍匐在传统的脚下,皓首穷经,根本谈不上创新。另外一种就是对传统不屑一顾,更谈不上继承传统的问题了。对此,作者并没有解说得如此明了,只句“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E、对于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具有可继承性、有生命力的部分,作者是由衷地拥抱、赞美的。塔尖的象征意味还在于:在一个价值失范的时代,当人们远离了生命的根本,与精神、灵魂深深隔膜的时候,人们总是要去寻找一种纯净的境界,寻找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寻找“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这就是本文的主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洞 庭 一 角
    余秋雨
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
(节选自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有删改)
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3分)
答:
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
答:
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
⑴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2分)
答:
⑵ 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2分)
答:
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另一种爱   
乔 叶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故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并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灭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寻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苦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的雨夜,在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支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本文题为“另一种爱”,“另一种”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试说说“另一种爱”的含义。(4分)
答:
2.文章中叙述了一位老音乐家和女钢琴家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何异同?(6分)
答:
3.从全篇看,“学会爱自己”有三层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注意分条陈述,
6分)。
答:
4.人为什么要“学会爱自己”?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有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1.本文第五自然段先说“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 后来又说郁孤台“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答:                                
 2.倒数第五自然段中,作者写了“我猛然明白了”,根据文意,说说作者明白了什么。(4分)
答:                                
3.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我与……相会”,结尾二段写“辛弃疾依然……回望郁孤台”“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和好处。(6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以辛弃疾的《菩萨蛮》的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贯穿全文,不仅起到组材的作用,更起到凝结悠悠历史所沉淀的民族之魂与彰显文意的作用。
B.第四自然段写“鹧鸪已飞人历史深处”“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形象地写出了八百年前的那一段民族屈辱史已经成为过去。
C.作者用“披红点翠,焕然一新”来形容今日的郁孤台,和过去“灰冷、凋敝”“败落不堪”的郁孤台相对比,突出了国盛则台兴的道理。
D.倒数第二段写“历史上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前加“也许”,有推测的语气,这比不用“也许”的肯定语气更恰当些。
E.本文选取的角度十分新颖,把八百年的历史人物拉到眼前,与之对话,更能表达作者因仰慕辛弃疾而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思这一旨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现代都市病(节选)
①古希腊的哲学家说,幸福的第一要素就是出生在有名的城市。应该说我们也享有过这样的幸福,中国曾经是世界上城市最发达的国家,在19世纪中叶以前,包括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梁和临安、明代的南京、清代的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②那么现在呢?由世界著名旅游杂志《CONDENAST  TRAUEL-ER》评选出的“世界现代新建筑奇观”的排名榜上,没有一座中国建筑。相反,建筑学界倒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一种现代城市病正在蔓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筑设计规划领域还没有准备好就开始了大规模建设,城市化缺乏理想的模式,在建设中丧失自我,失魂落魄,致使许多城市变得很难从外观辨别它的历史和文化了。
③比如:贪大求多,城市像摊煎饼一样向四处蔓延。马路比鞋子破的还快,楼比草长得还快,见缝插针有块空地就盖成房子,时时处处都能感到建筑物对人的挤压和蔑视,城市像注水的肉一样肿胀起来。现代人喜欢这种浮肿式的膨胀,什么都要大,单位大、权力大或者资产多,房子就得大,就喜欢当老大。财大气粗,也要在建筑上体现出一种霸气,楼要又高又大,台阶要多,高高在上,傲视群民。
④别看现代城市建筑表面上张狂,骨子里却有股子穷气,谁有钱谁就是大爷,想在哪儿建楼就在哪儿建,房地产开发商就是设计师,他们想盖个什么玩意儿谁也管不着……于是规划和建筑上的城市病,又带来了城市人口剧增,就业困难,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热岛效应,交通拥挤,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上升……
⑤我在城市里生活了半个多世纪,骨子里却从没有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潜意识老觉得城市不是自己的。这或许跟我确实来自农村有关,于是就有意识地询问一些在本市出生的人,没想到他们的回答也很迟疑:城市这么大,这么杂,什么人都有,怎么可能认为是自己的?这就怪了,外来人和土生土长的城里人都不觉得城市是自己的,那城市是谁的呢?
⑥城市属于***。现代人的各种***都想通过城市实现,是人的***的膨胀导致了城市病态般的膨胀,它集中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品质:激烈地竞争,疯狂地追逐,冒险的机会和偷懒的机会一样多,成功的可能性和失败的可能性一样大。
⑦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阶层居住在城市里,可是据联合国难民署公布的数字,目前全球10亿赤贫人口中的7.5亿,是生活在既无适宜住所也无基本福利设施的城市地区。你看看,“大”的东西暗影也多。任何“大”,也必有其“小”的一面。
⑧前不久天津一位朋友乔迁新居,请我去稳居,进门后感到非常熟悉,细一看才发现跟珠海我儿子的房子一模一样。这令我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建筑设计是批量生产的,从南到北,无论城市大小,建筑是用标准件、复制品组装起来的。难怪现在的城市面孔都差不多,楼房差不多,街道差不多,广告招牌差不多,连那个惨白的麦穗灯都大同小异……
⑨一个位于大兴安岭腹地的新建的县级市,有着绝佳的自然环境,却盖了一些在哪里都能看得到的俗楼,令人无比痛惜。“养在深闺人未识”,至少最宝贵的东西还保留着,保持着自然的清新、美妙、纯洁和质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规划好就急于开发,如同把一个少女丢进了欢场,涂脂抹粉,忸怩作态,世面是见过了,可自身最大的优势、最宝贵的东西也丢掉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还有一些著名的古城,也弄得面目全非……城市的特色在一个个地消失,成了“拙劣的堆积物的拙劣复制品”。
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医治现代城市病还要从根上来,切忌大哄大嗡地猛下虎狼药,重蹈覆辙掀起新一轮的大拆大迁热。
1.阅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现代都市病”,并指出作者对此的态度。(4分)
2.就本文而言,作者所认为的“现代都市病”的“病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列举四条以上)





3.第⑨段作者以大兴安岭新建的一个县级市的建筑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的话是为了说明,幸福的第一要素是生活在城市里,尤其是有文化个性的城市里。
B.“贪大求多,城市像摊煎饼一样向四处蔓延”、“城市像注水的肉一样肿胀起来”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激烈竞争的批判态度。
C.“那城市是谁的呢”这一疑问,真实地体现出作者对现代都市病的深刻认识,到处都是相似的、没有文化个性等的建筑,使人找不到家园的感觉。
D.文章有几处运用举例来说理,用事实来说话。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易于让人接受。
E.文章结尾直接抒情,明确文章意旨,提出现代都市病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并且要政府狠下决心,排除万难,从根本上以较大力度加以治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