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适意地活着商 果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适意地活着
商 果
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下子愣在那里,这就是太湖么?
眼前是许多许多的水泥建筑,路标指示这边通什么宫,那边通什么乐园……太湖自己呢?我的好心情一下子解散了。眼前的人工旅游花样,仿佛把西施硬按住头打扮成了媒婆——那一头恶俗的假花啊,那一脸廉价的脂粉啊,天生丽质就被浓艳的假花与脂粉糟践得一败涂地。
我只好剩下点哀愁。
人为什么要“扭曲”太湖(何止是太湖)呢?
为挣钱。
为什么非得如此急切地挣钱呢?
因为别人都富了。
别人与你有什么相关呢?
当然有。别人都在看着我。
是啊是啊,人不免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于是,累死累活地去争去挣,为达目的,不惜用一切手段给自己装扮成标准的模样——左鬓该插6朵假花,决不少插1朵;身上该穿体面的三件套,决不冒险穿休闲服;走路该手背在身后四平八稳下巴稍稍抬起,就决不低头匆匆赶路或生动活泼得像匹难以驯服的小野马……总之,自己是不重要的,要得到的位置、职称、金钱、名声、别人充满含义的目光,这一切,才是值得舍命相求的东西!
所以,太湖必然被“扭曲”了,太湖只能用混浊的眼泪,来为人类展示彼此的不自然与不美丽。
我当天便告别太湖掉头而去。一如10年前便告别职称自寻一条只属于我的小路。
10年前,我已是科研界的中级研究员了。当我拿起那本枣红色的专业证书里,我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好像在欣赏别人的东西。这一瞬间,我明白了我不再属于高级职称的世界,虽然按部就班,走进那个世界,是我最省心的最正常的最容易的一条光明大道。
但我不属于那里。
我有我的另一小片世界。非常非常的小,犹如一丛地丁香。但那微小而芳香的世界,它适合我,它适宜我这个小小的生物,天然自在地活在这个阔大的世界上,它使我可以不施粉黛,随意而安适地生活。为此,我常感谢上苍的厚爱。
这小片世界,是存在于我心里的。从小,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就是这片世界的第一把土壤,第一朵淡紫色的地丁香。地丁香是北京寒春时最早开放的小野花,在河畔、路边、向阳的小土坡上,自在地开着,直开到夏天。它高不过两寸,一小丛一小丛的,和野草为伍。它谈紫色的花瓣,总像是兴高采烈地笑着,一点没有骄矜之气和求人呵护的娇柔之态,它高高兴兴地东张西望,乐呵呵地欣赏着迎春的热闹、桃李的繁华和牡丹的富贵,好奇地看着满天星斗和大路上的车水马龙。累了,它就随意地呆着,管自做自己小小的有趣的浪漫或稀奇的梦。我喜欢地丁香,极喜欢它的神态,也极喜欢它的活法儿。它只需要一点点土壤,不需要别人专门的养护,同时也就避免了别人的修枝与当然的期望与要求;它不必在一条花畦中与别的花统一规划,整齐开放;也不必接受人们的赞赏或指责,移栽或出卖。它只需要简单地活着,在太阳下玩或笑,在月亮下梦或睡。
青年时,我插队去了,在内蒙古辽阔的田野上。苦当然苦,但有很多的意料不及的喜乐。像在公路和田野拼命飞跑,身后一道雨幕齐刷刷地追赶着我们,大太阳仍留在当头热烈地当裁判,这种游戏游戏机怎么比?如大雨过后,拎着脸盆到小草滩上去拣大坝里冲出来的鱼,一大盆一大盆的拣不完,还可以尽情地看大鱼小鱼在草地上银光翻舞,这可是钓鱼俱乐部望尘莫及的大手笔。再到丘陵上去采回大把大把的繁星一样的干花,插满整条大柁,屋顶上像一条倒着的花路,粉白相同,如今的哪一家豪华商场也没有这样的天然大气。到荠麦花开起来,那几百亩一整片的花海,更是公园里装不下的美丽。总之,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那种美的开阔和自由,给我心里的小地丁香以足够的滋养,使它越发地扎了根。
若干年后,我拐了个弯,到了社科界,这是可能容纳我的好地方呀。不坐班,整日里自由得像一阵风。只要不像改造太湖一般地刻意修理自己,且能够放得下不适合自己的鬓边之花,以及一篮子别人的闲碎话语,那么,就好啦!我留在了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开着自己的淡紫色的三两朵地丁香。我极其奢侈地享受着闲暇与适意,自由自在地沉思着生命与生活,我为这个世界,散发着我真实的一点芳香,同时,我适意地活着,并且因为适意而感到了生命的快乐。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我”心里的犹如一丛地丁香般的一小片世界有怎样的特点,地丁香的活法与“扭曲”太湖们的人们的活法有什么区别。(4分)
                                                                         
                                                                         
小题2:“我”心中的“地丁香”得以茂盛地生长,主要得益于什么?(3分)
                                                                         
                                                                         
小题3:仔细品读文章第2段的划线句子以及倒数第3段描写地丁香“活法儿”的文字,说说这样的文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小题:原因是此树长大后,树干外皮落下。若人们轻轻抚摸一下,它使会摇动、颤抖,甚至会发出微弱的“咯咯”响动声,类似人类“怕痒”的反应。
小题:.引用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方面印证了紫薇花期很长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添了表达上的色彩。
小题:作用:①能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净化空气;
②能绿化环境;
③具有多种药物作用。
小题:①这个世界本身是天然纯净与芳香的,它包容着所有开阔而自由的美,尤其适合追求自由的人们随意而安适地生活。
②区别:地丁香活得恬淡、率直而适意;“人们”活得功利、虚荣、拘束而疲惫。
小题:①得益于父亲大书柜中的世界文库这片土壤的培育。
②得益于内蒙古田野中那种辽阔而自由的美的滋养。
③得益于“我”追求恬淡、自由、闲适的个性对它的坚守与呵护。
小题:①以比喻、比拟的修辞,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美丽的太湖被人们扭曲,糟践得惨不忍睹。
②以拟人的笔法,形象而真切地写出了“地丁香”适意地活着的生命状态。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适意地活着商 果清明过后,央求兄长驱车带我去玩太湖,一路遐想太湖之美,乐得像小孩子盼着过年。清晨出门,中午方到,急巴巴跳出车去,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暖冬带来怎样的危机
曹红涛
①今年全球变暖让黑龙江出现56年来最暖的冬季。上升的气温让哈尔滨市的街头冰景变得面目全非,有关部门不得不提前拆除融化的冰景。这些冰雕至少比往年早谢幕20天!
②暖冬,不只在东北。2月5日,北京最高气温达到16摄氏度,创下自1840年有温度记录史以来同期气温的最高纪录。南京及广州近日气温也先后创出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③暖冬,全球告急。美国新泽西州暖冬的天气,让街道上厚重的冬衣几乎绝迹。欧洲阿尔卑斯山一带的不少滑雪胜地,由于降雪少得可怜而被迫关闭。就连爱沙尼亚的熊和英国的刺猬都不肯冬眠……
④联合国政府兼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日前最新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而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在亚洲每年将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面临粮食不足窘境;如果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至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⑤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耗能企业对全球变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节能降耗不仅是企业的事,每位社会成员都负有一份责任。
⑥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可恼的是,机警的青蛙或可跳出热锅保全性命,而对全球气候变暖先知先觉、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并不能“独善其身”,他们正无可奈何地被拖入“温室效应”的“热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倡导节约型社会理念、普及节能环保知识,更具深远意义。
⑦其实,我们并非无可作为。据研究,房间供暖和制冷“吃”掉了世界上能源总量的36%。也就是说,人们为调节室温以求得舒适之感,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能源压力。从建筑节能角度来看,建设部的数据表明,尽管全国迄今为止已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10.6亿平方米,但这一数字仅占全国城镇既有建筑面积的7%。很多购房者对这种成本更高的房屋“想说爱你不容易”。
⑧再说家电。家用电器消耗了家庭所需能源的一大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第五。国际能源机构研究表明,环保家电能减少全球家庭耗能的43%,但是,这些价格偏高的环保家电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再退一步说,就是随手关掉带电状态的电视,又有多少人能坚持?
⑨在社会生活中,其实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与耗能企业同样的抉择。是加大投入提高自身成本,还是坐视不理提高社会成本?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个人短视的结果,是社会遭殃,最终每个人都难逃自然的惩罚。
⑩什么时候,当节约成为习惯、环保成为时尚,当每一个电灯开关都像安在自家卧室、每一个自来水龙头都像安在自家厨房,当冬天还有雪、冰雕也不再早早消融……那时,我们共同栖息的地球家园才有希望。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第④段中列举一系列的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小题2:第⑥段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青蛙在劫难逃”,比喻什么现象?(4分)
                                                                       
                                                                       
小题3:第⑨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请摘录文中原句回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茼蒿
徐晓杭
①秋天来了。菊花的蕾密密地爆满枝头,桂花的香恣意地四处流淌,菜园子里空空的,只有老而坚的丝瓜成了精,每天还挂在篱笆上怀旧。
②在择取了所有的故事和细节后,春天的序曲夏天的辉煌只剩下了半青半黄的提纲,枝枝蔓蔓地留在读过的残页上。
③霜冻来临前,蒿菜落种了。没有人问过他们为什么要生在秋天,生在万物都结果的时候。
④问谁,问上帝吗?
⑤蒿菜,学名茼蒿,杭州人又叫菊花菜。木屑一样的籽,粗糙;干燥,风吹雨打日晒,撒在哪里都发芽。
⑥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⑦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⑧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涌。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⑨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⑩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⑾任用他们是多么省心的一件事啊,他们取之不尽,他们生生不息。
⑿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为了奉献。可书上说,他们是一种菊科的草本植物,只是“嫩茎、叶可作蔬菜”。
⒀是因为他们的无言,才没有人尊重他们作为植物的权利吗?
⒁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他们就像浩劫之后再次相逢在母校的学子,彼此相拥,唏嘘感叹。
⒂风起处白发飞舞,没有人在乎。怎么会在乎呢,那么多寒冷的日子都没有哭,所有为生活的泪早已和汗水血水一起绞干了。
⒃春风中,他们努力展平脸上的褶皱,像年轻人一样开怀大笑,绽放他们最后的金黄。原来,原来他们对生命的全部要求,只是开一朵花,小小的。
⒄望着阳光下那片兴高采烈的雏菊,刹那间,我热泪盈眶。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
小题1:作者在第⑩段写道:“仲春,当他们老得再也不能被采摘的时候,他们的每根躯干才结上了一个小小的花蕾,蒿菜们那个高兴啊……”请简要说说“蒿菜们”高兴的原因。 (3分)
小题2: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茼蒿的复杂感情,请你用两个词语概括出来。(4分)
小题3: 第(1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4、文中茼蒿的形象让你联想到哪些人,为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人不炼石成器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在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果锻炼一个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得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都说明以上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最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显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的事。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滑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察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遮掩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念。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则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这就可以谋求国际间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挥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为了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炼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小题1:通读,全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谈人应谈“修身”?(4分)
                                                                                      
                                                                                
小题2:“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身,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中的“不是…是”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要“修身”。(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窗外人生
1窗子里的人喜欢往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时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池秋水,看雨飘落,路上的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2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嗮一嗮,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侯能表现出那种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3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之气尽被唐人望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中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得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人满面含羞。
4宋人的天地似乎是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赏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多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倚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寸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5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地传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有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得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润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6凭着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扣开我们日益禁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小题1:品读文章3—5段,概括三个不同时期的人临窗的气度。(3分)
                                                                             
                                                                             
小题2: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仔细品味加点词语在句中作用。(4分)
(1)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是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
                                                                             
                                                                             
(2)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然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表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
                                                                             
                                                                             
小题3:作者通过对窗外人生的思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并不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⑦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有删改)
小题1:.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意概括作答。(6分)
小题2:文章第④段中举旅行家徐霞客一例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