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生命的灯
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到一团晕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
③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迷惘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草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道:“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④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世界上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⑤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盲人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⑥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人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亮了,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会看到我自己的。”
⑦是的,点亮属于你自己的那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⑧只有为别人点燃一盏灯,才能照亮我们自己。
1.第⑤段开头写到:“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请简述僧人第一次“愣”的原因。(4分)
2.苦行僧说:“我天涯海角奔波寻觅我佛,没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哦!”他所悟出的“佛”的内涵包括哪些?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分三个层次概括。(6分)
3.本文在表现主旨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分点作简要分析。(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善于叙事,精心构思情节,将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演绎得曲折起伏、耐人寻味。
B.第②段中“静静地”一词表现盲者安然的心态,是他对佛的透彻的参悟、对佛性的透彻理解的表现。
C.第①段中“荒僻”一词与第⑥段中“天涯海角”一词相呼应,突出苦行僧寻觅的艰苦。
D.第①段里,作者用“漆黑的夜晚”“漆黑的街道”来象征黑暗的社会,表达形象,寓意深刻。
E.本文题为“生命的灯”,作者借想象中的灯表达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答案

1、答: 盲人(1分)在黑夜(1分)打着灯笼(2分)  (不超过12个字)
2、答:(1)苦苦追寻的理想、信念往往寓于我们身边的平凡小事之中。                                                         
(2)为着别人,实际上也就会惠及自己。  
(3)必须持之以恒地付诸行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1)以小见大,从瞎子点灯这样一个平常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2)叙议结合,在叙述故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3)虚实结合,苦行僧由眼前的灯参悟到心中的灯。(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每一点手法1分,简析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4、 AC
解析
 1. 无
2. 无
3.无
4、B盲者并没有参悟性;D不是象征黑暗社会;E灯是现实中的,不是想象。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生命的灯①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络绎的村民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②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古剑  清·高鹗
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
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
(1)咏古剑,但诗中却并未出现“剑”字,试问作者是怎样咏出古剑的意象的?(4分)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一杯烧开水里盛放的历史
赵瑜
①不知从哪一年始,中国阅读市场突然被一群游戏历史的水煮派作家占领,历史读物的泛滥已经达到了让人不太愉悦的地步。历史的竹简被熬成了一锅粥,大众文化的传播像《三国演义》的流传一样,具有清洗底牌的功效。历史在被消费的同时,也被破坏,真正历史学者的文字被这些花哨的文字淹没。
②我一直渴望读到一份具有人文意味的读史作品。这册毛边的《重现——韩少功读史笔记》就让我大开眼界,它虽然片断、拼凑,但却充满着韩少功印记的智慧。他不是在翻译历史趣事和后宫秘史,而是在解释历史是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一点点风化,成为今天的固态。
③历史不仅仅是朝代更替和血雨腥风的战争,也是文字的成长史,礼仪习俗的渐变史,更是大众如何在时间的河流里找到自己位置的具体罗列史。
④在《夷俗》一文中,韩少功淘洗了通俗历史中的一些琐碎列举,归纳出我们阅读时时常忽略的理路:文字的成长与历史习俗和地缘关系密切。远离了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时代,人们用音乐符号,用舞蹈,用肩膀和臀胯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里的想法。然而,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出现,这种习俗长期延续下来的结果是,中原地区的人们习惯用诗书来表达喜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则用歌舞来庆祝自己的丰沛和收获。
⑤《楚辞》是中国传统文化继《诗三百》之后又一个高峰,然而它的古奥难懂难倒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儒生。直到后来有一个叫林河的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楚辞》中的《九歌》竟然脱胎于侗族的民歌《歌(嘎)九》,于是,《楚辞》中那些深奥的含义一一找到了巫辞的对应。历史在延续中丢失了直接的注释,却又在另外的习俗和风物里有暗道相通。
⑥除了屈原的《楚辞》是历史,在韩少功的解读中,即使是一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也是历史。直到现在,在楚地生活人们走路仍然喜欢背着手弯腰走路,有上年纪的人说,这是他们的先人被捆绑惯了的动作,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背着手走路的楚地现代人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这些个无意识的动作,竟得益于祖先的传递,哪怕是在日常走路的时候,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祖先所受过的奴役的苦难。在日常用语中,“解手”也是一个有历史内涵的词语,解开被捆绑的手,才能解决生理上的排泄,然而,一直到多年以后,子子孙孙无数代过去了,我们依然用着祖先们在被捆绑的路上所使用的词语。
⑦造纸术是历史,唐诗宋词是历史,礼仪习俗是历史,就连喝开水也是历史。阅读韩少功的文字,你会在他从意象到具象的旅游路线里陶醉。
⑧喝开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日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件事的源起却是历史的多个补丁拼凑的结果。和外国人相比,中国人的确热爱生火烧开水,客人来了,必须倒一杯热茶以示热情。即使是暗示想要赶客人走,也会在茶上做文章,借口说续茶以提示时间。
⑨韩少功在《喝水与历史》一文中趣味地写到这一点。“中国人热爱开水,这一传统很可能与茶有关。中国是茶的原生地。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包括老英语中的chaa,以及新英语中的tea,分别源于中国的北方语和闽南语。”茶自然需要用开水泡才会有色与味,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诗经》有载,《汉书》中也有。但是韩少功又将中国科技史上铁锅的出现归纳出来,《史记》中有汤鼎的记载,而《孟子》中也早有“釜瓯”一词。而技术条件(铁锅)与资源条件(茶)都具备了以后,中国传统农耕过程中又衍生出草木知识、中医知识,于是茶水便应运而生了。
⑩历史就像一杯开水一样,我们端起来,才发现,每一杯开水里虽然煮满了平淡的日常生活,却也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经历了战争和灾难的烟尘。所有的平静都得益于历史的坎坷。
11历史是生活的演变和重现,阅读历史,其实就是阅读我们的现实。只贪图在历史缝隙里找到一些耸人听闻的演义是浅薄的,所以,读史的时候,一定要从个案和例举中读出另外的况味来。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中“清洗底牌”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中国人爱喝开水源起于“历史的多个补丁拼凑”,按韩少功的说法,这几个“补丁”分别是                                  。(3分)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作者对读史作品持有的态度,你赞同他的态度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的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我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是属于弱者的,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想望。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这些苇却显得那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可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的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那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低气压的太息,是伴着芦苇啜泣的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小题1:第①段连用两个问句“胡杨呢?红柳呢?”其作用是                  。(3分)
小题2:第⑤段两个比喻句不同的表达作用是                                  。(2分)
小题3:《荷花淀》的开头结尾也有对芦苇的描写,试从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与本文的不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碗馄饨
⑴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⑵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⑶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⑷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⑸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给她吵架?”
⑹女孩愣住了。
⑺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站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⑻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⑼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读者》2004年第8期)
1.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又”字                                                            
第二自“又”字                                                                          
2.第⑺自然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第⑹段是独句成段,分析其表意上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个邮递员
王安忆
再早的时候,我们这里的邮递员是一个清秀的男孩,说话十分温和,对人也亲切。每当谁家有汇款或者挂号信,他便在楼下一声一声殷殷地叫着,等那人终于被叫醒,从窗口伸出头来答应着,他就总是说:“你慢慢的好了,不要紧的。”在我们的信箱前边,时常的排满了自行车,他就一辆一辆小心地搬开,挤身进去往信箱里投信。我出了新书,便按了信封上投递员的名字签了名送给他,我觉得,假如他喜欢我的书,我会很高兴。他接过书便欣喜而温文地道谢。有时候,我从外归来,见他骑了绿色的自行车迎面而来,这样的时候,他就腼腆地低了头,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从我身边过去。只在万不得已时,他才对我说话:“王安忆,你的挂号我交给你家邻居了。”当我要谢谢他时,他便红了脸逃跑似地骑车走了。
后来,他不再来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帽沿压在眼睛上,英俊的脸上发出一些青春痘。人们见了他就问道:“那个小孩怎么不来了?”他说:“对了,他不来了。”人们便惋惜地说:“那孩子多么好啊!”毫不掩饰对那男孩的怀念,却也并没怎么使他难堪。他总是每日两班按时来送信,有时候会把一叠信交给某个顺路的居民,请他帮忙捎上去,挨家发一发。如那人稍有难色,他就说:“帮帮忙啊!”有挂号和汇款时,他便在底下声嘶力竭地叫喊,一声比一声紧,催命一般,等人气喘吁吁拿了图章赶下来,他就埋怨道:“我这样叫,难道你还听不见吗?”有一回,我盖了图章,他将挂号递给我时问道:“你是王安忆?”“是的。”我说。“那你是政协委员啦?”他很激动似地嚷,然后又正色道:“那你对我们的工作提提意见?”过后,在马路上或弄堂里遇到他,他就会大老远地喊道:“政协委员,今天有你的信,放在你的信箱里了。”或是:“政协委员,今天没有你的信。”还有些时候,则说:“政协委员,上班去啊!”我被他喊得十分难堪,要制止他,他却已一溜烟地快乐地骑远了。有一次,他在递交了挂号信件时又一次要我给他的工作提意见,我就夸了他一句,不料他立即兴奋地说道:“那你给我写一篇报道。”他的很黑的眼睛在帽沿下闪着亮光,令人很不忍心拒绝他,可是却从心底里觉得这报道写起来有些困难。
现在,我们这里的邮递员又换了一个白净的圆脸的女孩,说话很害羞,工作也负责,我问她:“新来的?”她小声说:“已经来了两个月了。”我不由得想:她是多么年轻啊!没有人问她那样的问题:“那男孩怎么不来了?”而此时我却想起了那第二个邮递员,遵他嘱咐写了这篇东西。希望他喜欢。
1.当第二个邮递员让作者为他写一篇报道时,为什么作者觉得有些困难?
                                                                              
                                                                             
2.本文写了三个邮递员,为什么却以《两个邮递员》为题?
                                                                             
3.作者塑造第一个邮递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任选其一结合相关语句谈谈它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