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学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织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     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猗;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婉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小题1:
朱自清拒领救济粮,原因在于                                                                             
小题2:
结合文章的主题,试对"莲花"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赏析。
小题3:
文章开头说"历代文人墨客爱莲,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其用意何在?这样行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答案
小题:
美国的"救济粮""具有收买灵魂"的性质。
小题: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内涵并不是古代"墨客"们所说的超然出世,它的内涵实质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而这,正是朱自清等革命先贤们的人格写照。
小题:
这样写,旨在指出古代文人墨客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莲花的品质,虽以莲花自居,却并不以莲花的品质自律,其实,莲的品质的真正内涵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写物是为了写人,赞莲是为赞象莲花一样的朱自清等革命先贤。这在写法上叫先破后立,托物言志。
解析
  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黄山绿卡
陈祖芬
①哈根达斯是顶级冰淇淋的象征。哈根达斯店的象征,是那纯白的椅子套和系在椅子套后的粉红大蝴蝶结。那纯白和粉红,叫人想起一含就化的香草冰淇淋和草莓冰淇淋。那厚重的布料,叫人感觉到一种坚挺的自信。
②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会场,好像一下跨进了哈根达斯的世界。满眼的白椅套和椅子背后的粉红蝴蝶结。只是这种蝴蝶结是粉红的薄纱。没有哈根达斯的强势,但是比哈根达斯更梦幻。
③比纯白和粉红更多的,是人。这个首届世界500强(黄山)国际论坛,显然来的人数超过了预计。会议就要开始了,服务人员还在扛着一把把座椅,扛着一个个粉红的梦幻进来。
④和我坐在一起的,一位是李总,福建人,在上海创业,早就做成上海人了,又到黄山做事。还有很多的“还有”。又一位是何总,从黑龙江到上海的。又从上海做到了国外。然后一掉头到黄山,在李总那C2C酒店买下一万平米,用来做亚健康研究。她说她去欧洲讲学,说起黑龙江,有的欧洲人不知道。她说黄山,都说知道。欧洲人又接着问:黑龙江离黄山有多远?
⑤想起一个越来越常用的词,叫做:资源组合。那何总原先学财会的,那李总原先学汽车制造的。只是他们比一般人更会把自我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他们称自己是新上海人。而我觉得,他们就要成为新黄山人了。黄山的资源,文化含量,名山秀水和一等的生态环境,这些资源一旦用新概念重新组合,那么黄山,一如市中心那条南宋时期开始兴建的屯溪老街那样,这座非常南宋,非常明清,非常徽派,非常古典的皖南山城,就突然与500强这个词连在了一起。
⑥在非常哈根达斯的会议厅里,中国人外国人杂坐在一起,最后两排也坐着不少老外,好像一个单位的人。我看到有美国苹果公司、英国世纪投资公司、IBM、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杜邦公司……于是我又想起哈根达斯冰淇淋店那纯白椅背上的、坚挺的粉红蝴蝶结。500强是坚挺的,比起他们,黄山的经济就如这个会议厅里粉红纱的蝴蝶结,一种美好的梦幻,引人遐想。
⑦黄山人自己觉得,这个会“外向度不是很高”。不过,毕竟开始了。我包里装着一叠与会者给我的名片,外资、合资、港商、徽商。我一头雾水地看着这一堆名片,觉得好像拿着一堆黄山绿卡。
⑧黄山人自古就有攀岩而上的传统。有一种工作,是腰际系着绳索,在世界自然、世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的山崖山壁上拾捡垃圾。人称“放绳工”,我看可称为“黄山男”。有黄山男,就会有外向度。
⑨会议的论题之一是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演讲者是太平洋岛国论坛驻华贸易代表处首席代表艾伯翰先生和英国世纪投资集团总裁安托号·休欧沃。他们讲到市场决定一切,讲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讲企业内部从最高层到最底层沟通……我听他们演讲,并未感到太多的冲击力,倒是最后一句,从老外口中讲出“我们的黄山”觉得新鲜而亲切。黄山成了“我们的黄山”,老外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外。
⑩我去黄山闹市的屯溪老街,发现论坛上的老外们洒在老街的一条条小巷里了。一个老外要买三国里的刘、关、张。一个中国女孩问:“你喜欢这个?”老外用共鸣很强的男中音和洋腔洋调的汉语大声说:“喜欢!因为他们是三国的英雄。”
走下论坛的洋人,在屯溪老街寻觅三国英雄的洋人,他们的符号意义或许更强于实际意义。
《光明日报》8月报道:黄山深得“二老”厚爱,一是“老天爷”,一是“老祖宗”。黄山市今年上半年接待海内外游客678.9万人次。其中欧美市场游客接待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2%。还有增加城市外向度的国际民俗文化节、国际旅游节、国际山地车比赛、徽文化国际研讨会,甚至这个世界500强国际论坛。我到黄山国际大酒店一住下,先翻看会议安排。细细密密的好几页。第7条,大会安排中英文同声传译,1频道为中文,2频道为英文。
而我想,1频道为徽文化,2频道为全球化。 (选自2007年10月30日《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黄山绿卡:                                                                    
(2)“老天爷”:                                                                    
(3)“老祖宗”:                                                                    
小题2:
第⑧自然段,作者写了“黄山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3: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笔墨写蝴蝶结、屯溪老街?
答:                                                                               
小题4:
请从内容上和形式上对文末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日记,铅笔和羽毛笔。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所有的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颤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他精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他们。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小题1:
分析下面两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小偷:                                                                        
(2)野兽:                                                                        
小题2:
文章结尾说高尔基称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评价非常“精辟”。请简要分析这句评语“精辟”在何处。
答:                                                                               
小题3:
文章第①自然段画线句连用三个“到”字,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连用四个“从”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小题4:
本文写托尔斯泰为什么不写他的文学创作,而选取他死亡前的离家出走这一事件?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湖 泊
王小妮
①带着一根擀面杖,德国的朋友坐两小时火车来和我们共同包一顿饺子。如果他不来,我们就得一律用细酒瓶擀面。吃过了中国饭喝过了中国酒,朋友说,这附近有一个熊湖,很值得一看。随后的一星期,找熊湖成了大事情。树林茂密,又不会问路,我们捉迷藏一样乱走。几次遇到一个跑步的德国小伙子,后背像扎武装带满满地扎了一排,远看像一排手榴弹。我们经常见他,细看时背后捆扎的竟是饮用水。
②别人的湖啊,你在哪儿?秋天了,橡树、核桃树、栗子树的果子劈劈啪啪又砸头又硌脚,路上采了我所见过的最大蘑菇,直径有30厘米。举着蘑菇见到了湖。哪里有熊,只有野鸭子在红黄绿各色树叶的粼粼倒影里。湖边有一个小酒吧,两层楼,有人端坐在高处看水,有人坐在水边晒太阳,我估计那一天有30人在熊湖边,一丝人声都没有。
③离熊湖几公里远有大停车场,车辆到那里为止,不能再接近湖。除林间偶尔有原木的秋千木椅外,没有什么设施。从公路到熊湖边,至少步行一小时的沙石路。林间几家原住户,外墙高处挂着鹿角猎枪松枝,湖区不供游人留宿。
④这以后的又一年秋天,我们早回了国回到东北,去看长白山脉的一串火山湖。夜里听到当地人讲各种熊瞎子的故事,熊瞎子掰苞米,熊瞎子偷蜂蜜,熊瞎子和老虎打架……在阵阵笑声中,那又笨拙又憨实的家伙,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于是让我想起了熊湖。在中国的东北部更应该有熊湖,一百年前这一带还完全蛮荒。德国的纬度和中国东北差不多。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特别在秋天,湖水山色完全相似,只是居住的人不同。
⑤10月的东北,过了旅游季节,立刻萧瑟,紧临火山湖修建的宾馆正要锁门过冬,松林间拉根电线,洗衣机整日整夜突突地响,脏水冲着飞旋的落叶直接流进湖里。
⑥有个清凉的早上,想到一个人的两句诗: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⑦和德国人比,中国人的激情实在太高涨了。这几年旅游业兴起,每逢旺季,或举家出行,或单位公款出游,大小车辆涌向这里,成排地挤满湖边。东北宾馆里的人说,来这儿的客人多数是彻夜打麻将,有时候下湖一会儿,主要是打鱼。谁看湖?拔凉拔凉的水有什么好看?
⑧中国东北最有名的湖是松花湖,10月中旬去,水边的简陋木屋全上了锁。说服老板开一间最豪华的,但是一打开房门,看到的竟是满天花板黑压压地爬满快冻僵的瓢虫,有电视机,没卫生间。在德国刚好相反,可以没电视机,干净的卫生间是必须的。德国的家庭旅馆还会送过来一份果盘,或者一束鲜插野花。在松花湖过的那一夜,老板送过来一只超长手电筒,专门叮嘱我们,出门就可以方便,不要走远,惹得狗叫。
⑨别人的东西不要羡慕,因为你自己也会有,我的长辈这么告诉我。但是,我怎么告诉我的孩子?
小题1:
文中描绘的熊湖周围环境有何特点?
答:                                                                                
小题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在德国中部平原上,能闻到中国北方旷野中浓烈的草香。
答:                                                                               
(2)德意志啊德意志,得到了意志,丧失了激情。
答:                                                                               
小题3: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                                                                               
小题4:
解释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丢草绳
陈传荣
①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结。患了疟疾,多半是听之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②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③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听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根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④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⑤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⑥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夜色,匆匆地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的跑了回来。
⑦到家后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儿,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⑧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⑨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伢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生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⑩三姨的眼也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了吗?”过了一会儿,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2007年10月8日,有删节)
小题1:
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
答:                                                                               
小题2: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                                                                               
小题3:
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答:                                                                               
小题4:
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作具体探究。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地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
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选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指出题目“没有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3分)
2.小说开头描写波普忙碌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3分)
3.“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4分)
4.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5.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 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