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惟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答:  
4、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  
答案
 
1、(5分)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和氛围。举例。
2、(5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3、(6分)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4、(6分)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动感情思。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一幅烟雨牛鹭图汤世杰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撮泥土
亨利•范•戴可
从前,在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泥土。说来也不过是普通的粘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却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所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头顶上,在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沐浴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粘土懵懵懂懂地呆在河床,不断用种种远大理想来安慰自己。“我的时运终将到来,”
它说,“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一天,粘土发现它自己挪了位置,不在原来长期苦守的地方了。一铲下去,它被挖了起来,然后和别的泥土一起装到一辆车上,沿着一条似乎很不平坦铺着石块的路,运到遥远的地方去。但它并不害怕,也不气馁,而只是心里在想:“这完全是必要的。通往光荣的道路总是艰难崎岖的。现在我就要到世界上去完成我的重大使命。”
这段路程非常辛苦,但比起后来所经受的种种折磨痛苦却又不算什么。粘土被抛进一个槽子里面,然后便是一番搀和,捶打,搅拌,践踏。真是不堪其苦。但是一想到某种美好崇高的事物必将从这一番痛苦中产生出来,也就释然了。粘土坚决相信,只要它能耐心地等待下去,总有一天它将得到重酬。
接着它被放到一只飞速运转着的旋盘上去,自己也跟着团团旋转起来,那感觉真好像自己即将被甩得粉身碎骨。在旋转中,仿佛有一种神力把它紧紧缚捏在一起,所以尽管它经历一切眩晕痛苦,但它觉着自己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形状。
然后一只陌生的手把它投进炉灶,周围烈火熊熊——真是痛心刺骨——那灼热程度远比盛夏时节河边的炎阳要厉害得多。但整个期间,粘土始终十分坚强,经受了一切考验,对己的伟大前途信心不坠。它心想:“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看来我要么去充当庙堂殿宇里的华美装饰,要么便成为帝王几案上的名贵花瓶。”最后烘焙完毕。粘土从灶中取出,放在一块木板上面,让它在蓝天之下凉风之中去慢慢冷却。一番磨难既过,报偿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木板之旁便有一泓潭水,水虽不深也不很清,却波纹平静,能把潭边的事物公正如实地反映出来。当粘土被人从板上拿起来时,它才第一次窥见了自己新的形状,而这便是它千辛万苦之后的报偿,它的全部心愿的成果——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线条粗硬,又红又丑。这时它才感觉到自己既不可登帝王之家,也不可能入艺术之宫,因为自己的外貌一点也不高雅华贵;于是它对自己那位无名的制造者喃喃报怨起来:“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等模样”,自此一连数日它悒郁不快。接着它给装上了土,另外还有一件东西——是什么它弄不清,但灰黄粗糙,样子难看——也给插到了土的中间,然后用东西盖上。这个新的屈辱引起了粘土的极大不满。“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但是过了不久,粘土又给人放进了一间温室,这里阳光和煦地照射着它,并且经常给它喷水,这样就在它一天天静静等待的时候,某种变化终于开始到来。某种东西在体内萌动——莫非是希望重生。但它对此毫不理解,也不懂这意味着什么。
一天,粘土又被人从原地搬起,送进一座宏伟的教堂。它多年的梦想这回终将实现了。它在世上的确是有所作为的。这时空际仙乐阵阵,四周百花飘香。但它对这一切仍不理解。于是,它便向它身旁和它一模一样的另一个粘土器皿悄声问道:“为什么他们把我放在这里?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向我们张望?”那个器皿答道:“怎么,你还不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正怀着一颗状如王冠的美丽百合。它那花瓣皎白如雪,它那花芯有如纯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这里,因为这株花乃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而花的根就在你的心里。”
这时粘土心满意足了,它暗暗地感谢它的制造者,因为虽然自己只是一个泥土器皿,但里面装的却是一件稀世奇珍。
(选自《英美近代散文选读》)
1、一撮泥土从普通的粘土到一只普普通通的花盆后,经历了种种磨难。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泥土所经历的磨难。(4分)
2、一撮泥土被制造成一只普通的花盆后,先是对制造者抱怨,后来又对制造者感谢,它抱怨什么?感谢什么?(4分)
(1)抱怨的是
(2)感谢的是
3、文中多次描述了粘土的心理活动,请简析下列语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1)“我是不会长久被埋没的。世间的种种光彩、荣耀,在适当的时候,会降临到我的头上。”
(2)“既然人家对我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我是注定要有一番锦绣前程的。”
(3) “我的不幸现在是到了极点,让人装起脏土垃圾来了。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用“泥土”象征“人生”,借助泥土的经历,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全文内涵深蕴,发人深省,启人智慧。
B.文章第二段写树木在明媚的春光里讲述它们的光彩、荣耀,与泥土的长久被埋没形成对比,突出了泥土渴求实现远大理想的愿望。
C.文中“无名的制造者”和百合的“移植者”、“养护者”帮助泥土最终实现了远大的理想。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含哲理,运用泥人手法,写出了泥土由空虚到坚定、由失望到喜悦的过程。
E.文章的开头写泥土对自己挤价值抱有很高的看法,坚信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结尾写泥土的愿望终于实现,前后照应,构思巧妙。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16分)
一片树叶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旱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1、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 所起的作用是什么?(4分)
“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
“你”的作用是  
2、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 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 析。(4分)


3、通观全文,作者从一片树叶中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分两点概述。(4分)
①  
②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即使一叶坠地,、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C.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E.本文的写作目的,是赞美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整个大树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
一茎苍茫
梁锡华
犹记幼时,家中的露台植莲两缸,缸高和直径各超过三英尺,堪称庞然大物。二者稳放在砖头堆砌的座上,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花开时只能高山仰止,绝对是攀爬无术的。花分红白,各在自己的地盘显颜色。一艳一素,到底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道理,家中长辈从来没公布过,更没有拿来做教训的材料。到自己长大读书,慢慢才知道白莲是君子的象征,因为周敦颐写那篇传颂不衰的《爱莲说》里头“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等话,赐给红莲不是顶合适。既然“莲,花之君子者也”,绯红或粉红都不免带若干“妖”气,周氏心目中所说的白莲,殆无疑问,何况宋人喜雅淡而避颜色,红莲未可上君子台。但家中为什么不两缸同尚白呢?我想,白是丧服颜色,全白不吉,红带富贵气,二者并立竟能相辅相成,也即既君子亦富贵,完全合乎中国人务实之道,也是好东西一律通吃之谓。
莲可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父亲忌花卉情,连露台也不踏足,可免论。母亲每年只在植新莲和收莲藕的时候带着下人大干劳动,平常也不做驻足观莲之想。姐姐做闺女,新鲜空气不宜,岂有兴趣出露台闲荡?哥哥给琴棋书画和音乐唱戏等缠得凶,完全忘记家中有个风景不俗的好去处。嫂嫂是闺中少妇颇知愁,小毛病不断,当然绝缘屋檐之外了。所以一家里头乐意在两大莲缸附近流连的,只我这个小子。讲雅兴,则吾岂敢?但俗兴却有一两分,因为志在莲实,莲实总是姗姗来迟。我呢,见莲花开已食指动,但必须等到花落莲蓬出,再要等莲蓬丰满莲实肥,才蒙母亲出手摘下来供我享受。记得所有莲实几乎由我一人独吃,难逃垄断之嫌,但似乎家中的深意,因这个果子“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的确最适合我这个小儿子。吃莲实,除病长寿,又可能接莲性而成君子,真的再好也没有了。参透这秘密总算没有白念周敦颐的志文。
如今,数十年前的莲影常掩映心头,但花、叶、实全渺,要吃一口出自家园的鲜莲子,休想!最近重温《本草》,发觉老李讲莲十分详细,藕、实、叶、房、花,无所不举。简单地说,全部能入药,换言之,都有大用。一无是处的,只有莲茎。但老李很客观,他引出《相感志》云:“荷梗塞穴鼠去,煎汤洗镴垢自新。”这是茎枯干前的无用之用,比起莲的其它部分,理应自惭形秽,入现代,根只配进垃圾桶了。因为人对付老鼠有特效药,刷焊锡也有多种洗洁剂类的膏、粉液可用,既然如此,谁还劳师动众去生火“煎汤”呢?讲观赏,莲茎完全没看头。它是支撑莲叶的枝子,瘦瘦的,浑身生小刺,了无佳趣,难怪李时珍如实报导说:“茎乃负叶者也,有负荷之意。”只配负荷,也即只配当苦力了。更值得注意的莲叶、莲花、莲房、莲实等最丰满和明媚动人的时候,是莲茎最苦的日子。它要顶起压在自己弱躯上的压力,一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的。当沉堕渐减,莲的各体俱已风光过后还受人珍视而成有用之才,但茎却枯残变废物,与腐臭相投亦不远了。
从几岁活到如今几十岁,我到此日才领悟莲茎那点不为人欣赏的辛劳。若非有它撑住莲的大局,何来莲的种种有用物?自己小时候吃莲藕和莲实很不少了,但对莲茎,因它的刺和一竿瘦直的陋相,从来就只有满腔憎嫌。今天偶获启迪,心中透亮而内渐,但逝者已矣,惟盼余生梦来时,常见莲茎枝枝,直直青青出污泥肩重任,让我深深赞美,顶礼合目。
1、文中“吃莲实,除病长寿,又可能接莲性而成君子,真的再好也没有了”一句中的“莲性”指的是什么?(4分)
答:  
2、“一艳一素,到底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道理,家中长辈从来没公布过,更没有拿来做教训的材料。”纵观全文,你认为“一艳一素”是为了破解单调还是另有大道理?为什么?(4分)
答:  
3、作者对莲茎的感情,小时候和成年以后各有何不同?为什么?(6分)
答:  
4、从作者认识莲茎的过程,你受到什么启迪?(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三峡石张弛
石不能言最可人,我虽非爱石一族,却也收藏了几块观赏石,大者如立于庭院的太湖石,小者如置于窗台的钟乳石,闲时偶尔看几眼,也是一种消遣。太湖石有几分像吼狮,为我镇守小院;钟乳石则酷似一只小狗,黄毛卷曲,招人怜爱。此外,便是书桌上一块浑圆的浅灰色砾石了,外观平常得很,除却一白一黄两条弯弯的石纹而外,便乏善可陈了。其实是不可以将其归类于观赏石的,但我却颇有些偏爱,因它来自长江三峡,我称它为三峡石。
发源于喀拉丹东雪山的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在西起奉节白帝,东至宜昌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切开崇山峻岭,夺路东下,两岸峭壁插天,高峰入云,峡内急流汹涌,涡漩翻腾,云飞雾绕,景象万千,以雄、险、奇、幽著称于世。于今更因修建三峡大坝工程而为全球瞩目。
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县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峡中碧水湍流,竹木葱茏,猿啼声声,野趣横生,有山皆翠,有水皆绿,有峰皆奇,有泉皆飞,构成一条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廊。那些秘存千年的巴人悬棺、大昌古镇、古栈道,又是一幅独特奇异的人文景观。
于重庆乘江渝轮顺流而下,进巫峡之前,船泊巫山港。旅行社组织乘客游览小三峡,旅游车迟迟不来,等得不耐烦,便独自去依江而筑的山城内闲逛,领略古镇风情,无意间发现一处石壁前张挂着数十幅照片,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这组照片是该县新闻工作者对“天坑”——下庄村民修路事迹的现场报道。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地貌极其特殊。整个下庄位于深达1000米的坑底,四周悬崖峭壁,若刀削斧劈,直立无隙。历代下庄人在坑底自然繁衍,靠五谷杂粮,自给自足,延续至今,尚有300余人。除少数青壮年曾经攀崖上了坑沿,到过巫山县城外,绝大多数人至今尚未曾出过村。缺医少药,生老病死率由天命。儿童无法入学,所有的村民全是文盲。下庄人渴望见到外面的世界。展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一粗略统计,50年来,下庄人因攀崖出村,摔死183人,伤者无算!现任村长从三年前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于今,一条蜿蜒小路已逐渐盘旋向天坑边沿。巫山县的新闻记者们腰系登山安全索,下到坑底,用相机记录下了下庄人这泣天地、惊鬼神,在峭壁上开路的英雄业绩。其中一组照片尤为动人心魄:一名男青年用麻绳拦腰捆住,悬于峭壁,抡锤凿石,一缕阳光从峰顶斜射过来,恍若为这位年轻的勇士酷似一只凌空翱翔于峰峦间的山鹰的矫健身影镀上一层碎金!组照第二幅画面,却是几天后,这位青年不幸从悬崖摔落,壮烈牺牲的现场纪实!组照之三,全体下庄人披麻带孝,以民间原始葬仪,为英雄青年送行。组照之四,牺牲青年的妻子背着刚满周岁的遗孤,在筑路工地上为村民做饭,柴火映红了甜睡在母亲背篼中的婴儿的小圆脸……这些照片,几乎每一幅都是在向人们讲述着下庄人渴望走出“天坑”的悲壮故事。最后一张照片,实录巫山县长到“天坑”边沿看望下庄村民,憨厚老实的村长双腿跪在县长面前,文字说明写道:下庄村长万分感谢县长的关心,他说:“下庄人做了这么一点事,竟惊动县上领导……”此时,一股难言的酸楚忽然袭来,眼睛立即潮湿了!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
接送江渝轮乘客去小三峡的旅游车早巳开走。在余下的时间内,我到江边漫步,无意中拾到一块圆圆的石头,一白一黄两条石纹正面横贯,我便遐想,白的是长江,黄的是黄河。长江,黄河,祖国的母亲河啊!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在幅员辽阔、东西部明显倾斜的国土上,完全、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阴影?让所有生活在“天坑”的“下庄人”,走出“天坑”,沐浴新世纪的甘霖?
夜半,江渝轮近三峡大坝。遥望工地上灯火璀璨,我抑郁半日的心情亦为之消弥,三峡库区的明天终将会如这灿烂灯火一样地辉煌,我相信。
小小的三峡石如今置于我的书房案头,写作时,我用它镇纸。
(选自《散文选刊》2004年第12期,原载2004年第7期《东方艺术》)
1、从全文看,作者偏爱“三峡石”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2、第4段前边说:“驻足观看,便觉胸中顿热”。作者为什么会“胸中顿热”?(6分)
答:
3、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多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第1段中,作者将自己对所收藏的观赏石的不同态度加以比较,从而突出了对三峡石的偏爱。
B.第3段在结构上具有过渡段的作用,它既承接上文对三峡风光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有关自然景观的描写。
C.第4段说“下庄位于著名的三峡神女峰背后”,是意在突出三峡一带“美丽”与“贫困”的巨大反差,令人心灵震撼。
D.第4段结尾说∶“我无法揣测该父母官此时面对跪谢他的子民们是何感想……”这句话隐含有对当地领导在使“下庄人”摆脱贫穷落后方面没有尽到责任的批评。
E.第6段对三峡工地的描写和对三峡库区的展望,实际上是对第5段末尾所提问题的含蓄作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
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上青溪。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看太多的风景。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界。人只是其问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乾隆年问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
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万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请简要说说第4段中“心灵的放生”的意思。(4分)
答: 
2、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 
3、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4.就文章的语言、景物描写、构思或其他某一方面作简要分析。如下列两题:(10分)
(1)野性上青溪  ——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与小溪同行  ——谈谈《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艺术构思的特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