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历史,将铭记这一刻(有删节)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历史,将铭记这一刻(有删节)
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
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奏响了新纪元的序曲。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由紫荆花绽开的特区区旗相伴冉冉升起——
这是一个庄严的宣示: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从这一刻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重回母亲宽广温暖的怀抱。
摄像机镜头转动,照相机快门频响,记录下这个永恒的历史瞬间。
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中国最高***首次来到香港这块被英国殖民统治了150多年的中国领土,为这块美丽土地的新生祝福、奠基。
主席台正中的主礼台上,身穿深色西服的中国***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李鹏等人庄严肃立,目光凝视着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的升起。为了把***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为现实,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香港过渡的平稳和顺利。
在他们的身旁,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同样把专注的目光投向了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这位由香港同胞第一次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带领广大香港同胞谱写繁荣稳定的篇章,创造新的奇迹。
在主礼台另一侧,伫立着英国王子查尔斯、首相布莱尔等人。他们向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行注目礼。根据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从即刻起,英国结束了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
眼前,鲜艳的旗帜在升起;耳畔,雄壮的国歌在回荡。
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近2000名香港同胞来到新翼大会堂。此时此刻,面对五星红旗,他们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观礼台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来自澳门、台湾的同胞,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噙满泪水的眼睛已模糊,充满喜悦的心脏在跳动。
“江山无限好,各族庆功成。肝胆同舟楫,有容领袖情。”来自澳门的马万祺老先生的诗句,表达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观礼台上,来自五大洲的各国嘉宾神情同样专注。他们目睹了这个永载史册的伟大时刻;他们领略到正在崛起的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
零点46秒,两面鲜艳的旗帜升到旗杆的顶端,雄壮的国歌结束了最后一个音符。
掌声中,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主席台中国政府代表团座席上一位两鬓染霜的老人身上。她就是***的夫人卓琳。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81岁高龄的卓琳早早就叫人找来一张香港地图,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说:“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大喜事。我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
“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主人……”
零点4分,江泽民主席洪亮而坚定的声音响彻在大会堂。
如潮的掌声再一次响起。
“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这是中国***的庄严承诺,这是包括600多万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经历了150多年的漫长离别,香港终于重新跨进了祖国温暖的家门。
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维多利亚湾潮起潮落,洗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尘。回到祖国怀抱的香港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将以豪迈的姿态阔步迈向统一富强的新纪元。
1、下列对文中四处引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澳门马万祺“江山无限好,各族庆成功”的诗句,意在表明所有华人的喜庆之情和对为香港回归祖国立下不朽功勋的领袖们的深深敬意。
B.引用“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真正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主人”的豪言,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香港回归的满腔豪情和由衷喜悦。
C.江泽民“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一句,是中国政府、中国***对英国政府的庄严承诺。
D.江泽民“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一句,表达了对回归祖国怀抱之香港的美好前景的信念和展望。
2、下列对本文语言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两句,全由名词构成,犹如戏曲中的舞台提示,非常简洁,也很庄重,还凸显了这一时间、这一地点的历史性意义。
B.“81岁高龄的卓琳早早就叫人找来一张香港地图,看了一遍又一遍”,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她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能代表已故***来港参加这一庄严仪式的欣慰。
C.“维多利亚湾潮起潮落,洗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尘”一句巧妙的地运用了借代和比喻的辞格。“维多利亚湾”借指香港,“历史风尘”比喻香港人民一个半世纪所蒙受的殖民统治的屈辱,形象而含蓄。
D.“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文字优美,感情真挚;但“瞬间”一词运用不当,如果改为“千秋万代”,那就锦上添花了。
3、品味“零点46秒,两面鲜艳的旗帜升到旗杆的顶端,雄壮的国歌结束了最后一个音符”一句,说说这里的时间为什么要精确到“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是什么。
答:
答案
1、C(是对香港人民、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2、D(“瞬间”没有用错,因为文章报道并强调的是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并举办隆重交接仪式的历史时刻,标题就是“历史将铭记这一刻”嘛)
3、因为这个时刻是一个庄严的历史时刻,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深刻含义: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香港从此回归了祖国怀抱,中国从此全面收回了香港主权。(只说后两点也可)
解析
1、C(是对香港人民、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
2、D(“瞬间”没有用错,因为文章报道并强调的是中英两国政府顺利完成香港政权交接并举办隆重交接仪式的历史时刻,标题就是“历史将铭记这一刻”嘛)
3、品味主要语句的韵味,精确到“秒”显示了这一时间的重大历史意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历史,将铭记这一刻(有删节)世界的目光在这里聚焦,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公元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会展】;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托尔斯泰开始以照相般精确的方式,将他参观贫民窟或夜间收容所时亲眼所见的莫斯科贫困景象一一描绘出来。他确信,不能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样,用钱去救助那些多少都被城市腐败所害的苦人儿。于是,他勇敢地去探寻祸害的根源。沿着可怕的链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找该对此负责的人。首先是有钱人,他们该死的穷奢极欲,像传染病一样吸引人,使人堕落,此即具有普遍诱惑性的不劳而获的生活。其次是国家这个由强人为一已私利去剥削、奴役他人而建立的残暴的实体。教会是其同谋;科学艺术是其帮凶……这为非作歹的各路大军该如何对付呢?首先,不要同流合污,拒绝参与剥削人的行动。放弃钱财和田产,不为国家服务。但这还不够,必须“不说假话”,不害怕真理。应该“幡然改过”,将由教育带来的骄傲连根拔除。最后必须用双手去劳动。“你要靠额上的汗水去挣你的口粮”:这是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法则。托尔斯泰提前回答精英分子的嘲笑:体力劳动并不妨碍智力_,反而能增进智力,这是符合自然的正常要求,只会有助于健康,艺术也因之进步。而且,他能促进人类重新团结起来。
在随后的作品中,托尔斯泰又将这些保持精神健康的训诫加以补充。他殚精竭虑于治疗心灵,使之恢复活力,同时排除罪恶的寻欢作乐,因为它能麻醉人的良知,更要摒弃残酷的寻乐,因为它能灭绝人性。他身体力行。1884年,他牺牲了自己最根深蒂固的嗜好:打猎。他节制饮食以锻炼意志。像一个竞技者般给自己订下严格的规则,迫使自己奋斗与胜利。
托尔斯泰的道德革命在他周围没有博得多少同情,而且还伤了家人的心。长期以来,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忧心忡忡地观察到他这种病态越来越严重而无法阻止。从1884年起,她眼看丈夫浪费那么多的心力和时间去办学,感到十分恼火。“这识字课本、教学书、语法书,我一点也看不上眼,没法装作对它们感兴趣。”伯爵夫人说。
最爱他的人,既然这样不理解他思想的伟大转变,就更不能指望其他人对他有更高的信任和敬重了。托尔斯泰出于基督徒忍辱负重的精神,而不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才坚持要与屠格涅夫【注】和解,但后者依然嘲讽地说:“我很可怜托尔斯泰,不过,正如法国人所说,每人都有自己一套捉虱子的方式。”
几年后,屠格涅夫垂死的时候,给托尔斯泰写了那封著名的信。他在信里恳求他的朋友,“俄罗斯土地上的伟大作家”“回到文学中来”。
所有欧洲的艺术家都对屠格涅夫临终时所怀的忧虑、所提出的恳求抱有同感。欧仁一梅肖·德·沃居埃1886年完成对托尔斯泰的研究时,凭着托尔斯泰穿着农民的装束正在锥鞋的一幅肖像,雄辩地提醒他道:“制造杰作的大师,您的工具不是这个!……我们的工具是笔,我们的田地是人类的灵魂,灵魂也是需要庇护和抚育的。请允许我提醒您。当一个俄罗斯农民、莫斯科第一位印刷工人被强迫回去扶犁种地的时候。他曾经这样高喊:“我的工作不是播种小麦。而是在世界上播种精神的种子。”
仿佛托尔斯泰不愿当思想食粮的播种人似的!……在《我的信仰是什么?》一书的末尾,他写道:“我认为,我的生命、我的良知、我的智慧,都是上天所赐,完全是为了开导世人。我认为,我认识真理是上天为此目的而赐予我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火,但只有燃烧起来时才是火。我认为,我生命的惟一意义就是生活在我内心的这盏明灯之中。并在人类面前将之高高举起,好使人人都能看见。”
但这光明,这把“只有在燃烧时才是火”的火,使大多数艺术家深感不安。其中最聪明的并非没预见到他们的艺术很可能会首先被焚毁。他们假装相信整个艺术都受到了威胁,相信托尔斯泰会像普罗斯彼罗一样永远折断他那根具有创造力的幻想的魔棒。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一定要证明,托尔斯泰并没有毁灭艺术,而是把艺术本身静止的力量激发出来,他的宗教信仰不仅没有扼***他的艺术天才,反而使之获得了更新。
【注】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一度与托尔斯泰发生冲突,但最终和解。
1.下列对评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节选的这部分评传,主要写了托尔斯泰提倡道德革命的原因、道德革命的基本精神
和不同人对他的看法。
B.“每人都有自己一套捉虱子的方式”,屠格涅夫引用这句话来表现他对托尔斯泰的做
法的无奈与理解。
C.德·沃居埃对托尔斯泰的提醒,说明他不理解托尔斯泰,认为托尔斯泰做了一个文
学家不应该做的事情。
D.“仿佛托尔斯泰不愿当思想食粮的播种人似的!”是评传作者针对那些不理解托尔斯
泰的人而发的义愤之辞。
E.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才能比喻为火,他要焚毁一切虚假艺术品,这使那些反对他的艺
术家们深感不安。
2本文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与作者的评论,请结合文本,探究这样写的好处。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竹海情思(三)
晨光晓韵里,我悄然寐醒,口里竟然还噙着古人咏竹佳句的余馨。我管不了睡眼惺忪,翻身即起,顾不上洗漱,轻手轻脚地开门出室,独自奔竹海深处而去;
飘飘洒洒的晨雾,给翠竹青峦穿上了一件神话般的外衣。这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档不住的诱惑。进入竹林中,里面似明似暗,影影绰绰,给人以梦幻般的神秘感。多维度的空间奇幻而幽邃,处处塞满了绿的氤氲,晨雾漫溢得十分惬意,一种略带泥土气息的淡淡的清香,淳朴而沁人心脾,让人。旷神怡。我徜徉于晨雾薄霭之中,被勾起心底久远的温馨。我自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暂时摒弃了一切纷繁的遐想,尽情地体会和感受大自然质朴和谐的美妙。人,大概都是从自然中来,所以都有一份熨贴自然、亲近自然、面对自然抒发心灵独白的***。脚下的羊肠小道,有一种动人的松软。偶有晨风掠过竹林,竹叶随之飘拂,发出迷人之声,犹似天籁之音。所有的叶尖都是音符,活泼地弹奏着生之旋律。人进入了这种境界,那真是任何语言也无法描述的了。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最直接的交流、默契与汇合。在这种交流、默契和汇合中,我忽然生出那么一种至极的感动。为了抒发这种感动。我情不自禁地低声哼起歌来,哼着哼着居然莫名其妙地,自己被自己感动得潸然泪下。人其实都有一种纯真的天性,但成为社会的人之后便不由自主地戴上了种种面具,纯真的天性也就犹如厚茧包缠的蚕婿,一旦自己咬破了茧皮才会明白:纯真的天性却原来还有两片轻盈的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向大自然某一个完美的境界。
在竹林中厮磨了一阵,我仿佛感觉到了竹林的呼吸,那淡淡的清香就是竹林大口大口地吐出来的。我驻足侧目静听,好像还听到了竹子的拔节声,更是激动不已。我轻抚着竹子那翠绿光滑的身肌,似乎感觉到了那绿色肌肤里正流淌着的血液。这时,晨曦初露,林间突然有了鸟儿的啾啾声。紧随着一阵晨风穿林而过,竟然使我打了一个寒噤。啊,这不是宋代诗人刘过咏竹时曾描述的景象吗——“乌啼窈窈千重碧,风过萧萧五月寒”。
晨雾渐渐散去,朝阳抖落掉慵懒的展妆,遗体透亮,霎时进射出万道光华。朝阳用它那无私的热情,拥抱着竹海。阳光透过密密的竹叶,洒下点点金光,就像闪烁着神秘的梦。身旁的每棵竹都在坦然地展示着生命。我想,它们尽管也伴随着岁月经历了风雨,但它们是在按着自己的意志顽强地生长。而我们人呢?人是被命运举起的无形的鞭子,赶进生活的现场的。背负看生命的重担与渴盼,小心地躲避硌脚的沙砾和碎心的风雨,接近人的复杂和事的繁冗。然而,任凭你多么小心,生活还是不时翻着花样,酸甜苦辣成原汁原味倾盆而出。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生命都在宦海人流的喧嚣中沉浮,都在为生存而疲于奔劳,我们无时不感到生命的沉重,每时每刻我们都渴望释怀或逃脱这种沉重。尽管在人前装点得多好,然而面对自己的l心魂时还是要全面地摊牌。此刻,在这被朝阳拥抱着的竹林里,我感到了孤独的灵魂是多么幸福,风与竹林交谈的声音偶尔响着,那是我灵魂中的另一种宁静,我喜欢这样的宁静,喜欢这样的原始与纯粹。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还有一份宁静留给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人在宁静时,思想是最丰富的。我此刻的感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觉得,人的苦恼大多源于***的永无止境,***的烈焰升腾的同时,苦恼也开始散发它黑色的烟雾。我常常思索人这种动物干吗会那么贪婪,仅就生存而言,人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未必要那么多,家中纵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冥冥之中,我的灵魂仿佛挣脱肉体破壳而出,在这浩渺的宇宙之中与竹海相融,用灵魂与竹海对话……
(选自经典散文网《竹海情思》(三),有删节)
1.第二段说“我忽然生出那么一种至极的感动”,请你概括说明作者产生这种“至极的感动”的具体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
(1)人是被命运举起的无形的鞭子,赶进生活的现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感到了孤独的灵魂是多么幸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中的感想部分,谈谈你对作者身在竹海所生的“情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中,作者是怎样感悟人们的生存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外科学家裘法祖
袭法祖(1914—2008),浙江杭州人。1 9 33年,母亲死于阑尾炎,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他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l 936年,他只身远赴德国,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次年,裘法祖正式进入他的外科生涯,在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一年后,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的术后第五天,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任何问题,但导师说:“裘,这是一位四个小孩子的妈妈。”这句话让他记了一辈子。留德期间,裘法祖设计营救出4 0多位被关押在集中营的犹太人,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1946年,裘法祖携妻儿回到中国。6 0多年来,他创立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裘氏刀法以精确见长,“若要划破两张纸,第三张纸一定完好无损”。他是“中国外科之父”,被认为是外科全才,精心钻研而改进的手术操作超过20种,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的新的手术方法。
在中国,最早迈出器官移植第一步的就是裘法祖。上世纪80年代,他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器官移植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器官移植杂志。直到现在,他主持的肝移植仍然保持着两项全国纪录:例数最多,存活时间最长。裘法祖呼吁,如果我国能使国际上通用的“脑死亡就等于机体整体死亡”的概念获得社会舆论和法律的承认与支持,将脑死亡者作为器官来源,则将有千千万万的病人能得到有效的器官移植治疗而获得新生。
裘法祖是《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多种医学杂志的创办人,主编了《黄家驷外科学》等多部外科学经典著作,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并担任主编达十年之久。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足以为医。”他曾亲身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每位农民病人的来信,他都亲自回复。就在去世前20多天,裘老还在为四川灾区来武汉的伤员查房诊断。他把自己100多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普通外科医学青年基金”。
1.下列关于裘法祖留德期间经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裘法祖学习刻苦,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
B.由于种族歧视,一年以后,裘法祖的导师才允许他做第一个阑尾切除手术。
C.裘法祖导师的话是告诫他:医生应该有爱心,对病人要极其负责。
D.由于裘法祖以高超的医术拯救了许多犹太人,他被犹太人称为“中国神医”。
2.下列有关裘法祖回国后从医经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裘法祖是我国器官移植手术的开拓者,他主持的器官移植仍然保持着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的全国记录。
B.裘法祖认为,我国采用的死亡标准与国际通用的标准不同,这不利于器官移植手术的推广。
C.裘法祖参与了黄家驷主持的《黄家驷外科学》的编写工作,这本著作成为外科学的经典。
D.裘法祖创办了《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大众医学》等多种外科学杂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选入时有改动)
1.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答:
2.“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从上文看,这“魅力”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
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论韩愈的“文以明道”(节选)
郑国民
①韩愈一生中的最大成就是文学,而不是儒学,这是世人公认的。但是他终生从事和努力探索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和韩愈自身。在唐代,或者说在所有的封建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人们学文,只是手段,目的是以此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赏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因此,逐渐积淀下了这样的社会心理:文章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治世能力的水平,虽不能完全划等号,但至少当时选拔人才是以此为标准的。韩愈也不例外,尽管他为文修辞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明道,发表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出他的治世之道,吸引众人注目,让人们接受并得到赏识,他必然要在文章上花一番功夫。这是韩愈作好文章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
②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在文章方面理所当然不会放过具有各种弊病的时文,同时这也和他想作好文章以此知名于时是一致的。那种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和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的内容格格不入,不能够承担起经世致用、淳风厚俗、有益教化的社会作用。这样的文章也限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和感情的尽情抒发,因此,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文章。韩愈提出文体的改革正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古文正好没有时文这些弊病,它一产生,就和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又因它是圣贤之道的载体,而这些道也正是韩愈想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据。这种内容和形式都优越于时文的古文,就自然而然成为韩愈的最佳选择。但是,韩愈在具体进行文体改革时,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原地踏步,而是以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全面地突破了古文原有的模式,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文体制。以“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为例,韩愈完全突破了“述哀之文,究以用韵为宜”的定法,全部采用散体文的形式,按着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流动而娓娓道来,“字字是血,字字是泪”。韩愈此处彻底抛弃了用韵文写那些呆板生硬庄重典雅却又华而不实的谄谈之套话,而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把痛苦内疚和无限哀痛之情表达出来,创造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③韩愈的创作实践证明,他倡导文体复古,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停滞不前,而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韩愈顺应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打碎了六朝骈文强加于各种文体的条条框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古文的表现手法,从而实现了文体的大解放、大发展,这正是“惟善用古者能变古”,韩愈可以用各种文体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尽管他极力反对骈文,但是他自觉地吸取了这种文章的辞采之工的优点,并把它融入到先秦盛汉辩理论事之文的朴素无华之中,酝酿而成了他那种富有艺术美感和表现力的新文体。
(选自2000年第4期《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下列对造成韩愈“最大成就是文学而非儒学”,但致力的“却是儒学而不是文学”的原因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当时社会有专门的教育职业,却不存在专业的文学家。
B.唐人学文只是入仕手段,目的仍在于用儒学思想治世。
C.所写文章质量的高低,代表着一个人治世能力的水平。
D.韩愈作好文章的动力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治世之道。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进行文体改革时,没有完全复归古文之中,表现了他富有天才的创造力和勇敢的开拓精神。
B.韩愈倡导文体复古,但并没有退回到古代原有的体制上去,他为文描写细致入微,彻底弃用韵文。
C.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的韩愈放弃使用与充满革新的社会意识格格不入的纤巧华丽雍容典雅的时文。
D.《祭十二郎文》完全突破了以往的定法,创出了“使酷吏读之,亦不觉骇然流涕者”的艺术效果。
3.从文本看,韩愈的文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