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他一生中很少有不读小说的。而我国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他一生中很少有不读小说的。而我国的古典小说,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受教育的青年人,不论将来学什么专业,即使是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读一定数量的古典小说,也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水平的人,读古典小说也是多层次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初读小说的人,往往以“看热闹”为起点,比较喜欢追求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并不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主要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所谓“看热闹”,总要有热闹可看。其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基本是建立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之上的。但曲折复杂并不等于荒诞离奇,它应当使读者认为这样的情节(甚至每一个细节)真实可信,然后才能引人入胜,激起兴趣,渴望读下去,从而进一步征服读者的感情和理智。我们常说一部好作品必须让读者感到它的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所谓长篇和短篇,主要是根据篇幅的长短来划分的。如果从内容看,即使是短篇话本,也总是有头有尾,全始全终。它不像西方的短篇小说,往往只截取社会生活的一个横剖面,以一时一地或一人一事为中心,并不考虑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通过横向比较,还可以看到我国古典小说同西方小说的另一个显著的差异,那就是,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有时还强调要挖掘人物内心潜在意识是怎样活动的。而我国的古典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上的细微差异,我们的古典小说作家并不是全不注意,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读者所读到或看到的只是书中人物具体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他们的思维过程或思想斗争的无形的刻画。我国古典小说之所以具有这种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特色,正是由于它们植根于强调客观叙述的历史和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而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风俗习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所造成的。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差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根植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不同。
B.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长篇和短篇的划分标准上不同。
C.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处理方式不同。
D.中国古典短篇话本和西方短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上表现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既有差异,也有相同点。
B.文化水平不同的人,读小说时欣赏的层次一般也不同。
C.小说的情节无论怎样曲折复杂,它都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D.中国古典小说常常靠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读小说的人,都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
B.在我国,历史著作和说唱艺术基本上不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刻画。
C.荒诞离奇的小说在情节上不能给人“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D.总体上,中国古典短篇话本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上要优于西方短篇小说。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判断无根据) 
小题2:C【应是“读者认为这样的情节合乎事理”】
小题3:推断不出这种结果。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他一生中很少有不读小说的。而我国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西凉州的马腾与黄奎密谋除掉曹操,不料黄奎的妻弟苗泽向曹操告密,曹操设计***了马腾父子和黄奎。马超在韩遂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在潼关大战中,操兵大败,马超等直入曹军捉拿曹操,吓得曹操先是割须,后是弃袍而逃。
B“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评价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鲁谋士杨松。孔明献计让刘备派孙乾贿赂杨松,让他诬陷援助刘璋的马超,使马超投降刘备。曹操平汉中时,贾诩献计贿赂杨松,让他诬陷庞德,使庞德被迫降曹。他又怂勇张鲁出战,因收曹操贿赂,不使战败的张鲁回城,迫使张鲁归顺曹操。杨松后被曹操以卖主求荣斩于街头。
C.孔明率军到三江城,派赵云、魏延于旱路攻城,被毒箭逼退。孔明教士兵用衣襟包土,在三江城下垒土为蹬道,爬上城墙,终于***了朵思大王,取得三江城。孟获得知后甚是慌张,其妻祝融夫人亲自上阵,活捉了张嶷、马忠。最后,马岱埋伏在山中偏僻小路,用绊马索绊倒祝融夫人,孔明用她换回马嶷、马忠二将
D.诸葛亮出兵北伐,在与司马懿无休止的拉锯战中,诸葛亮殚精竭虑,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只好送巾帼和妇人缟素之服给司马懿,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非常生气,但仍善待使者,借机套问出诸葛亮食少事烦,身体不佳的情况。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现在,研究人员正试图分离和确定“爱情”这种看似非常独特的人类情感的神经回路和遗传基础。事实上,生物学家可能很快就可以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对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有重要意义,并且会引起重大的社会议题
对一些动物的研究结果也解释了神秘的爱情。
我们人类不是唯一能形成强烈的、持久的社会联系的动物。拿母婴依恋来说吧,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很可能具有共同的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在人类、大鼠和绵羊的分娩和抚育后代的过程中,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在脑中被释放出来。对于母羊而言,在其脑部注射一针催产素,能使得她跟一个陌生的小羊羔迅速建立一种依恋的亲密关系。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配偶之间长期的亲密关系是很少见的。这种配偶之间依恋的神经机制可能跟母婴依恋相似。举个例子,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而言,配偶依恋被交配过程中脑中产生的催产素所激励。当一只雌性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她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她最近的那只雄性草原田鼠。催产素这种激素跟由多巴胺所驱动的奖赏和强化系统相互影响,而后者跟尼古丁、可卡因和海洛因使我们产生欣快感并上瘾的神经系统是同一回路。
负责草原田鼠配偶依恋的脑区和负责人类爱情的脑区有着令人着迷的重叠。当妈妈们看着她们孩子的照片时,人类脑部跟多巴胺相关的奖赏区域变得活跃起来。而当我们看到我们所深爱的人的照片时,同样的脑部活动也可以被观察到。人类配偶依恋可能跟人类母婴依恋在进化上彼此纠结。
配偶依恋在雄性中的神经回路跟雌性的相似,但是神经递质不同。比如说,在雄性草原田鼠中,后叶加压素能促进配偶依恋,增强对潜在的情敌的攻击性,激发父性本能。而后叶加压素受体基因avpr1a调控区域的变化,能预测一只雄性田鼠和雌性田鼠形成紧密依恋的可能性。
同样,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依恋和配偶关系紧密相关。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拥有avpr1a基因某种变体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变体的男性,有2倍的可能性保持单身;并且,在最近的报告中,结婚后的前者在他们的婚姻中出现危机的可能是后者的两倍。同时,前者的配偶相对于后者的配偶,倾向于表达更多对婚姻的不满。
由此看来,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这种观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话题。比如说,异想天开的以操控脑活动增强或者削弱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情的药物可能不会很遥远了。
无论如何,最近生物学上关于配偶依恋的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位不择手段的追求者可能会将一剂“爱情药水”偷偷放进我们的饮料。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做了,我们会介意吗?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选自《环球科学》)
小题1:对本文结尾划线的句子,“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异性的示爱无动于衷是一种精神病,追求者使用“爱情药水”为其治疗是合乎情理的。
B.爱情有它的生化基础,爱情可以使人的精神反常,因此使用“爱情药水”追求爱情我们也不必介意。
C.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是丝毫不受理智控制的 。
D.人类爱情的神经回路,与毒品成瘾的神经系统是一回路,因此病态的爱情行为也应该戒掉。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拥有avpr1a基因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基因的男性,更有可能保持单身,婚后他们的婚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大。
B.实验证明,当一只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它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它最近的那只异性草原田鼠。
C.目前生物学家已经能够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
D.雌雄草原田鼠对配偶的依恋虽然神经递质不同,但神经回路是相似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据此可以推断所有哺乳动物的母子关系都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
B.催产素能起到促进和加强配偶情感联系的作用,因此对于婚姻出现危机的女性使用催产素有助于婚姻修复。
C.后叶加压素能激发草原田鼠的父性本能,因此在对子女责任心不强的雄性田鼠的脑部注射后叶加压素,有助于改善它与小田鼠的关系。
D.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关系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女性有望通过基因检测来选定合适的配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同而异,一般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强度。由碳纤维为基本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因其坚韧轻巧的特性而备受航空航天工程师们的青睐。但遗憾的是,复合材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老化变质,失去应有的性能;加之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许多人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成功。现在有了一种新方法,即把碳纤维层缝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防止因脱胶而导致的纤维层剥落问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莱恩·瓦德尔(Brian Wardle)及其同事注意到,以往都是通过既粘合又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复合材料的强度,但常常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尽管缝合确实有助于使碳纤维连接在一起,但其强度却被降低了。瓦德尔博士由此推论,如果用细针和细线来缝合,就可以避免对碳纤维造成的损伤。
瓦尔德博士把目光投向碳纳米管身上。碳纳米管具有奇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独特的金属或半导体导电性、极高的机械强度、储氢能力、吸附能力和较强的微波吸收能力等。尤其是碳纳米管的直径仅有十亿分之一米,是最理想的缝合针。由于其直径仅为碳纤维直径的千分之一,可以穿过碳纤维的细微缝隙而不损伤其结构。
为找到一种适合纳米级缝合针用的线则更费思量。为此,瓦德尔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探究碳纳米管和聚合粘胶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如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物理机制一样,当碳纳米管接触到聚合粘胶时,前者通过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指液体在细管状物体内侧,由于内聚力与附着力的差异、克服地心引力而上升的现象)把粘胶给吸收了。由于碳纳米管把粘胶吸入自身,因此,其相互作用产生的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瓦德尔的团队将聚合粘胶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并加热,然后在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紧接着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瓦德尔博士认为,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空间领域的零部件的生产,其强度高出现有的10倍。碳纳米管生产,其本身价格低廉,如果巧合的话,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层垂直,那么就可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比不垂直时增强百万倍以上。这就意味着,用此类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机能迅速消散雷击带来的巨大电荷,避免电器受损坏,也可使机身免受狂风暴雨的肆虐。
(资料来源:The Economist。有增删)
小题1:下列对传统工艺制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特征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缝合时所用针、线过粗而使碳纤维受损,强度不高,故而该复合材料不受重视。
B.复合材料含碳量各不相同,一般会在90%以上。
C.长时间的风吹雨打会侵袭粘合碳纤维层的胶水,最终导致碳纤维层因脱胶而剥落。
D.复合材料通过粘合或缝合的方式来增加其强度。
小题2:下列对防止复合材料开裂方法的操作过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碳纳米管的直径比碳纤维直径小很多,可以穿过碳纤维间的细微缝隙而起缝合针的作用。
B.聚合粘胶要置于两层碳纤维之间加热,每个碳纤维层上放置数以万亿计的碳纳米管,使它们恰到好处地接触到聚合粘胶。
C.当聚合粘胶变热成流质时,碳纳米管通过碳纤维层将粘胶吸收,其功效如同缝合针和缝合线。
D.在碳纳米管将粘胶吸收后,就对碳纤维层施压并让粘胶冷却,最后对材料进行强度和韧度测试。
小题3:以下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原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会老化、易脱胶的缺点,而被新的材料所取代。
B.极精细的碳纳米管具有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相似的毛细作用,所以,当它接触到加热的聚合粘胶时,就会把粘胶给吸收了。
C.采用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垂直工艺生产的复合材料来制造飞机, 飞机就可以防止遭受雷击。
D.碳纳米管生产价格低廉,其强度又高出现有材料10倍,可以用于空间领域零部件的生产。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音乐是诗歌传播诉翅膀,而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经历了以乐从诗的诗经时代、采诗入乐的乐府时代和依声填词的唐宋时代。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决定。《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基本上是北方各地的民歌,“雅”和“颂”基本上是贵族和士大夫的作品,但也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创作。这些歌在春秋末年大都是用琴、瑟之类的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是现存的《诗经》记载的只是歌词,而它原来的曲调早已失传了。从这些歌词来看,它的音乐是多样和丰富的,因为词决定着乐曲的形式。
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常有任意增删诗句、不顾词义只图迁就曲调的现象,只求悦耳,不以通过作品的思想情感来感染听众为目的,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词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这种胡乐结合中原地区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大量的散曲作品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诗词;吐之为音符,这就是乐曲。艺术家把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壮丽的诗篇和雄浑的旋律浑然一体,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B诗歌与同乐同源,音乐是诗歌的传播途径,诗歌是音乐的文化载体。
C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中,歌词始终起着决定作用。
D诗歌与音乐可以视为同胞兄弟,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艺术家的人格精神。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乐从诗时代,乐曲形式由诗抒写情志的需要决定,现存《诗经》中的歌词多是以民间歌曲为基础的创作。
B采诗入乐,只图迁就曲调规格,往往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结合虽不够完美,但歌词的感染力几乎不受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乐曲粗犷的格调,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D倚声填词是诗与乐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词成为一种音乐化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现存的《诗经》记载的只是歌词,用于演唱的丰富多样的曲调早已失传,那么在春秋末年用来伴奏着歌唱《诗经》乐器琴、瑟之类也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乐府诗入乐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由于常常任意增删诗句,作品内容情感常被忽视,注定了这种采诗入乐的方式会被取代。
C词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但“词牌名”依然能证明词与曲调的关系。
D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歌,都应该是诗人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的完美结合,都应该是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头也能说谎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最早对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且准确地推测出化石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之后留下来的生物遗迹。这在中世纪的欧洲成了离经叛道的观点,因为基督教《圣经》已清楚表明,自从上帝创造世界到现在,只有区区数千年,没有为地质演变提供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许多化石与现存的生物都大不一样。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化石是和生物体没有任何关系、自然形成的石头图像,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
到17世纪下半叶,有几名著名博物学家先后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化石必定来源于生物体,这种观点逐渐在学术界占了主流。但是仍有一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德国乌兹堡大学医学院院长柏林格(Johann Bartholomew Adam Beringer, 1667—1740)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坚信化石不过是“一种大自然的作者(上帝)自得其乐地埋藏起来的特殊石头”。柏林格喜欢收藏化石,并炫耀其藏品和做有关演讲。他雇了三名男孩替他挖掘化石。1725年,他的两名同事,一名地理学兼数学教授和一名图书馆员,对柏林格的傲慢很不满,想让他出出丑。他们雕刻了一些假化石,收买了一名被柏林格雇佣的男孩,叫他把它们挖出来献给柏林格。
柏林格注意到这些“化石”和其他地方发现的化石大不相同:有眼睛的鸟、在结网的蜘蛛、在交配的青蛙、在采蜜的蜜蜂等等,更像是一幅幅画像。后来挖出的“化石”不仅刻的是生物,而且还有天体图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带尾巴的彗星、星星,更进一步证实了它们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 的观点。再后来,又挖掘出了用希伯莱文写的文字,柏林格请人做了翻译,原来是上帝的名字“耶和华”!这更让柏林格高兴了:上帝在作品上签了名。柏林格曾经考虑过这些“化石”是否是古代异教徒留下的文物,最后这个发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古代异教徒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名字。柏林格也注意到这些“化石”有人为雕刻的痕迹,但是这却使他更相信它们出自上帝之手。
柏林格很快地写成一本著作,准备公布这个重大发现。这时候,那两名同事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告诉柏林格说,这些“化石”是伪造的,但是柏林格不为所动,认为他们是出于嫉妒,阴谋埋没他的重大发现。他们向柏林格演示这些“化石”是如何被雕刻出来的,柏林格同样不为所动:他们能够仿制“化石”,并不等于我发现的“化石”就是假的!
柏林格在1726年出版了其著作。几个月后,柏林格才醒悟过来,据说是因为挖到了一个用希伯莱文写着他的名字的“化石”,才让他明白的确被捉弄了。他把那两名同事告上了法庭,两人都被免职。传说柏林格羞愧难当,花巨资试图把其著作都收购回来销毁,并很快郁郁死去——这最后一条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柏林格此后还活了14年。在他死后,他的著作被当做笑料于1767年再版,他的那些“化石”被称作“谎石”,至今大约还有450块被当做文物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为什么一个本来很有成就的学者会被如此拙劣的骗局所捉弄?固守僵化的信条和对名望的追求,都很容易让人变得异常的盲目,对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甚至牵强附会地拿来做为支持自己的证据。在原教旨主义者、迷信信徒、伪科学人士、“科学猜想家”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表现。柏林格最后是醒悟了,比起众多沉迷于骗局、妄想之中终生不能自拔的人来说,他还是要好得多。
小题1:不能直接说明柏林格被捉弄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柏林格傲慢自满,坚信化石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并做有关演讲。
B.到17世纪下半叶,化学必定来源于生物体的观点逐渐在学术界占了主流。
C.柏林格的两名同事对他炫耀藏品的傲慢行为很不满。
D.被柏林格雇佣来挖掘化石的一男孩被柏林格的两名同事收买。
小题2:有关谎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谎石是柏林格的两名同事为了教训他的骄傲自满而雕刻的假化石
B.有的谎石上刻有耶和华的名字,这使柏林格更相信化石出自上帝之手
C.谎石促成柏林格写就一本著作,这件事使那两名同事感到自己的做法太过分了
D.两名同事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柏林格,但柏林格还是不相信,因为没有人为雕刻的痕迹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化石的来源,历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是生物遗迹,一种认为是上帝制作
B.柏林格执迷不悟,明知是假化石,还要雇用三名男孩替他去挖掘
C.化石上的柏林格的名字,使柏林格羞愧难当,也使那两名同事作茧自缚、人财两空
D.思想保守僵化的柏林格花巨资收购并销毁了作品,并郁郁而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