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和事,最终帮助今天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在一个更广泛和完整的层面上参悟人性。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通过解读小说空间中的人及其行为来帮助现实的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两者在对人的关注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解释手段上,史学和文学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文学,以及我在这里所主张的那种叙述的历史学,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但是二者都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力量。而那种剥离了人的“结构——分析”的历史研究,却把这些外在力量抽象化和神秘化了,只是增加了我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从而使我们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如果历史和文学在本质和手段上有着这么多的类似,那么二者间的界限就显得很模糊。历史解释的开始和完成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情节化”,即历史学家如何去配置这些元素以形成情节。这样,经过史学家的情节配置,对历史的读者而言,死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活动的历史剧,历史在这一刻复活。这个过程和小说家搜集素材,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情节曲折动人、包含深刻寓意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
就目前而言,新的叙述的历史学呈现出一些特点。第一,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它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第二,它并不完全排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用的手段来处理资料;第三,受现代小说和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它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史实;同时,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最后,新的叙述的历史学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但不是仅仅为了这个人、这件事而发,而是希望借此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
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已经看到大众需要一种令他们有兴趣去欣赏、去感悟的历史。在这个时刻,历史学重归“叙事本位”,并从文学和其他学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9.下列对本文所谈的历史学概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学是解释的艺术,它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事和物。
B.历史学剥离人的“结构——分析”,将外在于人的力量抽象化,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情节配置。
C.历史学给今天的人解释历史上的人、事和物,最终帮助现在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
D.历史学处理的是历史中的人、事和物,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着的,而不是想象的。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大多数的历史学失去了对自己源自文学想象的认识,它压抑自己,甚至否定了本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更新的伟大源泉。
B.文章期盼着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作者把它称着“现代叙史”。
C.当代叙述历史学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段,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且运用文学手段试图借助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
D.当代叙述历史学既注意叙写伟人和强者的故事,也注意叙写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可以用分析的手段来叙述这些人和事。
21.联系全文看,作者提倡的史学和文学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22.最后一节,作者说的重归“叙事本位”历史学是怎样的历史学?(6分)
答案
19.B 20.C21.二者都关注人,主张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2分)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并且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才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这种外在于人的力量;(2分)叙述事情情节化(2分)。
22.所谓“重归‘叙事本位’”的历史学是指在关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关注普通人,(2分)运用分析、情节化叙述等艺术手段,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讲述一个人、一件事,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揭示象征意义(2分),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更好地认识自身,参悟人性的人文学科(2分)。
解析
19.B考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20.C把握主旨考察队整体文章的理解。
21.二者都关注人,主张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2分)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并且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才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这种外在于人的力量;(2分)叙述事情情节化(2分)。
22.所谓“重归‘叙事本位’”的历史学是指在关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关注普通人,(2分)运用分析、情节化叙述等艺术手段,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讲述一个人、一件事,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揭示象征意义(2分),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更好地认识自身,参悟人性的人文学科(2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7.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宗教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我观北大
鲁迅
因为北大学生会的紧急征发,我于是总得对于本校的二十七周年纪念来说几句话。
据一位教授的名论,则“教一两点钟的讲师”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点钟的讲师。但这些名论,只好请恕我置之不理;——如其不恕,那么,也就算了,人那里顾得这些事。
我向来也不专以北大教员自居,因为另外还与几个学校有关系。然而不知怎的,——也许是含有神妙的用意的罢,今年忽而颇有些人指我为北大派。我虽然不知道北大可真有特别的派,但也就以此自居了。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
但是,有些流言家幸勿误会我的意思,以为谣我怎样,我便怎样的。我的办法也并不一律。譬如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我之照着谣言做去,是以专捡自己所愿意者为限的。
我觉得北大也并不坏。如果真有所谓派,那么,被派进这派里去,也还是也就算了。理由在下面: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上的冠冕话。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自从章士钊提了 “整顿学风”的招牌来“作之师”,并且分送金款以来,北大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现在章士钊虽然还伏在暗地里做总长,本相却已显露了;而北大的校格也就愈明白。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
我不是公论家,有上帝一般决算功过的能力。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着。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今天所想到的就是这一点。但如果北大到二十八周年而仍不为章士钊者流所谋害,又要出纪念刊,我却要预先声明:不来多话了。一则,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二则,说起来大约还是这些话。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15.阅读文章,对鲁迅承认自己属于“北大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某教授关于“教一两点钟的讲师” 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说法,公开声明自己属于“北大派”正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B、“北大派”是客观存在,既在北大教书,当然就属于“北大派”。
C、既然说我”北大派”,那我就是“北大派”,“照着谣言做去”,反唇相讥,反而是造谣者无话可说。
D、北大并没有具有一定纲领和组织的派系但有一种“不坏”的精神,我肯定北大的这种“不坏”的精神,并愿意具备这种“不坏”的精神。
16.对第六段有关文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只“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来看北大,是因为鲁迅“前清”和“民国初年”北大的情形不了解,表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
B、“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事实,鲁迅先生高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以来北大所表现的作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的“向上的精神”
C、“近七八年”,北大“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指北大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有被关闭的危险。
D、“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指北大内部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想竭力阻挡北大“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17.文中“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一句中“显得灰色”的是什么人?(4分)
18.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如果北大搞二十八周年纪念,作者公开说不来讲话了,这表现了鲁迅什么精神,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窗外人生
王呈伟
①窗子里的人喜欢向窗外看,看外面的景物随四季而变化,看春天花开,看冬日雪落,看风乍起,吹皱一波秋水,看雨飘落,路上行人在夏雨中匆匆走过……
②人确实需要向外看的勇气,不能囿于一室之中,泯灭突破樊篱的渴望。人在屋里憋闷得久了,倦了,懈怠了,视角就凝固了,这不是体力上的疲惫,而是心智上的衰竭。这时就需要窗子里的人走到窗前,适时放飞一下郁闷的心情,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思想就不会霉掉。人只有在天地间才会多些悟的灵感和做的创意,从容淡定之中,情感才能归于平和,真知方可还原朴素。生活在高楼大厦中被钢筋水泥日益挤压的人群,不应只有伏案工作这一种姿势,人的生命也不应只是有勤奋这一种底色,人的视野更不该只有室内这一种视角!什么时候能表现出那临窗极目的舒昂,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
③唐人的窗外别有一番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门窗俱开的气势也只有唐人做的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凭高远望,极目江河湖泊,才能看懂化外之境,天地间凝结的浩然正气被唐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这不仅仅是一个视角的诗化,一种眼光的睿智,更是一种胸襟的开放,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那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价值观,传承为史书上的一脉奇香,引领后来人书写自己的人生。唐人的诗性内含风骨,高蹈的让那些只会追逐利益的后来人满面含羞。
④宋人的天地似乎小了些。“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从方塘中鉴赏。“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情感交流也要隔着墙,已经没有了穿行天地间的大气,仅剩下移花接木的才气,收回可极八方的目光,定格成“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偷闲。从此,大宋庭院的天空悬挂上一颗颗敏感的心,从“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与自信,演变成“依门回首”的秀气与精致,目光不再远行,直把雕塑雕成了饰物,放在手中把玩,舒缓自己难以排解的感时伤情。即便宋人有将山水缩龙成凤的智慧,可这窗外庭院的视角也是狭隘多了。
⑤清人是背着一肩负担看窗外的,平添了许多无奈,把凭窗的浩叹写进小说,借形象的虚拟隐晦的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冷眼旁观。蒲松龄的聊斋算是打开了一个与普通人对话的轩窗,让山野之人进来,让渔夫樵子进来,让他们身上的清新之气驱散狭小空间封闭了太久的腐气、晦气、浊气……可这种胸襟只体现在落第举子的身上是清一代学子的悲哀。曹雪芹来的更加率性,径直走到外面,从广阔的天地中反观自己的书斋,悟通了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他饿着肚子依然能够行走在大天大地里,用历经风雨饱蘸沧桑的笔触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文字,这是行走在天地间高傲的灵魂,是真正的读书人最后的尊严。在这本可窥一个王朝背影的大书中,让人看到了从兴盛到末路的历史,他开的是封建社会的天窗,容尽了世间的沧海桑田、风花雪月。
⑥凭着这一扇扇历史中的大窗,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史册的书香中向我们走来,用生命奏出金石般的声响,叩开我们日益紧闭的心扉。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埋头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窗下囚徒,要从窗内的局促中走出来,任目游万仞,让思想远行。
1.临窗极目,“这不仅是一时的心情,更是一种人生的气度”。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唐人、宋人、清人临窗的气度。(每点不得超过12个字)
答:    
2.第5自然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答:    
3.人为什么要有凭窗向外看的勇气?结合文意阐明理由。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新闻类的文章,完成23—26题。
一个未婚女人和她的六个儿女
“妈妈是一根青藤,/柔韧而坚挺;/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是爬在上面的6枚小小的苦瓜;/妈妈紧紧地拉着我们,/我们紧紧地偎依着她,/我们一起沐浴着风吹和雨打……/尽管我们没有相同的血缘,/可我们的血脉和心灵早已相通。/因为,她心中承载着的,/是酸楚的泪和无私的母爱;/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她艰辛的汗水……”
这首名为《青藤妈妈》的小诗字字含情、句句泣血,以清秀的笔体整洁地记录在大女儿唐孟兵日记的扉页上。
“青藤妈妈”名叫唐兵。那段痛苦的记忆,从27年前开始——
1976年5月19日,在牡丹江市丝绸厂工作的唐兵下班途中,突然被一辆疾驰的货车撞飞……孱弱的生命,在死神门前久久地徘徊……尽管逃离了死神的魔爪,她却要面对这样的惨状——右脑凹了一大半,整个右臂活动很吃力,左手有两根手指骨折;同时,她还丧失了做母亲的权利。
不久,唐兵的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父亲的离去、身体的残疾,让她一度开始迷茫和绝望。然而突然有一天,一则新闻报道让20岁的她重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报道说,有一位古稀老人一连收养了几位孤儿,并供他们考上了大学……
几天后,她开始发动所有的同学、好友、同事,四处寻觅那个同样孤独的稚嫩生命、那双渴望母爱的眼睛……
1983年6月15日,唐兵邂逅了生命里第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县医院有一个遭遗弃的女婴刚刚出生两天,面色发紫,啼哭不止……目睹此状,唐兵的心碎了……
唐兵给这个婴儿取名唐孟兵。
一个残疾的母亲,一个可怜的弃婴,艰辛的生活由此拉开序幕。如果说一开始,人们对唐兵收养女弃婴的做法,还能够理解的话,那么随后的20年里,唐兵近乎“疯狂”的举动却让许多人感到不解,甚至“匪夷所思”——
1985年冬,唐兵在牡丹江市妇产医院门前,拣回了第二个女弃婴,取名唐孟欣;
1987年夏,一对只有6个月大、父母双亡的孪生姐弟被人送进了唐兵的家,取名唐孟博、唐孟伟;
1996年6月,这个5口之家又接纳了一个已经6岁的流浪男孩儿,取名唐孟辉;
2000年8月,唐兵收养了最后一名被一个朋友从广西带回来的孤儿,这名13岁的小女孩在唐兵家有了新的名字——唐云天……
尽管来自五湖四海,尽管血管里流淌着不一样的血,可同样凄惨的身世、同样辛酸的泪水,让6个“苦瓜”一样的孤儿走到了一起,他们紧紧地偎依在妈妈唐兵这根柔韧坚挺的青藤上……
从1990年开始,唐兵的单位效益一直不好,常常发不出工资。为了贴补家用,唐兵忍痛把母亲留下的那处房产变卖了。而这笔钱花光之后,唐兵和孩子们只好过起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搬家成了家常便饭,“最多一个礼拜搬8次!” 1998年,唐兵正式下岗。此时的唐兵不得不靠收废品、捡破烂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除了唐兵外,没人敢奢望孩子们会有个好的学习成绩。
唐兵说,最让她遗憾的是大儿子唐孟伟。2002年中考的前一夜,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雨,小屋里一片汪洋……第二天一早,孟伟发起了高烧,晕沉沉的他走进了考场,在答最后一道题时,竟因体力不支,晕了过去……成绩发表后,他仅以1分之差,没能考上牡丹江市的重点中学——第一中学。而在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都是全校第一名!
在亲生父母的培养下,小女儿唐云天从小就学会了吹唢呐和萨克斯管。2001年,当小云天站在牡丹江市春节晚会的演出现场,吹奏一首韵味绵长的萨克斯曲《回家》时,夺眶而出的泪水伴着绕梁的余音,泉水般缓缓流淌……在场的听众被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我要把这支曲子,送给我深爱的妈妈。”谢幕时,小云天说这句话时,突然哽咽了……小云天的音乐天赋、凄苦的身世,很快得到了牡丹江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2年6月,在市政府领导的极力推荐下,小云天被破格安排到长春电影学校学习。
让唐兵感到骄傲的还有大女儿唐孟兵。今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刻苦求学的艰辛,她不愿多提,可厚厚的日记中却记录着那段终生难忘的岁月——
“夏日的傍晚,家里没有电,妈妈就把我们领到路灯下做作业。昏黄的路灯,发出惨淡的光,我们坐在板砖上一字排开,专注地学习功课;而妈妈则用扇子在我们身边,不停地驱赶蚊虫,不时为我们擦拭汗水……”孟兵说,只有“学习成绩优秀”才是回报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何况6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住房”和“吃饭”,成了压在唐兵心头的两座大山。
“不能再苦孩子们了!”酸楚日子里的一幕幕,让唐兵彻夜难眠。泪水中,一个心碎的决定产生了——2002年12月的一天晚上,唐兵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饭。当几个年纪小一点儿的孩子狼吞虎咽地品尝着难得的美味时,孟兵和几个稍大些的孩子注意到了母亲异样的表情———她不停地给孩子们夹菜,自己却一口不吃,眼里更有晶莹的泪珠在闪动。果然,晚饭后,母亲突然叫住了所有的孩子,从怀里掏出一本带着体温的小本子。“这是你们的身世,我全都记在上面了。孟兵、孟欣、孟辉,你们是被父母遗弃的,他们一定是迫不得已,你们不要忌恨他们;孟博、孟伟的父母是矿工,在一次事故中双双罹难;云天的父母都是导游,一次工作中遭遇劫匪,由于拼死反抗,双双惨遭毒手……”
此时此刻,孩子们早已泣不成声。“你们都是苦命的孩子,这么多年跟着我又吃尽了苦头,妈妈真的对不起你们。孟博、孟辉,你们还小,不能再受这份苦……”唐兵的下半句话还没说出口,6个孩子一下子扑到了唐兵的怀里——
“妈,别让弟弟们走。我们会手挽手出去打工,再回来读书!”大女儿的话,像针一样扎在唐兵的心上;“妈,是不是我们不听话了,你打我们啊,千万别让我们走,别让我们离开你,离开家!”抱着唐兵的腿,孟博和孟辉哭得像个泪人;“去福利院,你们就不用再挨冻、挨饿了!”唐兵忍住泪水这样劝慰着;“我们哪也不去,愿意和你住水泥管子,愿意和你一起吃苦……”说完,两个孩子哭着跑了出去……
一次不成功的“谈判”过后,唐兵明白,孩子们离不开自己,自己更离不开孩子们。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打工,帮妈妈减轻生活负担。
就在一家人为生计而疲于奔波时,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关爱——
大庆派出所每逢年节,会送来大量的食品、衣物;平时,还派民警孙波专门定期走访、探望;6个孩子就读的学校,最大限度地减免了他们的学费;今年5月,当地街道办事处还补贴了一部分租金,让一家人有了安居之所。在得知一家人的生活境况后,房主也主动减免了大部分租金。
今年7月,大女儿的高考成绩发表了,一家人欢欣雀跃之际,又开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另一场“战役”——打工,为孟兵攒够入学的全部学费。如今,6个孩子都在利用假期打工:大女儿在一家饭店当迎宾员;几个弟弟妹妹跟着母亲唐兵捡垃圾、糊纸盒……一块废铁、一个矿泉水瓶,甚至一片纸壳,都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全部希望……
23选出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
A.把本文的主角写成又残疾又下岗的单身女性,确实具有很强的煽情效果。
B.唐兵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把六个不幸的孩子抚养成人,表现出博大的母爱胸怀和坚韧的惊人毅力。
C.唐兵中途想把其中几个较小的孩子送到福利院,也说明了她在重压下的犹豫,然而,这种“犹豫”,还是为孩子的前途和幸福着想,并无放弃之意。
D.本文交代唐兵的种种困境,从而突出地表现了她的爱心和性格,使得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E.唐兵之所以对这些不幸的孩子这样关爱备至,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自己也遭遇生活中很大的不幸。
24简析本文标题的表达特点
25这篇文章的感人要素有哪几个,请分条作简要分析
26这篇文章主题的丰富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结合24、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共6分,每小题3分)
伏羲文化略论
贾书君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文化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其次表现在民族因缘的凝聚上。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而各个部族间相互通婚混血,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太昊伏羲氏还赋予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昊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作为民族文化之源的伏羲文化,体现了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从身体力行到抽象思维,从蛇图腾到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从单一部族到多民族大融合,伏羲作为“有圣德”的民族领袖和创世英雄,作为“有大智”的思考者和发明创造者,作为各民族团结协作、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象征,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确认伏羲的始祖地位,研究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益于团结和调动海内外同胞的共同情感,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敦宗睦族的赤子之情,促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特别是龙文化的起源、传播和发展轨迹的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的源流发展过程;有利于满足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需求。学术界应加大力度,深化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新贡献。
(摘自2008年1月1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伏羲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羲文化在开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和奠定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 伏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
C. 伏羲文化是最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因为它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
D. 伏羲文化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所以,也能让外国友人更认可中国文化。
2.下列对伏羲文化的研究成果和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伏羲文化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通过有记载的典籍看,最早可推溯到西汉时期的《史记》。
B. 据历代典籍记载,伏羲还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造琴瑟,作音乐等。
C.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而“龙”这一民族总徽号也是伏羲氏赋予我们的。
D.学术界加大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力度,对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