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同时也与家庭背景、交际范围、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而“中产”则更多地强调经济能力。
在中国曾进行一项调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及其课题组曾在2002年10月至11月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5000名城市居民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选择中间三类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3.8%。赵延东将之总结为“中间阶层认同”。
波兰社会学家奥索夫斯基曾指出,如果人们在社会不平等结构的认知上倾向于阶梯式分层模式而非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则说明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属于中间阶级或阶层。而根据赵延东的调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结构正表现为一种阶梯式的阶层结构,多数公众认可自己处于中间阶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将中国社会的“中间层”定义为,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家庭年收入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大城市居民。根据他们在2002年—2004年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五大城市居民生活状况进行的电话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中国的中间阶层们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偏好文艺、财经、自然科学等类别的读物,20%的中间阶层的人会看一些周报(刊)或周末报,这个比例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而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则较少。
但是,与众多发达国家的“中流”们不同,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根据赵延东的研究,中国被调查者认可“中低层”的比率达到26.5%,中高层只有10.4%。相比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中国社会人群表现出一种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的倾向。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地加入“下流社会”,他们最大的特征并不仅仅是收入降低,更集中表现为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意愿、学习动力普遍低落,他们没有进步的企图,“对人生热情低下”,甚至产生“怎么样努力也没有用”的念头。这些本该是“未来中流”的人,慢慢沦入“下流社会”。
日本学者指出,“中流阶层”事实上并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中流”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在经济发展期,大家相信只要个人努力,就能按照意愿顺利上升,而随着经济的下滑,社会差距拉大,这种公平感丧失,“中流”的共识也就解体了。
小题1:下面有关“中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与家庭背景、学历、职位等因素有关,同“中产阶级”一样。
B.在经济能力、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大小三方面中,“中流”更注重后两方面。
C.各国的“中流”自我定位普遍偏低,自我阶层认同向下“偏移”。
D.“中流阶层”没有太稳固的物质基础做支撑,对人生热情低下。
小题2:下列不属于中国的中间阶层的特点的一项是
A.受过高等教育,从事非体力劳动,以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
B.有较强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当一部分人会关注一些周报或周末报。
C.偏好文艺,热衷于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D.家庭年收入在中等以上水平,居住于大城市。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赵延东的调查可看出,在“高层、中高层、中层、中低层、低层”这五个层次中,中国的被调查者“中层”认同率为46.9%。
B.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由“未来中流”滑入了“下流社会”,随着收入的降低,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应低落,状况堪忧。
C.日本学者认为,只要有了平等的感觉和个人努力,就能形成“中流”共识。
D.公众的中间阶层认同是导致中国社会结构变为阶梯式阶层结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A中流与中产阶级是两个概念;C中国的“中流”们自我定位显然偏低;D“对人生热情低下”中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并非所有中流)
小题2:C(中流涉足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的较少)
小题3:A(B“已经”表述不当;C不是充分条件,“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D据原文看不出是最重要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中流”(中流阶层)与“中产阶级”都可以形容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但是区别却是明显的。“中流”更加注重人们所处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社会威望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专家报告称,一种抗血栓药物的治疗方法有效,且安全程度可以接受,从而使该药物离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又近了一步。这种药物是从转基因山羊奶中提取的,这在科学上还是第一次。这种药物名叫Atryn,可治疗那些由于基因异常而容易出现血栓的罕见病例。如果这种药物获得许可,将标志着经科学家人为操控活机体基因获取新型药物、而采用化学物质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不出几年,人们将得到治疗一系列人类疾病,包括血友病的类似药物。
Atryn是由位于马萨诸塞州的GTC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该公司改造了山羊的基因,使羊奶中富含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人体内发挥天然血液稀释剂的作用。
每5000人中大约有1人体内无法产生足够的抗凝血酶,这使得他们的血管中很容易形成血栓,令人极度痛苦。如果血栓随着血流到达肺部或者大脑,则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血栓可以抵达胎盘,具有这种异常基因的孕妇流产和死胎的风险非常高。在日常生活中,体内抗凝血酶不足的患者通常学要使用血液稀释剂。这一点不会改变。只有在血栓造成危险特别高的情况下,如患者做手术或者***等的前后短时间内才通过静脉注射使用Atryn。
FDA的科学顾问将召开会议评估Atryn的风险和好处,并就是否给予许多可提供建议。最终决定仍将由FDA做出。FDA做出。FDA女发言人西沃恩•德兰茜说:“这是我们首次就一种源自转基因动物的产品召开顾问委员会会议。”如果这种药物获得许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将要求跟踪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这种药物产生抗体。
为了生产这种药物,GTC的科学家将人类抗凝血酶蛋白基因植入山羊的单细胞胚胎。这些胚胎随后被植入代孕山羊的子宫,新出生的羊羔便具有了新的基因特性。具有这些新基因特性山羊的第一代被称为“奠基者”,他们的后代也将同样拥有这些基因特性。母山羊的奶中含有丰富的抗凝血酶,人类要做的只是采集并提纯。GTC的产品来自马萨诸塞州中部的一个农场的200头山羊,这群山羊一天挤奶两次。他们看起来与别的山羊没有什么两样。
到目前为止,抗凝血酶一直采自人类捐献者的血液产品。北卡罗莱纳大学的血液学家史蒂芬•莫尔认为,从山羊奶中提取抗凝血酶对人类更好。
(摘自《参考消息》2009.1)
小题1:下面有关Atryn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Atryn是一种抗血栓药物,可治疗那些由于基因异常而容易出现血栓的罕见病例
B.Atryn是由GTC生物技术公司开发的,因为治疗方法有效,且安全程度可以接受,将可能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
C.Atryn是从转基因山羊奶中提取的,它标志着经科学家认为操控活机体基因获取新型药物、而非采用化学物质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在科学上还是第一次。
D.治疗血友等一系列人类疾病的类似药物,可能由于Atryn获得许可而得以面世。
小题2:下面说法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A.抗凝血酶能够在人体中发挥天然血液稀释剂作用。GTC公司正是通过改造山羊的抗凝血酶开发了Atryn。
B.自身无法产生足够的抗凝血酶的人,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具有这种异常基因的孕妇出现流产和死胎的风险会非常高。
C.通过静脉注射使用Atryn可以代替日常使用的血液稀释剂为体内抗凝血酶不足的患者 降低血栓风险。
D.GTC的科学家将人类抗凝血酶蛋白基因植入山羊的胚胎,再将胚胎植入山羊体内,这样,新出生的羊羔便具有了新的基因特性。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因心血管栓塞患病的人数及多,可见,体内无法产生足够抗凝血酶的人员比例呈
上升趋势。
B.具有新基因特性的山羊的第一代被称为“奠基者”,这种新基因特性能够遗传给后代
C.如果Atryn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将可能进一步推动转基因山羊的养殖,从而进行大
规模药物生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抗和互补
马季
①相对于“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实际上是指20世纪的文学,或者是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
②20世纪初,在国家安危存亡的时刻,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思想之争,已经悄然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学的“警世”功能被强化,到后来对“阶级斗争”的书写,文学在意识形态旋涡里愈陷愈深。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进入黄金时代,但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反思苦难、颠覆价值的阶段徘徊。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却为什么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顶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格局小,视野窄,不足以表达普世价值观,难以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
③20世纪的一百年特别是后来的50年,文学在思想上的负重前行,解决了民族精神成长的一些问题,但积压的伤痛阻碍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出现使这一现象的改变具有了可能性。它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本能的状态。
④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
⑤文学的游戏精神也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外,网络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其成为新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策源地,它通过不断的尝试,产生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⑥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也是必然。
⑦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读者可以直接评价甚至参与作品的创作。
⑧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它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也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
⑨因此,我个人以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又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最初由网络开始走向文学世界,“网络文学”是他们的翼,然后在“传统文学”中他们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们弥合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中国文学纵横合一,蔚为大观。
节选自《网络文学:没有航标的河流》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20世纪的文学,或者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并非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充满了轻松、嘲讽的气氛。
B.当代中国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顶峰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作品没有反映普世价值观。
C.是在生存中写作,还是在写作中生存,作者认为,这正是网络文学与目前主流文坛在写作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D.目前的文化开放与思想兼容的社会现实必然会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相互包容与 互补,这将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E.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的要求更加自由和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艺术家的梦想。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是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抗性的一项是(3分)
A.网络作家的创作有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
B.网络文学的表达高度自由,个性化强烈。
C.网络文学在写作中总是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
D.网络文学在形式上更为生动,作者和读者有一种互动关系。
小题3:作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后的一代人当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务实之举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二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于4月7日正式对外发布。“实施方案”提出,我国未来三年在医疗改革领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公众看到了国家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所确立的工作方向和解决途径。在新医改方案正式推出后,五项具体化制度措施随即出台,让广大公众更加感受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的明确目标和务实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不完善的医疗体制下,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各种潜规则留下“作弊空间”,其中就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处方”问题。其特点为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病情不需要时,超疗程、超剂量用药;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等。“大处方”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群众对此极为不满。造成“大处方”大量滋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医院和医生从医疗服务中得不到合理收入,只能通过门诊药房补偿;加之药企药品提成的诱惑,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大处方”的蔓延。对此,“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逐步将公立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这些具体措施不再只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的治标之举,而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堵”与“疏”的密切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循序推进,像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医保转移接续等改革思路,就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在“实施方案”落实以后,如何实现药价下降、如何避免公共卫生服务“走过场”等现实问题也将会逐渐显露,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并一一化解。
“实施方案”提出的五项务实措施具体而明确,将为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它是国家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强劲信号,我们将以更加明确和务实的态度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选自2009年4月8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面各项对“大处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一种医疗方面的“潜规则”,是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备受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
B.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这都属于“大处方”问题。
C.“大处方”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患者不合理用药,其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D.造成大处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药企对医院和医生在药品提成方面的诱惑。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实施方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方案”出台时间之快,体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措施。B.它不是单独“切断利益链条”,而是“堵”“疏”配合,将对解决“大处方”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C.它有效解决了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的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它是推进医改的务实之举,显示了我国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家将逐步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渠道。
B.国家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所有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由于取消药品加成而导致的医院收入减少和亏损问题。
C.“实施方案”发布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均等。
D.医疗改革的许多思路,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实施方案”落实后,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瓷的中国心
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
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鼬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
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作者:陈鹏举)
小题1:不属于“瓷的中国心”含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留恋。
B.中国瓷的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举不胜举。
C.中国瓷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
D.中国瓷凝聚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小题2: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从瓷的釉色和形制两个方面说明了外来瓷的特点,目的在于和中国瓷对比。
B.“就可能是东洋瓷”反映了语言的严密性,因为形制的别扭不排除是国内的劣质产品。
C.这两句话都是推测语气,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前一句的语气更肯定些。
D.这两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全文的说明主旨。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渐渐变得细致了,由此可以寻查到人的心迹。
B.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
C.“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美意”丧失的伤感。
D.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 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是自然天成的杰作,体现了天意的参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几种颇有影响的科学传播模型。其中以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民主模型和温尼的内省模型为代表。缺失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是绝对正确的,然而公众缺少科学知识,故需要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它。把科学与公众的基本问题看作是公众的无知或公众对科学事实和理论的不理解,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杜兰特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民主模型,其主要观点是:科学决策也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即使公众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科研领域的科学,也并不影响他们参加对科学问题的讨论;而且实际上公众对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科学更具有发言权。正是基于“共领域中的科学”这一前提,民主模型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必要性,强调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以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
温尼则进一步注意到,科学只有把自己置于具体的语境中,并结合地方性的公众知识,才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遗憾的是,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换言之,他们尚不具备内省能力。而公众却由于他们所处地位的特殊性而具备了相应的内省能力。温尼认为,公众的内省能力使其一方面对科学知识表示沉默;另一方面不再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信任。这意味着科学家再也不能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了。科学家在处理具体的科学问题时,应与公众进行更多的沟通。总之,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型倾向于认为,“科学理论产生于实验室,并且首先通过会议和各种非正式印刷品进行传播,最后形成正式出版物,这才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但就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情况显然并非如此简单。
在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一方面,科学知识由科学家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公众:另一方面,外行知识也同时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途径。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科学传播的过程,则因此而成为了两种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公众最终获得的知识既有科学知识,也有外行知识。不仅如此,公众并不会因为知识的来源是否权威而厚此薄彼。相反,这两种知识是否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相冲突,才是决定公众究竟信任哪种知识的最重要因素。例如,“‘SARS’的源头为野生动物”一说是来自科学家的科学知识。“食醋熏蒸可防治非典”和“烟熏艾草可防治非典”则是来自外行专家的外行知识。有趣的是,这两种说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部分公众的信任。事实上,即使是两种防治的说法还有不小的区别,前者是始终未经验证的外行知识,而后者则是在后来经过了验证的外行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间并非泾渭分明,一些外行知识同样可能会由于经过了反复地验证而最终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科学知识。
对于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而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通常并不被科学家与大众传媒所重视的外行知识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对几种“科学传播模型”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杜兰特的缺失模型是建立在认为公众对科学的无知基础上的,因而学术界批评者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B.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是在修正其缺失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核心是科学家应与公众平等对话。
C.温尼的内省模型认为。大多数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公众的内省能力在科学传播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危机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模型里,科学知识和外行知识是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
向社会公众进行传播的。
小题2:下列不属于“提高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因素的一项是
A.科学家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参与科学。
B.科学应结合地方性的公共知识,并能获得公众的足够信任。
C.科学家能主动地和公众进行沟通,公众对科学也有发言权。
D.科学知识应更多地与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等辅助知识造成冲突。
小题3:下列有关“外行知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行知识是否受信任,取决于同公众的经验和常识相融洽的程度。
B.外行知识在危机事件的科学传播中和科学知识起的作用是同等的。
C.外行知识通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由外行专家传播给公众。
D.外行知识经过反复地验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科学知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