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小题2: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   )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作品。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解析

小题1:B(此项概括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性)
小题2:C(本文主要讲的是书法之美,并不是其他视觉)
小题3:A(A从第一段第三句可以推断出;BCD分别可从“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文字内容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活动”等句子中推断出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来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小题1: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正在试验阶段而没有用于人体治疗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小题2:对“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或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
小题1: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既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又继承了传统儒道文化中的合理
成分。
C.五四文学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中借鉴有益成分,使其总体架构形成了互补关系。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他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
的。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并真正的忧国忧民并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
者。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鼓吹西方文化,意在引进吸收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产生而来。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C.五四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都曾受过儒家文学与道家文学影响并从中汲取了营养。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种子总是有的
沈乃文
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包涵的内容接近于今天流行的文献学。
古人强调读书,强调博学,此后才是研究问题,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常将阅读、研究等今天所谓的做学问,统称之为读书,学者则自称为读书人。版本目录学就是读书的学问。
中国历史悠久。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可能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也可能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过程中的增删改动,还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窜乱和遗失,因而形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区别各种本子及其优劣,形成了版本学;比对各种本子的内容异同,从而判断和确定原始文字,形成了校勘学;统括各种书籍和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了目录学。三项学问都产生于汉代,按今天所知,皆发端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
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是互通的。校勘学要汇集各种本子,因而涉及版本学。版本学要辨别版本优劣,手段又离不开校勘学。统观各种著作及众多版本,揭示学术的渊源和发展,表明版本的继承和改变,则综合于目录学。
历代学者为了学术上的弃伪求真和理清脉络由来,竭力探求古书的真貌与流变,因而无不要求兼通三项学问,传统的藏书家也是如此。然而研究中国传统学问之学者,终生要查找研究各种资料,终生离不开版本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实质,是治书之学,因而也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之学。
由于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自然地出现了从读书以外的角度,专攻一个部分的旁支。清嘉庆间学者洪亮吉在其《北江诗话》卷三中曾分之为五类:即“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辨其板片,注其错讹”的校仇家,“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的收藏家,“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的赏鉴家和“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的掠贩家。这可以看作是清代中期的通行看法。进展到当代,旁支不仅旗帜林立,而且各自蔚为大国。比如,在版本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书史、书籍制度史、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等等专科。在校勘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古籍整理、文献史、编辑史等等专科。在目录学知识范围内,不仅旁出了分类学、编目学、目录学史等专科,更与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等大型学科相融合。旁支声势浩大,领域不仅与版本目录学相混淆,如出版史和版本学,而且使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称为文献学或古文献学。
版本目录学在传统上以考据学为主流,与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相一致。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汹涌澎湃二百余年,至上个世纪末,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去世而逐渐落潮。而一直畅行西方的,与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近同的研究方法,以视野广阔,注重思辨,力成一家之言为特色,随着与西方交流的日益扩大,受到国际承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留学西方人士归国后发挥作用的日益广泛,已成当前主流。
当今的世界,又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特色,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传统的读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旁支喧宾夺主、考据旁落、计算机代庖,都是当前版本目录学所面临的,与此前二百年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客观地讲,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不仅有衰落之势,而且有生存发展的危机。
纵然以上种种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版本目录学的两千年历史,仍然乐观地认为,读书种子①总是有的,前贤的心血尚待总结,读书的学问也不会到此为止,版本目录学的传统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发展,也一定会发展。因此,版本目录学应该正名,应该复兴。
【注】读书种子:比喻累代读书之人,如种子相传,衍生不息。(《辞源》)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再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
过程中的增删改动,经历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窜乱和遗失,因而就形成了内容幷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B.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喧宾夺主的旁支,如:考订家、校仇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
C.今天流行的文献学是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变的称呼。
D.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但其视野不广,难以得到国际承认而日渐衰落。
E.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预示着传统的版本目录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它包涵了产生于汉代的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
B.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版本目录学也不例外。
C.当前版本目录学因面临着许多蔚成大国的旁支影响以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生态环境,已经呈现了衰落之势。
D.中国古代的学者要求必须兼通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这三项学问方可称为读书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家名篇的说明,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红楼梦》是写男女私情的。《红楼梦》以前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描写男女私情的,所以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B.《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贾母笑道:“凤丫头别拿他取笑儿。他是乡屯里的人,老实,那里搁的住你打趣他。”“他”指的是赖大家的。
C.《红楼梦》里晴雯嫉恶如仇、心直口快,具有反抗精神。这些性格特点在“抄捡大观园”中,从她掀箱、倒箱的动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D.《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觉新是高公馆的长房长孙,因这个缘故而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中学毕业时被迫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表妹,最后和父亲抓阄指定的姑娘瑞珏结了婚。
  E.《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带刚的梅、抑郁寡欢的瑞珏、贤惠的鸣凤等三位女性形象。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给城市做一张“文化名片”——访易中天教授  
单三娅
①记者:你的随笔体学术著作虽是随笔,读后却有满足感,不是浮皮潦草、浮光掠影,而是于市井杂谈之中见出人性,见出灵魂,见出文化。作为一个文艺学者,你近年来对人、对中国人、对男人和女人以及与人有关系的生存环境作了不少研究,而且颇有“成一家之言”的架式。你为什么从文学艺术研究转向这个领域?你是如何入手进行这种研究的?
易中天:大约七、八年前,我就开始意识到:学术界应该关注人、人性、人际关系和人的生存环境,我称之为“为人生而学术”。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可能带着鲜活的生命和情感。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说得白一点,就是“活法”。因此,从人的活法入手来解读文化与人,是一个好办法。这是我的书中有大量“市井杂谈”的原因,也是我特别关注饮食男女、城市个性之类问题的原因。
②记者:你在《读城记》中试图找出每个城市的独到之处。请问城市的个性是如何确立的?城市为什么要有个性?
易中天:西哲有云:人类是擅长制造城市的动物。中国的城市史也有几千年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变故原委,自然是一言难尽。不过总其大概,城市个性形成的原因,无非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比方说,重庆火辣,厦门温馨,地理使然;西安古朴,深圳新潮,历史使然;北京大气,上海雅致,政治经济使然。当然,没有哪一个城市的个性是由单一原因形成的,所以,要把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质准确无误而又形象生动地说出来,是很难的。比如南京,就不好说它是儒雅还是粗俗,是伤感还是豪壮。总之,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
③记者:你虽然在试着给城市下定义,却不是轻易下的,而是下得很“圆滑”。比如你说北京醇和,上海雅致,北京贵族,上海理性。北京人很大气,但这大气常常变成霸气;北京人很平和,但这平和可能变成平庸。上海人虽然世俗,但上海人的理性精神颇为可贵。那么你是如何解读城市,又是如何给城市下定义的呢?
易中天:城市像人,也是有“人格”、“性格”甚至“性别”的。北方的城市大抵是“男性”的,南方的城市则多半是“女性”的。四十年代就有人说过,杭州是大家闺秀,苏州是小家碧玉,上海是洋城少妇,重庆是徐娘半老等等。在我看来,城市甚至就像人一样,是有“体味”的。这个体味,就是城市的“文化味儿”,但要把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来。比如,说“有事您说话”的多半是北京人,说“关侬啥事体”的则肯定是上海人。但北京人只会对自己的“哥们”说那句话,上海人则会对所有人说“关侬啥事体”。因为北京是城,城就是“圈子”,北京人不可能没有“圈子意识”;上海是滩,滩涂上的人都是互相不搭界的。城市的差异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小处见大。只要对一个城市的人的活法有感性具体的体验,又能“读”出形成这些活法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原因,就不难给这个城市做一张“文化名片”了。
④记者:你是从人的心态、人群的比较、人的品格以至人的习俗上解读城市的,像是一个横向切片。我想问,城市在多大程度上造就了人的气质的差异?按照这个思路,再过几十年,许多城市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是否人的差异也越来越小了?
易中天:可以肯定,一个城市,越是文化特征突出,文化性格鲜明,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是有可能超物质的。不要说里弄拆了,石库门没了,就算大上海沉没了,上海文化也还是上海文化。你看犹太人曾经一度连国家地盘都没了,犹太人不还是犹太人?北京的牌楼拆了好些年了,老北京变成了新北京,但北京人没有变成上海人或别的什么城市人。这就叫“辫没了,神留着”(此说来自冯骥才小说《神鞭》)。至于某些原本就没有多少性格特征的城市,就不好讲了,它们很可能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变得越来越平淡无奇。
⑤记者:说到城市一体化,你是否认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许多城市有趋同的倾向?
易中天:当然有。中国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到处都是似曾相识的店面和千篇一律的建筑:时装屋、精品屋、海鲜酒楼娱乐城,一些宝贵的传统连同它们的风味一起,已经渐次消失。这其实是对现代化的误解。现代化并不等于玻璃墙马赛克,摩天大厦立交桥。当然,批量化、标准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确实会造成许多雷同,不但城市,就连人,也可能越来越没有个性。
小题1:从整个采访过程来看,下列不属于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的一项是
(3分)
A.为什么要研究城市的个性
B.城市怎样实施一体化进程
C.怎样给城市下一个定义的问题
D.如何发现城市个性化的问题
小题2:下列所选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中天的“圆滑”是指他定义下得比较辩证和全面。
B.城市人表现出各种“味儿”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的。
C.城市是一本书,因为其丰富性,所以要读懂它不容易。
D.城市的性别化主要是与该城市的气候条件有关联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