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曹 晖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 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理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D.“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干扰了人们的道德评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经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在给观众带来审美的震撼的同时必定会忽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恢复人性的完整,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小题1:该项说的是电影表现手法“奇观化”的特点,并不是“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小题2:A.“已经深刻地影响……”说法不当,原文是“正在深刻地影响……"。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只“奇观化”和“暴力美学”两种,应在“表现形式”前加上“重要的”这一限制词。C.说法绝对,应把“必定忽视了”改为“往往忽视了”。
小题3:根据原文“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可知,“因而‘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的说法错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曹 晖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新网1月14日电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今日在京举办“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最近引发国内外热议的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成为论坛的主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对曹操墓虽然可以“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但这“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
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发掘主持人潘伟斌在论坛上列出了包括年代、规模、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后,有人对确认曹操墓位置的西门豹祠的断代和战国时候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提出了疑问。专家指出,有的学者可以以西门豹祠作为一个坐标,但是我想把它作为一个科学的、非常精准的坐标,需要在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之后判断它的时代,这样比较稳妥。
对此,王巍表示,西门豹祠、鲁潜墓都是曹操墓被发现的线索,“但是我们实际上挖掘这个东西,或者认定,或者对这个墓主人推断的时候,这些不是主要的证据,是一些参考。”
他认为,首先这个墓葬的规模、年代、形制的特点以及等级,尤其是魏武王名字、铭刻的出土,这是关键性的证据。有的时候学者为了证明我这个学说是科学的,就把主要的证据、一些参考的线索都罗列起来了,并列起来了,让人感觉到好象这当中就有一个问题,比如鲁潜墓,我们知道墓志在那出土,但是墓没有发现,这样的话这个论据就不可靠了,我觉得主要的证据不是这些,这些可以作为参考。但是实际上距离邺城的方位,西30里,这是一个文献很关键的证据。当然西或者西南,已经经过讨论。所以鲁潜的墓志也好,西门豹祠不是直接的证据,而且对这些的工作,比如确定它的年代,还有待今后来做。
另外,有学者提问,从考古的角度确定西高穴是曹操墓确实提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但是从文献学的角度来说,好象有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魏书,曹操的夫人死的时候,应当是70岁,明确记载了和曹操合葬高陵,据专家介绍,现在发现两具女性的遗骸,年龄最大的是50多岁,和70岁差距还是比较大。另外,现在还不能有力地说明到底是同穴还是并穴。如果是并穴的话应该是在旁边,紧跟着就有他夫人的墓,如果发掘出来以后,能够确认是有70岁女性的遗骸,我觉得确认曹操墓的根据就更充分了。我不知道专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对此,王巍说,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我们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很多记者都问我,这是不是最后结论?我觉得最后结论的提出不是现在。比如今后,第一,旁边的1号墓要充分的发掘,1号墓、2号墓出土的遗物,包括形制、人骨等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包括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全面应用,来测试、分析,包括对那些陶器的整理,因为陶器是我们断定年代非常重要的标志,甚至二三十年在陶器上都会有变化,这次发掘之后,还没有时间研究。包括研究文献。那个时候应该由汉魏的考古专家,包括在座的几位,包括其他没有来的,包括历史文献学的,那个时候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的研究,最后得出一个专家认定的意见。”
他强调说,这个意见不是国家文物局颁布,应该是这些专家提出一个最后的结论性的意见。现在距离那个结论的意见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已经引起社会这么大的关注了,我们根据目前的资料,根据考古研究的方法,初步断定,或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意见,我们觉得是值得重视的。“现有资料是很有利于他们提出这个观点的,但不是最终的结论。目前还不能盖棺认定。”他说。
小题1:本文第三段开头的“对此”中“此”指的是(   )
A.目前确认曹操墓的西门豹祠和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B.潘伟斌在论坛上列出的包括年代、规模、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
C.有人对确认曹操墓位置的西门豹祠的断代和战国时候的西门豹祠到底是不是一个提出了疑问。
D.为推断墓主是不是曹操而把西门豹祠作为一个科学的、非常精准的坐标。
小题2:不能作为王巍推断墓主人是不是曹操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墓葬的中尸骨、文物、文献等九大确认证据。
B.墓葬的规模、年代、形制的特点以及等级,尤其是魏武王名字、铭刻。
C.墓葬距离邺城西面30里。
D.现在发现的两具女性的遗骸,如果是在曹操墓旁边并能够确认是有70岁女性的遗骸。
小题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社科院2009年公共考古论坛”的主题是在安阳被发现曹操墓。
B.王巍表示,目前曹操墓和西门豹祠以及鲁潜墓志等仍然存疑。
C.王巍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认为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他又说还不是最后结论。
D.王巍强调有关安阳县西高穴“曹魏高陵”是不是曹操墓的最后定论应该由多方面的专家共同来做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
余冠英
我曾问人:清华大学和清华园这两个名字将来谁更出风头?有人说:照眼前的事实看来,风头是属于后者的较多。这话大概没有什么错罢?你说:可不是嘛!大门口的“清华园”三个字是皇皇石刻而且巍巍居中,“国立清华大学”六个字便是写在木头牌上而且只好一旁侍立呢。我说:绝不止此!
清华的来宾往往是踵趾相接的。假如我说这些人之中被清华园的草、木、泉、石所吸引的一定比为了看清华大学的图书、仪器、标本、机械而来的多五十倍,该没有人反对罢?那末,无怪其然你一写信约朋友来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参观”。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这样便可以转到正题了,“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理由不和“春天不是读书天”一般简单吗?春天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让你做,清华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叫你不得不做。
最可怪的,没有一个外人不对清华人赞叹:“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而每一个清华人,纵然是最谦虚的你,也决不曾摇头否认。这是什么意思?你当真相信清华最适于读书么?我不信你比我缺少那些经验,随便举一件便可以做这句话的反证。
远的不用说,就以最近这两个礼拜说罢,你如曾有一次整个钟头耐心耐意地坐在教室里笔记,那才是奇迹呢!你有眼看得见黑板上的白字,当然也有眼看得见窗外那些轻摇慢舞的鹅黄细柳,那些笑靥迎人的碧桃,那些像有胭脂要滴下枝来的朱梅,那些火似的、像有一种要扑到你身上来的热情的不知名的花,那些,那些……迷人的东西,真的没有把你的心从a、b、c、d中勾走么?就算你是道学家,有“目不窥园”的修养,还有玫瑰呢,丁香呢,它们会放香!熏风从那里钻进窗户,又在你鼻端打了一个回旋,你心不动么?就算你受了春寒,鼻子不通,还有云雀呢,杜鹃呢,远远地唱起来了,蜜蜂又团在窗外哼,甚至一双燕子索性坐在窗槛上说起情话来了,你又待怎样防御呢?总之,一切都引得你的心往外飞,这时的心,固然教授们的什么论,什么史,什么法,什么问题,什么公式抓它不住,便是你书中的颜如玉也照样不行。
平时犹可,倘在宿雨初晴,或是夕阳将下,你的心会因而怦怦地跳个不住。因为那平时只是轻描淡写的青山,这时会紫得叫你感到重量,浓得像要溢出它的轮廓;平时是远远的,缥缈的,平面的,这时却堆起来了,逼近了。于是你忘了本来要去的地方,于是你拔步向西飞跑,越过草地,爬上土山,于是山呀,树呀,云呀,浮图呀,都一涌来到你的眼里。这时燕京大学的塔,万寿山的琳宫蝀宇,甚至圆明园的断垣残柱,一切都富于色彩,一切都放射光辉,一切都给你幻想,这幻想竟和这镶金镀紫的云块一般变幻奇丽。于是你呆了,直到树迷山暝,归巢的乱鸦将你唤醒,你才跄踉下山,恍恍惚惚地向灯火辉煌的食堂走去,也许直等一碗烩三鲜下肚之后你才想起今天缺了一堂什么课或是缺席一次什么练习了。
你点头笑了,这就够了,我想我不用再举你为了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一类傻事而费去你用功的大好光阴的例了。
但是你不要脸红,这并不怪你的心野,只怪自然中间有些东西太迷人了,而清华偏又具备了这样多。就如极平常的马路罢,在清华偏偏高高地罩着翠柳的凉阴,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散步一类的事,你自然会觉得是难以遏制的***了。说到马路,不过是举其最平常、最微末的,你要我谈谈清华的景物吗?清华有的是回环层叠的土山,山里有的是苍松、老桧、藤、萝、竹、石,以及人工设置的小亭和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处攀登,爱幽僻的可以深处追寻,各适其适。清华也有四通八达的水。说到水,最富丽的是三面河环一面巨厦的河池,富于野趣的就该数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了。
燕大的湖虽然有人艳羡不止,我终以为那样大泥塘似的,正落了北平的许多“海”的陈套,我宁可取清华园里横贯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河上几座桥都很好。在桥上,近可以看鱼,远可以看迷离的树影。可惜就是来源不大,所以下游不得不用一个闸,因而水流很缓,虽然有平静之美,终嫌缺少活泼的气象。因此那被挤到墙外,环园而流的小溪就更可爱了。
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的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捣衣的聒扰,便不在西园的门外石上坐,而走到极东的一端来,或者顺着溪流拐一个弯,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于是你用柳条戏弄戏弄聚水水曲的小鱼,或投一个石子在那一个个碗大的小漩涡里,或伸一只脚在石块激成半尺高的小瀑布之下,你那时或许有出世之想了。
打住罢,假如再谈到清华的“花事”,一定更引起你的烦恼,我知道你现在正为了园里的丁香花盛开而满处乱钻,总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躲这香气,急得想找医生给你的鼻子动手术呢。
言归正传,清华虽是一个大学,而同时又是一个园,所以环境并不利于读书,这是我的观察。不过现在我又疑惑了,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读书的成绩正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做“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钟,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然则我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该由我自动收回,那么“谢罪”!
1931年6月1日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集》有删节〕
小题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意。(4分)
①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的缘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题目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结尾又说“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凡是到清华参观的人都会赞叹一句:“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这赞叹中既表达了对清华园优美景致的称颂,也包含了清华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肯定。
B.第五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拟人、对照等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述了清华园的春天对学子读书的极大诱惑。
C.全文贯串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仿佛与读者二人同游清华园时,相互交流感情与认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亲切真实之感。
D.在文中,作者耗用了大量笔墨,极力描绘了清华园的优美景色,这与朱自清先生笔下描写清华“荷塘月色”景致的用意及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E.文章写到“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等一类事情,是为了说明清华园不论是夏天、秋天还是冬天,景色都一样给人以巨大的吸引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崇拜与中医“落后”
在传统的西方学术和思想中,科学被认为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从古希腊人开始,“科学的”就意谓着“绝对确定的”和“具有演绎性的”,因此数学被认为是科学的典范。到了近代,产生了“实证科学”。“科学”这个概念中又加进了实证或经验观察的维度,“科学”就既指演绎科学,又指自然科学(探讨自然现象,在其中找到不变的规律)。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和人文因素的理想状态和纯客观状态来进行。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观。按照这种观点,科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对科学的崇拜。
其实,这种科学观是相当老旧和不正确的,它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是否有根本的限度。19世纪后期在同一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科学系统(比如非欧几何学),后来的量子力学说明,在物理世界的深处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是分不开的。这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同一个领域的不同的科学系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个谁真谁假或谁更真的问题,而是个谁更强、更顺应知识界潮流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个不同的理论可能各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临场发挥中 它们的强弱是可以转化的。所以,科学的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和排他的,也不是不管一切条件而普适的,而是需要依靠某个时代的某个科学团体才为真的。现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科学在根本上以人的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世界不同,对于科学的理解就可能不同。由此可见,科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
落实到医学上就是:中医与西医可以是、事实上也正是各擅所长的。中西医从理论上是不可能硬性“结合”的。以西医为(科学的)模式,来逼中医“科学化”或“现代化”,其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或学术灵魂的死亡。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穴位,五运六气等理论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是内在相通的,它与建立在解剖与其他实证科学基础上的西方医学大为不同。它有自己的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和角度,这使得它是一种充满了文化与哲理深度的,对人的生活情境有着特殊敏感的但同时又是可实证的科学。它是可以被验证的,实际上已被几千年的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过.但是,这些验证都是在中医这个意义世界中进行的。脱离了它,中医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灵性和生机来源。实际上,西医要是脱离了它的理论和意义世界也一样“玩不转”。任何科学系统的科学性都要在坚持自己的理论根基、发挥自己的思想性情的情形下才会呈现出来。
在中医教育上,要坚持从理论上与西医“划清界线”,在维护自身的独特生命的前提下与异己者对话。所以需要整个思想方式、教育方式的大转变。现在不仅是教材、课程要复中医之原,而且要尽量以现代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恢复传统的“师徒制”。这是因为中医不是可以完全普遍化、数据化的学问,而是相当直观化、体验化和艺术化的学问,非有师徒之间长期的和情境化的交流不足以将新手带入这个意义世界。
小题1:下列对造成科学崇拜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把握某个领域里的唯一的、绝对确定的客观真理。
B.目前,在中国最流行的是西方传统的科学观,这在中国造成了对西方科学的崇拜。
C.按照西方传统的科学观,科学发展被认为是一个不断积累真理、逼近真理的过程。
D.科学活动要尽量寻找一种纯客观状态来进行,没有探讨科学真理的有效性的限度。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领域中不同科学系统的出现,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唯一的。
B.量子力学说明科学的事实与人为的活动分不开,表明科学的客观性是有限度的。
C.同一领域不同科学系统之间没有真假之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中医是可实证的科学,它实际上已被自己几千年相当成功的医学实践所验证。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西医为模式,来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起源于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崇拜。
B.中、西医事实上各擅所长,表明科学真理并不是完全普适的,而可以是多元的。
C.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内在相通,因此中医的人文价值大于科学价值。
D.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上截然不同,中医教育必须割断与西医的联系,完全传统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烁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沭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文章中“近”和“远”分别指什么?(4分)
答:      
小题2: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抗拒或冲淡”的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又指什么?
答:                                                                      
(2)“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           
小题3:文章为什么多次提到梭罗及其作品《瓦尔登湖》?(5分)
   答:

小题4:文章以“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则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加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同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人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小题2: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