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水仙辞宗璞①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②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仙辞
宗璞
①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
②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一盆水仙。近十年,却疏远了这点情趣。现在猛一见胖胖的茎块中顶出的嫩芽,往事也从密封着的心底涌了出来。水仙可以回来,希望可以回来,往事也可以再现,但死去的人,是不会活转来了。
③记得城居那十多年,澄莱与我们为伴。案头的水仙,很得她关注,换水、洗石子都是她照管。绿色的芽,渐渐长成笔挺的绿叶,好像向上直指的剑,然后绿色似乎溢出了剑锋,染在屋子里。在北风呼啸中,总感到生命的气息。差不多常在最冷的时候,悄然飘来了淡淡的清冷的香气,那是水仙开了。小小的花朵或仰头或颔首,在绿叶中显得那样超脱,那样悠闲。淡黄的花心,素白的花瓣,若是单瓣的,则格外神清气朗,在线条简单的花面上洋溢着一派天真。
④等到花叶多了,总要用一根红绸带或红绉纸,也许是一根红线,把它轻轻拢住。那也是澄莱的事。我只管赞叹:“哦,真好看!”现在案头的水仙,也会长大,待到花开时,谁来操心用红带拢住它呢。
⑤管花人离开这世界快十一个年头了。没有骨灰,没有放在盒里的一点遗物,也没有一点言语。她似乎是飘然干净地去了。在北方的冬日原野上,一轮冷月照着其寒彻骨的井水,井水浸透了她的身心。谁能知道,她在那生死大限上,想喊出怎样痛彻肺腑的冤情,谁又能估量她的满腔愤懑有多么沉重!她的悲痛、愤懑以及她自己,都化作灰烟,和在祖国的天空与泥土里了。
⑥人们常赞梅的先出,菊的晚发。我自然也敬重它们的品格气质。但在菊展上见到各种人工培养的菊花,总觉得那曲折舒卷虽然增加了许多姿态,却减少了些纯朴自然。梅之成为病梅,早有定庵居士为之鸣不平了。近闻水仙也有种种雕琢,我不愿见。我喜欢它那点自然的挺拔,只凭了叶子竖立着。它竖得直,其实很脆弱,一摆布便要断的。
⑦她也是太脆弱。只是心底的那一点固执,是无与伦比了。因为固执到不能扭曲,便只有折断。
⑧她没有惹眼的才华,只是认真,认真到固执的地步。五十年代中,我们在文艺机关工作。有一次,组织文艺界学习中国近代史,请了专家讲演。待到一切就绪,她说:“这个月的报还没有剪完呢,回去剪报罢。”虽然她对近代史并非没有兴趣。当时确有剪报的任务,不过从未见有人使用这资料。听着嚓嚓的剪刀声,我觉得她认真得好笑。
⑨“我答应过了。”她说。是的,她答应过了。她答应过的事,小至剪报,大至关系到身家性命,她是要做到的,哪怕那允诺在冥暗之中,从来无人知晓。
⑩她没有做出什么惊人的事业,从不曾想要有出类拔萃的成就,她生前那点译文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只是认真地、清白地过完了她的一生。她做到了她尽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但是很少要求回报。她是这样淡泊。人们都赞水仙的淡泊,它的生命所需不过一盆清水。其实在那块茎里,已经积蓄足够的养料了。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
○11现在又有水仙在案头了。我不免回想与她分手的时候。记得是澄莱到干校那年,有人从外地辗转带来两头水仙,养在漏网的白瓷盆里。她走的那天,已经透出嫩芽了。我们都不说话,心知这一去归期难卜。她临走时进房来看着水仙,说了一句“别忘了换水”,便转身出去。从窗中见她笑着摆摆手。然后大门呀的一声,她走了。
○12那竟是最后一面!那永诀的笑容留下了,留在我心底。是她,她先走了。世事变迁,旧交散尽,也很少人谈起她这样平常的人。而她自己,从来是不愿占什么位置的,哪怕在别人心中。若知道我写这篇文字,一定认为很不必,还要拉扯水仙,甚至会觉得滑稽罢。但我隔了这许多年,又在自己案头看见了水仙,是不能不写下几行的。
○13尽管她希望住在遗忘之乡,我知道记住她的不只我一人,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换水、洗石子,用红带拢住那从清水中长起来的叶茎。
○14澄莱姓陈,原籍福建,正是盛产水仙花的地方。
1982年1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内容是回忆逝去的朋友陈澄莱,为什么以“水仙辞”为题?(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人的灵魂所能积蓄的养料,其丰富有时是更难想象的罢。(2分)
答:
(2)我不只记住她那永诀的笑容,也记住要管好眼前的水仙花。(2分)
答:
小题3:文中对水仙的描写集中在第③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4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澄莱的形象。(6分)
答案

小题1:①水仙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水仙来展开:文章因水仙而触发,又以水仙点题收尾,主体部分截取了几个与水仙相关的生活片段来展开回忆;(2分)
②借物喻人(象征),作者认为陈澄莱就是像水仙一样的人,表现对她的精神品质的肯定。(2分)小题2:(1)陈澄莱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种种美好品质,这些品质促使她一生不求回报地尽力做到能做的一切。(2分)
(2)自己会永远怀念她、完成她的遗愿,还要像她那样认真做事。(2分)
小题3:运用比喻,将它的叶比作剑,突出水仙的挺拔坚毅和生命力;拟人,突出它具有人一般超脱淡雅的品质。
小题4:①热爱生活,文中反复描写她精心地培育水仙的细节,而临走时还不忘交代作者管好水仙,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如此精心;
②认真、尽责,从她认真完成剪报任务可以看出;
③淡泊、不求名利,从她死后也未留下任何痕迹,作者想象她可能会阻止自己写文怀念她可以看出;
④脆弱,做人原则性很强,在遭遇厄运时因难以做到委曲求全而殒命。(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水仙辞宗璞①丈夫上课回来,带回两头水仙。可不是,一年在不知不觉间,只剩下一个多月了,已到了养水仙的时候。②许多年来,每年冬天都要在案头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共18分)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1)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2)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注]
(3)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4)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5)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6)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注]段内引语均出自苏轼词《临江仙》。
小题1:文章前两段中,苏轼的“得意”和“落难”分别表现在哪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出“淡”的含义和特点。(2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第四段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苏轼的变化?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詹姆斯•卡梅隆的影片无疑是值得期待的,《终结者》、《异形》、《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几乎没有一部让影迷们真正失望过。而此次的《阿凡达》是其沉默十四年后的卷土重来之作。影片精美的画面和恢宏的气势有目共睹,里面那些漂浮的群峰、灵异的怪兽和发着光耀的奇花异卉像梦一样地成功移入了我们的内心。但我在这里准备撇开其电影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而想专门谈谈其中的某些文化“部位”——剖析一下这部通过西方人之手而制作出来的大片里蕴藏的东方文化元素。
首先,当然是片名“阿凡达”(Avatar)了,它直接来自于印度,属于印度神话里面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原意为“化身”或“降世”。古典时代的印度人相信,每当人类的正义力量经受威胁、面临危急之时,神灵就会从梵界下来,以肉身的形式来到人间,帮助人们战胜邪恶和邪灵。而在这部影片里,“阿凡达”显然是指主人公杰克,他来自于潘多拉星体外的地球人,作为一个突然闯入的异族生命,他不但在这里遇到了爱情,还接受了纳威族的完整教育和训练,尤其重要的是关于人与宇宙关系的神秘课程。后来,他成长为智勇无比的战士,当自己的族人—那些以现代武器装备起来的所谓文明人,因贪婪而发动全面侵略屠杀善良的纳威族人时,他居然背离了自己的种群,站在纳威族一边,将地球人从潘多拉星球驱逐出去,成了纳威族的拯救者Avatar。
我们知道,阿凡达永远是站在正义的一边,正如同《薄伽梵歌》中的克里希纳会站在般度五子这边一样,而影片里的杰克是站在地球人的对立面——纳威族。这样,代表着宇宙正义力量的阿凡达思想,可以拿来对治和克服我们被现代文明宠坏了的、不断高涨的、致命的贪欲和傲慢。一意孤行的人类中心主义被被打破。
影片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一种将宇宙和自然万物人格化和灵性化的思想。这种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在西方并不是没有,但从总体上看,它毕竟只能作为西方文化的潜流存在,而东方,则简直就是泛神论的大本营。像中国的道家、印度的《奥义书》、中东的苏菲主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灵性智慧,而这些智慧恰恰与泛神论,或者说万物有灵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你看到影片中那奇异的景色,听到那神秘的声音,你的脉搏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你的内心不由地会生出一种对自然生命之神奇的赞叹和敬畏。而纳威人对这片家园的深沉之爱,很大部分原因就与此相关。其实,不但是纳威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也许都隐藏着同一个梦,那就是将我们有限之身与某种更高的无限融合之梦。
在纳威族眼中,万物有灵,天地之间,从草木到智慧生物都具有灵性知觉,甚至互相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别,他们相信自己与这个世界这个森林之间有着神秘的诺言,万物都是自己的姐妹和兄弟,属于互相援助的同一个整体。比如战士与自己的坐骑,无论是奔马,还是飞龙,其关系不是征服的结果,而是心意沟通之后的友谊达成,用影片的话讲,这叫“A与a”的相遇;伤者可以通过对“灵魂树”的集体祈祷而获痊愈;而杰克的“阿凡达”身份更是由那些发光的灵魂树的种子首先认出等等。这种万物有灵,万物一体的思想体现得尤为明显的是影片中的一种关系哲学,如 “猎人与猎物”之间的哲学。影片中,当杰克第一次出现在这个神秘的森林里面被狼群所追杀之时,女主人公妮特丽为了救他,只好杀死了这些嗜血的动物,这原本无可厚非,而妮特丽却深感自责。她为这些野狼祈祷,并表达了让我们甚难理解的“物伤其类”的哀伤!而作为“阿凡达”的杰克其教育成年礼之完成,也正是这样有关“猎人和猎物”的自然哲学功课:杰克在行猎之中,将一只野鹿猎获,在杀死它之前,杰克有一段祈祷,大意是说,“兄弟,你的呻吟我听到了,我很感激你的付出,你的精神将会归于创造我们的母神伊娃(Eywa),而你的肉体将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当他将这种狩猎行为视为神圣的崇拜仪式之后,他就被接受为合格的纳威族的公民。
这对曾接受过西方的“弱肉强食”生命哲学之教育的我们来说似乎不可思议,但它却隐含着至高的真理。其实,这种神秘思想在东方却不但古已有之,今日亦有。美国人形容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为“像是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并誉之为“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者”。作为一位杰出的神秘主义诗人,他曾更加清晰地表达过:当你们宰杀一只畜禽,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现在屠宰你的力量也将屠宰我,我同样也会被吞食。因为把你送到我手中的那一规律也将把我送到更强者的手中。你的血和我的血都不过是滋养天国之树的汁液。”
影片中的语言和方式几乎就是照着纪伯伦的先知式话语来做的。而我们对于这种“万物一体”的自然哲学似乎已经遗忘很久很久了,它是东方哲学的精髓之一,那里,也许就是埋藏着我们的心灵和身体的真正故乡。在影片里面,我们还看到了迥异的两个世界:地球人世界和潘多拉星体的纳威族世界,前者是人类中心的世界,后者是天地齐一、万物一体的世界;前者是充满机心和贪婪的世界,后者却是遍布和谐和友爱的世界;前者被物质主义和机器文明所掌控,后者却是灵性思维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这不由让我们想起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位终其一生都在吟唱自然的歌者和诗人,那就是中国的庄子。在庄子的作品里,有一首至美的表达人类梦与现实关系的诗篇,那就是“庄周梦蝶”。
我们常人总是以梦为虚,以觉为真,但庄子却认定这两个世界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在影片里,对于处身地球文明中的杰克和处身于纳威世界中的“阿瓦塔”而言,两个世界的真实性也是一样的。更为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庄子和影片所认定的二重世界—睡醒世界,其转换方式也颇为相近,即庄子和杰克都是以睡眠或近乎睡眠的方式把两个世界越过,只不过前者是以自然的睡眠,而后者是通过机器来完成,这也正是以牺牲人的自然性为代价的现代文明的基本特点。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整部波澜壮阔的《阿凡达》是以杰克睁开眼睛开始的,而又是以阿凡达的睁开眼睛结束。前者意味着进入地球人的世界,而后者意味着返回到纳威族。这其实正如庄子会选择蝴蝶般的自由生活一样,卡梅隆在结尾也选择了潘多拉星体——由“阿凡达”主持的纳威族世界。这样,影片完成了一次价值层面的批判和选择,其实说白了,整个影片也就是这么一次选择。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影大师卡梅隆其过人之处便是擅长将东方文化元素融入影片中,来表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B.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泛神论思想,但前者表现明显,后者表现隐秘。
C.在潘多拉星体,杰克接受了纳威族的教育和训练,学习了关于人与宇宙关系的神秘课程。
D.在纳威族眼中,万物有灵,它们都是自己的姐妹和兄弟,属于互相援助的同一个整体,而且相互平等,没有高低之别。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纳威族在狩猎过程中举行祈祷,表明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并将它们作为神灵来崇拜。
B.进入纳威族的杰克,其身份首先由那些发光的灵魂树种子认出,由此看出,在潘多拉星体中,草木也是具有灵性的智慧生物。
C.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其“万物一体”的自然哲学观对西方生命哲学---弱肉强食的颠覆,催生了卡梅隆等思想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D.“庄周梦蝶”和《阿凡达》都认可睡醒两个世界的真实性,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天地齐一,万物一体的自然世界,可见在这一价值层面,卡梅隆的判断上与庄子一致。
小题3:根据全文,说说影片《阿凡达》中主要体现了哪几种东方文化元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1:解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1) 理解“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2分)
(2)分析“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的手法和表达效果。(2分)
小题2:文章中,有两个重复的段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你怎样看待这种重复?请加以分析。(4分)
小题3:文章描述了哪些目送的情景片段,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6分)
小题4:探讨以“目送”为题的原因。(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
信任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力量。社会信任度的提高不但有利于改善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普遍信任的缺失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瓦解。当前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贫困与不平等,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逐渐凸显。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消解民众对公正理念和制度规则的信任,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重要问题。因此,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是造成目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富人和官员的怨恨和不满情绪就是这种社会信任缺失的重要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富人没有起到应有的先富带后富的示范作用,反而沉浸在声色犬马的享受中,置社会公益事业于不顾,一些富而不仁者更是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情味,漠视底层民众的尊严和权利,导致社会信任的不断流失。作为公权力代表者的国家官员本来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标杆人物,但是一些官员却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贪污腐化,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使得民众对公共权力的社会信任感急剧下降。尤其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比如09年5月发生在湖北省巴东县的某宾馆服务员邓玉娇基于自卫目的刺死、刺伤镇政府官员的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公权力信任感的缺失也是造成大规模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重要诱因。又比如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就是导源于民众对地方党政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司法公平公正方面的不信任。
由此可见,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完善社会规范从而减少社会不公和约束公权力滥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重建社会信任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地位,改善社会不公、约束公权力滥用也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当然,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只是重建社会信任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方面是公民参与网络。在中国当下的现实语境下,公民意识、公民权利和公民社会等尚处于刚刚起步的不完备阶段,因此,培养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积极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创造机会,充分发育公民社会应该成为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方式。
小题1:下列关于“社会信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信任度的提高既有利于改善个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使一个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
B.目前社会信任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不公平的普遍蔓延和公权力不受制约的滥用。
C.社会信任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为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富人和官员的怨恨和不满情绪。
D.由于民众缺乏对公正理念和制度规则的信任,所以城乡差距、弱势群体等社会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09年6月发生的湖北石首事件是民众对公权力信任感的缺失而引起的。
B.民众对公共权力的社会信任感急剧下降是因为一些官员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和人情味。
C.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根本条件,同时还需要关注的是公民参与网络。
D.重建社会信任的重要方式是形成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建构,实现公民社会的完善。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等一些社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可能导致社会信任缺失的形势变得严峻,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B.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由一些官员腐化行为带来的官民矛盾才是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
C.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必然使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很多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得到解决。
D.当前社会信任缺失是需要引起社会重视的重要问题,当然重建社会信任也是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学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题1: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小说三次描写了冬夜的雪花,这些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简要阐述小说中伏笔手法的运用。(4分)
小题4:“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种可能性。(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