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火中取栗的人①凡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他曾呻吟或叹息:“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火中取栗的人
①凡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他曾呻吟或叹息:“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耐的,于是,凡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②在凡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也是画布对凡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凡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凡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凡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③在凡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凡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④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凡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⑤他就是这么一个具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地表达了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⑥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凡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能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凡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⑦但凡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小题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通过评述凡高孤独惨痛的一生和他在艺术上的狂热追求,探讨了他在艺术和世俗间徘徊的心路历程。
B.本文深入探讨了凡高充满矛盾的内心,展示了这位艺术家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着深切的理解和同情。
C.第②段中“看不见的铁墙”,揭露了当时社会像厚重布幔般的愚昧和无知,竟把凡高的杰作诬蔑为可笑的涂抹。
D.第③段中“突兀”和“不可定义”指的是凡高进入艺术史极为偶然,是独一无二的,公认的成规无法解释。
E.本文显示出这样一种矛盾:纯真善良的绘画大师凡高一生孤独贫穷,这是现实的悲剧,但却是艺术的幸运。
小题2:请结合全文内容,解释第①段中两个画横线的短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
(1)隐士的某种本质(3分)
答:                                                              
(2)不可解决的悖论(3分)
答:                                                              
小题3:“火中取栗”是成语,凡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3分)
答:                                                               
小题4:凡高的画作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从凡高的灵魂深处看,产生这种力量的原因是什么?请从③—④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回答。(2分)
答:                                                               
小题5:请就本文第⑥段所说的“不屈和挣扎”的问题,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D
小题2:(1)(3分)“隐士的某种本质”“指艺术的殉道者必须忍受必要的、使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或“指艺术家要保持最为珍视的艺术生命,而经得起孤独和寂寞的根本品质”
(2)(3分)“不可解决的悖论”指凡高精神上在孤独与被遗弃中创作更为自由,挥洒流淌出神秘的力量;身心又在孤独与被遗弃中持续不断地绝望、崩溃。或指“凡高所处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为了艺术,他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另一方面,孤独和贫穷又加剧他精神的苦痛,使他处在精神和现实的紧张状态中。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小题3:(3分)“火中取栗”原比喻冒风险,白吃苦,未得一点好处。凡高这里指自己的绘画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痛苦生活的结晶。
小题4:(2分)不顾一切地表达;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或“努力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
小题5:(4分)示例: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有力证明了“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评分要点:“本文所说的‘不屈和挣扎’问题”,指像凡高一样与命运不屈抗争最终获得成功的艺术家、文学家。“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应是与凡高大致等量级的具有典型性的具体实例。
解析

小题1:C项中 “看不见的铁墙”主要应指凡高在绘画中所遇到的外部世界给他内心造成的混沌和障碍,世俗一般人对他的不理解、误解。D项中“突兀”和“不可定义”,是说凡高进入艺术史是个例外,是独特的现象。“突兀”指“独特”,并非指“偶然”;“独一无二”表述过于绝对。
小题2:(1)关键词:根本、艺术、孤独、寂寞。语言不通顺酌减。
(2)关键词:孤独、贫穷,精神、现实。“两难”1分;“孤独、贫穷”之一,1分;“精神、现实”之一,1分。语言不通顺酌减。
小题3:略
小题4:每答对一句1分。
小题5:举例2分,谈看法2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火中取栗的人①凡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他曾呻吟或叹息:“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兄弟
他和小虎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上同一个小学,中学,一起逃课去游泳。十四岁的时候,他们学武侠小说里的样子,结拜兄弟。小虎问他,我们现在是兄弟,你会怎么对待我?他说,如果有人用刀砍你,我就替你挡着。小虎说,你尽拿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誓,谁一辈子老遇到刀砍啊?他想一想,就说,如果你死了,我就替你养你爹妈和你弟弟。小虎于是和他笑着打成一团。
没想到成了真的。他医学院毕业,当医生的第二年。有天深夜,有人敲门,他打开门,门口站着小虎的弟弟小江,浑身是伤,缠着绷带,小江告诉他,他们全家人,包括小虎在内,在这天早晨去郊游的时候,遇到了车祸,只有小江幸存,从此,他在这世界上没有亲人,也没有人可以投奔,只有来找他。十二岁的小江,带着他的游戏机,还有一双破球鞋,来投奔他。他大哭着,留下小江。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他的女朋友问:“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走?”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温室长大的女孩子,没有被人这样吼骂过,转身离开,再也没回来。他没去追她,从此下定决心,如果要结婚,就必须是个能将接受小江的女子。此后的十六年,他没有遇到这样的人。
他爹妈接受了这个孩子,但是很多问题,还是要他解决。他真没想到,家里添个半大上学的孩子,真不是添双碗那么简单。他拼命加班,生活还是紧张。有天他去学校看小江踢球,这孩子穿着一双绽了口的球鞋,已经破了很久,不敢跟他要新的。他转身去卖血,用那钱买了五双球鞋。那年,他二十八岁。
小江高中毕业,死也不肯考大学,怕给他增添负担。他绑着小江,把他送进考场。那一年,他三十岁。小江快要毕业的时候,他得到一次机会,去美国进修。他放弃了。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电视台和报社知道了他们家的事,要他上一个“人间真情”之类的节目,他拒绝了:“我把弟弟养大,很正常啊,怎么就要上电视了?”这年,他三十六岁。
小江有了女友,带回家给他看,那女孩子明知道他的身世,事后却还问他:“你这个所谓的哥哥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问题?”小江站在街上,悲哀地看看这个纯洁清白的女孩子,转身离开,任她在背后连哭带叫。小江从此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一个能够接受哥哥的女子做妻子。这一年,小江二十五岁。
终于遇到一个善良的女孩子,是一年后。在二十八岁那年,小江结婚。这个女孩子和小江本不打算举行婚礼,但是,他不愿意,他拿出他十年来积攒下的所有加班费、手术费,为他们操办了婚事。婚礼上,新娘和小江慎重地叫他“哥哥”。全场安静了整整一分钟。那天晚上,他被闹新房的人灌醉了,新人让他睡在新房里。恍惚中,他觉得自己真是老了。这一年,他四十岁。
小题1:在小说的情节中作者为什么反复交代两人的年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①“他大哭着,留下小江”
②“他大怒:‘他还能到哪里去?’”
两句中他“大哭”“大怒”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4分)
小题3:小说的题目具有怎样的含义?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叶永烈: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
晶报:怎么想到要写作这本《钱学森画传》?
叶永烈:屈指算来,我结识钱学森先生已经整整30年。当时,我正担任《向宇宙进军》一片的导演,我写完剧本后寄到了主管部门第七机械工业部审查,没想到,当时的副部长钱学森非常仔细地看了剧本。不过,那只是工作上的聆教,从未想到要为钱学森写一部传记。大概是2006年8月2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先生、社长韩建民先生介绍下,我结识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此后,我有机会多次访问他。我发现,钱永刚与当年的钱学森相貌酷似,简直可以说是钱学森的“拷贝”。钱永刚也像钱学森那么健谈,跟我无拘无束地聊他的“老爷子”,使我开始熟悉钱学森的生平,并决心为他写一本书。
晶报:为何想到采取画传的形式来展现钱学森的百年人生?
叶永烈:在写作过程中,钱永刚教授为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钱学森照片,我希望这些照片能让更多人看到。另一方面,这本书主要以年轻读者为阅读对象,所以要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但我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我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
晶报:书中一共收录了多少张照片?
叶永烈:总共有200多幅,许多都将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比如钱老小时候穿长袍马褂的照片,还有钱老自己的摄影作品。画传中收集了他早年拍摄的照片,有在美国拍摄的风景照,还有记录杭州弄堂里普通人家的照片。最珍贵的是钱老的一张自拍像,他打了主光、逆光、辅光,非常专业。
晶报:关于钱学森的传记以前也出过不少,您觉得相比之下,自己的这本书有什么不同?
叶永烈:前面已经说过,这本《钱学森画传》,是特别献给年轻人的,想让他们能一口气读完,让“80后”、“90后”们了解钱学森冲破重重阻碍的归国坎坷路,“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因为我发现很多年轻人都知道钱学森的名字,但并不清楚钱学森到底做了一些什么,只知道他是大科学家。更重要的是,由于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因此,我在写作本书时还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
晶报:可以举例说明吗?
叶永烈:比如,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说,钱学森是搞原子弹的,其实,他不是核专家,而是火箭专家、导弹专家。核导弹中,他提供的是导弹部分,核研究是钱三强、邓稼先搞的。钱学森很伟大,但并不表示不是他的贡献硬要往他身上拉。
说到“考证”,钱学森还曾告诉我,“航天”一词是他首创。他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是从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也就是“星际航行”,他在《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详尽地论述了行星之间以至恒星之间的飞行。如今,如果说“航宇”一词对于普通百姓还有点陌生的话,“航天”一词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晶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钱学森是中国的“航天之父”。
叶永烈:但钱老对“航天之父”这个名词一直是反对的,他常常说,“导弹研制成功是集体的力量,不是哪一个人能够办到的,千万不要称我‘之父’。”我的这本书中也没有“火箭之父”、“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
晶报:30年的交往中,钱学森除了是一个大科学家,还给您留下了哪些印象?
叶永烈:钱学森不纯粹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学识非常广博,是金字塔似的知识结构,知识底座非常宽,除了在火箭方面的卓越成就,他晚年在建筑、园林等方面也有所研究,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记得钱老喜爱用白纸写作,书写得工工整整,行距留白间,就如同画过线一样整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美国生活了20年,但回国后,在正式场合演讲,从来不讲英文,全使用中文。当然,别以为科学家都很严肃,其实,钱学森是一个非常爱开玩笑的人,他的兴趣也非常广泛,喜欢摄影,会吹小号,会画画。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永烈写作这本《钱学森画传》,是缘于结识钱学森已久,并且多次访问他,熟悉钱学森的生平。
B.在《钱学森画传》中,叶永烈一方面用大量照片展现一个真实的钱学森,另一方面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钱学森在“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方面所做的科学贡献。
C.通过这本《钱学森画传》,我们可以了解钱学森的百年人生,更了解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和祖国发展的艰苦历程。
D.钱学森把人类在大气层之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他还提出了“航宇”一词,也就是“星际航行”,可以看到他思想的前瞻性。
小题2:《钱学森画传》是如何体现钱学森的平实可信的?(6分)
                                   ▲                                        
小题3:从文章看,作为“90后”的我们可以从钱老这位大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启示?(6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晚年的寂寞
佛刘
①她躺在东屋的土炕上,手里拿着一把边缘已经毛了的蒲扇。屋子里并不是很热,有一碗水放在她头边的床台上。我不想惊动她,就那样看她轻轻的摇着扇子。
②我轻轻地喊,奶奶。
③手中的扇子停下来,她睁开眼睛,看见了我。没有预期的惊喜,也没有预期的亲热,她怔怔地看着我,眼睛里混浊一片。
④我依旧喊,奶奶。
⑤她忽然坐起来,她分明已经知道了什么,她扔掉手中的蒲扇,两只手向前伸着,你是狗子,我的孙子!
⑥我说,是我啊,奶奶。
⑦她忽然向炕边扑过来,声音里已含了撕哑的痛苦。我看不到我的孙子了,我什么也看不到了。她哭着抱住我迎上去的身体。其实我也是含着眼泪的,可是我却不能让她看见。
⑧她失明了,曾经熟悉的音容笑貌,对于她却成了昨日的回忆。
⑨那个夏天的故事就是这样的开始了。白天,我陪她坐在阴凉的胡同里,叔叔们都下地干活了,偌大的胡同里没有一点的声音,阳光软软地洒下来,竟是一片斑斑驳驳的阴影。一排老房子,一样的屋檐儿和院落,干燥的风从北吹到南,拂动着那些老屋顶上的绿草。那是她和爷爷一生的作品,那一排房屋,是她一生中最后的守候。一个老人的寂寞比热闹更能使人安静下来。
⑩她回忆我小时候的模样,说我七岁了竟然还光着屁股乱跑,说我有一次不小心掉进猪圈里。每说完一次,她都会扭过头看我一眼,她的目光是有穿透力的。她说,那时候多么好啊,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一划拉,都是自己的孩子,可是现在却没有几个在身边了。
⑾我看看远处的鸡婆,慵懒地在墙角里趴着,一棵棵陈年的老柳树上,树杆上竟有了一些奇形怪状的洞。水滴石穿,什么也经不起时光的侵蚀啊。
⑿她常常打盹,让她去炕上睡一会儿,她却摇摇头,就这样就这样。说着话,眼睛就闭上了。她的呼吸很均匀,但节奏缓慢。那时的阳光是宁静的,没有什么比一个老人的入睡更让人感到这个世界的静谧。
⒀夜晚,我就睡在她的身边,像小时候一样,只不过这次是她在里面,我在外面。她教给我怎样把电灯的绳子压在枕头底下,以便有急事的时候好及时地开灯。末了的时候还会说,你要是不知道怎么办,就喊我。我轻轻地笑笑,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在寂静的夜里,我常常会对着漆黑的屋顶发呆,没有由来的想到遥远的将来,一觉醒来,会人去房空。
⒁有几次叔叔跟我抱怨,说她太爱打听闲事了,什么播种了吗?玉米浇水了吗?还有谁谁家的孩子们怎么样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她也想问,哪有那么多的问题?
⒂有哪一个子女会理解一个八十八岁老人心中的寂寞啊?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你的脚步有多匆匆,她担心的事情就有多匆匆。
⒃有好几次,我听见她一个人唉声叹气。我也是害怕寂寞的,但那时我常常会一个人跑到大街上打发掉无聊的时光,而她呢?在一片没有光明的世界里,声音是多么的重要啊,可是却常常被我们忽略。
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那时我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我的短暂到来,尽管可以给她增加一时的快乐,可是快乐过后,却是更长的寂寞,在漫长的黑暗的世界里,依旧是她一个人面对着生命的油灯,一点点熄灭。
⒅总有一天,我也会走向寂寞的,只是那时的心境,会不会与祖母相同?又会不会找到破解的办法?
小题1:文章在③⑩节,多次写到奶奶看我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6分)
(1)“在这个世界里,她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角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分)
(2)“多年之后,我常常自责,那时我是根本不懂得她的寂寞的”,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当年不懂奶奶的寂寞?(3分)
小题3:文章①⑨两节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一个老人内心的孤苦与寂寞,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节由奶奶的经历联想到自己,结合全文分析这样的结尾在主题揭示上的意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史记》与中国史学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
司马迁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史学成果,对旧史体进行改造,创立了五体合一综合性的纪传体史书。五体各自为用,突出重点;又交相配合,相辅相成。由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展开了博极天地、囊括古今的完整历史画卷,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群像全书,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这样的体例是当时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不断强化巩固在史学表现形式上的投影,包含着司马迁的国家统一意识和封建正统观念。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三千年的历史,当代部分占半数篇幅。秦汉部分也是《史记》中最详尽最精彩的部分。这体现了司马迁通过历史记录重点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精神,可谓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这类史传中,司马迁善叙事理,有条不紊地组织和叙述杂芜的史事,且气势生动、色彩斑斓。鸿门宴一节,司马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举杯投箸,细腻地塑造出刘邦的小心谨慎、圆滑狡诈,项羽的豪爽率直、优柔寡断,樊哙的冲天豪气、粗中有细,范增的足智多谋、无可奈何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历史纪传中司马迁将自己的见解融会到叙事当中,于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这些体例和写作特点,使《史记》既为一部信史,又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
在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时,司马迁最终归结为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以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他认为,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经济状况进而规范着社会的礼义制度和文明程度。因此他要求统治者顺应民众求利的自然之势,制定政策和组织经济活动。在这里司马迁明确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这些思想体现了司马迁不同凡响的思想特色,是我国真正的最早的经济学论著。
《史记》的另一思想特色是重视人的作用和对下层人民群众的关注。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对人的重视。通过生动的事例,表明成事在人的道理。“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事物成败的关键在人为力量,人才的作用和人心的向背。这一思想使对神意崇敬的先秦史学,变为研究人的学说。
与此同时,《史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人民性。此外,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对上层人物的贬斥和对下层人民的表彰。如将农民起义军首领陈胜列为世家,肯定其推翻暴秦的历史作用。《史记》既为帝王将相作传,也广泛地记录了各阶层人物的活动。如为游侠、日者、龟策、刺客、货殖之人列传,且都当作正面角色。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以这些人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好坏为标准。如评价蒙恬,认为他在秦初修长城、筑驰道,使百姓怨声载道。认为“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的人民性成为其千古流传,倍受后世史家和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节选自王炜民《<史记>与中国史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司马迁首创的这种纪传体史例,在广阔的时空范围揭示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和各阶层群像,标志着我国成熟史体的出现。
B.《史记》成为一部思想深刻的历史著作,一定意义上是由其叙事中寓论断,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的体式决定的。
C.司马迁认为富国富民之道在于发展经济、藏富于民、合理引导,从而把国家兴亡与经济状况联系起来。
D.在对历史人物评价时,司马迁往往从下层群众的道德观念出发,表现了他对封建正统观念的反叛和再认识。
小题2:《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从体例和写作特点的角度来看,它又哪些特色?(6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人民性是史记成功的原因之一,结合全文概括《史记》的人民性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捉 蜘 蛛
①蜘蛛,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我们的这个小楼上,如果有几天不打,让它自然地繁殖起来,让它尽量地布上蜘蛛网,我想,不要几天,就会变成了一个蜘蛛的世界。
②对于蜘蛛,我一向是不大喜欢的;虽然在做小孩子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蜘蛛网,可是,在现在我非但连蜘蛛网都不大喜欢,而且有些讨厌它了。
③因为蜘蛛多,又因为讨厌蜘蛛,所以,我对于蜘蛛,是很不客气的。当我看到一个蜘蛛,神气十足的站在它的网的中央。而用自己的网,撒布在屋角、窗口,或是随便什么地方,在它认为这是一个从黑暗趋向光明的当口,是捕捉那些可怜的昆虫们的最适当的所在,安闲的在等待着那些为了生活,为了一点光明而在到处奔波着的小虫们的落网的时候,我便要用棒去挑破它的网,把它捉到地上来,一脚踏死了它,才觉得快意。
④可是,我虽然时时刻刻在打,但仍旧打它不完。打它不完,又有什么法子;难道让它把蜘蛛丝网住整个的屋子,网住所有的东西,甚至于网住了自己不成?这有什么法子呢?打,总还是要不断地打。
⑤这种蜘蛛之所以打不完的原因,我也是晓得的。这屋子,根本便是一所旧屋子,旧屋子,是最适宜繁殖蜘蛛的,这是一;同时,旧屋子,也早就有了蜘蛛的种子,这是二。你看,一种东西,既然有了它的种子,又有了它的最适于繁殖的环境,这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的呢? 难道真的为了要消灭蜘蛛,连这屋子都要烧掉不成?
⑥我把竹竿用力的震动,这蜘蛛便从竹竿上跌下,我等着它从半空中爬上,到了相当的地方,我又把它从半空中打落。这个样子,它肚中的蛛丝,几乎抽得没有了。于是,我便一脚踏死了它。
⑦我这种对于蜘蛛所开的玩笑,或者也可说是残忍,但是,我想一想蜘蛛的讨厌,想一想在这个社会上,也有人在对于同类也采取这种方法时,我的心里,倒觉得如同出了一口歪气似的。
⑧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
(原载 1934年第1卷《太白》)
小题1:.文章开头说“这里的蜘蛛特别多,也特别的讨厌”,联系后文,回答(1)(2)两题。(6分)
(1)“这里的蜘蛛特别多”,是由于                                            
                                                                                                                                                  
(2)蜘蛛“特别的讨厌”,主要是因为                                       
                                                                                  
小题2:文章第⑤自然段写了蜘蛛打不完的原因,其中蕴含着深意,这深意是(4分) 
小题3:这篇散文多处描写“我”打蜘蛛的情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不超过 20 个字)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我”小时候曾经喜欢蜘蛛网,因为蜘蛛网给儿童以“八卦阵”的美感。
B.看不惯蜘蛛那神气十足的样子,所以“我”对于蜘蛛是不客气的。
C.知道蜘蛛打不完,但总还是要不断地打,这表现了“我”顽强斗争、坚持
不懈的精神。
D.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蜘蛛的深切厌恶和对可怜的昆虫们的无限同情。
E.文章结尾“我是几乎每日在这样的打着蜘蛛的”,语意双关,含义深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