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溢:充满而流出来
B.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仗、依靠
C.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打开、发送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治:研究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3分)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3分)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⑴然而文章不可以凭借单纯地学习就能学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
⑵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
解析

小题1:应解释为“生事、作乱”
小题2:①句表达的是对孟子与史马迁文章的敬佩,②句表达的是自己因见山河之壮美而联想古之豪杰的形像,⑤句表达的是朝廷皇上的感谢之情
小题3:应为“孟子言论和例举司马迁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两方面
小题4: 略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来喜爱写文章,研究思考它已经达到极为深刻的程度。我认为文章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然而单纯地学习写文章,是学不好的,但精神气质却可以从加强修养入手而获得。孟子说:“我善于培养自己那正大刚直的精神气质。”现在他的文章,宽广深厚,宏伟博大,充满在天地之间,与他的精神气质完全相称。太史公司马迁游历天下,周游观赏了天下的名山大川,与燕赵一带的英雄豪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洒脱不羁,很有奇异的气势。这两个人,难道曾执笔专门学写这样的文章吗?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斥在内心之中,流露在外表,发而为言辞,而表现在文章之上,却自己并没有感觉到。
我出生十九年了。平时在家所交游的,不过是乡邻之人;所见识的,不过几百里的范围,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游览来扩大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著述,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些古人陈旧的东西,不足以激励发扬自己的志向气质。我恐怕这样一来志气就会因而埋没消沉,所以果断地离开它们,访求天下奇异的见闻和壮丽的景观,来了解天地的宽广博大。经过秦汉的旧都咸阳、长安,尽情地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北望黄河奔腾浩荡的雄姿,感慨激昂,不禁想到了古代的众多英雄豪杰。到了京城,瞻仰了天子宫殿的辉煌壮丽,以及粮仓、财库、城池、园林的富有宏大,而后才知道了天下的巨大和富丽。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公,听到他那恢宏富赡的论辩。看到他那俊秀奇伟的容貌,同他门下的那些贤能的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了。
太尉您的才干、谋略天下第一,国家依靠您才没有忧患,边疆外族畏惧您才不敢发动变乱,您入朝就如周公、召公一样辅弼君主,出征就如方叔、召虎一样平定动乱,而我却没有机会拜见您。一个人做学问,不树立远大的志向,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京城,对于山,我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对于水,我看见了黄河的广阔深沉;对于人,我拜见了欧阳公,不过还没有见到太尉您。所以希望能一观您的丰采,聆听您的言论教诲以显自豪之情,然后就可以算得上是阅历了天下所有伟大的人物和宏伟壮丽的景象而没有遗憾了。
我年纪还轻,没能熟悉做官作吏的事务。先前来京城应试,并不是为了取得斗升的俸禄,偶然考中得官,并不是我的乐趣所在。然而幸好得以准许归去等待朝廷日后的选拔使用,使我能够悠闲地游览几年,将要进一步钻研做文章的道理,提高文章质量,并且学习从政的本领。太尉您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就更是我的幸运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上枢密韩太尉书苏 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肝脏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免疫缺陷)是肝病的根本原因,这一点早已为医学界所共识。199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彼得·杜赫提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肝脏缺乏免疫诱导素是造成机体免疫缺陷的根本原因!缺乏免疫诱导素,肝脏将长期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而免疫缺陷正是以乙肝为代表的肝脏疾病产生和经久不愈的根本原因!免疫诱导素主要产生于人体的肝脏,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当病毒侵入细胞后,免疫诱导素通过诱导宿主细胞(被病毒感染肝细胞)产生数种酶,与激素、神经肽、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系统,引导免疫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将病毒消除。在医学界,免疫诱导素又被形象地喻为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而正是由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乏免疫诱导素,以致无法调动免疫细胞去识别和***灭肝病病毒,使肝病病毒早期潜伏不灭,后期久治不愈!因此,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
正如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班廷发现了胰导素,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费莱明发现青霉素从而一举使人类攻克了许多疾病一样,彼得·杜赫提的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战胜又一顽症的重要里程碑,它使医学界预言人类21世纪消灭乙肝成为可能。
彼得·杜赫提这一重大发现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公布不久,英国市场上的免疫诱导素便疯狂涨至每10毫升50余英磅,折合人民币600余元。
荷兰药理学博士JIEZ称,使用免疫诱导素后,阿姆斯特丹的乙肝复发率比两年前降低了43%……
我国于1989年开始进行GWe免疫诱导素的研制,历经数年终于继英、美、荷兰之后成为又一个研制成功免疫诱导素的国家,该免疫诱导素复合制剂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命名为“九代清源(GWe)”。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增强对病毒的免疫识别功能,防止病毒长期的免疫潜伏和免疫逃脱;诱导肝脏产生内源性干扰素、白介素2和免疫球蛋白等,形成自身特异性免疫抗体,自愈肝病;通过拮抗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有效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病症;而其激活载脂蛋白活性的功能正是消解脂肪肝的重要途径。适宜于乙肝大、小三阳,丙肝,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病毒、药物、酒精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肝损伤患者。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病的根本原因,治疗肝病关键是要提高机体免疫力。
B.增强机体免疫的“军事指挥家”——免疫诱导素的发现,是人类于21世纪消灭乙肝的里程碑。
C.免疫诱导素是一种产生于人体的肝脏并能够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
D.免疫诱导素是一种能够识别病毒、调动免疫细胞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活性小分子物质
E.缺乏免疫诱导素将使人体无法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从而治愈肝脏疾病
小题2:为什么说“补充并进而促进自体再造内源性免疫诱导素是治愈肝脏疾病的关键”?(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名著简答题(6分)
(1)“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一句经典语言。试结合小说内容概述这句话产生的背景。(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1分)
四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了。   
但是中外的***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3分)
                                                                                       
                                                                                       
小题2:文中引用陶潜诗的作用有哪些?(6分)
                                                                                       
                                                                                       
                                                                                       
小题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牺牲过程,为什么要详写府门喋血?(6分)
                                                                                       
                                                                                       
                                                                                       
                                                                                       
小题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城市的风筝
李木生
这是一座生长在大运河岸边的古老的小城。在这个小城的五月初的一天,有星星点点的风筝在飞。
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在有云无云的天空里轻巧地飞。
它们是城市的叛徒,叛变了防盗门、水泥的牢笼、肮脏的尘埃、长疥的喧嚣,还有那如热锅上蚂蚁般急驰的车辆。风筝们舒展着心性儿在城市的上空舞蹈,真恣儿。
有时叛变就是解放。
风筝的下面,总有着或大或小的空地。这空地,往往就是城市的肺了,起伏着一个城市的呼吸。但是再大的空地,怎能与天空相比?于是风筝就飞离城市,去寻找真正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时,风,就是风筝的呼吸了,而它在辽阔天空里的千姿百态,也就成了它的千言万语。自由地呼吸,又能够畅所欲言,解放了的风筝也就寄托着人类一个深长的向往。
如果不能随意地舒卷,云还会这样地迷恋于天空吗?比云还需要自由舒卷的心灵如果让水泥与铁栅封住,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人间悲剧?
只有放风筝的人才知道,看似轻巧的风筝,其实沉得很。因为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
云彩、浪花是不能用模具生产的,鸟鸣与花香,也无法在口令下统一成一种模式。真正美好的城市,应当是所有的心灵与头颅,都能如云一样自由的舒卷、如天籁一样自由的发声。真正美好的城市,还应当能够培育并珍爱着崇高的心灵与伟大的头颅。这心灵与头颅,不仅会成为这座城市永远的骄傲,还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的旗帜,犹如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
但是我们早已习惯于将心灵与头颅整齐画一了,那个给曲阜带来荣耀的孔子,就是从曲阜开始流浪的,那个给上海乃至整个民族都带来非凡成就与遗产的鲁迅,则是带着通缉令去世的。专制统治者们甚至不惜用“焚书坑儒”,不惜用“三纲五常”,也要将亿万整合为一。于是,有了一茬又一茬的沉默无声中的稳定。心灵与头颅沉默得久长了,也就渐渐失去了发声与思索的功能,甚至会让活泼柔软的心灵和独立深邃的头颅哑了僵了锈了。一代哑了僵了锈了,再一代又哑了僵了锈了,并将这哑僵锈塑作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与传统。沉默无声的代价,只能是对于一个民族的遗患无穷的灾难,圆明园那些石头的尸骸,不是至今还在耻辱与惊恐中***吗?
听说在这些石头的尸骸丛中有风筝飞起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哪座没有从水泥与铁栅、尘土与喧嚣之中飞起的风筝呢?每一个风筝的下面,都有复活了的心灵与头颅吧?
产生自由的心灵与独立的头颅,需要肥沃的土壤,而肥沃的土壤需要先驱与民众不间断地辛勤的耕耘、播种、施肥、锄草,如“五四”对于北京,如西南联大的教授们与学子们对于昆明。不能等待,更不能期待坐享。 风吹着。风筝飞着。
天蓝得如水。偶尔有云彩长出,那可是风吹起的波澜?在这深、阔皆没有涯际的宝石般蔚蓝的水中,风筝如一叶舟,如一尾鱼。让身心也化入这无涯无际的蔚蓝中吧,你会清晰地感到,曾是那样脆弱的生命突然间接通了永恒,那舟那鱼就如佛一样在你的心中了。还有着不太圆满的月亮,这样早就出现在蔚蓝里,在湿淋淋的夕辉之上,淡淡的,白白的,静静的。风筝仿佛就与月牵着手,姊妹似的,还有或大或小的鸟,时不时绕着融入在碧空里的绳嬉戏。
当晚,这座古老的小城做了一个梦。一只只风筝变成了一架架犁铧,正在犁开城市的土地……
小题1:风筝“挣脱了沉重的城市”,“它们是城市的叛徒”。——这里所说的“城市”有着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4分)
答:                           
  13.物质生活的发达束缚了精神(思想)的自由。(自由舒卷的心灵让水泥与铁栅封住。)(“物质”“精神”方面各1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115115小题2:“那颗系着风筝的心,也许正盛满着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盛满着艰辛与痛苦”?请分条陈述。(6分)
答:                           
小题3:阅读全文,指出文中的“风筝”所蕴含的意义。结尾一段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6分)
答:                                   
  14.因为:①专制统治者们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民族遗患无穷的灾难;②人们已经习惯了精神(思想)的单一,难以产生自由的心灵;③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先驱与民众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每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参照“孔子之于曲阜、鲁迅之于上海”的文化意义,请另举出一位文化名人,阐述他对于曾经生活过的城市的文化意义。(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4分)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选自2005年11月21日 解放日报) 
小题1:文章第①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2: 作者在第②段写了秋天城市里的情景(划线的句子),用意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 第⑦段引苏东坡之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说这松柏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4分) 
小题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⑤段写月桂树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把夏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B.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树的顽强。
C.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