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每小题3分)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的细菌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包括塑料垃圾袋、“用后即丢”的尿布、饮料瓶等在内的大多数产品并不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研究人员指出,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它们一旦与其它物质混合,便会自然消失或者可以支持生物的成长。研究人员认为,真正的生物降解物质在需氧条件下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厌氧条件下它们则可以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然而,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也不能达到上述标准。
小题1:文中“术语‘生物降解’这个词的使用是不规范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生物降解”不是一个科学的术语B.“生物降解”这个说法名不符实
C.“生物降解”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D.“生物降解”这个术语的运用有语法错误
小题2:文末说的“试验”所借助的主要方法是(   )
A.化学的B.生理的C.生物的D.物理的
小题3: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9分,每小题3分)据美国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利用能随时降解普通有机物质(例如纸和木屑】;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20分)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
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
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
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放。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
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小题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6分)
①是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个字)
②是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5个字)
小题2:在第⑦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6分)
①  其“科学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②  其“公平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③  其“友爱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并不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
B.文中加框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①段中的“闪”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⑥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无限伤感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文的始终。
D.文中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E.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活得最痛苦的人
——怀念巴金
  巴金平静地走了,生前的荣辱,死后的浮名,都已经不重要了。或许,那一声深沉的叹息是留给芸芸众生的,巴金老人却带着沉重的回忆,站在高高的云端上俯视这大千世界,一个他深爱着的世界,但又是带给他最痛苦的回忆的世界。
  爝火虽小,却是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痛定之后的沉思,更能发人深省,给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是整整一代青年的青春年华,是国家的十年劫难。巴金是背负者,默默地把一切的罪孽化作一杯苦酒,一口一口,和着泪水,慢慢地咽下去,然后化作笔底的万语千言——也仿如泪水一般,带着苦涩的咸味,让我们永远记住那疯狂而愚蠢的岁月。
  十二年,整整十二年,巴金只是发表过一篇文章,这是谁的悲哀?当巴金能够再提起笔来的时候,他双手已经颤抖了,似乎不能承受这沉重的回忆。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一颗赤子之心。巴金又重新握住了他的笔,借此把自己的心解剖了,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的艰难。古人说:杜鹃啼血。其实《随想录》又何尝不是巴金的血泪呢?但是,我们发现,巴金已再不能超越以前的成就了!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是有限的,一旦被延误,就失去了。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有了。这是一个作家最伤心的亊,巴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能把悲哀写下来,留给后人,希望起到一点作用,使历史不至于被轻易遗忘,却又是平常的人所做不到的。
  当我翻开《随想录》的时候,我又一次被沉痛所淹没。巴金的话是这样的平缓,看不到一丝愤怒,因为愤怒已被作家的良知抑制,留给我的只是那哀而不伤的言辞,还有一颗负罪的心。一个人这样的解剖自己,是对还是错?或许是对的,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总是不完全的,每一次解剖,就是一种促进。又或许是错误的,因为每次无情的解剖,都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在中国,只有鲁迅和巴金能够这样无情的解剖自己,他们都是最痛苦的人,最有良知的人。鲁迅使中国人看到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巴金使中国人记住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巴金在痛苦之中看到了微茫的希望,而这一点微茫的希望,就足以使他欣慰,因为,他是如此深爱着中国!
  巴金走了,骨灰也洒入了无边的大海,什么也没有留下。也许,大海正是这位可敬的老人的最好的归宿。大海无边无际,潮起潮落,永远不会干涸,不会止息。巴金的灵魂,将长伴大海的潮声长眠。大海以它博大的胸怀,容纳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巴金同样以他博大的爱,容纳了最深的伤害,所以,他得到了我们最真挚的爱。一个人不可能像大海一样永垂不朽,但他的作品可以!当时间将一切慢慢淡化,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一篇篇不朽的文章。时间不能将它尘封,人力不能将它毁灭,因为这是作家的鲜活的心,是代代相传的永不熄灭的火种!
  巴金是当代活得最苦的人。不自由,毋宁死!当巴金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时候,虽然他还能思考,于是就想到了死。死,对巴金来说,也许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是一种解脱,但是没有人会理解和支持他,我也不能。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我们的懦弱,延长了他的痛苦和无奈。针药只能延续他的肉体,只有人世间永恒的爱,才能留住巴老的灵魂,因为他是仁者,爱着这个世界每一样美好的事物,每一个善良的人。
  平静的岁月流逝如飞,在人们的脑海中,那一场荒唐的闹剧早已淡忘了,痛苦化作饭后的谈资笑料。巴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文革纪念馆,把那段痛苦的回忆留住,使人永不忘记那切肤之痛!可惜,他失败了,是带着这个遗憾走的。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之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时间无情,难道真的是要存心抹煞这一段历史吗?也许有人会辩解说:“盖棺定论。等到这一批当事人全部过去,历史自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历史只是历史家手中的玩具,事实的真相或许永远便被强权遮掩了。巴金的失败和痛苦,就是对人性的善良的执着。他痛定之后的话语,却终于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话永远是逆耳的,而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悲哀的是,没有其他的人会理解,而留下一群孤独者在荒野中呼喊,喊声消失在无边的旷野。
  请允许我继续写下下面一段荒唐的话,不要耻笑我。
  鲁迅和巴金终于又相遇了。两位大师静静地对视着。良久,鲁迅说:“谁是世间最痛苦的人?你,还是我?”巴金说:“先生,不是你。我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因为你没有看到希望的破灭,没有经历过那一最惨痛的年代。”“是的,你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也是最善良的人。”
  巴金已经超越了个人,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痛苦与不幸,就好像佛陀和基督以个人的受苦难担荷全人类的罪恶一样。所以,他的痛苦是最深的,而他的爱,是最博大的。
小题1:作者认为鲁迅和巴金都是最痛苦的人,为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在写巴金的痛苦时为什么要不时提及他的爱?(4分)
小题3:依照文意概括《随想录》的主要内容,说说它体现了巴金的什么精神。(5分)
小题4:纵观全文,为什么作者说巴金是当代活得最痛苦的人?他有哪些痛苦?(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一个人的遭遇》的相关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
小题1:为什么“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2分)
小题2:“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小题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小题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小题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    郝运 译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盗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当雇工,收割庄稼,养蚕,或者采摘油橄榄。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一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当地的人都认为老磨坊主是出于吝啬才把维薇特撵出去的。让自己的孙女儿去冒遭受工头们的粗暴对待和年轻女帮工可能遭受到的各种苦难的危险,像这样从一个农庄流落到另一个农庄,这并不能给他脸上增添光彩。一个像科尔尼耶老板这样有声望,而且过去一直非常自尊自重的人,现在赤着脚,戴着一顶有窟窿眼的破便帽,围着一条烂成碎片的阔羊毛腰带,像个真正的波希米亚人那样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很不像样子……科尔尼耶也清楚地感觉到了,因此他不敢再过来坐在本堂区财产管理委员席上。他总是在教堂深处的圣水缸旁边,跟穷苦人待在一起。
在科尔尼耶老板的生活中有着令人费解的地方。很久以来村里就没有人再往他那儿送麦子,可是风车的翼子一直像以前一样不停地转动……晚上还能在路上遇见老磨坊主赶着他那头驮着大面粉口袋的驴子。
“晚上好,科尔尼耶老板!”老乡们朝他嚷着说,“磨粉生意一直很好吗?”
“一直很好,我的孩子们,”老人乐呵呵地回答,“谢天谢地,咱们不缺活儿干。”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他究竟从什么鬼地方弄来那么多的活儿,他会把一只手指头放在嘴唇上,郑重其事地回答:“别声张!我是在为出口干活儿……”再进一步问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至于把头伸进他的磨坊,那就连想都不该想,连小维薇特也没有进去过……
我们经过时,看见门总是关着,风车巨大的翼子一直在转,老驴子吃着平台上的青草,一直瘦骨嶙峋的大猫趴在窗台上晒太阳,凶巴巴地望着您。
这一切有一股神秘的味道,引起了纷纷的议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然而日子一长,真相终于大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有一天注意到我的最大的一个男孩子和小维薇特互相爱上了。我担心会出意外,想立刻把事请安排安排妥当,于是一直上磨坊去找做祖父的谈一谈……啊!这个老巫师!您倒是应该看看他是怎样接待我的!根本不可能让他把门打开。我凑近锁眼好歹总算把我的理由解释清楚。
老人没让我来得及把话说完,就非常粗暴地朝我叫喊,如果我急着要给我的儿子娶一房媳妇,我很可以上面粉厂去找那些姑娘……请您想一想,听了这些恶言恶语我的血一下子涌了上来,回来把我的失望告诉孩子们……这一对可怜的小羊羔简直没法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要求我答应让他们俩一同上磨坊去找祖父谈谈……我没有勇气拒绝,刺棱一下我的这一对恋人跑了。
他们到了上面,正好科尔尼耶老板刚进去。门紧紧锁上,但是老人临走把梯子忘在外面,两个孩子立刻想到从窗子钻进去,看一看这座出名的磨坊里究竟有些什么……
真是怪事!安置磨子的那间屋子里是空的……没有一只口袋,没有一粒麦子,连墙上和蜘蛛网上都没有一点面粉……甚至被磨碎的麦粒的那种热烘烘、香喷喷的气味也闻不到,而一般磨坊里都充满这种香味……动力轴上蒙着一层灰尘,那只瘦骨嶙峋的大猫睡在上面。
底下的一间屋子有着相同的悲惨和破败气氛:一张破床,几件褴褛的衣服,楼梯的梯级上放着一块面包,接下来在一个角落里有三四只破口袋,从里面漏出石灰渣和白黏土。
这就是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他为了保全磨坊的荣誉,使人相信磨坊在磨面粉,晚上在大路上用小毛驴驮来驮去的,正是这些石灰渣……
两个孩子痛哭流涕地走回来,把他们看到的情况讲给我听。我听完以后心都碎了……我一分钟也没有耽搁,立刻奔去找左邻右舍,把事情三言两语地告诉他们,我们商定应该立刻把各人家里的小麦都送到科尔尼耶老板的磨坊去……整个村子的人都上路了,我们赶着长长的一队驴子来到山冈上,驴子都驮着小麦,这可是真正的小麦!
磨坊的门开得大大的……在门前科尔尼耶老板坐在一包石灰渣上,双手抱着头哭。他刚才回来发觉有人趁他不在钻进了他的家,发现了他的悲惨的秘密。
“我多可怜啊!”他说,“现在我只有去死了……磨坊的名声给败坏了。”
我们全都像是在从前磨坊主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大喊大叫:
“喂!磨粉呀……喂!科尔尼耶老板!”
科尔尼耶老板眼睛瞪得老大。他抓了一把麦子放在他那只衰老的手的手心里,同时又笑又哭地说:
“这是麦子……老天爷……好麦子!让我好好看看。”
接着他朝我们转过身来说:
“啊!我知道你们会回到我这儿来……所有这些面粉厂老板都是强盗。”
我们想把他高高抬起来,抬到村子里去。
“不,不,我的孩子们,我首先应该去喂喂我的磨子……你们倒是想想!它已经有那么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了!”
我们眼睛里含着眼泪看着这个可怜的老人奔过来跑过去,捅破口袋,照看磨子;麦粒被碾碎了,精白的面粉扬起来飞向天花板。
应该说句公道话,从这天起,我们从来没有让老磨坊主缺少活儿干。后来有一天科尔尼耶老板死了,我们的最后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这一次永远停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有个结束,应该相信,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文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由于热爱自己的磨坊工作和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经营好磨坊而丢面子,科尔尼耶老板想尽办法维护着“咱们不缺活儿干”的谎言。
B.老磨坊主让自己的孙女儿冒遭受工头们粗暴对待的危险去做工,这一情节表现出时代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情的冷漠。
C.小说中几次关于磨坊景物描写不但渲染出衰败冷清的氛围,也暗示出人物的境遇,配合了情节的发展。
D.由于村里人的支持,磨坊再度繁荣,一直到科尔尼耶老板去世,这件事反映出村里人的善良纯朴。
E.文章结尾说“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到来的赞扬。
小题2:小说主人公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小题3:小说题为“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这个秘密真相大白之前,有哪些细节暗示?请概括说明。(6分)
答:                                                                        
                                                                               
小题4:随着科尔尼耶老板的去世,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有人说这是人们的迷失。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