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沙原隐泉余秋雨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用力...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③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只管爬。
  ④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
  ⑤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⑥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⑦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⑧一咬牙,狠一狠心。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又站得十分稳当。再稍用力,只十来下就到了山底。实在惊呆了!想想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所说的滑稽,正恰是这种情景。
⑨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⑩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11)——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有删改)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
舍不得:                                            。
(2)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潜伏:                                               。
小题2:试分析第②自然段写景的语言特色。 (6分)
小题3:“静观万物皆自得”,阅读全文,试分析作者所抒之情,所悟之理。(6分)
情感:                                                  
道理:                                                      
小题4:行家称道余秋雨这篇美文“自然而深邃”,请你细味本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由此生发的人生感慨,谈谈对这一评价的认识。(6分)
答案

小题1:
⑴舍不得:实指对影响的喜爱。
⑵潜伏:隐藏,包含。
小题1:运用拟人。“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沙子被人格化了。既生动写出沙子十分柔软,让人无从着力下脚;又写出“我”对沙子又爱又恼的情感。
运用对比。“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沙子的看似“温柔”与实则“捣乱”是对比,沙子的“温柔”和“我”的“发疯”也是对比。生动再现了沙子的特点、我爬山的窘态和内心的无奈恼怒。
运用排比。“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都是用短句组成排比,句式于整齐中见活泼,前者再现爬山者的困窘,后者与拟人结合再现沙子的以静治动,饶有情趣。
小题1:情感:怜爱—敬佩(关键词:爱—敬)
道理:互补才是美(多彩产生美)
小题1:文中,作者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自己的动作心理,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一种自然之美,这种美来源于笔下的自然景观,也来源于作者情感的真实变化,还来源于作者清新传神的描写语言。(写景自然、情感自然、语言自然,三点答到两点得4分)而作者因爬山观湖生发的种种感慨,已经是对人生遭际的普遍认识,因而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之美。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三个要点每点计2分。
小题1:略
小题1:哲思或哲理深邃,2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沙原隐泉余秋雨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用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需注释的生命
祝 勇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本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解。而当妈妈坐我们的睡榻旁,安详地为我们一一作为解答,我们才能心满意足地,带着一丝微笑睡去。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解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解,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
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
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
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
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
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身取义,或拔刀
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
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好汉武松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
孟州,一路上本来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
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
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退色……
(节选自作家出版社《中华散文精粹》)
小题1:文章开头说:“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 ”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明生命需要注释?(4分)
小题2:联系文章题目,说说作者第三段引用诗句的用意是什么?(6分)
小题3:文章列举了迦叶尊者, 俞伯牙、管宁、武松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具体说明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
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 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庆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
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
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
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
但是,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
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
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我反对认为文明并无进步落后之分、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等同
的文化相对主义。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
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吗?
⑥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
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⑦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
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
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不是所有人)的尖锐嘲讽等等。他常
常失之偏颇、片面,并非以理服人。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鲁迅是文学家,
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
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⑧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
语——和您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
处人文”?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不必担忧……
小题1:本文主要访谈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5分)
小题2:概括“李泽厚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一部分内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6分)
小题3:文中⑥⑦两个问题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李泽厚先生的回答有什么风格特色?(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人性的网络爆发(节选)
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壮大,网民的成分和结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网络中的 “网络哄客”,甚至带有点歧视性的“网络暴民”也在增加。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那种推波助澜与幸灾乐祸式的“网络哄客”。它特指网络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积极参与推动网络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哄客”们亲身参与网络事件,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起哄会使主流文化所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受到威胁,有时一些事件甚至被恶作剧的“哄客”们引向歧路。在网络中,起哄精神被“哄客”们极大或最大限度地张扬,他们自身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任何责任,事件的发展结局也与自身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这些起哄的网民正话反说,名为赞扬实为讽刺,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在爱看热闹的中国网民中,这种自发的起哄竟起到了明星包装的作用,其包装效应之显著,恐怕连最擅长明星包装的港台娱乐界都自叹弗如。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那种或者无事生非、或者自任卫道者的“网络暴民”。最近一段时间里,“网络哄客”中的一部分人突现出来,被《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冠以“网络暴民”的“美称”。这些所谓的“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对事件结局的操纵***更强烈,其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得更突出。
我们不用过分地紧张于网络中负面人性的爆发。应该注意的是,一方面,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现实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的力度正在迅速增强;另一方面,这种人性的网络表达可能会使人们形成一种巨大的思想错觉,以为那就是全体人民的发声。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轻视人性的网络爆发的影响力,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这种网络中人性的爆发有可能是衡量人们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耐受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社会危机的预警器。因此,管理者要有所作为,要积极管理。
当务之急是,应当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以此推动网络舆论步上理性的、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通过论坛、博客等载体,让公众自由地发表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让所有的网民都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扬善抑恶,使网络成为体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的天堂,从而使得网络社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小题1:下列对“网络哄客”的解释,最准确的一句是 (  )
A.网络哄客是比“网络暴民”的思想、行为较为温和的社会群体。
B.网络哄客特指网络中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的网民群体。
C.网络哄客是指积极参与推动事件进展、喜欢制造恶作剧的社会群体。
D.网络哄客是指那些起哄精神极强、不用为自己的推波助澜的行为负责任的网民群体。
小题2: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哄客”亲身参与网络总是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B.“网络暴民”由一些无事生非者组成,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表现特别突出。
C.网络中人性的爆发具有两重性,对此不必过分紧张,而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使之步入理性的、法治的轨道。
D.我们应该加强网络法制建设,让“网络哄客”“网络暴民”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国度,仍然(也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小题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芙蓉姐姐”成为网络红人就要归功于“哄客”们的起哄,那么今后“网络哄客”也能推出其他网络红人。
B.“网络暴民”们思想更激进,行为更激烈,那么他们推出的网络红人的知名度会更高。
C.网络人性的爆发可以发挥监督实现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执行的作用,那么它就应受到普遍赞扬。
D.我们应该重视网络人性的爆发,从中可以了解人们对现实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耐受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没有蜜蜂,人类将会怎样?
瞿剑
①近百年前,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生存的时间就可能只有几年了”。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种作物中,有1100多种需要蜜蜂授粉,否则这些植物将无法繁衍生息;蜜蜂的采集半径在3000米左右,一箱蜜蜂通常有4—5万只以上的采集蜂,一个蜜蜂饲养场等于在其所覆盖的周围1800多亩范围内分布了数以万计的义务采样员,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200多万群蜜蜂中,有100多万群用于为农作物授粉;蜜蜂授粉每年创造约200亿美元的产值,它们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是蜂产品本身价值的143倍;另外,蜜蜂授粉给美国人提供了1/3的膳食。2004年美国在发表蜜蜂基因组序列的评论中称:“如果没有蜜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以至于2006年美国东、西海岸出现史无前例的因蜂群衰竭失调引起的蜂群丢失现象之后,美国国会经听证拨巨资对蜜蜂进行研究和保护。
②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吴杰指出,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不仅投入少、见效快,而且具有独特优势:养蜂无需占用耕地、建筑厂房,无需大量劳动力,无需灌溉及消耗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饲料。更重要的是,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存繁衍,客观上起到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他强调,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植物品种众多,尤其是存在大量野生植物(包括农作物)资源。而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的发展,***虫剂和除草剂等被大量使用,致使野生授粉昆虫锐减。如果没有蜜蜂进行高效授粉,植物(包括农作物)的授粉总量将受到极大影响,一些植物资源、特别是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就会受到威胁,严重的可能导致物种灭绝,进而引发整个植物群落和生态体系的改变。其次,我国作为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环境生态工程中,如果缺少蜜蜂授粉,显花类植被的繁育就会受到影响,其结果将直接不利于工程的实施效果。
③随着蜂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蜜蜂作为模式生物逐渐受到全球科学家及公众的重视。
④更关键的是,社会对蜂业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蜂产品的消费上,而基本上不了解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南方的荔枝种植区,因大面积种植单一果树而导致自然授粉的昆虫种类有限,而人工授粉又难度高、工作量大、效果不好,近年来已出现果农租用蜂群授粉的势头,但总体上,蜜蜂授粉远未形成专业化、产业化。同时,有关职能部门也对蜜蜂自然授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少地区至今仍在对基本不占用资源的蜂农征收所谓“资源占用费”;植保部门盲目引进和生产一些对蜜蜂剧毒的农药如“锐劲特”等,也对蜂群造成极大伤害。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第2段画线句子“这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蜂业具有不与农业生产争夺资源的独特优势。
B.蜜蜂的生存繁衍方式客观上起了为植物授粉,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
C.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不同,植物品种众多,农作物资源丰富。
D.蜜蜂授粉,能促进显花类植被繁育,增加环境生态工程的实施效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农科院提供的资料表明,蜜蜂是自然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B.蜜蜂能够对环境进行动态取样和检测,确实是生态环境监测的最佳物选。
C.有数据显示,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而产生的价值比蜂产品本身价值大得多。
D.和美国相比,我国蜂业的产业集中度低,蜂蜜产量及质量低,竞争力弱。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蜜蜂自然授粉对自然界的巨大贡献是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替代的。
B.蜜蜂的重要性目前还基本上不为大众所知晓,而这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C.蜜蜂一旦不授粉,将威胁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繁衍,乃至导致物种灭绝。
D.蜜蜂逐渐受重视的原因是蜂业的科学发展和蜜蜂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信州何处       石红许
上饶,这个古代叫做信州的城市,有一条秀美的江,叫信江。究竟是先有信江,还是先有信州,我一度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信江,依然滔滔西去,不知疲倦;信州,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市的下辖区。
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一日,突然脑海里冒出一词——信州何处?
不客气地说,我几乎找不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标志。这么些年每天徜徉信州,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行政区划上,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
走在茶山寺,漫步陆羽泉,我想,这应该是信州的骄傲,乃天下第四泉。“茶圣”陆羽在这里隐居种茶著作,完成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茶经》,这是全国其他所谓茶乡所不能匹比的。诗人孟郊在《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中有“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之句,茶文化的鼻祖当属信州。但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天下有几人知道陆羽与信州的“源流情结”。茶山寺的袅袅茶香早已飘逝,琅琅读书声不得不让我放弃深入凭吊。她已作为一所中学,茶山不再,昔日碧绿的茶园湮灭在严谨的教学楼群间、平整的竞技操场上;陆羽泉也已枯竭,飞檐亭榭犹在,鲜有游客,清晨、黄昏时分,传来的是为解答某一道题的稚嫩争论声,面对我的叩问,陆羽泉无语。
带湖在信州城北,是辛弃疾留下的遗迹,老先生的“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稻花香里说丰年”等词,让住在带湖畔的村民(如今也叫市民)无比自豪。走在带湖,湖面波光潋滟,低矮的山丘长满茂盛的灌木茅草,翠绿的竹林间不时有小鸟飞过,一边吟诵着“辛词”,倒觉得是一件养性怡情乐事,带湖山庄曾风光一时,承办过辛弃疾诗词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辛词”学者、教授云集,围绕带湖、辛弃疾高谈宏论,洋溢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山东济南经常有学究来此寻找,企盼有闪光的发现,毕竟带湖孕育了近300首辛词。辛词连同带湖是载入文学史册了,但带湖仅仅是作为一个远年的符号而已,在过度开发的指挥棒下它正在一点一点地淡出世人的视线。
信州一截截古城墙,还有踪影吗?有年长者说东门还残存,偷得闲暇,我去找寻过几次,每次都抱憾而归,或许存有吧,却已成为某个居民家中的一堵院墙。我所看到的是,高楼的逼仄中一幢幢杂乱无序的民房,狭窄的弄道穿插其间,檐接着檐墙挨着墙,取代的是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地名,导航巷、五三大道、中山西路。北门有吗?一条车轮滚滚几十年现已废弃的浙赣铁路碾碎了古城墙的哪怕是一片瓦砾。赣东北大道就是当年的护城河的雏形,连同中心广场俗称西壕沿,每天演绎的车水马龙、市井叫卖,谁还记得?住在繁华的南门口、金龙岗,曾经身份显赫的标志,封建达官显贵、纨绔子弟彰显耀武扬威的场所。商业繁荣的明清下脚街,如今改造为信江西路,商业氛围依然,但味道早已南辕北辙。
寻寻觅觅,觅觅寻寻,这是我昼出晚归的信州,这是我来回奔波的信州,1700多年的历史,不应该销声匿迹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信江作证,信州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生不息的,需要代代传承。
说到上饶,人家只知道“集中营”,说到信州则是一片茫然沉默,每每此时,我真想大声喊道:信州是古代汉朝以来六县府首,她出产 “茶圣”、《茶经》,出产“辛词”、理学……
一个河面铺满月色的冬夜,独对长空,坐拥信江,轻轻地,我一声叹息
小题1:“几年下来,我的信州情结日渐加深,却总也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请简要分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在这里的含义。(4分)
小题2:文章结尾处作者说“轻轻地,我一声叹息”,作者为什么而叹息?(4分)
小题3:联系全文,说明本文题目“信州何处”的内涵及其拟题效果?(5分)
小题4:作者说:“我在寻找生活的同时也一直在寻找心中的信州”,请在文中列举的“茶山寺、带湖、古城墙”中任选一处,谈谈作者“心中的信州”应该是怎样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