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 (22分)阳  关  雪    余秋雨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 (22分)
阳  关  雪    
余秋雨
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②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钻进雪里,去寻阳关了。
③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④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⑤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⑥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发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⑦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⑧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以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⑨即便是土墩、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⑩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有删改)
小题1:第④段对阳关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简要分析唐代为什么“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6分)
小题3:概括文中有关王维的信息,并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笔墨写王维。(6分)
小题4: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的理解。(4分)
答案

小题1: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烘托主题等。答案:营造出一种荒凉(或萧索)的氛围(或展现环境的恶劣),(2分)为全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2分)引出下文对王维以及唐人风范的描述。(2分)
小题1:统治阶级追求的是王权,不重视艺术:为艺术家提供的创作空间狭小,艺术家的身份卑微,艺术家的创作内容单一。
小题1:信息:①诗文镌刻山河,永留人心;②温厚;③《渭城曲》缠绵淡雅;④跨越诗与画的界线,诗画皆称一绝;⑤不被统治者重视,没有施展才能与抱负的舞台。(4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原因:《渭城曲》是作者访古的缘起,王维是唐代文人的代表。(2分)
小题1:举重若轻,含而不露地表达了此时情不能堪的心境。(2分)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忧虑。(2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答题时应注意从上下文中寻找有用信息。
小题1:作者写王维,主要是结合其代表诗作《渭城曲》来展开的。筛选信息时可朝这个方向思考。
小题1:解答时注意阅读的“三不离”原则,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该句是全文的结句,貌似直白,其实含意深广,“怕还要下雪”更是耐人寻味,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作为全文的最后一段话,它在结构上起到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 (22分)阳  关  雪    余秋雨①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业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做大。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淹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燃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
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B.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
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C.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
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淹没。
D.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
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小题2: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B.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
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C.容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D.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小题3:根据文意,理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的含义。(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载人飞行“最快速度”大缩水
人类的速度正在放缓。美国航天飞机按照计划在今年6月完成最后一次飞行之后,人类的最快速度将再次缩水。在所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载人交通工具中,航天飞机的速度是最快的。其最快速度仅次于单次使用的月球飞船。
除了航天飞机之外,这些年来,其他超高速载人飞机也都停止了飞行,其中包括超音速协和飞机和速度更快的SR-71“黑鸟”间谍飞机。由于我们没有准备好替代它们的东西,人类正在减速----而这或许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在月球上留下人类首个脚印的尼尔·阿姆斯特朗说,200年来人类一直在飞速前进。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不到4天的时间里抵达了将近24万英里之外的月球。他回复的电子邮件说,在整个18世纪,人类只能通过步行或骑马的方式旅行。速度约为每小时6英里(即6迈)。他设问:“在19世纪,有了速度达到60迈的火车。在20世纪我们有了喷气式飞机,我们的速度可以达到600迈。在21世纪我们会不会达到6000迈?”阿姆斯特朗接着说:“这似乎不大可能。”不过可以看出,他仍留有一丝希望。
我们可以在伦敦科学博物馆看到人类速度的标志物。大厅的一头放置一台实际投入使用的蒸汽机车,这是由英格兰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在1829年设计的。这台机车曾被称为“火箭”,因为它的速度达到29迈,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在蒸汽机车的不远处,我们看到曾经实现人类速度最快的一枚真正火箭的一部分。作为美国赠给英国的礼物。“阿波罗”10号飞船的指挥舱在返回地球时,曾经达到每小时将近2.5万英里的速度。
“这是目前人类领会能力的极限。”他说,“在我们从火星返回之前, 我们再也不会飞这么快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对人类的减速感到惋惜。华盛顿全国航空航天博物馆负责人鲍勃·范德林登说:“我认为人们对速度的估计过高。”范德林登说,在大气层内,物理规律使闪电般的超快速度既没有用处,又让人无法承受。
速度一旦超过约0.85马赫(即音速的85%),摩擦、颠簸和音爆会使人头痛欲裂。人们成了多余的行李。无人驾驶飞机取代了我们。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幅加速是在1815年前后,当时出现了火车、轮船和工业化进程。到了1905年,赛车的速度超过了100迈。
大约从1915年开始,冲突加速了科技发展。到二战结束时,军队飞行员驾驶喷气式飞机以600迈的速度飞翔。在过去40年里,冷战和太空竞赛促使人类越过音速障碍,进入太空轨道以及更遥远的宇宙。
1960年前后,美国开始研发速度最快的喷气式飞机SR-71“黑鸟”。这种极其尖端的侦察机在8.5万英尺以上的高空飞行时,其速度至少可以达到3.2马赫。这种飞机可以在1小时内横跨美国。
“黑鸟”中队退役指挥官里奇·格雷厄姆说:“人们似乎不再一门心思地关注速度了。”上世纪90年代,“黑鸟”侦察机被间谍卫星取代。
如今,喷气式客机的速度回到了600迈左右。早在60年前,我们的祖辈乘坐的喷气式客机也是这个速度。高速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阿姆斯特朗从历史中看到了希望,他说,在18、19世纪,没有人“会预见到人类在下一个世纪会达到什么样的速度。”(摘自2011年4月11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正在减速”的表现的一项是( )
A.今年6月,美国航天飞机完成自身的最后一次飞行后将停飞。
B.协和飞机和SR-71“黑鸟”间谍等超速载人飞机停飞。
C.早在60年前,喷气式客机的时速是600迈左右,如今又回到这个速度。
D.“阿波罗”10号飞船的指挥舱被当作礼物存放于伦敦的科学博物馆。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飞机的研制成功,使人类摆脱了乘坐交通工具时,因速度超过一定马赫时,摩擦、颠簸和音爆造成使人头痛欲裂的困境。
B.火车、轮船的出现和工业化进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幅度加速拉开序幕。
C.近100年的事实证明,人类的提速,是战争与冲突的结果;人类的减速,是和平发展的必然。
D.人类追求高速度,但在大气层内却又无法承受因高速度带来的不适。
小题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久的将来,人类的速度将达到6000迈。
B.若人类时速能达到2.5万迈,就能飞抵火星。
C.人类速度放缓,将限制人类在外层空间发展。
D.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突破已经达到的最快速度还是有希望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22分)
复 杂 的 必 要
史铁生
①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和妹妹去寻过她的坟。
②母亲去得突然,且在中年。那时我坐在轮椅上正惶然不知要向哪儿去,妹妹还在读小学。父亲独自送母亲下了葬。巨大的灾难让我们在十年中都不敢提起她,甚至把墙上她的照片也收起来,总看着她和总让她看着我们,都受不了。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
③十年过去,悲痛才似轻了些,我们同时说起了要去看看母亲的坟。三个人也便同时明白,十年里我们不提起她,但各自都在一天一天地想着她。
④坟却没有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母亲辞世的那个年代,城市的普通百姓不可能有一座坟,只是火化了然后深葬,不留痕迹。父亲满山跑着找,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牢记下的一个标志,说:离那标志向东三十步左右就是母亲的骨灰深埋的地方。但是向东不足二十步已见几间新房,房前堆了石料,是一家制作墓碑的小工厂了,几个工匠埋头叮当地雕凿着碑石。父亲憋红了脸,喘气声一下比一下粗重。妹妹推着我走近前去,把那儿看了很久。又是无言。离开时我对他们俩说:也好,只当那儿是母亲的纪念堂吧。
⑤虽是这么说,心里却空落得以至于疼。
⑥我当然反对大造阴宅。但是,简单到深埋且不留一丝痕迹,真也太残酷。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⑦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心魂所要的隆重,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可以火葬,可以水葬,可以天葬,可以树碑,也可为死者种一棵树,甚或只为他珍藏一片树叶或供奉一根枯草……任何方式都好,唯不可意味了简单。任何方式都表明了复杂的必要。因为,那是心魂对心魂的珍重所要求的仪式,心魂不能容忍对心魂的简化。
⑧从而想到文学。文学,正是遵奉了这种复杂原则。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任何小说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或一份耻辱……但是这不行,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比如足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
注:铁生遭遇病痛,最终残疾,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可母亲不离不弃,虽生活艰辛,却始终照顾、鼓励残疾的儿子。母亲是史铁生战胜病残,重新开始人生的生活的精神支柱。
小题1:文章第4自然段详细记叙了“我们”寻找母亲坟墓的经过,请问这一内容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才知道越大的悲痛越是无言:没有一句关于她的话是恰当的,没有一个关于她的字不是恐怖的。(2分)
                                                                
②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受艰难困苦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2分)
                                                                    
小题3:请简述本文对“复杂”的理解。(6分)
                                                                   
小题4:文章最后以“比如足球……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问句结尾,请你为这一问句给出答案,并说说文章以问句结尾的好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
我们平时所熟悉的污染物,多是“物质流污染物”,如粉尘、废水、毒物、固体废弃物等,它们可见可闻,容易被人感知。而“能量流污染物”就不同了,如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其特点是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不占空间,也不留痕迹,更不易被人感知。
“能量流污染物”中的电磁辐射,是一种从电磁源向外发出电磁能量的现象。换句话说,电磁辐射借辐射现象传递能量。太阳发出光和热,就是如此。电磁辐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我们身边的任何电子、电器设备在运行时,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可见,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会受到许多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的复合照射,它们都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污染。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电磁场中,可能增加癌症发病的概率,也有可能引起人体染色体的畸变。这是因为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体温升高,进而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即使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也会对脑细胞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如果机体过多或过久地暴露于电磁辐射的环境中,就会“受激”而产生不利的生物效应,出现急性损害或慢性损害。平时电磁辐射的慢性损害比较多见,且是以功能性危害的表现为主,器质性损害的表现较少。受到电磁辐射污染,一般会出现头疼、失眠、记忆衰退、心律不齐等中枢神经的问题,也会出现皮肤病以及视力下降等现象。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发育组织的生理活动十分活跃,所以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
为了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我防护。远离辐射源,尽量缩短使用电器的时间,适当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人感知的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次声等都属于“能量流污染物”。
B.太阳发出光发热,也是一种电磁辐射现象,不仅产生电磁能量,也产生电磁污染。
C.电磁辐射污染带来的头疼、失眠、皮肤病等问题,都是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器质性损害。
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小题2:在生活中,为什么对“电磁污染”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祝 福
于德北
炸果子的这个女人有点儿瘸。
她没有丈夫,丈夫三年前出车祸死了。她有一个女孩,七岁,今年上了小学。她原是一家阀门厂的工人,后来工厂放假,她就摆摊炸果子。一张桌,几把椅子,一张案板,十斤面。她和面很有规律,一天十斤面。用刀把面划开,用啤酒瓶子滚滚压压,再用刀切成小长条,两条一拉一捏,放进油锅里用大筷子翻动几下,眼见着果子就黄黄地酥酥地膨起来。
“浆子、果子、豆腐脑儿哎——”
她喊一声,尾音拖得长长的。   
她知道,她喊过一声之后,她的第一个顾客就该到了。
果然,朦胧中那个终年一身蓝衣裤的哑男人拖着扫帚走过来了。
哑男人是市保洁大队红卫中队的工人,负责扫这条街。他四十几岁的年纪,没家没业,白天扫街,晚上回中队打更,无烟酒嗜好,爱吹口琴,却不识谱,死记硬背了两支歌,一支《洪湖赤卫队》,一支《铁道游击队》。心情好就吹“赤卫队”,心情郁闷就吹“游击队”,他的口琴和他形影不离。
他到女人的摊上吃早点,一碗豆腐脑儿,三根果子,最后喝一碗豆浆。
女人说:“你很会生活。”
他抬头笑笑,从口袋里掏出半截白毛巾在嘴上擦了又擦。
他是一个干净人,一条毛巾截成两半,两半毛巾像两个爱脸面的女孩子,一个赛一个白。
他自己洗衣服,那套不下身的衣服已经由蓝变白,领口袖头都起了毛边。
同事都逗他:“搞套西服穿上,攒那些钱干啥?”
他把六个衣袋都从里往外翻出来,意思是说他没有钱。
同事就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
他竖竖眼睛,有力地伸出四个手指头。四大碰不得,东北有四大碰不得,其中之一就有光棍儿汉的行李。
见他脸红脖子粗的样子,同事们开心地散了。他的那些同事,都是些半大岁数的老娘儿们,平日泼辣惯了。她们和他在一起,还多了一些女人的爱护和体贴。
“一个光棍儿不易呀。”她们总这么说。
家里有好吃的,就多带出一口。他的嘴上并不亏。
大家说:“给哑巴介绍个对象。”
他听了,就嘿嘿地笑。
他总去那摊上吃早点,认识了女人的孩子。孩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金铃。
金铃是他的知音。
周日的早上,金铃不去上学,就也扎了个小围裙来帮妈妈经营。她人小脑子却快,一般的账难不倒她。她有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红衣红裤梳短头,精神着呢。她早早地起来,还有点儿犯困,到底是孩子。可一见了哑巴她的神儿就提起来。哑巴一吃完早点,她就缠过去,一定要听个曲儿。听个什么曲呢?当然是《洪湖赤卫队》。
这一早,都市小街的口琴和着远处广场上扭秧歌的锣鼓唢呐成了一种特殊的奏鸣。
金铃说:“咱要住一块儿就好了,天天晚上能听你吹口琴。”
孩子一句无遮挡的话,惊了两个大人。哑巴执了口琴怔怔地坐在那里,一口气叹得悠长。
女人也是,油条在锅里已经变焦变黑了,她拿筷子的手还静静地放在那里。
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
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
有的时候,一些骑车上班的人从瘸女人的摊边过,看了哑巴和金铃的风景还说:“这三口之家的日子不错嘛。”
这句话像是祝福,也像是证明,只是说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被说的人在想什么。或许他们也在等待。        (节选自《北方丈学》2005年2期)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都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家庭变故,都能坦然面对生活。
B.哑男人在“同事佯装去解他的铺盖卷”时,急得“脸红脖子粗”,并不是他不信任同事,而是出于一种忌讳。
C.哑男人的同事虽然有时也会开他的玩笑,但对他更多的是爱护和体贴,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D.“歌”是文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暗示了哑男人内心情感的变化,另一方面表明他有较高的艺术素养。
E.本文叙事简洁,语言平实,文笔细腻;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借以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题2:请简要概括“哑男人”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文中说“孩子的话怎能当真呢”,又说“孩子的话怎么就不能当真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