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进山东     贾平凹(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一一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一一恍惚里,春秋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山东     
贾平凹
(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
尚一一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一一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
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
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
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
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2)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
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
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
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
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
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
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
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3)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
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
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
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丈人感到一份心酸。司
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
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
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的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
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
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
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
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
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
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4)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
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5)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遏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
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
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
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
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
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
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
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6)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
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
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7)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
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
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一一泰山石是敢挡的一一泰山就永远
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有删改)
小题1:简要赏析文章第一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小题3:文章第5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2分)用悠扬的琴声引出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1分)和下文对孔子的介绍(l分)。
小题1:(1)江海可以干涸.乾坤可以倾倒,(1分)可是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不会消灭。(1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的之光不息,代代相传。)(2)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2分)(像孔子、杜甫等人在动荡的年代里,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其至蒙受羞辱)
小题1:作者认为像孔子、秦始皇那样胸怀天下、有宏伟抱负、充满自信的人,(3分)还有那些景仰泰山文化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答案要点:作者带泰山石的用意主要有以下 三个点;一是泰山石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从第五段中概括)是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拨地通天信仰;(从第七段中概括)三是泰山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像和力量。(从第二段中概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本题考查物象,解答此题要具体分析其使用了何种手法,表达何意,目的何在,答题要全面。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定要把句子放回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第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像江河不消灭,代代相传。(2)斯文扫地说明文明是被重视的。斯文主要指孔子、杜甫之类的人。
小题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上一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孔子他们的精神之光永不消灭。只有他们配登上泰山。
小题1:本题为探究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可从第二段、第五段、第七段中概括,只要言之有理,表达恰当,即可得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进山东     贾平凹(1)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一一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一一恍惚里,春秋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家赵无极    郁风
(1)在国内,凡是经常看报纸的人,都知道在国外有那么几位为中国争了光的
科学家如杨振宁、李政道;可是在国外,除了科学界以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们的名
字。相反,在巴黎、伦敦、罗马、维也纳,在纽约、旧金山、东京、新加坡,凡是有
些文化的人都知道有个中国画家叫赵无极;可是在国内,除了美术界以外,即使经常
看报纸的一般读者,也很少知道在巴黎有个为中国争了光的画家赵无极。当然,艺术
的成果可以通过展览使人人都有机会直接欣赏,而科学成果则不是人人都能看到的。
(2)赵无极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北京,却是在上海南通长大。祖辈是书香之家,
父亲是银行家,少年时代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充分享受和学习过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
精萃,名家书画、碑帖金石,加上他的叔叔常从巴黎寄回西方名画的印刷品,浸泡得
他十岁就开始画画,十四岁就考入了杭州艺专。一九四八年初去了巴黎,次年曾在一
次芭蕾舞速写比赛中获奖,并在某画廊举行个人画展。后采他遍游欧洲,每年举行画
展,出版画册,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被西方美术评论界公认为当代世界最有成就的
名画家之一。
(3)有人说,他是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几乎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头;我说他的幸
运主要在于排除了一切可能的方便的诱惑,没有成为一个在生活上和艺术上的纨绔子
弟,而是坚定不移地走着一条不断探索追求的寂寞之路。在这条路上他却并非没有吃
过苦头的直线前进。他试用各种工具材料和形式体裁去表达,搞过铜版、石版、油画、
水墨,为诗集作插图,为芭蕾舞设计布景,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
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一一包括由于这种变异曾有一年半卖不出一张画,生活
收入也大大减少,忍受由于专心于艺术上的追求而引起感情和家庭生活的变异的痛
苦,等等。
(4)然而,无论如何变异,他的作品的精神品格的内涵,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
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倒是出国以前的早期,他的作品更接近西方印象派绘画,而到
了巴黎以后,虽然广泛涉猎和吸取了西方古典和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方法,但是他心
向往之梦寐以求的却是自童年时代就孕育着他的中国艺术的本源。这是很有趣的反效
果,他在自述中曾说过:“如果在我成为艺术家的过程中,不能否定巴黎的影响,我
高三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必须同时指出,随着我的成长和自信的确立,我逐渐重新发现了中国。中国与生俱来
的出现在我最近所有的画作上。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这也不难理解,生活中这种辩证的反效果是无穷的,正如“人在福中不知福”,直到
从空间和时间拉开了距离,才发现某些最可贵的东西。
(5)所有对于赵无极的评论,包括著名的作家、诗人为他的画册或展览会写的
序,都提到或集中地论证这一点:“富有中国精神的内涵,有些方面兼具现代的特色”,
“清晰地反映了中国人看宇宙万物的观点;遥远和朦胧反映出默念的精神,而非默念
的具体事物,这已经成为最现代的环球性的普遍观点。”这就是他在西方受到重视获
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6)在他的画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呢?那是色彩和光影交织成的风云变幻,是宁
静的绿野和草丛中闪耀着流水,是莽莽森林延伸到遥远的天际,是茫茫夜空里显现出
阑珊灯火,是生命的腾跃和律动……
(7)他用中国书法的笔触和力度挥洒着油质色彩,用黑白虚实突出逼人的光亮,
用逐层交错的色度渲染出深邃的空间感,整体统一的和谐和跌宕起伏的节奏形成音
韵,……其实这些表现方法正是中国画古已有之的,不过由于他兼采了西方绘画对于
材料、色彩和结构的处理方法而形成不同的新的效果罢了。岂有它哉!(有删改)
小题1:请用-句话概括第一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不断否定、破坏自己已有的,又不断创造新的,忍受艺术变异中的痛苦。
(2)似非而是地,是由于巴黎,我才回归到根深的本源。
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第6自然段。(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赵无极在艺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王则柯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到了前头。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这种追求需要必要的制度来规范。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了以权谋私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小题1:简要概括人们对“钱”的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
小题2:文中举索罗斯和“疯狂君子兰”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用制度来规范人们追求金钱行为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小题1:(1)文中“积雪”的含义是什么?(2分)
(2)老哑巴的眼神为什么是“最温柔的”? (2分)
小题2:老哑巴的“春天”指的是什么? (4分)
小题3:第三处写达子花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4:分析老哑巴与祥林嫂相同之处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请不要遗址公园化
冯骥才
说到遗址,便会想起那年埃及考察。埃及大地到处是公元前数千年的历史遗址,给人一种极强烈的文明的初始感。从开罗的金字塔到卢克索的国王谷——这些法老墓葬的遗址中,无处不是巨大的石雕碎块和灼热的荒沙。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连这些坚硬的石雕究竟毁于何时,也无从得知;时间在这里仿佛失去长度。当历史走去时,没有留下任何寻找它的线索,只有问号。这些问号弥漫在残垣断壁碎石流沙之间。于是空茫、荒芜、寂寞和寥落,雾一样浓重地笼罩在遗址上;然而这才是远去的历史遗留在大地上特有的生命感——也是遗址独具的气质与魅力!
在罗马,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往往并不在城外或者更远的地方,而是在城中,与人们“生活”在一起;但从没人把这些草木丛生的大片大片残垣断壁视做垃圾,去动手清理。相反,把它们当成凝固的历史,有形的岁月,真正的城市文物,不敢去碰它,更甭说动它。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的,因为这是时间老人和历史巨人的行为。如果扶起,修补好,历史时间随即消失。谁敢去改动历史?它残缺,却正好把另一半交给你去想象。
然而,在我们这里却被改变了。且不说,许多遗址正在被粗暴的施工所破坏;从河南的殷墟、西安华清池到京西的圆明园遗址,到处在动土动工,修筑围墙,植树种花,竖立雕塑,点缀小品,更有甚者则添油加醋地增添各种“景观”于其间,努力把历史遗址“打造”成一座座公园。
做这种事的人,完全不懂得遗址的价值就是它的“原生态”吗?不懂得文化和历史也有尊严、也是神圣不能侵犯的吗?
不可否认,我们一些将遗址公园化的人,可能对遗址的价值及必须恪守的保护原则不懂,但不懂得历史文化的人怎么能去管理文化遗产呢?
进而说,又决非仅仅是不懂;如果不懂,为什么要破费大笔钱财为遗址围墙造景、植树栽花呢?其目的无人不知,便是开发旅游,招引游客,图谋赚得更多银子。就这样,遗址正在一个个变成公园,变成赚钱的机器;历史被我们变成消费品了。
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不怕没有了令人敬畏与尊崇的精神性的文化而带来的浅薄与苍白——不怕那种腰缠万贯的浅薄和富得流油的苍白吗?
(写于2010年6月,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遗址应该具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国内将遗址公园化的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6分)
小题3:文章最后说:“我们真的不怕没有了遗址的历史?”请说说这句话有哪几点含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2008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小题1: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分)
小题2:文章构思巧妙,以明暗两条线索穿插其中,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倾听那涛声”的含义。(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