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头琴的黄昏王忠范①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②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①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②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黄昏来临,草原上,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③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④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颠,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墓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一如黄昏,在眼前无边际的漫延。
⑤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凝视远方,倾听草原,像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⑥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⑦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⑧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⑨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⑩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迸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
⑾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忧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⑿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⒀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⒁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⒂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⒃琴曲悠悠。
⒄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
(有删改)
小题1:对“马头琴的黄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头琴的黄昏”既是实指,又是隐喻。
B.点明作者所写的是聆听马头琴演奏时大草原的黄昏景色。
C.暗示他要表现的其实是拉马头琴的巴音图老阿爸这样的草原老人的精神风貌。
D.暗喻草原的没落,无人继承老一辈人的传统技艺。
小题2:对第3段景物描写与第4段娜日斯老阿妈“风葬”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渲染了“听琴”前草原上悲寂的气氛。
B.表达了“我”此时惆怅的心情。
C.说明生命太脆弱太短暂,要懂得珍惜。
D.与听琴后感受到草原的美丽和享受生命的快乐形成一个对比。
小题3:全文围绕着“我” 聆听巴音图老阿爸演奏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请梳理并概括作者的思路。(6分)
小题4: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找到相关的句子列举出来,并结合内容谈谈你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全文围绕着“我” 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和心绪的变化来写。
首先写自己面对静默的大草原,心怀失落与惆怅,前往游牧点去听巴音图老阿爸演奏马头琴。 
接着写我倾听老阿爸充满激情地演奏《奔马》。
最后写聆听琴曲后不但感受到黄昏变得美丽起来,而且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点明中心。
小题1:作者观点:没有谁能逃脱生命中的黄昏;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或就是去爱,去奋斗,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1分
本文主人公巴音图老阿爸就是一位充分享受生命的人。他的琴声不仅驱散了草原黄昏悲伤的气氛,让人尽情享受了草原的美丽;而且充分展示了他顽强的生命、乐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襟,让身边的人都受到感染和鼓舞。1分
学生看法:重点不放在活着和单纯享受上,而是放在奋斗上,追求快乐并给予别人快乐和鼓舞上。(4分)
解析

小题1:文中无此意
小题1:生命太脆弱太短暂要珍惜,文中无此中心主题,文中表达的是生命的节奏是爱,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小题1:作者的感情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二自然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可见作者来草原时心境不是很好。第六七自然段,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这句写出了作者听琴的感受。第十一自然段,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这是作者听琴后的感悟。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能自圆其说则可。但作者的观点文中有所体现,即生命就是享受生命,可见作者主认变活着就要有活力。文中有原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看法,如坚韧与脆弱,热爱与珍惜,享受与奋斗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头琴的黄昏王忠范①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②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老阿爸的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20分)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小题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小题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4分)
小题4: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8分)
①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②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莫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补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籍呢?地震、海啸、车祸、空难、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越发感到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伸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③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④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⑤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⑥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⑦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最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的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人生的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们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的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小题1:在①-③小节中,作者把悲剧分为哪两种类型?各自应当怎样面对?这样面对的理由分别是什么?(8分)
小题2:在④-⑥小节中,作者认为面对寻常的苦难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这句话如何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旧 书
李琬
①大概半年了吧,我不再去过那家古旧书店。它是否依旧安好?不得而知。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那爿小小的书店,盘踞于一个地势低洼、路径偏僻的小区。一开始是去它附近的新华书店,顺便下到这个书店望望。后来,便是只去这家旧书店了。它给我最大的记忆,不过是两朵橘黄色的灯光,斜斜地投在这个城市疲惫的罅隙里面,把那些满面尘土的读物和画作,映照得无比令人渴望。我从它那里真正买下的,不过是一本《秋海棠》、两本《西藏擦擦艺术》的小画册。
③其实在发现这家书店之前,我就目睹了一家古旧书店的短寿。那家书店原本开在我生活的大院里,主要卖一些五十年到八十年代出版的外国著作。一本《藏族民间故事》引逗出我许多古拙的知觉。几个月之后那书店就永远地消失了。正因为此,我才暗暗祈求那家生存下来的古旧书店免于无声的坍圮。
④我惊异于旧书和旧书拥有者之间的缘分。
⑤幼年读书的时光里,身边的旧书并不少。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香妃》。那大概是十来岁的时候,我到父亲的老同学家中做客。父亲和老同学酒酣眼热,我一人钻进书房乱翻一气。结果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书皮破败,纸页油腻。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骆志培藏书”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骆志培”。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⑾)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小题1: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那家旧书店,有何作用?(4分)
小题2:文中说“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请结合⑦~⑩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6分)
小题3:解释“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这句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和《水浒传》
郑公盾
鲁迅对《水浒传》是肯定的。
鲁迅不但为研究《水浒传》的各种版本费了一番心力,同时,他为寻找陈老莲的《水浒图》也下了很大功夫。他同《水浒传》研究者郑振铎的通信中,曾多次讲到陈老莲的《水浒图》。他十分希望能寻到这个著名的《水浒图》,他说“至于为青年着想的普及版,而且为了对青年负责,应当按照明人的古衣冠来刻画《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介绍《水浒传》”。
以上说明鲁迅对《水浒传》的介绍是十分认真负责的。鲁迅还充分肯定了《水浒传》一书的思想内容。他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指出:“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他也指出:“梁山泊劫富济贫的事,已成为书本上的故事了。”这说明鲁迅充分肯定了《水浒传》所描写的“劫富济贫”这一正义行为。鲁迅肯定了‘《水浒传》里有革命精神”’,肯定李逵也是农民革命家,他惋惜着人们读《水浒传》,但却很少有人真把这部书好好学习,而在黑暗的旧社会里“因风而起的不免是涂面剪径的假李逵”,或者充其量是打滚斗式的“突变”。
鲁迅在他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中,明确地区别了一般武侠小说同《水浒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原则不同之处。指出:‘《三侠五义》之类的旧小说,看来好像有《水浒传》的余韵,而实际上‘仅其外貌,而非精神’。”前者所刻画的人物,充其量是“帮助政府”,而后者——《水浒传》中人物是在“反抗政府”的。
鲁迅正确阐明了《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他在为叶紫著的《丰收》一书的序文中写道:“中国确也盛行着《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所谓中国社会有水浒气,那就是指在旧中国当官的都像强盗一样,为非作歹,借势欺人,对人民巧取豪夺,而且要关便关,要***便***,广大人民生活却毫无保障,因此人民对封建反动官府进行不间断地反抗斗争,已蔚为社会的风气。这种风气,就是“水浒气”。这也说明鲁迅十分重视《水浒传》,认为这部著名古典小说不但有历史价值,而且就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也还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小题1: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介绍《水浒传》是认真负责的?(6分)
小题3:鲁迅认为《水浒传》“能够在中国民间盛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题(15分)
小题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的一场孤独而又顽强的抗争。自信、勇敢、乐观、孤寂又睿智的捕鱼老人表现出了一种朴素的尊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可你就是打不败他。
C.曹禺的《雷雨》最终结局是:鲁侍萍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周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周萍吞枪自***,四凤触电自***,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D.《哈姆雷特》有三条线索:一是哈姆雷特的复仇,二是雷欧提斯的复仇,三是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
E.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又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
小题2:简答题(10分)
(1)《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请简要说明。(5分)
(2)《欧也妮· 葛朗台》善于捕捉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请举两例说明老葛朗台对财富强烈的占有欲。(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