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从传统观念来...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
从传统观念来看,人的基本需求只是生存需求,即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而现代意义的基本需求,还强调自尊和自主。所谓自尊,是让人能够有被尊重感;所谓自主,主要是指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主义。所谓发展人的能力,包括人的能力的形成和人的能力的运用。所以,以人为本,涵盖了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这就是,发展措施要“因人制宜”,因发展阶段制宜。对生存需求者而言,主要是提高人均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社会保障;对自尊需求者而言,主要是营造尊重人、尊重人的创造精神和业绩的环境;对自主需求者而言,主要是培养与新体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可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和进步是内在统一的。
此外,两种新观念帮助我们认识以人为本。一是新国民财富观。它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财富分为三类: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其中,高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比重较高,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力资本比重很小,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重超过一半。二是新贫困观。从传统观点来看,贫困就是没有钱,缺乏最低水平的收入和支出。但新发展观认为贫困是一个多维现象,可以划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都是贫困的直接表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其他两类贫困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由知识贫困决定的。以人为本,帮助弱势群体,必须从狭义的消除收入贫困转向更为广泛持久的消除三大贫困,特别是要转移到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上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以人为本:一、发展方式转型,人们本来把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幸福的手段,却因为经济增长而埋下了精神荒芜、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幸福的种子;二、人的发展主体地位再次确立,由于一些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人被视为发展的包袱。以人为本看到了人口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但更强调人口政策调节和人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因为决定人类前途的是人口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
小题1:下面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法则。
B.以人为本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为基本内容。
C.以人为本包括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
D.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是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
小题2:下面对“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生存需求、自尊需求和自主需求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主要需求。
B.人的基本需求只是食物、住所、健康和安全的生存需求。
C.“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也包括从物质的奴隶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与时代要求不相符合的落后思想观念、习俗中解放出来。
D.当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在满足一部分人的生存需求。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新国民财富观中,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多少。
B.根据新国民财富观,高收入国家的人力资本比重普遍高于非洲国家。
C.贫困的直接表现是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知识贫困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的新型贫困。
D.对于收入贫困的人满足他的生存需求就行了,对于知识贫困的人才需要满足他的自尊、自主需求。文中对这种观点是否定的。

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A
解析

小题1:根本目的是要以提高人的发展能力为核心,消除知识贫困。
小题1:B项,要加上“在传统观念看来”的条件;C项.是对“从各种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享受更多的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的具体解读.D项,是对生存需求与现实的联系的理解。
小题1:无中生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以人为本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价值准则。其基本内容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和发展人的能力。从传统观念来】;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超重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嚷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嚷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地摊了一地。
这里,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摸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选自《2008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超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儿子女儿出国读书,在机场,父母出于爱,为孩子准备了过多的行李,结果造成“超重”。
B.孩子朝着父母大发脾气,“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也有天气热以及马上就要远离父母而心情不好的原因。
C.“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感。
D.小说选材巧妙,情节波澜起伏,以情动人,读起来让人深感沉重。
E、小说的结尾起到了点题和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一代期望,同是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了“感受爱”的重要。
小题2:请简要说明小说中的“我”在情节和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儿子和女儿见了父母都是“气哼哼的”,其原因一样吗?你是如何看的?第6段写的是与前文相同的事情,这样写不重复吗?为什么?(5分)
小题4:小说以“超重”为题,请探究以此为题目的好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茶种类繁多,品种优良,栽种管理精细,加工方法科学,工艺先进,花色品种齐全。品质风格独特。其中,名优茶品种就有600多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提并论。茶具有廉、美、清、和的品格,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它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昧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荼;反之则劣。有好的鲜叶原料和精良的加工工艺才能制出好茶。
有了好茶,还要看好的水质、好的器具和好的冲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茶来。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软水,如洁净的泉水、天落水、溪水等。城市的自来水含有较多的氯离子,直接用来烧开水沏茶,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故宜将自来水先在容器内贮放24小时后使用,有条件者可用净水器。烧水宜用硬质木炭或电,忌用煤油、柴油、木柴等有烟气及异杂味的燃料。冲茶水温要适当,高档茶水温控制在85℃左右,中、低档茶可用93℃-100℃水冲泡。冲泡时间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沸水冲泡只需2分钟。据试验,93℃、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来掌握。为便于观赏,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热水瓶等。冲泡时先冲入茶具容量的三分之一,然后迅速滤去,以清除杂质污物,接着便可将茶县冲满,并用杯盖或壶盖将面上的泡沫括去,冲渤即告完成。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饮茶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大乐趣。饮茶是很讲究环境氯围的。若在茂林修竹、空谷幽兰的环境中,邀上三五知己,品茗、赏景、赋诗,便会进入一种乐而忘归的境界。
中国茶艺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就拿清饮式来说,品茶的真趣需从茶之品、茶之味、茶之韵,茶之德、茶之美中去体会。茶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物的形神结合,这要以文化素养和灵感培养为基础。对于善饮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口清香、香冲脑门,并会产生肺腑空灵的感觉;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再慢啜细品,胸中似有一股太和之气冉冉升起,继而如风生两腋而飘然欲仙,心中的块垒愁楚便会一并失之物外,并进入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忘我境界。
(选自《清茶一杯也能醉人》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又具有廉,美、清、和的品格,它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
B.中国茶种类繁多,有六大类2000多个品种,且名优品种多,茶的外形、风格、滋味、效能各不相同。
C.茶能清忧解困、联络感情,尤其是三五知己借品茗之机赏景、赋诗,会使人感受到茶带来的一种乐而忘归的境界。
D.茶叶可以从芽叶的整碎、色泽等外在综合表现和芽叶的光润、滋味的浓淡程度等内在综
合反映两方面来评价。
小题2:下列关于沏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饮茶要选好茶,好茶的标准是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冲泡时宜首先滤去杂质污物。
B.泡茶宜用软水,烧水宜用硬质木炭或电,为避免城市的自来水影响茶汤的色香味,故宜将自来水净化或者在容器内贮放24小时后使用。
C.依据茶叶品种选用不同温度的水冲泡,冲泡时间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93℃、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
D.选用茶具宜讲究,多数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等;为便于观赏,冲泡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购买茶叶时,既要关注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鲜暗等外观特点,还应冲泡一杯,看其包,嗅其味,品其香,衡量其内在品质。
B.只要是好茶,人们都会在呷第一口时感到满口清香、肺腑空灵,第二口时感到神清气爽,并于慢啜细品后进入品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C.电影电视节目中常有饮用盖碗茶的情节,饮者多用杯盖在水面上括两下,这似乎是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其目的在于括去水面上的泡抹。
D.中国茶艺是学问与艺术的结合,茶、水、器、环境、技艺、心灵的完美统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般饮茶者较难达到这种境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仙居秋瞑》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意象,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瞑》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漫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推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明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⑤“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小题1:简析“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2:请概括说明,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自已在哪几个人生阶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的不同感受。(6分)
小题3:文中写到的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碑林前的槐,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结尾处写到浣女和渔舟,这样是不是显得突兀?为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植物的“眼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学家认识到,植物除了能利用阳光进行光能合成外,还有更多的功能。植物通过许多复杂手段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植物不仅能感觉到其他植物的存在,并以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机率,而且还能通过阳光确定春天是否已经来临,冬天是否已经结束。通过阳光,种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发芽,成年植物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开花。
植物的开花过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大多数植物能做到与季节变化保持高度一致。如果白天时间太长,某些种类的植物就不会开花;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白天持续足够长的情况下才会开花。观察结果表明,植物能随着季节的变化估算出白天的变化长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它们必须会区分白天和黑夜,测量时间长度,综合各种信息。植物真的是有这种能力吗?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植物通过受光体测量光线一样,它们也能测量时间,准确地说是通过生理钟来测量的。
早在很多年前,植物学家就已认识到,光在决定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开花时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那时的科学家认为,光合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目前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个结论有些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植物不是通过聚集光的能量,而是通过搜集和加工光携带的信息来促进其生长。虽然植物没有感觉器官来感知光,但其体内的每个细胞内都生有受光体。受光体就像它的眼睛,能使植物感觉到光的存在、强度、持续时间、方向以及颜色的相对比率。
光携带了大量信息,而植物能够解读这些信息。植物是通过“研究”白色环境光(由各种颜色组成)开始解读光所携带的各种信息的。叶绿素有选择地从白光中吸收颜色或波长。绿叶能吸收大部分红光和蓝光,并通过叶片反射,传播一种被称做“远红光”的光线,这种光的波长恰好在可见范围之外。
植物不仅能测量各种颜色的密度,而且还能测量某种颜色配对的比率。科学家们曾做过一项实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植物通过测量红色与远红色之间的比率能“看见”其他植物叶子的阴影。这一观点认为,植物所处的环境如果过于浓密,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增多,而吸收的红色光就会减少。因此,植物只要检测出红色和远红色光之间的比率,马上就会知道它是否被遮挡了。
随着植物视觉系统的发现,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植物在分子层面的工作原理。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早在1930年,德国生理学家欧文·勃宁就认为植物通过其体内的生理钟测量一天的长度。但是生理钟并不像机械钟那样准确,其循环周期只是大致接近24小时。因此,生理钟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植物的感光受光体就起这种作用。
1998年,植物生物学家史蒂夫·凯和他的研究小组第一次鉴定了一种能让植物生理钟保持同步的受光体。这些分子就是光敏素和隐秘色素。植物学家克林·皮特恩认为,生理时钟直接促进植物生成一种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同时他又指出,无论是这种分子还是受光体都无法单独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植物开花。
植物学家对近来取得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发现了植物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使其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植物“生长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的秘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能够聚集光的能量来进行光能合成。
B.植物能够获取并解读阳光携带的各种信息。
C.植物能够通过体内细胞的受光体感知光线。
D.植物能够借助光体来调解自己的生理时钟。
小题2: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其体内生有类似动物眼睛的用以感受光的器官。
B.阳光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植物的发芽、生长、开花都与阳光密切相关。
C.光能合成是植物的一个次要功能,获取并解读阳光中负载的各种环境信息是植物最主要的功能。
D.生理钟促进植物生成能对光的季节变化产生反应的分子,从而促使植物开花。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可以通过控制光线的明暗强弱来调控庄稼发芽、生长、开花甚至结果的时间。
B.植物的生长其实并不是通过聚集光能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光合作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C.植物的感光受光体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生理钟,与太阳的循环周期保持同步,保证了所有植物白天生长、夜晚休眠的生理节奏。
D.植物通过检测光中的红色和远红色之间的比率来感知其他植物。若植物所处的环境过于稀疏,其他植物反射的远红色光就会减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企鹅的故事
高登义
记得我1984年第一次赴南极科学考察时,8岁的儿子曾经给我来信说:“爸,请您一定要给我多拍一些企鹅的照片回来!企鹅走起路来摇摇摆摆的样子太可爱了!”
                  
根据生物学家研究,世界上有18种企鹅,有意思的是,这18种企鹅都生活在南半球,即使有的企鹅已经生活在南半球纬度很低的热带地区,但就是没有一种企鹅生活的北半球。
问题是:在赤道海洋地区,那儿并无界线阻挡企鹅游过赤道去北半球,为什么企鹅不到北半球生活呢?至今仍然是科学之谜,科学家们仍然不知道。
在亚南极地区乔治亚岛的海湾处,生活着大约16万对王企鹅。2005年夏天,我们来到这里考察,深深被王企鹅的一举一动所吸引。如果描述一望无垠的人群用“人山人海”的话,面对一望无垠的王企鹅,我还真有“鹅山鹅海”的感觉。我曾经好奇地钻进王企鹅群里观测,发现王企鹅群里干干净净,没有企鹅排泄的大小便;大家愿意与王企鹅非常亲近地在一起。听说帝企鹅也是如此。然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臭味冲天。我非常奇怪:为什么王企鹅和帝企鹅如此讲卫生,而其他企鹅却不讲卫生、随地大小便呢?我也曾经请教过一些研究南极生物的科学家,科学家坦率地回答:“不知道”。
仅此二例,可以看出,科学家不是什么都知道,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去研究、认识。因此,我们可以相信科学家,或者可以崇拜某些确有成就的科学家,但是,绝对不能够迷信科学家!
                 
据说,企鹅在孵化出来四五个月后,就到了“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企鹅处于一个重要生活历程,那就是“对歌求偶”。企鹅对歌求偶的场面非常壮观、热烈,充满激情的歌声此起彼伏。对歌求偶成功后,“情侣”要到比较偏僻的地方“窃窃私语”,讨论他们今后的家庭生活。有了家,企鹅要衔石筑巢,用自己的劳动建造温馨的家;当雌企鹅下蛋后,便到海边度假去了,自觉的雄企鹅主动承担起孵蛋的责任,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用父亲特有的温暖庇护孩子平安诞生;小企鹅诞生了,绝大多数企鹅妈妈会从海边疗养回来,接替抚养后代的任务;然而,也有极少数企鹅妈妈会被海豹吞食,这样,带给这个企鹅家庭的将是悲惨的结局:或者这个家庭消亡,或者小企鹅被其他家庭带走。小企鹅二三十天后,爸爸妈妈就会把企鹅宝宝们送到幼儿园,在少数几个企鹅阿姨的照顾下逐渐成长。
1985年1月28日上午10点,我和李果、日本生物学家川口弘一、松田治、石川慎吾等一起乘直升飞机去一个名叫Onguru的企鹅岛。
我们来到企鹅幼儿园。这儿只有三十多只小会鹅和四只企鹅阿姨。我们不停地拍照,并分别与企鹅小宝贝们合影。我的上衣兜里有一个打开电源的微型录音机,我逗着企鹅宝宝,设法与它们对话,录下音,留作纪念。
                 
2005年2月26日,在南极天堂湾,阿根廷的科学考察站。无意中,我目睹了企鹅妈妈如何尽心尽力地为孩子捕食的动人情景,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含着热泪拍摄了企鹅妈妈“母爱”的过程。
像所有的企鹅一样,幼小的企鹅不会捕食,还需要妈妈帮助。这一天,我看见并拍摄了两只小企鹅问妈妈要吃的过程。第一次,孩子们问妈妈要吃,妈妈下海捕食后,嘴对嘴地反刍喂孩子,那不断从妈妈嘴里吐出的白丝是妈妈在倾尽全力喂孩子。
拍照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似乎我的妈妈在喂自己:因为,我小的时候,妈妈也是嘴对嘴地把嚼碎的大米饭喂我啊!第二次,妈妈应孩子的请求,又下海捕食反刍喂孩子。第三次,孩子似乎还没有吃饱,又把小嘴伸向妈妈的大嘴,似乎在说“妈妈,我还要吃”。妈妈又下海了,但这次却让我担心了,妈妈下海后,好长时间没有浮出水面,好久好久后,终于,妈妈游出了水面,然而,妈妈并没有像前两次一样上岸喂孩子,而是站在岸边一块礁石上,用遗憾的目光遥望着岸上的孩子。我突然涌出了热泪:我仿佛明白,妈妈是因为没有捕到食物啊!我心里突然发出呼吁: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都是父母所生,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啊!我们要感恩于我们的父母,感恩于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5月 编者有改动)
小题1:根据上下文,试着给文章添加三个小标题。(6分)
小题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写儿子的来信一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5分)
小题4:作者通过《企鹅的故事》,想告知我们些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