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
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
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震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选自《散文选刊》)
小题1:用“一粒粒”来修饰鸟鸣声,别有趣味,请说说“一粒粒”写出了鸟鸣声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鸟声是树的花朵”这句话好在什么地方,该怎样理解? (2分)
小题3:开头一段作者说“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3分)
小题4:“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想像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怎样理解这句话?
此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表达了对质朴、清新的生活的向往,言语间流露出对城市那种忙碌逐利生活的淡淡的厌倦。
B.本文主要笔墨写鸟鸣,通过写鸟鸣的美妙,提醒人们要保护鸟类,保护自然。
C.“鸟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是指单纯、细小的鸟声总能够传达出一种欢愉,一份生动。
D.作者认为在城市蛰居的人们比不上一只土拨鼠快乐,因为蛰居在城市,缺乏自由,而土拨鼠却是自由自在的。
E.本文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想象丰富,语言华丽。
答案

小题1:“一粒粒”写出了鸟鸣短促、清亮、利索、细小的特点。
小题2:运用了暗喻手法,引发读者的美好想像,似乎能带来鸟鸣在夜风中摇动的感觉。
小题3:鸟是乡村的天使,鸟鸣带着泥土的芳香; 鸟鸣带来春天的生机和愉悦;鸟鸣有着古典诗歌般的美感;鸟儿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是自然的亲密者;(答出三点得满分)
小题4:①因为城市高楼林立,不适合鸟儿居住;城市生活浮躁和喧嚣,人们没法静心听取,所以作者只能靠想像来享受。②包含作者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及对恬淡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小题5:【A 】【C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粒:成颗的东西,细小的固体。鸟叫的声音与“粒”有相似之处,所以由“粒”的含义结合文中对鸟声的描写,即可概括出其特点。
点评:本题所选句子很优美,“一粒粒的鸟声”很有想象力,让学生鉴赏如此优美的语言有助于考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学生有意识地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第一步是指出句子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该手法的目的和作用。本题答案不太恰当,将鸟声比作花朵,是形象的写出了鸟声的美妙。
点评:这是一道很规范的理解重要句子含义题,这类题是现代文中的必考题,首先考生要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格式,从而有的放矢。其次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深刻含义,这是考生感到最难的地方,平时要多加训练。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归纳概括题,先要从文中找到答题区间,然后进行分层,概括层意,或找出每一层的中心句,即可得出答题的要点。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找到了答题区间,就能较容易地回答本题。从本题也可看出,文学作品阅读题并没有学生想像得那么难,只要认真阅读文本,研究题目,正确答题是完全有可能的。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的重点是理解“想像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这一句,本句言下之意是城市之中很难听到鸟鸣,能听到鸟鸣那是一种享受,表达了鸟鸣的渴望之情。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旨方法很多,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是找到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或词语,本题先让考生理解一个重要句子,然后概括该句子分析主旨,将低了分析的难度,也提示考生分析的思路。
小题5:
试题分析:B项,“提醒人们要保护鸟类,保护自然”错,本文所表达的主旨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应忘掉浮躁和喧嚣,应贴近自然的宁静与恬淡。D项,作者认为在城市蛰居的人们比不上一只土拨鼠快乐,不是因为不自由,而是因为没有那份宁静与恬淡。E项,本文的语言应是朴实。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核心考点
试题【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泥土与珍珠
林希
诗人鲁藜已经去世多年,他留下的许多诗篇丰富了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宝库,其中《泥土》一诗,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更成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理想。
《泥土》一诗,只有4句,“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字字珠玑,赞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歌颂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许多人将这4句诗奉为人生的崇高信仰,充分证明了这4句诗思想、情感内涵的无限丰富。
只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珍珠和泥土的比重已经越来越被物质诱惑所颠覆,泥土的人生理想早就被不少人所摈弃。在有些人那里,人生的最高理想再不是让众人把你踏成一条道路,而是出人头地,做首富,居高位,住别墅,开名车,喝名酒,等等等等。就连“泥土”们想的也是有一天会变成珍珠,从此再不和泥土打交道了。
这些年,泥土变珍珠的事例屡见不鲜。然而无法改变的事实却是,泥土永远是生活的主流,而珍珠一旦背离了泥土,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光彩。
  泥土也罢,珍珠也罢,每个人都会有自我感觉,只要你的自我感觉不伤害他人,谁也无权干涉。但是,这里又是一个但是,只有文学却只能属于泥土,文学一旦选择珍珠,它就必然要失去艺术生命。也许在社会浮躁期,一些装扮成珍珠的东西会一时得宠于时尚,只是一旦社会恢复理性,那些名噪一时的珍珠们,立即就会变成垃圾。
  最近一位诗人因获奖受到网络争议,网友们质疑这位诗人的身份,进而怀疑评奖有失公平,只是也有人问,官员何以就不能写诗呢,更有人质问,质疑评奖不公,你又能提出什么证据呢?一切的讥讽都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关键在于看他的情感世界,过去说是看他是为什么人写的,或者说是他在歌唱什么和为什么人歌唱。
  评价这位诗人的作品,我们没有能力胜任。离开特定的诗人对象,纵观当今诗坛,确实一些诗人的作品抒发的不是泥土情怀,一些诗人自作多情地扮做一颗珍珠,在那里忸怩作态地做珍珠状,许多诗篇只抒发小男小女式的悲情,或者做自虐式的灵魂挣扎。当今诗歌作品失去读者,是因为一些诗人背离了诗歌艺术的崇高和美丽,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会接受萎靡和污秽。
  文学一旦陷入珍珠情结,自然就不再有一丝艺术力量,就只能在网络上任其笑骂,中国文学历史上那些不可替代的名篇,何以就没有人敢如何轻慢,就因为这些作品中永远的泥土情结,鲁迅也遭到过恶意轻慢,但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保卫鲁迅。
  文学界、文化界确实正在发生情感蜕变,一些人背离泥土出身,做出珍珠状,为自己谋求地位。此中也有洋珍珠和土珍珠之别,洋珍珠们玩洋腔,作洋秀,以得西人真传行世;土珍珠则不时做出大师状,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地自我陶醉。其实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心浮躁,只有泥土才最显珍贵,珍珠早就可以克隆了,泥土却永远真诚地孕育万物。
  还是诗人鲁藜的名篇:“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泥土与珍珠”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泥土是低微的物质,珍珠是贵重的宝贝。
B.泥土代表乡土文学,珍珠代表高雅文学。
C.泥土情怀不是艺术,珍珠情结不是文学。
D.泥土永远孕育万物,珍珠可以有真有假。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物质诱惑使泥土的人生理想早就为人们所摈弃,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改变,连“泥土们”都想变成珍珠。
B.诗歌《泥土》肯定了甘于平凡和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赞美了人生的最高理想,歌颂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生活理想。
C.虽然有不少泥土变成了珍珠,但是,泥土永远是体力劳动者生活的主流,而珍珠一旦背离了泥土,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光彩。
D.文学尽管需要从泥土中发现珍珠,但文学需要植根于泥土。虽然那些克隆出来的所谓“珍珠”一时抢人眼球,但毕竟失去了艺术生命。
小题3:作者认为当今诗歌作品失去读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
寻找目击证人
陈凤群
警察同志,我被打劫了!女人一进门,便抛过来一句话。
女人瑟瑟地坐到我的面前,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盛满遭劫了的惊觫。歹徒抢走了我身上所有钱物,还企图劫持强奸我!看,我挣脱时被剐了一刀!女人撸起衣袖,给我看她手臂上的刀伤。伤口有一指多长,红红的划痕血迹斑斑。
处理好伤口后,我对女人温言软语一番。在我安抚下,女人断断续续讲述了遭劫的过程。
女人是附近梅园工业园区一家制衣厂工人,这天晚上临时加班,九点钟下班行至福惠路时被一个蒙面歹徒洗劫了。
从警校毕业来到这个五里岗警区工作三个月了,这是我接到的第一单报案,心里有些兴奋有些紧张。三个月来天天在警区猫着没有用武之地,都快把我憋疯了。录完口供后,我跟女人要了联系电话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急匆匆赶到案发地点勘察现场。
这是一个城乡结合部地段。福惠路接壤洛城城区和梅园工业园区,是梅园工业园区员工来往洛城的必经之路。女人上个月才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在洛城租了房子,每天往返园区和出租屋之间。福惠路没有电子监控,附近住的都是一些在洛城工作的低薪阶层。女人说福惠路偏僻,晚上过了九点就很少人走动了。园区晚上极少加班,没想这次临时加班就出事了。我来回巡视着路面,脑海跳动着女人说的这些话,试图发现什么遗漏。几个来回后,我失望了。这条一百来米长的福惠路在曛黄的路灯下一览无遗,根本找不到女人说的挣扎中被歹徒扯断的白色珍珠项链。我心里很懊恼。这是一个反侦察能力很强的对手,对园区很熟悉早就伺机了这次打劫,做案后把路面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遗留下一颗珍珠,连块纸屑都没有。望着一览无遗的福惠路,我的心渐渐收紧了。五里岗警区是“治安模范警区”,何况这是我接的第一个案子,得拿出成绩让大伙瞧瞧啊!
现场找不到任何线索,只有寻找目击证人了。女人说那晚只是她一人在福惠路没有他人走动,但园区门前驻扎着流动商贩卖快餐、水果什么的,不少员工下班后喜欢往小摊跑,那晚光顾小摊的员工中说不定就有目击者。
次日一早,我来到梅园工业园区,跟各厂区厂长沟通案情。
歹徒竟然这么猖狂在我们园区门前作案,在我们眼皮底下打劫我们的员工!我们一定尽全力配合警察同志调查案情!听了我的汇报,厂长们神色凝重,说马上召开员工大会,寻找目击证人。
很快,信息反馈回来了。整个园区两千多名员工,竟然没有一名员工注意到那晚有人打劫!
梅园工业园区没有目击者,我把目标转向福惠路一带的住户。苍茫夜色,说不定哪扇窗有双眼睛哪扇门有个身影无意间就瞥见了打劫。
是晚,我早早扒拉完饭就急匆匆赶往福惠路,挨家打听。四十五户走下来,已经十二点了,夜沉沉。我的心情也沉得如这黑黢黢的夜空,别提有多气馁了。女人遭劫的时间正是万家灯火时,然而这四十五户人家都说不知道没看见。
从福惠路一带住宅区寻找目击证人没指望了,我唯有在这个被打劫的女人身上寻找线索了。第二天上班,我翻出女人的口供,反反复复地听,希望能捕捉到被我疏忽的哪个细枝末节。可是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发现蛛丝马迹。我找来女人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女人关机了。我一个电话拨到女人就职的那家制衣厂,被告知女人没来上班。一个问号在心里扩大,我坐不住了,决定上女人出租屋一趟。
房东是个五十开外的胖女人,听了我的来历后很惋惜地告诉我女人半小时前就退租了,说女人到洛城公墓去了。我来不及说声“谢谢”,骑上摩托风驰电掣般赶往公墓。
女人对我的到来很平静,不惊不诧,似乎早就料到我会找到这儿。燃尽最后一张冥钱后,女人开口了:里面的人是我丈夫。五年前,丈夫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一天晚上,丈夫到福惠路散步遇上了打劫,一个蒙面歹徒劫持了两名女工意图强奸,是树丛的抖动惊觉了丈夫。丈夫和歹徒进行了搏斗,歹徒捅了丈夫一刀后仓皇逃离现场。等到工友们闻讯赶来时,丈夫已经不行了。梅园工业园区给丈夫开了追悼会,把丈夫葬在了洛城公墓。每年的清明我都要不远万里赶来给丈夫上一炷香。第一年,坟前摆了很多花。丈夫乐善好施,我知道是丈夫生前帮助过的工友和那两名女工来过。第二年,坟前的鲜花零零星星的。我想是那两名女工献祭的吧。第三年,坟前没有花。我想大家都很忙吧抽不出时间。第四年,坟前没有花。第五年,坟前没有花。长眠异乡,一年到头,没有人来看丈夫一眼啊!丈夫该多么孤单啊!我来到洛城来到梅园工业园区打工,问了许多员工,竟然没有人知道五年前发生在福惠路打劫的事,于是我导演了这场打劫,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可是情形让我失望了。女人幽幽说完,回头看了我一眼,警察同志,我报的是假案。从你站在我面前那刻,我就知道你已经破案了。好了,我可以跟你走了。
看着女人美丽的大眼睛泪光莹动,我说,你走吧,回去好好生活!搁下这句话,我大踏步走下山去。
你知道我被打劫那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感──恩──节——
风中,传来女人的话……
(选自《黄河文学》2010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请分析小说题目“寻找目击证人”的含义。(2分)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了女人的眼睛,请分析这两次的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3:请分析“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了,也没有发现蛛丝马迹”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文中划线的句子说“希望唤起一些人的记忆”,这“记忆”包含哪些内容?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5:对于女人这种唤起他人记忆的方式,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守望西湖的青藤
张抗抗
说起青藤茶馆,如今怕是很少有人不晓得的。细细追究起来,“青藤”是90年代在西湖边发出的新芽,并不是河坊街的老字号,仅仅七八年间,长藤弯弯、青叶缠绕,架起一座浓荫蔽日的硕大茶棚,不说是个奇迹,至少也是带了些传奇色彩的。
尤其,店主是两个年轻的杭州女人。七八年前,差不多还是茶叶嫩尖一般新鲜的女孩,如何就能把一片片茶叶变成蜻蜒的绿翅膀,在西湖的暖风里飞起来?
后来那个不算小的三层空间,也容不下这对翅膀了。每一枝柔韧的青藤,都缭绕着女人的梦想在一圈一圈地盘旋。2003年秋天来临,西湖扩建改造工程完毕,“青藤茶馆”在四易其址之后,选择了元华广场二层,在一公园的西湖南线入悄然开张。猛然扩大成5000平方米的面积,计有800多个座位。茶客光临的高峰时,茶席仍然不够用。即使在杭州这样温柔富足的龙井茶乡,喝茶喝出如此蔚为壮观的景象,也令人啧啧称奇。
“青藤”究竟握有什么样的秘密武器,让杭州人把一杯清茶喝得上了瘾?
新“青藤茶馆”掩于婆娑翠竹丛中,依然有着女性的含蓄与秀气。沿木梯拾阶上得二层,眼里掠过青石小桥泉水游鱼,一步一景,脚步顿时就慢了下来;四处流连顾盼,眼神也不大够用。围廊隔断的分割与设置,一改先前繁复的传统风格,赋予了现代的空间概念,只觉得抬头低头通畅敞亮,叫人想起凉风微袭的山间茶园;数间小巧玲珑的江南小筑,均以西湖十景命名,隐隐绰绰地藏在曲径通幽处;古色古香的窗格门扇、造型简洁颜色古朴的茶桌茶椅,藤制木质,件件精心得不留痕迹;灯具也是极讲究的,柔和的光线若有若无,便有了月夜星空下品茗的感觉;壁上镶嵌的橱柜木格,收藏各色紫砂名壶和历代茶具,还有墙上精心装裱的名家字画,如此浓郁的文化气息,茶馆不再是茶馆,而是一所小型的茶艺博物馆了——边走边看,峰回路转,就有迷路的担忧了,果然又有阔大的厅堂在前,一面弧形的白墙落地,简约而朴素,内里透出现代的开放意识;宽阔的阳台设有露天茶座,西湖碧波就在眼前,似乎伸手可触。逢年过节,一边品茗一边观赏西湖上空的璀璨烟花,将是怎样的好心情。忽然觉得“青藤茶馆”更像是一座内涵丰富的文化广场,杯水之中,竟是天外有天。
两个清清爽爽的江南女子,开了多年茶馆,言行中却看不出阿庆嫂般“女强人”的精明泼辣,只是轻声细语地说着平常的话语,如同一杯澄澈的清茶,散散淡淡波澜不惊。茶馆的画册底封上有两句诗曰:青染湖山供慧眼,藤萦茗话契禅心。恰似这两位开茶馆的女人,淡泊随缘,慧心禅意,原本看重的是茶品茶趣,不经意间,却把这悠闲之乐,做成了茶的事业。
七、八年间茶馆虽然几经搬迁,那一根根柔韧的藤蔓,却始终立定脚跟沿着湖滨一线蜿蜒,执著地不愿离开。“除了西湖边,哪里我们都不去”一一那是一个关于守望西湖的诺言,一生一世的守望,犹如千年的西湖,淡妆浓抹自有定力。女人的丈夫由爱“人”而及茶、由爱茶而及青藤屋,最后也变成了守望西湖的那两个女人身后的忠实守卫者。
一个听起来浪漫而动人的故事,落在杯中,就是沉甸甸、续之不竭的一壶清茶。“青藤”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城十佳温馨茶楼”,功夫终究是下在一个“茶”字上——茶叶的品质、茶具之精美、茶艺表演,还有独到的待客之道。杭城的人都知道“青藤”所用的茶叶均为货真价实的上等佳品,片片让人放心;“青藤”沏茶所用之水,都是天然泉水;更值得称道的是“青藤”用以佐茶的各式茶点,真的可口入味,真的好吃,每一种制作都是不含糊的。此前几年中我曾多次去过六公园的青藤老店,每一次都是茶醉食足而归。那样琳琅满目的茶点之宴,铺就了一道丰盛的江南食品艺术长廊……
想当年“青藤”创业初始,两个女人曾亲手“研制”本家茶蛋茶干。女人的温情与心思,就这样点点滴滴地留下来了,也长久地留住了“青藤”的茶客们。“青藤”特制的茶具上,有“青藤”的店标。一缕清茶的丝丝热气,在空中轻盈升腾,恰似一根柔软韧性的青藤,有意无意地勾勒出了茶杯的形状。茶香袅袅,绵绵不息,更似“青藤”的流水与人气。
这一想也就恍然:“青藤”是把天下的茶客,都当作养育自己的沃土来侍奉的。所以“青藤茶馆”,每搬一次家,便愈发呈现兴旺之势,因为它把根上的土壤也一同带过去了
西湖幸有“青藤”,南来北往的爱茶人,从此都与“青藤”一起来守望西湖。昨日的茶还未凉,今日喝茶人又回来了。
(有删改)
小题1:第五段对“青藤茶馆”的环境布置的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引用茶馆画册底封上的两句诗“青染湖山供慧眼,藤萦茗话契禅心”,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3:概述“青藤”在文中的象征意义。(3分)
小题4: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内容是否自相矛盾?请作简析。(5分)
小题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现代人在大约10万年以前由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区,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气候,通过不同的手段养活自己,还需要应对不同的病原体的侵扰。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地区的人群出现了相异的进化,人类的基因多样性由此产生。哪个因素对基因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呢?新近的研究认为病原体特别是寄生虫对此的贡献最大。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尼耳森实验室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研究了超过1500个人的基因,这1500个人又来自55个不同的族群。他们计算了不同的基因多样性的频次,并且发明了一个统计模型用来预测多样性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把可能对人类基因组施加选择压力的因素分成三类:环境、生产方式(农业、渔业和畜牧业)和病原体的多样性。随后,他们每次去掉一个因素,然后看看这样的变化会对模型的预测能力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这三个因素对人类基因多样性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病原体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各种病原体中,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更大一些。
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上的这项报告中,研究人员筛选出了103个和病原体多样性关联度最强的基因。在这103个基因中,有大约四分之一和免疫功能有关,包括病原体识别以及发炎等等。而且有些基因和自体免疫反应也有关系。研究的领导人尼耳森认为,一种可能的假说是,为了适应病原体的侵犯,人的免疫系统会变得更强。如果此后这些病原体从人体中消失,过强的免疫系统就会攻击人体自身的器官,从而产生自体免疫反应。
不过,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尼耳森的观点。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科雷斯科夫斯基认为,尽管把自体免疫疾病和对病原体的适应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是这项研究的证据仍然不够强。更强的证据包括找出一个遗传变异可以同时针对入侵的病原体,以及增加自体免疫反应的敏感性。
科雷斯科夫斯基也不同意病原体比气候和饮食更加重要的观点。他认为之所这项研究认为病原体更能影响遗传多样性,仅仅是因为病原体导致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发现。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更像一个只有两种状态的开关,而气候和饮食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连续的,可以微调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基因组学家汉考克指出,病原体、气候和饮食这三种因素很难被完全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可以影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根据汉考克的研究,和病原体相关的适应与生产方式的选择有关。因为很多在动物中发现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人,所以人类对于饲养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到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病原体种类。不过,汉考克仍然认为:“毫无疑问,病原体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自然选择驱动力。”
小题1:尼耳森认为病原体对人类基因多样性影响最大,主要原因是(   )
A.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更大一些。
B.人类有103个和病原体多样性关联度最强的基因。
C.病原体导致的免疫系统的适应性更容易被发现。
D.人类对于饲养动物的选择会影响到免疫系统需要面对的病原体种类。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在10万年以前,基因组的构成都是一样的。
B.环境、生产方式和病原体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基因的多样性。
C.病原体、气候和饮食这三种因素对人类基因多样性的形成作用一样大。
D.进化生物学家科雷斯科夫斯基不赞同尼耳森的观点,而基因组学家汉考克支持尼耳森的观点。
小题3:尼耳森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了“一种可能的假说”,这一假说是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0分)
能否与自己和解
陈染
早晨一醒来,窗外就淅淅沥沥下着雨,薄薄的水雾含情脉脉地融成一片。我起床站在窗边向外望去,光滑如镜的黑色路面闷闷发亮,向远处延伸着,一辆辆来往穿梭的汽车都性急地吞噬着道路,急速地向着远方的某个目的地飞奔滑动。铅色的天空压得很低,沉甸甸的使人不免心事重重,一些徘徊不去的问题,便断断连连地在雨幕中来到脑子里——我在想,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精神困境,是别人无法替代解决的,到底要如何面对?
信手从书柜里翻找几本旧书来看,依然觉得比起今日书店里的新书可读。《伍尔芙日记选》又落入我的手中。这位20世纪上半叶勤奋且多产的作家似乎没有更多地遭受创作空虚的困扰,她的苦痛在别处,那就是“生活为什么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她始终走不出这个困境。终于在一天早上独自离家,在一条叫作罗德美尔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她的终极的苦痛。
我想起张爱玲的结局,想她为什么没有像伍尔芙那样选择结束自己,而是等待生命结局的自然来临。张爱玲的晚年孤独寂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甚至不和任何一个熟人朋友往来,一口气关了几十年的门,闭门锁居,与世隔绝,肯定有她说不出的苦楚,有她无法超越的困境。只不过她没有像伍尔芙那样说出来,而是把那些密封在心中,同着死亡一起带走了,世人无从知晓。她的晚年几乎没有写作,我相信她同样有一个巨大的“结”,而她到死也没有说出来,真令人心痛!
1972年获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在获奖两年后自杀了,据说,除了三岛由纪夫[注]的自杀对他造成的打击外,他自身的生活也充满了无法规避的虚无感和死亡的宿命感,平时他的情绪异常波动,完全依靠安眠药过日子,即使写作也要依靠药物制造一种幻觉,离开药物他几乎无法生活,无法写作。这种情景对于视写作为生命的川端康成来说,创作力的衰竭即是生命力的衰竭,他无法摆脱这个困境。他曾说,“我什么时候能毅然自杀呢”,可见他内心的挣扎之苦。最后,他终于在盥洗室里口含煤气管自尽,结束了生的痛苦。
再看一百年前的梭罗,他一生与孤独结伴,他认为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侣了。1845年的一天,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两年后才回到康城。他曾说,他要逃避的是现在。后来他死于肺病,留下了39本寂寞的日记。他一口气记了25年的日记,一个人要承受多大的孤独才能25年如一日地对着纸张倾吐自己的思想和心绪啊。
显然,他们都是面临人生的某种困境的。伍尔芙和川端康成用自杀来解脱肯定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我觉得张爱玲和梭罗的对生命的坚持,则需要更加巨大的勇气,因为后者敢于放弃什么、放弃之后依然能够活下去。
我的思路停留在这些人物上,徘徊不去。多么想从前人的身上省悟一些什么,寻到并超越一些什么。
我曾经说过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就是与自己和解。然而,这对某些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是放弃什么之后,依然有生的勇气,有快乐的勇气,这也许是更高一层的境界吧。
我觉得头发有些长了,似乎没了型,于是打算出去走走,然后去发廊修整头发,也许潜意识中是想通过整理头发抵达思想的明晰吧。
【注】三岛由纪夫:日本著名作家,两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为候选人。他与普鲁斯特、乔伊斯、托马斯·曼并称为20世纪四大代表作家。
小题1: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伍尔芙认为,生活“总是像在悬崖边羊肠小道上的感觉”,这是种怎样的感觉?(3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就是与自己和解”?(4分)
                                                                                
小题4:文中提到的张爱玲、川端康成和梭罗是如何面对各自不同的精神困境的?请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5:你觉得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全文简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