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小偷卢卡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①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小偷卢卡
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
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
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
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
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
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
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
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
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
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
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
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
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
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
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
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
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
小题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
小题4: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4分)
小题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案

小题1:①表现卢卡轻松舒坦的心情;②为下文警察失足,抓住屋檐以及卢卡关机时刻伸出援助之手等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内容和结构方面各1分,应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小题2:①偷盗得手后的舒爽坦然;②被警察发现时的震惊和惶恐;③警察失足时的心花怒放(幸灾乐祸);④救警察时的不可捉摸(果断坚决);⑤救警察后的骄傲满足。(每点1分)
小题3:(1)“沉甸甸”指偷到的财物丰富而贵重,表现小偷卢卡美滋滋的、舒爽坦然的心情。(2分)
(2)“沉甸甸”指渔网的沉重,用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卢卡救助警察时的艰难和全力以赴。(2分)
小题4:运用比喻(1分)从动作和心理两方面,展现卢卡幸灾乐祸的卑鄙心理(1分),使得卢卡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1分),同时也与下文他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情节形成对比,从而凸现人性中善的一面(1分)。
小题5:观点一:我觉得应该放了卢卡。尽管卢卡是个惯偷,但他在关键时刻救了警察,倘若不是这一关键时刻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得以觉醒,警察早已命丧黄泉。警察放走卢卡具有象征意义,那就是人性当中的善的肯定与回报。我们这个社会应该鼓励这种善心、善行。不然,如果大家都担心像彭宇一样扶老人而要赔偿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道德就会面临集体的滑坡了。(观点明确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结合文章,抓住人性的善以及对善的肯定,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5分)
观点二:我觉得警察不应该放了卢卡。卢卡救了警察,警察理应感恩,但是小偷毕竟是小偷,警察毕竟是警察。法律赋予警察的职责不能因为个人的私情而有所改变,要不然社会的正义就无法得以彰显。试想,如果我们都可以将个人的情感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社会岂不是一团糟了。像文强、成克杰、王辉忠之流之所以被绳之以法不就是因为徇私枉法吗?(观点明确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给分;结合文章,抓住警察的职责和社会的正义,2分;联系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答题时,要首先想到景物描写的几个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等。结合着文章第一段画线部分,仔细琢磨,应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即内容上烘托了卢卡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为下文什么故事情节埋下伏笔或者做铺垫。要整体上把握文意,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
小题2:
试题分析: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在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中分别表现出来的,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因此,要想分点概括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就要在阅读文中故事情节的过程中进行体会和感悟,如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就烘托了偷盗得手后的舒爽坦然。再如文章2、3、4段,对卢卡的神态、动作描写“顿时惊呆了、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把卢卡那种震惊和惶恐表现出来;以此进行分点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沉甸甸”是形容词,从前后两个语句来看,分别是修饰袋子和“渔网”,而通过对文章大意的了解和对句子的深意的感悟可知,第一个句子中的“沉甸甸”把赃物的贵重和卢卡内心的舒坦表现出来;第二个句子中的“沉甸甸”把救警察时的艰难和全力以赴,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对于加点的句子,要仔细品读,尝试着从表现手法、内容、作用、人物形象和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出来。如文中“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方面来刻画卢卡的心理,真实的反映了卢卡的人物性格特征,在结构上,与下文救警察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卢卡人性中善的一面。
小题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相对开放性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故事内容,从卢卡的人物性格、警察的形象方面进行分析,还要结合着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如要认为该放了卢卡,就要抓住卢卡人性中善的一面,结合着现实的道德底线进行分析,评价。如要认为不能放,就要从警察的职责和社会正义方面进行分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小偷卢卡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①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您去过医院了,大概那儿的人对您谈起了我……”
“哦,那是您的事,”涅赫柳多夫皱起眉头,冷冰冰地说。
选段中的“我”是谁?请简述她在监狱医院里所遭遇的那件事的情节。
选做(  )题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5分)
齐白石衰年变法
           王开林
五十七岁时,白石老人仍然有衰年变法的勇气,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敬佩。年近花甲,别的画家早已守成,门户守得严严紧紧,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一改轻车熟路的画风,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
近人胡思敬说:“大约文艺之士或传或不传,亦各有命,非可以力争。死后得一知己,胜于生前十倍。”其实,生前能获知己才是艺术家之大幸。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仗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具备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精进数年,成就未可限量。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豁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位丹青高手,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齐白石的评价不是一般好,而是非常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大幅大幅的泼墨画,绘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唯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和促成,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勇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数位,这些丹青巨擘全都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够别开生面。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崇拜前辈大师从心悦诚服到五体投地的诗:“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愿做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方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做青藤居士徐渭门下的“走狗”,还要做八大山人朱耷与缶老吴昌硕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劳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会逊不敢当,不约而同地说出“折***老夫”的话来。
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自发直抵自觉和自由,追求全新的境界,他追求到了,脱却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的神秘殿堂。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变法图强,非得要有这种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不可。白石老人敢于锐变,而非渐变,在艺术风格上革故鼎新,表面看去,他要冒“非生即死”的危险,实则他的底气在那儿,就一定能够活得更漂亮。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大功告成,所以他特别喜欢别人冲他翘大拇指。不老的童心固然起到作用,爆棚的自信也未加丝毫掩饰。这就对了。
(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叙议结合。“衰年变法”是指齐白石晚年不为名利所困,打破门户之见,反其道而行之,去追求遥远陌生的艺境。
B.齐白石避乡乱到了京师,作品不被认可,经过反思,他悟出自己的大笔墨之画过于形似,缺少超凡之趣,决定向大写意方向发展。
C.高傲的齐白石倾心于徐渭、朱耷、吴昌硕,体现了他在艺术风格上的追求,表明了他所达到的艺境已经超越前辈。
D.从齐白石衰年变法成功中作者感悟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要变法图强,非得要有这种不计一时之利、务求百世之功的勇气不可。
E.齐白石衰年变法,他革故鼎新,脱却匠气,从自发到自觉和自由,直抵造化之美的神秘殿堂。他也乐意被别人认可。
小题2:根据全文,概括齐白石衰年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4分)
答:                                                                
小题3:本文大量引用了齐白石的诗文,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
金钏儿因何投井自尽?她死后,王夫人和宝钗对此作何反应?请简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欧也妮· 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客人散尽之后,欧也妮声音激动的说道:“所长,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是什么。……我不应对你隐瞒,先生,我心里有一股熄灭不了的感情。……可是你得帮我一次大忙,才能得到我的婚约和产业。”
引文中的“所长”是谁?欧也妮让他帮忙的是什么事?请简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夏天
汪曾祺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咶咶咶咶”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哪!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乘凉。
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我们那里夏天都枕藤枕或漆枕),已入梦乡。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没有主要人物、主要故事、主要景致,贯穿全文的就是夏天的一种感觉。
B.第二段桅子花之言,看似粗俗,实则富有个性,突出扼子花“粗大” “碰鼻子香”的朴实特征,使扼子花的形象更为生动。
C.作者对凤仙花、万把钩、巴根草、臭芝麻、香瓜等景物的介绍,是为了让读者从妙趣横生的描写中获得丰富的自然知识。
D.文章对“夏天”的描写丝毫没有给人以炎热和烦躁的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夏的清新、生机,饱含了作者对夏天的喜爱。
E.本文依次写了夏天早晨的露水、花朵、野草、昆虫、瓜果等风物,其中有作者喜欢的,也有厌恶的,淡淡的叙述中有鲜明的情感倾向。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两次提到“夏天的早晨真舒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小题3:本文语言独具特色,请选择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6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