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药家鑫案:有宽恕就会有未来1、2011年4月25日,药家鑫案原告民事诉讼代理人张显贴出《对药家鑫案判决的立场和意见》一文,表示放弃追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药家鑫案:有宽恕就会有未来
1、2011年4月25日,药家鑫案原告民事诉讼代理人张显贴出《对药家鑫案判决的立场和意见》一文,表示放弃追要法庭判决的赔偿,并对民事部分不合理地方放弃上诉。文章中称“我们想对药家鑫父母说: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
2、备受世人瞩目的“药家鑫”一案,终于有了一个阶段性的了结。不管这个过程引发了怎样的社会争议,可以肯定地说,原告方的这个决定,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案件一审终结之后,原告表现出的“以德报怨”的胸怀,如《立场和意见》所说“药家鑫父母对我们淡漠无情,但我们还是考虑到对方的未来。我们自愿放弃法院所判给我们的民事赔偿,留给药家鑫父母养老”,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太不解恨了。但是,静心想一想,这个决定是多么有社会价值啊,它在令人感动之余,更是能够成为一剂消解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以来所彰显出的乖张与暴戾之气的良药。
3、在正义未实现之前,王辉(受害者的丈夫)拒绝各种劝说与调解,坚决走正常的司法途径。但在目标诉求达到之后,即宽恕对方,他们并没有选择继续穷追猛打,尽管可以预料,他们如果真这么做了,舆论一定程度上也会站在他们这一边的,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这是当下社会多么匮乏的一种抉择!
4、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里都有着“以暴制暴、以恶报恶”的基因坚固地存活着,比如“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等等,本质上都是如此。这样的方式,确实能够让人产生某些快感,或者也能快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快感之后呢?问题解决之后呢?收获的往往是更多的“以暴易暴”、“冤冤相报”,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暴戾之气。
5、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的原因。宽恕不是懦弱,背对过去的伤痛,王辉一家选择了宽恕,其实,就是怀抱了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他们不一般的人格品质。而这,也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躬身自问与反省。
6、青年学者熊培云出版过一本书,叫《重新发现社会》,阐述了“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的确是一个很有价值与启发性的“发现”,不过,如果更深入进去探讨的话,我们更应该“重新发现个人”,因为社会更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具体的人是怎样,这个社会便是怎样,个人是一个社会的最直接体现。
7、从自己做起,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彰显与释放出自己的善意,然后社会才能慢慢恢复到真正文明的、有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的良性社会。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个细小的石头,因为相互为善,一起堆砌成一座巍峨的大山,而不是相互投掷,乱石一片。正如一名学者所言,“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怎样,中国便怎样。你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8、虽然现在的社会,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远非令人满意,但也正因为社会就是如此,个人就更需要有所坚持与作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组成,是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最直接体现。从这一点看,王辉等人的决定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身上所能砥砺出的最珍贵的品格,所能达到的最辽阔的精神境界,也看到我们这个社会的美好未来。因为,有宽恕就会有未来。
(张天潘,选自《北京青年报》)
小题1:请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                                                                        
小题2:请分析第7自然段论述的特色。(6分)
答:                                                                        
小题3:结合全文,概述“有宽恕就会有未来”的内涵。(6分)
答:                                                                        
答案

小题1:首先,文章引出药家鑫案原告“以德报怨”的行为,并赞赏其积极意义;接着,分析原告宽恕行为巨大的社会意义并赞赏原告表现出的人格品质;然后,提出个人是社会最直接的表现,提倡每一个人都要彰显释放自己的善意;最后,提出在当今社会,个人需要有所坚持与作为,再次强调王辉(原告)等人的宽恕行为对于社会对于未来的意义,点明题旨。
建议:第1点得1分,第2、 3点各得2分,第4点得1分。
小题2:比喻论证。(1)用细石与大山的关系比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只有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彰显释放自己的善意,社会才会成为良性的社会(意思对即可)(2)具体形象,增强说服力(1)
引用论证(1),用学者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个人释放善意对社会的意义,也呼应了文章对王辉等人的宽恕对于当今中国的积极意义的赞扬。(1)
小题3:(1)“以暴制暴、以恶报恶”的基因坚固地存活在中国的文化中,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暴戾之气。(2)原告的宽恕行为,考虑到对方的未来,也怀抱着一种自己的更美好的未来,能消解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以来彰显的暴戾之气,使人看到了这个社会的美好的未来。(3)从个人做起,每一个善良的人都彰显与释放出自己的善意,然社会才能恢复到真正文明的、有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的良性社会。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回答行文思路时,应该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段落大意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如果主体部分写了好几个方面的内容,应以列举的方式,将这几个方面分别概括出来,表述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起到连接作用的词语。
小题2:
试题分析:分析论证的特色,无非就是从几种论证方法去考虑,一个一个的进行筛选。比喻论证,事理论证,正反论证等。
小题3: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药家鑫案:有宽恕就会有未来1、2011年4月25日,药家鑫案原告民事诉讼代理人张显贴出《对药家鑫案判决的立场和意见》一文,表示放弃追要】;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简答题。(10分)
小题1:《茶馆》以小小的裕泰茶馆为舞台,却折射出了气势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变迁史。请问全剧是撷取哪三个典型的时代断面来加以表现的?全剧最后“祭奠自己”的三个悲剧人物分别是谁?(6分)
答:甲             ,                 。乙           ,          ,         。 
小题2:薛宝钗把她哥哥薛蟠从江南带来的土产都分配给了众姐妹,诸人都喜而道谢, 惟黛玉流泪不止,请简述黛玉哭的理由,并说说表现了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人论三题》序言
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未能做到的。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的激动。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我唯一能够和他们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我完全是在自我启蒙。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魂的营养。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一个有人格意识的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分得清什么是违背自己人生信条的,什么是自己应该万死而不辞的。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的人总是喜欢说我从小就受到谁谁的教育,懂得了什么什么道理,如今网络“愤青”们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很容易成为某种势力的打手。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人性归结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模式的等级名分(礼),而把一切违背这一等级模式的行为直呼为“禽兽”。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无法懂得把人与自然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准和界线究竟是什么,因为血缘关系其实仍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关系。中国人只在自然关系内部划分人与兽,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把人与兽、人性与兽性划分开来。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正如鲁迅所说的,几千年来我们是一个“吃人”的民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将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吞噬无遗、化归乌有。我们自恃“五千年文明”以便将一切装饰得天衣无缝。惟有当我们在一百年前初次接触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时候,我们才惊异于一个闻所未闻的崭新的视野,这就是西方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视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在人的生存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生的决定性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是只有当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格意识之后,才能够心领神会的。正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性”的比较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普世价值是不论哪个民族的人性所自然追寻而不可偷换的目标。
(选自邓晓芒《人论三题》,重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本文围绕着“人”的主题,分了几个层次加以论述,请用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每层的层旨。(3分)
答:                                                                                 
小题2:文中说“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小题3: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苏格拉底与鲁迅的用意分别是什么?(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寞
吴念真【台湾】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象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吴念真《那些人,那些事》)
小题1:小说开头点出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有那些作用?(6分)
答:                                                                             
小题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                                                                             
小题3:结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答: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为小说,《寂寞》去掉了虚饰,挤掉了水分,朴实得像一块煤,也像煤块一样沉重,却透着点点的光泽。
B.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结合”成“魏府阖家团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C.文章的题目叫做“寂寞”,这里的“寂寞”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D.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细品读后却感觉意味深长。
E.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V”就极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神奇的自来水
秦德龙
天立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我对医生说了实情。几年前,我到一个边远山区挂职锻炼,吃住都在老乡家。说实在的,山里很穷,很落后,老乡有了病,也只是喝碗白开水,顶多熬点稀粥喝。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山里去挑,山里有山泉。当然,山里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食品,绝对不会有任何污染。
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几年来,你一直喝的是山泉吧?”
“那当然,我一直喝的是山里的水,吃的是山里的饭和菜。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山区!”
“你还没听懂我的意思。我是说,正因为你没离开过山区,一直用山里的水烧饭,你才会得上这种怪病。”
我愕然了。
医生吩咐护士给我挂瓶子输液。“输液吧,输几天水,你就好了。”   
护士很快就给我挂上了吊针瓶子。然后,拍拍我的手背,让血管鼓起来,一针攮了进去。扎上吊针后,护士又调了调流速,让药液缓慢有序地滴入我的身体。
我忍不住问护士:“请问,您给我输的是什么药?”
护士爽快地答道:“自来水。”
我大吃一惊“自来水?怎么不给我打药呢?”
护士笑道:“这就是药啊,你得的是自来水依赖症啊。你体内缺少自来水,所以,才给你输自来水!”
真是气死我了。我输自来水干什么?我到医院干什么来了?我就是来打针吃药的呀!我拔掉针头,找到了医生。
医生望着我,笑道:“你几年没喝自来水了,也没吃自来水煮的饭了,当然要给你输自来水了。为什么不叫你端杯子喝呢?那样治病,看起来快,实际上慢。自来水,必须进入你的血管,才能全面吸收。你明白吗?”
我目瞪口呆。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
医生让护士重新为我扎上了针。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打完针,我决定去查查自来水的功能,也许能得出结论。
化验室主任接待了我。她耐心地为我讲解了自来水的构成,还写出了分子式让我看。她特别强调自来水里都放有漂白粉,而漂白粉的成分就是药物。她还说,城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漂白粉的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否则的话,就遏制不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原来,几年前,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到山区挂职后,不吃城里的自来水了,改变了饮食结构,我的身体反倒不适应了。所以,医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的身体补充城里的自来水。
山区的老乡很挂念我,房东老弟特意进城来看望我了。他提来了一个很大的篮子,用毛巾盖着。我猜想,里面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米啊、红薯啊、山果啊。可我没想到,篮子里只有一瓦罐泉水。
房东老弟指着山泉说:“这是让你润嗓子的。多喝点泉水,好得快。泉水甘甜,没有任何污染!”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据“实”相告:“放这儿吧。今天,我输了很多水,肚子已经饱了。”
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
我提上瓦罐,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我不需要再喝山里的泉水了。
每天,我都要到医院排队输水,输自来水。过了些日子,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看来,自来水真是神奇。
病好后,我没有再到山区去,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
B.“我”将房东老弟送来的那罐子泉水倒掉,表明我采纳了医生的治疗建议。
C.结尾“我”“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这一细节描写虽然简略,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D.小说围绕“我”得自来水依赖症这一事件,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
E.以“神奇的自来水”为标题,“神奇”一词褒词贬用,讽刺了自来水的效果。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我”心理的主要变化。(4分)
小题3: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从全文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    【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    【丁】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小题2: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         【乙】         【丙】        【丁】          
小题3: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