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寂寞吴念真【台湾】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寞
吴念真【台湾】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团圆”,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爸爸,谢谢!”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象样!”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吴念真《那些人,那些事》)
小题1:小说开头点出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有那些作用?(6分)
答:                                                                             
小题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5分)
答:                                                                             
小题3:结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6分)
答: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为小说,《寂寞》去掉了虚饰,挤掉了水分,朴实得像一块煤,也像煤块一样沉重,却透着点点的光泽。
B.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结合”成“魏府阖家团圆”,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C.文章的题目叫做“寂寞”,这里的“寂寞”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D.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细品读后却感觉意味深长。
E.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V”就极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答案

小题1:(1)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2)将阿照的冷漠和父亲的温情形成对比。(2分)(3)以阿照的冷漠行为呼应了标题的“寂寞”。(2分)
小题2:(1)情节上,戛然而止,干净利索地收束全文。(1分)(2)运用对比手法(1分)以团圆的全家福,暗寓“寂寞”的一家,突出了“寂寞”的主题。(1分)(3)呼应了文章的标题“寂寞”,(1分)回味无穷,发人省醒。(1分)
小题3:(1)阿照:独立、固执、倔强,不能完全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和家庭给予的温暖。(2分)
父亲:朴实、善良,不善言辞,却深深爱着这个家,充满无人理解的寂寞。(2分)(人物分析答到大意即可给分)
(2)(参考)启示:爱,需要表达,更需要细细感受;珍惜亲情,珍惜家庭。(2分)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小题4:B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答题前,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到原文阿照从不称呼“爸爸”的细节,然后仔细体会,可以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回答结构上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推动情节的发展、阿照和父亲的对比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来衬托父亲的温情主题;与题目的照应等方面来回答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结尾,进行反复品读“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可以从情节收尾的技巧、对比手法鲜明的突出主题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以及留给读者回味思考的意境美来组织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特点稍作分析,然后,再答这种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女儿与父亲的沟通隔阂问题。再回答小说带给人的启示时,要从阿照和父亲无法正常沟通理解的原因分析,如阿照性格固执、倔强,父亲善良朴实却不善言辞,所以造成沟通理解的问题。所以,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启示我们,爱要敢于表达,亲情要珍惜。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和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或者结合着对小说的理解进行分析。B“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有误。根据文意,应该是同情。C“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文中没有涉及到这一层。所以选B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寂寞吴念真【台湾】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目。
神奇的自来水
秦德龙
天立医院的医生为我做了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吃惊: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我怎么会得这种怪病呢?
我对医生说了实情。几年前,我到一个边远山区挂职锻炼,吃住都在老乡家。说实在的,山里很穷,很落后,老乡有了病,也只是喝碗白开水,顶多熬点稀粥喝。这里的人,靠天吃饭,吃水要到山里去挑,山里有山泉。当然,山里吃的喝的都是绿色环保食品,绝对不会有任何污染。
山区是没有自来水的。可我怎么会得上自来水依赖症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几年来,你一直喝的是山泉吧?”
“那当然,我一直喝的是山里的水,吃的是山里的饭和菜。我一天都没离开过山区!”
“你还没听懂我的意思。我是说,正因为你没离开过山区,一直用山里的水烧饭,你才会得上这种怪病。”
我愕然了。
医生吩咐护士给我挂瓶子输液。“输液吧,输几天水,你就好了。”   
护士很快就给我挂上了吊针瓶子。然后,拍拍我的手背,让血管鼓起来,一针攮了进去。扎上吊针后,护士又调了调流速,让药液缓慢有序地滴入我的身体。
我忍不住问护士:“请问,您给我输的是什么药?”
护士爽快地答道:“自来水。”
我大吃一惊“自来水?怎么不给我打药呢?”
护士笑道:“这就是药啊,你得的是自来水依赖症啊。你体内缺少自来水,所以,才给你输自来水!”
真是气死我了。我输自来水干什么?我到医院干什么来了?我就是来打针吃药的呀!我拔掉针头,找到了医生。
医生望着我,笑道:“你几年没喝自来水了,也没吃自来水煮的饭了,当然要给你输自来水了。为什么不叫你端杯子喝呢?那样治病,看起来快,实际上慢。自来水,必须进入你的血管,才能全面吸收。你明白吗?”
我目瞪口呆。暗暗承认医生说得有道理。可我似乎还是不明白,自来水真的能治病吗?
医生让护士重新为我扎上了针。既来之,则安之吧。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打完针,我决定去查查自来水的功能,也许能得出结论。
化验室主任接待了我。她耐心地为我讲解了自来水的构成,还写出了分子式让我看。她特别强调自来水里都放有漂白粉,而漂白粉的成分就是药物。她还说,城里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漂白粉的指标需要不断地修改,否则的话,就遏制不住日益严重的水污染。
原来,几年前,我已经喝惯了城里的水,吃惯了城里的粮食和蔬菜。我的身体,早就对城里的自来水产生依赖了。到山区挂职后,不吃城里的自来水了,改变了饮食结构,我的身体反倒不适应了。所以,医生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我的身体补充城里的自来水。
山区的老乡很挂念我,房东老弟特意进城来看望我了。他提来了一个很大的篮子,用毛巾盖着。我猜想,里面都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米啊、红薯啊、山果啊。可我没想到,篮子里只有一瓦罐泉水。
房东老弟指着山泉说:“这是让你润嗓子的。多喝点泉水,好得快。泉水甘甜,没有任何污染!”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据“实”相告:“放这儿吧。今天,我输了很多水,肚子已经饱了。”
房东老弟走了,留下了那罐子泉水。
我提上瓦罐,将里面的泉水倒掉了。不这么做,我的身体怎能复原呢?我不需要再喝山里的泉水了。
每天,我都要到医院排队输水,输自来水。过了些日子,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了。看来,自来水真是神奇。
病好后,我没有再到山区去,却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我”得了自来水依赖症,看似荒诞实则真实,完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
B.“我”将房东老弟送来的那罐子泉水倒掉,表明我采纳了医生的治疗建议。
C.结尾“我”“经常盯着空空的瓦罐发呆”这一细节描写虽然简略,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D.小说围绕“我”得自来水依赖症这一事件,按看病、治疗、病愈的情节推进。
E.以“神奇的自来水”为标题,“神奇”一词褒词贬用,讽刺了自来水的效果。
小题2:请概括小说中“我”心理的主要变化。(4分)
小题3:小说叙述了“我”生病前在边远山区的生活,从全文看,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任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要求创立于两千多年前的二十四节气,至今依旧能与各地气候一一对应,既苛刻也不符合自然之本。首先,当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其次,不同纬度、高度,沿海还是内陆等等,都是造成气候差异的因素。所以诗人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才会写下这样的诗句:“          【甲】              。”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有天文、气象、物候的根据。所谓天文,即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将太阳从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设为起点,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360度,一回归年,正好为24个节气。因此24个节气,准确反映了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也准确反映了四季的变化。其中8个节气的名称,春秋“两分”,冬夏“两至”,春夏秋冬“四立”,就是这样确立的。而其余节气,则围绕如何指导农事而定。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看天吃饭,于是二十四节气反映了气温变化,如大暑、小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降水情况,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时机,如小满、芒种;还反映了物候现象,如惊蛰。当基本的气候现象、规律被二十四节气描绘、总结出来、成为阴历的补充后,农民即可依历而行。不过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有差异,东西各不同,根据什么调整呢?物候。动植物、生物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随气候、气温的变化,而有相应表现。花开、燕来、蝉蜕壳,都有时间表。陆游诗里对此有点睛之句:“      【乙】         ”。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人善于遵从自然之令,来调整生产生活。日久天长,这些经验被沉淀、总结下来后,就形成了纷繁多样的月令、农谚、民俗、民谚,世代传承,规范、指导着中国人的生活。如“    【丙】              ”。柿子有润燥止咳的作用,因此霜降吃柿子防感冒一说,并非无稽之谈。只是传到后来,被神话了。其实其本意是:在特定的季节吃相应的食物,效果最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不违背天时,是中国人顺应自然的哲学观的体现。与此相似的习俗,可谓林林总总。诸如立春吃春卷,立秋贴秋膘。
一年365天,因为有了二十四节气,也不再是机械、冰冷的阿拉伯数字,每过15天,生活这个舞台的背景就会被更换一回,那是鸟飞鱼跃,绿满窗前,天心月圆。我想起杜甫的诗:“    【丁】           倘若没有二十四节气,杜甫也就无感而生了吧。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二十四节气的特征已不很明显,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二十四节气?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
( 取材于《中华遗产》2010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如何指导农事确定的。
B.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依据是基本的物候现象及其规律。
C.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规范、指导生活已成为一种文化。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认识自然进而改造自然的体现。
小题2:根据下列各句内容,请分别选择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4分)
①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
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正盛开。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甲】         【乙】         【丙】        【丁】          
小题3:对于二十四节气,文中结尾提到“是相信它是灵丹妙药,还是视其为糟粕”的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马 语
莫言
⑴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阳光灿烂,照耀着那堵枯黄的土墙,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只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闻名乡里的老马。
⑵“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摸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⑶我端详着这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⑷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临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⑸“我现在回答你。”马说。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马说:
⑹“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恋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完美,为了惩罚,为了逃避,为了占有……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
⑺“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⑻“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⑼“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马语”为题,开篇写到乡村中的鸡和牛,意在突出“我”与马的亲近与对马的好奇。
B.文中写曾经的军马现在为生产队驾辕,表现了“我”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
C.马的“盲目”成为文章内在的线索,贯穿全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出一匹军马传奇的经历。
D.第⑹段通过“马语”引入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
E.结尾“我”对马装瞎的反应,表现了“我”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马”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以第⑷段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题3分。)
咸阳宫是秦的朝宫,秦王“听事,群臣受决策,悉于咸阳宫”。它始建于秦迁都咸阳初期,毁于秦末项羽之一炬,沿用百余年。其位置至今没有最终确定下来。刘庆柱先生认为咸阳宫在头道原牛羊村一、二、三号遗址一带;王学理先生认为咸阳宫大约在聂家沟到刘家沟之间的头道原上下,这与刘庆柱先生的看法区别不大;王丕忠先生认为咸阳宫在滩毛村以南的渭水北岸。笔者认为,咸阳宫在牛羊村北面的二道原上。
《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别紫宫,象帝居。”北陵所指,系二道原更合理。二道原标高450-500米,比头道原高出约100米,二道原是这一带的最高处,因而才能“端门四达”,有如天帝的居处。六国宫室所在的“北阪”也在二道原,因为在怡魏等地发现了具有齐、燕等国风格的瓦当,所以大家对此几无异议,那么这些仿作的六国宫室数处在咸阳宫的周围是不是更合情合理呢?从建筑选址来说,把咸阳宫——朝宫——政治中枢放在二道原上,有借地势之高的取向,事半而功倍。这一带在西汉时期被辟为高祖长陵(含长陵邑)和惠帝安陵(含安陵邑)用地,营建帝陵及陵邑的取土量是可想而知的。我们探查秦宫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头道原上,没有专门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是应当改进的。
头道原为官署区。一号遗址的所谓“主体殿堂’室,面积为13.4× 12米,其它房间更小,室内地面为土质,涂以红色,看来是较简陋的,定为咸阳宫很不妥当。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官营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
在头道原下是渭水北岸坡地带,南北宽约2公里,地势平坦,是咸阳的平民住区。在孙家沟等处分布密集的灰坑、陶窑、水井、陶水道和道路遗址,砖、瓦、瓦当、日用陶器、铜料、铜渣、铜钱等大量出土,足以证明渭北岸坡地带是平民居住区和市肆分布区。渭水从秦至今,在这一带向北推移是大家公认的,因而当时的闾里区比今大得多。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因而咸阳的平民居住区当很大,头道原以上及渭水以南绝无城市性质的平民居住区。如果把咸阳宫放在渭水北岸坡地带,从地理条件、安全防卫及政治取向等方向考虑其合理性都是很小的。
小题1:对文中涉及到的有关地理位置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北而南分别为头道原、二道原、渭水
B.西汉高祖长陵和惠帝安陵均在二道原上
C.发现官署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的柏家嘴在头道原上
D.孙家沟在南北宽约2公里的渭水北岸坡地带
小题2:对作者某些观点或看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从建筑选址来说,作为秦政治中枢的咸阳宫必须借地势之高以象征皇权的威严
B.秦灭六国后在咸阳仿作的六国宫室散处在咸阳宫的周围是合情合理的
C.判定头道原为官署区的主要考古依据是柏家嘴等地发现许多官营的制陶、冶炼工场遗址
D.头道原渭水北岸坡地带南北宽约2公里的地带是秦迁都咸阳后的平民住区和市肆分布区的一部分
小题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秦咸阳宫的地理位置,刘庆柱与王学理的看法基本一致,王丕忠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而作者所持的观点与他们三人均不同。
B.依刘庆柱、王学理的看法,则象征秦灭六国而仿作的六国宫室,其地理位置反而高出咸阳宫。
C.西汉时期在二道原营建帝陵和陵邑必然大量取土,如果针对这一点在二道原上进行考古调查或发掘,就一定会发现咸阳宫遗址被破坏的痕迹,从而证明咸阳宫应在二道原。
D.孙家沟等处分布密集的灰坑、陶窑、水井、陶水道和道路遗址,砖、瓦、瓦当、日用陶器、铜料、铜渣、铜钱等大量出土,足以否定王丕忠认为咸阳宫在滩毛村以南的渭水北岸的看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答题。(16分)
无限玄机
南帆
黑白两色的棋子盖在圆形的木盒里,无声无息地沉睡。然而,将这些棋子搁到棋盘上,它们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似地活起来。黑白相间,一人一手,如此简单的设计将在棋盘上演绎出无数的故事。乾坤,天地,阴阳,——简单就是无限玄机的始源。幸亏围棋盘仅仅纵横十九道,如果棋盘没有边沿,是不是整个世界都要被卷进去了?世事如棋,这句话一点儿不假。
下一盘围棋绝非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找一个相当的对手,来到一间清雅的厅堂,沏一壶浓茶,紧锁双眉,寂然凝思,经天纬地,勾心斗角。激烈的心智搏***绝不亚于刀枪相向,终局数子的心情犹如大将军收拾旧山河。这么一盘棋可以不断品味,再三复盘,每一手的回忆都伴随着得意、懊恼、后悔、惊讶、愤怒、犹豫。当然,这种棋没法多下。王者的骄傲或者束手就擒的壮烈都有沉甸甸的重量,负担一局棋的精力以及心理能量得渐渐地积累。
围棋有一个文质彬彬的雅号:手谈。然而,不管如何礼仪周到,坐到棋盘跟前就是要争一个胜负。某些棋手即使处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相反,命悬一线的局面反而激起他们的强大斗志。打破常规,冒险犯难;精密计算,妙手迭出;出其不意地漂亮一击,终于力挽狂澜于既倒。这些棋手常常被称之为“胜负师”。胜负的压力驱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启动心智,赢得逆转的机会。
胜负可能在另一些棋手那里成为莫大的负累。一着不慎,数十万奖金或者一辈子的英名就要泡汤,于是开始患得患失,不敢祭出新的招数或者放手一搏。权衡再三,他们多半还是要拐回熟悉的旧辙安全从事。所以,人们屡屡感叹“大赛无名局”。抛开胜负计较一身轻松,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灵感,收获攻城略地的奇思妙想。我曾经赢过棋友一局。复盘的时候,我问他布局时的一着怪棋是什么意思。他一抬下巴,傲然答道:“我觉得下在那里富有诗意!”这种不凡气度迄今让我景仰。既存有胜负的责任心,又不拘泥于胜负而缩手缩脚,心态的平衡决定棋局的变化。渴望功名或者追慕散淡,入世兼善天下或者出世独善其身,这些问题何尝不是如此?“天翻地覆平常心”,这句话算不上深奥,可是,知易行难。
我已经到了不讲胜负的年龄 ,因而不愿意耗费太多的心思对付一个定式或者一个局部的计算。相反,退出棋盘想一想,时常会得到一些顿悟。一手棋并没有好与差的绝对规定,评价某一手棋必须考虑到周围全部子所形成的关系,这种思想给我的启示超出了许多术语纷繁的哲学著作。一个局部处理不好的时候,干脆扔开不下,静待时局之变,这种迂回背后是何等的气魄和智慧。尖、跳、罩、压,挖、碰、点、扑,围棋之中各种近身格***的技术令人眩目。然而,围棋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术语:本手。老老实实本分的一手,常常消弭了眼花缭乱的聪明劲。这就是“大道”与“小技”的差别了。
围棋的手数多,一局棋两三百手不稀罕。所以,围棋让人心胸开阔,不必固执地逞一时之勇。棋手的全部实力分摊在每一手之中,初期的优势或者失误可能在漫长的行程之中一点点丧失或者扳回来。如同万米长跑一样,围棋的奇迹是一步步地积累起来的。孤立地说,四个黑棋才能围死一个白棋;然而,两三百手棋绕来绕去,寥寥的几个子就可能噎死一块大棋。
这就是围棋,它托得起整个人生。                             (有删改)      
小题1:“退出棋盘想一想,时常会得到一些顿悟。”“这就是围棋,它托得起整个人生”着眼全文,分点概括表述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每点不超过20个字,6分 )
小题2:简析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小题3:对文章的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思维立于哲学高度,对棋道感悟深刻,有较强的思辨性。
B.由棋道联想人生,象征性的黑白两色棋子寓具体于抽象。
C.起笔开门见山,收尾干净利落,不累赘不拖沓。
D.由围棋闲雅从容氛围写到“即使在极度劣势之中亦不轻言放弃”,再写到“诗意”的对弈乃至“不讲究胜负”的境界,内容上逐段深入层层推进。
E.词语使用准确,句式运用自如,反映了作者思路的清晰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