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看不见的邮差迟子建①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看不见的邮差
迟子建
①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在此之前,因为我不上网,几乎每隔半个月,她就要从美国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近况。
②那天晚上我把信发出去后,有点忐忑不安的,心想鼠标只那么轻轻一点,信就会长着翅膀翻山越海吗?
③清晨起来,我奔向电脑,查看是否有回音。天啊,信箱里果然有聂老师的回信,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也终于用网络了,太好了!”
④没花一分钱,一封到美国的信,瞬间就抵达了,这使我觉得网络就是个魔术师,神通广大。
⑤未上网前,我写好了稿子,若是短的,便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去邮局寄掉。若是长的,就拷在软盘里,寄盘。我还记得,2005年我在青岛修改完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寄给《收获》杂志的,就是一块薄饼似的软盘。
⑥去邮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寄完稿,我就顺路逛商场、副食店、花店、音像店或是点心铺子。有的时候懒得做饭了,就赶到饭时出门,找家餐馆,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
⑦上网后,无论是长稿短稿,都可以用伊妹儿发出了。报纸的采访,往往需要配发作者照片。以往我会寄上一张照片,并在后面标记上“用后请奉还”,麻烦得很。现在呢,请人把照片扫描了一些,放在自己的图片库里,哪里需要,就选一张把它派发到哪里,非常便捷。而且,新书出版前,你可以事先看到美编设计的封面,有不满意的,能够及时沟通和修正。而从前,出版社因为我不上网,让我看封面时,只得出一份打样,特快专递过来。
⑧二十多年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故乡的山村学校教书。因为爱好写作,常有投稿,所以每天最盼望的,就是邮差的到来。那个邮差姓田,是个热心人,很善良。由于他是个歪脖子,头总是拧向一侧,他骑着墨绿的邮车行进在山间公路时,我常担心他会因为看不到正前方,而被迎面驶来的汽车撞上。从县城到我们山村,十来公里的路吧,他通常是上午九点多钟到。如果我的语文课恰好在第一节上完了,我便会在路口迎他。如果有我的信,他就会从自行车下来,从邮袋中取出信,递给我。如果那信薄薄的,他就笑着,以为我收到了用稿通知;如果是厚厚一沓,他大概猜测到那是退稿,同情地看着我,尴尬地笑笑,好像责备自己不该把坏消息带给我。我觉得这个邮差了不起,他不看大家都看的路,却依然走得稳稳当当的,从无闪失,说明眼前的那条路,他已熟稔于心。走上它时,只需轻轻一瞥,就能畅通无阻。能够在大路上用目光“别开蹊径”,去瞭望别人不曾看到的“旁逸斜出”的美景,真乃神人啊!
⑨有了网络,像田师傅这样的山村邮差,会渐渐失业了。我们的信件,在几秒钟内,不需辗转,就可以走遍世界。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随时准备出发。虽然是方便到家了,可有的时候,我还是怀念去邮局寄稿的日子。因为在返回的路上,你若买了点心,就可以边走边品尝;买了书,走累了,完全可以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先睹为快;而若买了花,又逢了雨,那束花,无疑就有了露珠。
——选自《迟子建散文》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试简要概括网络邮件的特点。(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山村邮差性格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 试分析文章第6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4: 结合全文,试探究文题“看不见的邮差”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

小题1:答案要点:经济(免费)、快速、无形(看不见)、便捷 (每点1分)
小题2:答案要点:采用了对比手法、细节描写。(2分)他能体谅作者收信的心情:收到用稿通知时就为我高兴;收到退稿时同情地看着我,感到遗憾和自责。(2分)写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2分)
小题3:答案要点:(1)内容上:写出了上网前到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1分)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看不见)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1分)
(2)结构上:由这里的寄稿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山村邮差送回信作铺垫),(1分)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1分)
小题4:答案要点:(1)指无影无形的网络 ;(2)指记忆中的像田师傅一样的热心善良的一类人。(3)指正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6分,每点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个题直接从文中难找,但从我们的生活经历,网络认识上可以答一些,并可以在文中对应。经济(免费)、快速、无形(看不见)、便捷这些特点我们都熟悉。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人物性格刻画,答案构成一为内容情节上的描写,自然是他的对我的态度与关爱这些心理描写,二是手法上的,核心考虑,第一考虑对比。答案要点:采用了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他能体谅作者收信的心情:收到用稿通知时就为我高兴;收到退稿时同情地看着我,感到遗憾和自责。写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
小题3:
试题分析:指向性明确,第六段,全文作用,答案还是内容加上形式(结构),懂这一点,问题迎刃而解。(1)内容上:写出了上网前到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看不见)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
(2)结构上:由这里的寄稿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山村邮差送回信作铺垫),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探究题,回答是不可偏废,有回忆,又感伤,也有对时代发展的无可奈何,邮差是时代的缩影,是人性善良的体现,答案中不可缺少。因为全文没有表达出对网络的充分肯定,答对时代的赞许就有问题了。切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看不见的邮差迟子建①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上好“事前监管”一课
湖南郴州最大的经适房小区——惠泽园接连出现质量问题,甚至部分住户的楼板也不得不换掉重装,而这个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惠民工程,却顺利通过了验收。当被问及验收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些质量问题时,相关人员的回答竟然是“没有抽查到”。
无独有偶,在杭州市萧山区,一电梯维修工在维修一部电梯时发生意外死亡,事故调查发现这部电梯居然是用报废电梯的部件违法拼装的,萧山区还有一个报废电梯回收、翻新、贩卖的利益链。令人纳闷的是,报废的电梯竟然连续4年获得杭州有关检测单位的合格报告。看来,健全完备的制度是必要的,但对制度的监管更是必需。
在诸多领域,如果监管总是以各种方式缺席,再完善的制度也是乏力的,事后再迅速的救护行动也难以挽回损失,再严厉的惩处整改也已于事无补,而事故和问题总是会用事实作出残酷的回答。背后的原因着实让人深思。
如果监管部门成为监管对象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其监管机能就完全丧失,最终只会沦为为其“站岗放哨”的角色。如果监管总是处于劳苦奔波的状态,费时费力难出成绩,即使查出隐患也只是应分之责,倒不如“把猪养肥了再***”,得名又得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汲取事故教训时,往往以为“九龙治水”是监管缺席的原因,认为大家都管就是大家都不管,进而便要新设机构部门来把各职能统起来。这正是在公共管理中“帕金森定律”的一个体现,即行政组织成立以后,为了减责和加权,就会有无限膨胀和扩张的趋势。这种公共管理思维的一个盲区在于,各职能部门分工以履职尽责、部门协作以相互补台,乃是公共管理部门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不对职能部门执行不力、协作乏力问责,而去新设机构来管,最后必是叠床架屋,导致机构臃肿。
《札记•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个事前的“豫”与“定”,既是一种思想谋虑,也是一种执行状态。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承担公共事务、安全等责任的有关单位,事前监管更是职责,目的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尽早地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和 问题,以便制定预案和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公共管理的“边际收益”最大化。
当今社会,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国家立法尚不够完善,如果上不好事前监管这一课,则不仅治理难见效果,衍生的问题更会不少。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请简析“事前监管”缺席的原因有哪些?(8分)
小题3:结合文本,简析“事前监管”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性格暴躁,但粗中有细。请简述一个能表现他粗中有细的故事。(4分)
(2)下列《茶馆》中的经典台词分别出自什么人之口?反映了说话人什么样的个性特点?(6分)
①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②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③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的工程座右铭可以概括为“非大规模不为”。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大坝和最广阔的高速铁路网络。现在,它正在建设地球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其中第一条线路在2013年投入使用。
南水北调工程将水从季风多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到缺水的、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城市。于今年投入使用的东线,将长江水引到沿海省份。这条1467公里长的运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初步能够每年输送880万兆升的水,足以灌满2.8万艘巨型油轮。未来,它将最终扩容至每年输送1480万兆升。
运河东线主要是建立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一些线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运河内的水大多为非流动状态,这就可以托起装满运往北方的粮食的驳船。当新的东线投入运行,它将采用34个抽水站调水,功率达到366兆瓦。水泵将在中段将水流推向逐渐上升的地形,然后到达黄河运河隧道,之后水流会随重力完成其余的路程。
据中国水利部介绍,东线的总成本预计将达到85亿美元,其中包括25亿美元的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是必要的,因为运河会穿过一些工业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而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线可能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南方水资源的短缺、对长江流域的损害,以及北方的高水价(由于该项目的巨大开支)。然而,水利部还未以任何形式发布相关的成本效益分析,而工程下一阶段的实施正在推进。
该工程将水调往北京和天津的中线可能将在2014年完成。据水利部介绍,这条运河将再耗资370亿美元,用于扩建水库并安置34.5万居民。西部的第三条即最后一条线路将从西藏高原调水,但据报道,中国政府已经推迟了这条存在技术挑战和诸多争议的线路。
(选自《科技纵览》2013年第1期)
小题1:南水北调工程巨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5分)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怎样才能发挥持久性的作用。(5分)
小题3:最近,有专家学者积极主张并正在准备将京杭大运河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挡。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小题1:怎样理解“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2: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小题3:现实与梦的交织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指出其具体表现。它们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0年6月12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C.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C.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 联系起来。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