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则小说,完成后面问题。招 牌  〖英〗哈里特·思勒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则小说,完成后面问题。
招 牌  〖英〗哈里特·思勒
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很美满,他甚至有足够的钱供他的儿子约翰上大学。
约翰也象他父亲一样喜欢花。虽然他想上大学,但他的理想是毕业后帮助父亲经营这个花店。
花店位於十字路口。尽管花店没有挂招牌,但由于帕帕·敦特多年的苦心经营,城里的人们谁都知道这儿出售的鲜花是全城最美的。
花店第一次开业时,挂着一块很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
第一个来到花店的顾客对帕帕·敦特说:“我很喜欢你的花店,可不喜欢你的招牌。美丽鲜艳的花,难道你就不可以卖别的种类的花吗?你为什么不把‘美丽鲜艳’删掉呢?”
帕帕·敦特欣然同意,认为这样很好,于是把招牌改为:本店出售花。
第二天,又一个顾客来到花店,他认为这个新开业的花店很使他称心如意,但他也不喜欢花店的招牌。他说:“假如你不在这儿卖花,又在哪里卖呢?帕帕敦特,你应该把招牌上的‘本店’两字去掉,这样多简单明了。”
于是,帕帕·敦特又把招牌改为:卖花
第三天,帕帕·敦特的叔叔来到花店。“你这个花店很漂亮。”他说,“可是招牌太罗嗦了。‘卖花’,花当然是卖的,但是这样写,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你为什么不把‘卖’字去掉呢?”
这样,花店的招牌上只剩下一个字:花。
又过了一天,本城的一个官员也来光临帕帕·敦特的花店。
“我们来到这儿,感到很荣幸。”官员说:“你的花店看起来很整洁,宽敞明亮。你是一个很善于经营花店的人,你的花店位置适中,橱窗布置得幽雅大方;不过,我对于你的招牌有些想法,‘花’,你的橱窗里摆满了美丽的花,那么你的招牌就是摆设了。人们看见这花,就会知道你出售花所以最好是让你的花自己去说明吧。”
帕帕·敦特听从了官员的忠告,索性摘去了招牌。路过花店的人们一看到橱窗里摆放着的鲜花,总是不由自主地停下来。最后,帕帕·敦特的鲜花远近闻名,盛誉不衰,没有人再去别的地方买花了。
这样,许多年过去了。
现在,帕帕·敦特要和儿子一起经营花店,他高兴极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渐渐变得苍老,对经营花店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送走了那些看望约翰的人们,帕帕·敦特问儿子:“约翰,现在,你要为花店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哦,爸爸,我们首先要挂个招牌。在商业化的今天,它尤其是必不可少的。”儿子回答。
“挂个招牌,孩子?”
“对。”
“那么,招牌上写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就写‘本店出售美丽鲜艳的花’吧……”
小题1: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4分)
小题2:小说结尾有何特点,再次提到起初招牌上的话有何用意?(7分)
答案

小题1:(1)文章的标题是“招牌”,而最终我们发现这个所谓的“招牌”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而花店之所以红火了这么久,最关键的“招牌”是敦特父子对花店的热爱与用心。文章将花店的招牌字数一改再改,将招牌表面无用的意思通过他人的劝解一减再减,恰是要让读者明白:表面文章永远是肤浅与形式,关键是要付出真心与实际行动。(4分)
小题2:答案示例:①设置悬念;戛然而止,留有余味;讽刺(3分) ②结尾处小敦特提出了当年父亲最早想出的招牌,寓意就在于说明表面文章是最无用的,小敦特也将会在自己经营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这一点。暗示小敦特会继续老敦特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方法,将花店的好信誉保持下去。(3分)(言之成理即可)(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小说主题的理解,无非是抓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于本篇小说,还可通过小说的标题来解读。本小说的标题是“招牌”,可通过小说的情节来理解“招牌”的内涵,从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共有两小问。对小说结尾特点的把握,可先想一想小说的结尾通常会有哪些特点,然后对本小说的结尾对号入座。至于再次提到起初招牌上的话,一是要知道招牌上的内容,二是招牌上所写内容对人物形象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则小说,完成后面问题。招 牌  〖英〗哈里特·思勒帕帕·敦特一向非常喜欢花,他经营花店已经很多年了,花店坐落在一个十字路口旁。他工作非常勤奋,并且生活得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带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小题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3分)【    】  
A.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B.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C.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忙碌着。
D.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小题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一个人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是因为他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小题3: 第②自然段说:“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结合本文的阐释举一个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并分析此类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反笔舐犊    顾 城
她在车窗上用手指画了一下,就不禁笑了,果然有层薄尘。她一笔一笔画下去,敲着让他看。深秋的刮风天,两道车窗都关得严严的。
“票在上衣口袋里”“吃东西”“晚上冷”“中途别下车”“常喝水”——下边写满了,就踮起脚,使劲儿地写在上边:“第一次出门,请帮助!”她点着字,指着他,再向坐在他两边的人做手势,表情幅度很大,无声地说着,也不管那些瞄她一眼的人古怪的神情。终于列车即将启动,她焦急起来,在自己左胸前画方块,挤在边角写:“地址”,他明白这是第好多次地告诉他地址在他的左上口袋里。他点头,她还不依,要他拿出来给她看,他拿出展开,又让她清楚地看着他平整地放了回去。火车启动了,她的手臂举得高得惊人,写“回来”,“来”的最后一笔,一下拉长了。
他看着她快步走起来,在棕色的人群里,她花白的头发微微起伏。
站台一晃就过去了,他知道她会站在尽头,任凭黄昏到来。
几道灰墙过去,依旧灿烂的阳光就洒到了大片的田野上;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这是他小时候老唱的歌,因为家里的唱片老唱,妈妈也老唱。妈妈乌黑的头发闪亮,穿白色的连衣裙,把他托起又放下,她喜欢这支歌。后来“文革”了,不时地他还听她哼起。
他跟着妈妈过过很多种生活,火车、卡车、牛车,连手推独轮车都坐过,吱吱嘎嘎的独轮车是妈妈推的,堤坝、田埂都走过。有妈妈在,就没有苦。
现在歌儿“解放”了,却是再没有听妈妈唱过了。
这次出行很奇怪,他订了一张票就忘了,吃饭时敲门声“咚咚”响,问票到底要还是不要,莫不是嫌贵?一看时间,离开车也就两个小时了,赶紧放下碗,将手提箱倒空,装了衣服用具,提上就走;妈妈紧急中也抓了一大包东西,也走。他上电车,她也上电车,他上地铁,她也上地铁,到他上火车,就不让她上了。
在地铁上有半小时的时间,她算准了一般,把他的箱子在车厢里当众打开,将自己大包中的东西一样样地往里放,同时说明着,提醒着,警告着:这件衣服早上穿,这件晚上穿,这件睡觉穿;风大穿这件,下雨穿这件。地址就是那时放进他的上衣口袋的,特意不和车票放一个口袋,为的是拿车票时不会被顺带出来。她把手绢放进他衣摆口袋时,发觉这两个口袋是空的,于是就往里装常用药,装一样解释一样,板蓝根做什么什么,黄连素做什么什么,直装到他的左右两个口袋吹气一样地鼓起来,一动就晃得像个章鱼。箱子里的药就更多了,她是情急之下把家里的一抽屉药全扣进了她的大布包的。
地铁车厢竟相当空,要是人挤人不知妈妈会怎么办。妈妈忙着说话,为了让妈妈的声音不太大,他就蹲在妈妈旁边。妈妈于是不时伸手理理他的头发,说头发是要梳的,就用她放在箱子内拉链里的木梳梳;洗头的时候,一定要将洗发膏冲净,洗发膏放在箱子的左下角了,和肥皂、手纸一起;肥皂不要老用,手纸家里剩的两卷全带上了,要记住及时买……走得这么急,妈妈终于埋怨起他订票也不说一声来。他在家里是任性的,到了外边脸上就一热一热,车上的人上上下下,有的居然哈哈大笑起来,她也不怵,转头也对人家笑:“他是这样的嘛,还没自己出过门呢!”
妈妈年轻时不是这样的,因为不肯开口问路,以致错过了进入考场的时间;她后几天投考的3所大学都录取了她,那是因为她干脆前一天就找到考场,然后在边上的车站或是长椅上将那一夜硬度过去的。
大学她是拿奖学金上的,解放军解放了大学,就不承认奖学金了,要求生活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她开不了这个口,就干脆精神一振参军去了。
参军第一次长途行军,她将绑腿打得很紧,生怕走远路会散开。大步行进没多久,腿就被勒得疼了,她咬着牙一步步走,也不肯开口请求掉队松一下绑腿。后来脚也肿了,最后竟一声***昏死过去。卫生员想剪她的绑腿都下不了剪子。
后来她就得了许多病,到终于决定拿着全休假条请假时,领导不待她开口便向她报喜,说她已光荣获准参加“四清”工作队了。
到了陕西大山里她全心全力工作,却不料晕倒在井台上。她最后一刻的坚持让她没有倒到井里,而水桶掉进去了。
不知怎么到了儿女这里,她就全换了一个人。
现在妈妈已在几百里之外了,边上都是笑过他的人,他已小心地同他们说了话,好几个人都讲起了自己的母亲。
灯光刺眼,一晃而过,又是一个不停靠的车站,一切随即又沉进黑暗中不停歇的节奏里。风掠荒山,千里万里,枕巾上干净的气息安慰着他,那是妈妈后来又打开箱子放进去嘱咐他随时用的。
一线晨光,山在迷蒙中缓缓移动,这不是妈妈当年的山,她“四清”时去的山要往北许多……两个孩子,站在清晨沉寂的山石上。每个清晨和黄昏,都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地站着,看列车迤逦而行……车一震,他略略一动,还没有准备起,一道阳光让窗子闪亮,他就呆在那里——那些字,依旧笔笔清楚,最后写着:回来。
已是两千里风霜,他在想,它们是怎么走过来的,那么多的山,那么长的夜……湿润的山林中,字也晶亮晶亮的,伸手还不能擦掉……
又踏上站台的时候,已是另一个黄昏,他走过自己的车窗——一笔一笔,妈妈写的字,都是反向的。                
(节选自《顾城文选·卷三·与光同往》,有改动)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分析文中“他”对“妈妈”的感情变化。(4分)
小题2:文中“火车里‘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陡然响起”为什么会“让他冷不丁感到了一种锐利”?(5分)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小题4:本文题目“反笔舐犊”,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感悟探究其含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雪枕边上亦可画
牧徐徐
①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丰子恺随即回信,向恩师承诺——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②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1929年~1965年,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3、4集,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意外却降临了——十年“文革”来了。随后,刚当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因为在“文代会”上一番关于“大剪刀”剪出千篇一律的冬青树的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首。
③接下来,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朝已是60多岁的丰子恺蜂拥袭来,“造反派”不仅抄了他的家,还日日批斗他,他们把刚出锅的热浆糊浇到老人的背上,然后再贴上大字报,游街示威。
④老人自然是受不住这番折腾,痛得走不了路,于是,造反派们便又残忍地拿着皮鞭抽打他,从街头一直抽到街尾。
⑤但丰子恺很坚强,从没流下过一滴泪,后来,造反派又剪掉了他养了30多年的胡子,那些胡子是丰子恺为怀念自己已逝多年的老母而特意蓄起来的,人们都以为老人这下肯定承受不了,但没想到丰子恺却笑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⑥再后来,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女儿是在一个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找到丰子恺的,他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地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⑦之后,在丰一吟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她去了自己的住处——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牛棚茅草屋里,因为屋顶年久失修,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
⑧即便是在如此简陋的卧室里,老人也很难睡上一个踏实的觉——管教他的人,经常会半夜三更,突然吹响集合号。丰子恺年纪大,手脚又不灵活,自然每次起床都不能像其他人一般麻利,于是被推搡被斥骂成了常有的事情,后来,他干脆睡觉不脱衣服。
⑨虽然遭受到如此非人般的不公虐待,但丰子恺依然没有任何的抱怨,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那句承诺。“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他以苦为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画。
⑩但环境的恶劣最终还是击倒了老人。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回到家中的丰子恺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全身心地扑到绘画上去。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6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才拼命画。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儿女们只好作罢,晚上即便睡在一个需要蜷缩起双腿才能睡下的小床上,他也丝毫感觉不到不便。他的所有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中,《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画完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与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整整相隔了45年。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
“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的画很便宜,人人能买得起,且人人都能看得懂,无论你是贫民百姓、小商小贩,还是文盲,大老粗,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堪称中国一代漫画大师,而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这6集《护生画集》,一共450幅。
“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是因为李叔同想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
B.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因为在“文代会”上的一番发言,而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从此,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了。
C.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这表现了管教人的善良。
D.“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
E.丰子恺敬仰他的恩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文革中他尽管受尽折磨,却从不放弃,最终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小题2:请概括丰子恺的性格特征,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6分)
小题4: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最后两集《护生画集》,他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它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博客之父”方兴东(节选)
打开百度,输入“方兴东’’搜索,100多万条信息赫然呈现。罩在方兴东头上的光环颇多:清华大学博士、专栏作家、互联网评论家……而“中国博客之父”的称号,一度让他的名声如日中天。因为“全民皆博”的博客,最初的吆喝和鼓吹者,就是方兴东。
被逼结缘博客
结缘博客,方兴东说他是被逼的。一切起因于2002年.方兴东向互联网巨头——微软的一次叶板。当时,他在新浪、搜狐上发了一篇《向微软投降》的反讽性文章,但在微软的强势公关下,不到l小时,这篇文章在几大门户网站上迅速消失。资本的强大力量,惹怒了方兴东:“当时,我想一定要做一个网站,为了自己的自由。”博客,就这样被朋友带进他的生活。对互联网敏锐的触觉,使方兴东意识到博客这种新鲜事物的巨大市场潜力:这种能让每个网民都参与的平台,将会是互联网的未来。
于是,2002年夏天,方兴东开启了“博客中国”网站。他开始把博客概念引入中国,方兴东从身边的朋友们“下手’’,不遗余力地鼓吹博客。而木子美的《遗情书》让“博客中国”一夜之阐红遍中国。此时精明的风险投资商开始瞄上了方兴东和他的“博客中国”。在得到2000万美金风险投资后,“博客中国”改名为“博客网”,走上了全面商业化的道路。一脸书生气的方兴东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似乎已经信心百倍地做好了从书生向CEO转型的心理准备。并且不只吆喝着博客,还吆喝着上市,吆喝着赶超新浪。
吸引千万美元的书生
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农民家庭的方兴东,从小生活贫困,一家人主要靠母亲踩缝纫机养活。为了离他喜欢的陕西作家路遥更近一些,他义无反顾地报读西安交通大学。方兴东进入大学后,广泛涉猎文学、哲学、经济学。尤其热衷于写诗,他的作品不时地在《诗刊》、《星星》上出现。那个时候,他喜欢别人称他“诗人”,并标榜自己是“文学青年”。
1996年,方兴东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有位同学约他写有美IT行业评论文章,方兴东自此从文学青年转型为IT评论家。在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里,他狠狠她“啃”了一遍当时的《计算机世界》、 《中国计算机报》等专业报刊,还写下了10万字笔记。靠着这份勤奋和博闻强记,方兴东强行进入了一个热闹的新领域。
由于不断在各大媒体发表文章、开辟专栏,“方兴东”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他的文章笔锋犀利,观点独特尖锐,一星期上万字的写稿量,使互联网评论世界唯其马首是赡,并称其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评论家。方兴东许多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厚的文人气质和学者性格。
只是,当遇到了博客里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时,方兴东这个内心并不安分的文人,开始穿上西服,打好领带,跃跃欲试,向CEO这个商人身份转型。
不再发表偏激言论
方兴东说做一个CEO的感觉,还没有写一篇好文章带给他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大,而在“董事长”与“博士”这两个头衔中,他更愿意别人用后者称呼他。此时方兴东,作为CEO,不得不忙于应对“博客网”因为盲目扩大规模所造成的管理混乱等问题;而在互联网上,也充斥着一片对“博客网”质疑和否定的声音。
面对围歼,最初踌躇满志,吆喝着“博客网”2 006年盈利上市,并计划用3年时间起超新浪的方兴东语气明显柔和了许多:  “博客网的上市,我们现在也不会这么着急。2006年的盈利目标,我们还要努力”。没有大型网站运营经验的方兴东,坦言自己不懂管理,已经把“博客网”放手交给自己的团队。他在互联网的路上,一边前行着,一边放弃着,而放弃是为了在前行中更好地调整和进步。游走在学者和商人之间,如何准确找到定位还是依靠他自己。这个勤奋的互联网青年,有自己衡量成功的标准。曾经高调张扬的互联网评论家,现在已经明显地变得低调起来。方兴东说,做CEO的一大收获是,不会再轻易地发表偏激的评论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以“方兴东”的搜索信息量开头,是为了说明方兴东的知名度。在主人公众多的身份角色中,作者从“博客之父”这一角色切入,侧重叙写了方兴东创建、经营博客网的经历。
B.“吸引千万美元的书生”一节,作者重点写了作为“诗人”和作为“互联网评论家”的方兴东,意在表现主人公多方面的才能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回应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颇多光环”。
C.方兴东说,做一个CEO的感觉,还没有写出一篇好文章带给他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大:而在“董事长”与“博士”这两个头衔中,他更愿意别人用后者称呼他。这说明方兴东在从书生到商人的转型过程中他很失意、很后悔。
D.本文作者对方兴东的勤奋赞誉有加,但他的许多做法却颇不以为然,如“一脸书生气的方兴东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并且不只是吆喝着博客,还吆喝着上市,吆喝着赶超新浪。”皆语带嘲讽。
E.方兴东由一个高调的互联网评论家,转变为一个低调的大型网站的CEO,不轻易发表偏激评论了,并不是因为缺乏当初的激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经营者,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问题,需要更加谨慎稳重。
小题2:从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方兴东昀“书生意气”,他的书生意气表现在文中的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方兴东自称十年来保持“农民品质+诗人理想+学生心态”,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析这句话的内涵。(6分)
小题4:方兴东“在互联网络的路上,一边前行着,一边放弃着,而放弃是为了前行中更好地调整和连步。”结合文本分析方兴东是如何前行,又是如何放弃的?他的这些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