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转型从归零开始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人生的一些经历。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转型从零开始。一位老者问我:“你的奖牌和...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转型从归零开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人生的一些经历。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转型从零开始。
一位老者问我:“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讲:“我父母,拿出了一间屋子,把我所有得过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这个屋子里头。”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了过去。”
从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在想这句话。因为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是很困难的。快要退役的时候,就在考虑:以后怎么办呢?是当教练呢?还是走向社会?如果不当教练,我会做什么?我决定要去读书,要完善自己,选择了去读清华大学。
刚进清华,可以说还是很自卑的。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很坦率地跟老师讲:“我没有办法上来就跟大课,尤其英语的课程。”老师问我:“你的英文什么水平?”我说:“是零。”他说:“那你,二十六个字母先试试吧!”我能想起来的字母,大小写一块混着写——也没写全二十六个字母。这就是我清华的第一堂课。
一切从头开始!清华读了一段时间,我被中国奥委会推荐到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去开会,我极其地受刺激!因为所有的委员,都可以讲英文、法文,唯独我一个带着翻译去。别人想跟你交流的时候,也觉得很困难。这个极大地刺激了我: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英语先拿下!
98年,国际奥委会要在葡萄牙开一次会,当时中国奥委会建议说,一定要在上面发言,帮助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稿子,也就一页纸。这一页纸当时对我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根本不认识。怎么办呢?当时我在英国,请了一个私人老师。我请这个老师把它录下来——他讲话,然后录下来。把这个内容,用字典全部翻译出来、标上音标;然后我就跟着录音,一遍遍地学。就这一篇纸的讲话,也不超过五分钟,大家猜猜我学了多长时间?多少?三天啊?你太高估我了!一个月?谁说的?没错!我真的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到里斯本开会,正好是老萨(萨马兰奇)主持会议,他以为会是翻译上,结果我就用英文讲。我一开口,老萨(萨马兰奇)就笑了,一直笑到我把这篇讲话讲完。最后呢,他说:“邓,才学了三个月的英文,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一个发言,我们大家应该给她祝贺鼓掌!”
好多人问我:“转型你害怕吗?”我说:“有什么好怕的呢?你一生下来,你就不会,你不是通过一点点地学习吗?”所以说: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在这样过程中,虽然很艰辛,也很困难,但是,好像还有一点点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笨。笨也是笨,刚才同学讲三天一篇五分钟的讲稿。没错,你们能三天,我就得用一个月。我想以勤补拙、笨鸟先飞。这个事儿,大家是公平的,对吧?
在清华拿完学士学位,英文是我的专业。随后又到了诺丁汉大学,攻读了一个硕士学位。信心来了,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到剑桥,去读一个博士学位。但刚有这个想法以后,我周边的所有人: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老师,包括老萨(萨马兰奇),统统说别去读。为什么?他们觉得太难了,说:“你名气这么大,万一读不成,这多难看啊!”这都是在为我考虑。但是我觉得:这辈子机会来了,干吗要等下辈子?所以,我仍然坚持去读剑桥。
我就读的这个系是Land economy,翻译过来叫土地与经济系。最后,我博士论文定位在了什么呢——《奥林匹克品牌的商业价值研究》。
在我没进入互联网这个行当之前,我拜访了多位这个行业的专家、学者、老师,还有我们业界的大牛。包括李开复、张朝阳、马云、曹国伟,可以说没有一个我没有拜访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确确实实给了非常多的建议和意见,也泼了非常多的冷水。因为我们毕竟还很年轻。
我想,我今天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最重要的,是定战略方向。
其次,找到跟你同甘共苦,能够创业奋斗的一批精英,然后带领大家勇往直前。我想,在人生的道路当中,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就是要不断地归零。
(根据邓亚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的演讲整理)
邓亚萍,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88年进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在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2008年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小题1:本文所说“归零”是什么意思?邓亚萍有哪些“归零”经历?(4分)
答: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的话,能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小题3:本次演讲社会反响很好。你觉得演讲人是如何成功地调动听众兴趣的?(6分)
答:                                                              
                                                             
答案

小题1:“归零”是把以往的成就、荣誉收起来,从新的起点出发。(1分)邓亚萍的“归零”经历主要有:①退役后没有选择当教练而选择了去清华大学读英文专业,而且她的英语基础为零;②到剑桥大学读博士,选择读土地与经济学,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③进入互联网行业,她没有一点经验,再次从零开始。(一点1分)
小题2:(1)所引用的话都是口语,自然、生活化,易于使听众产生亲近感。(2分);(2)增强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客观性(2分);(3)内容切合演讲需要,更深刻揭示了邓亚萍成功转型的原因,凸显人物性格,深化演讲的主题(3分)。本题最多得5分。
小题3:(1)演讲的主题鲜明,用不畏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信心感染听众,用成功事例激励听众。(2)内容层次分明,人生的几个阶段介绍得脉络清晰,利于听众集中注意力;(3)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出发,用大量翔实的事例来调动听众的兴趣;(4)直接引用与他人对话,其中不乏名人,更能引起关注;(5)增加与听众语言上的互动环节(如“大家猜猜我学了多长时间”),增强了听众的参与感。(6)放低姿态,态度谦逊。从称呼到演讲中的语气,都体现了平等交流的态度,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意思对即可给分,答对1点得2分,本题最多得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通过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如文章第二段,“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了过去。”由这句话可知,“归零”是把以往的成就、荣誉收起来,从新的起点出发。对邓亚萍的归零记录,要从全文内容筛选概括,可以从邓亚萍退役后的选择、国外学习的选择、选择互联网这一陌生的行业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概括他的归零经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文体特点等方面来分析引用别人话的作用。在内容上,引用别人的话,深刻揭示了邓亚萍成功转型的原因,深化了主题;在结构上,使情节更完整;在文体特点方面,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给人亲切感,真实感。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以从文章中抓住某一特色进行分析。如可以从演讲的主题鲜明的特点角度、从演讲的结构层次方面、从引用名人的语言角度、在语言运用上的互动,给人亲切感、从演讲的语气态度上等方面,结合着这些演讲的具体内容和技巧来分析作答。如在演讲语气态度上,以平等的对话交流给人亲切感,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以此类推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转型从归零开始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人生的一些经历。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转型从零开始。一位老者问我:“你的奖牌和】;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2011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小题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题目。
相     片
孙   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了她们的心意。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给她的丈夫写信。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
这是她的照片,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出于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1947年2月
小题1:孙犁是“写对话的巧匠”,请简析本文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6分)
                                                                          
                                                                          
小题2:远房嫂子的性格特点有哪些?(4分)
                                                                          
                                                                          
小题3:末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本文以“相片”为题,请探究其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要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①无论是小说中的林黛玉,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车夫老王和哲学家金岳霖,都是因为是独有的“这一个”才让人们牢记的,这就是个性。所谓人物的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征。
②那么,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③要学会感受,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是写好人物的基础。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坚守制靴和做人品质而最后被饿死的靴匠,杨绛《老王》中身处困境却同情关心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三轮车夫,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中的这些底层人物能如此真实感人,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对生活中这类小人物的命运充满了同情、尊重和爱。缺少这样的眼光和胸怀,就无法认识人物,更无法写好人物。
④要写出人物生存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作者要熟悉生活。杨绛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老王来的,哪怕老王天天在她面前转悠;高尔斯华绥不熟悉生活是写不出格斯拉兄弟的,哪怕格斯拉兄弟整天坐在他面前。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是写出鲜明人物个性的必备条件。
⑤个性体现在人物的方方面面,人物的言行都是个性化的,是他人无可替代的。写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就要写出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言行。它体现一个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性格、文化教养等诸多方面的东西。人物的言行中往往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最能传神地表达出人物的个性,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描绘人物个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比如杨绛写老王送钱钟书去医院后,面对杨绛坚决给钱的举动,哑着嗓子悄悄地问:“你还有钱吗?”这一细节就非常传神地把一个善良人的复杂心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老王得收车资,他是靠这个来维持生活的,为雇主干活当然得拿报酬;另一方面,老王又不忍心收钱,因为老王知道对面的好人正在落难之中。“你还有钱吗”一句,就把一个好人对另一个好人的同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很多,但并非所有细节都有价值,要注意选材,保留能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的材料。《品质》、《老王》、《金岳霖先生》等文章都是这方面的样板,要仔细体味作者在细节选材上处理的妙处。
⑥还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孤立地描写人物肖像不是不可以,但不如抓住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把肖像描写与语言、动作描写结合起来,这样给人的感觉更立体更逼真;静态地描写人物心理固然好,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可能更能丰富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世界,刻画出人物的个性。
⑦当然,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还有其他一些艺术手法,通过阅读与写作实践,你自然会慢慢体会到。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6 分)
                                                                          
                                                                          
小题2: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特点? (6 分)
                                                                          
                                                                          
小题3:综观全文,如何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请概括说明。(6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问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选自《沙地》2009年第l期,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开头说“祖先是寂寞的”,第④段又说“祖先们不再寂寞”,如何理解?(4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小题4:请结合文章探究“活着的祖先”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论偏见
千百年来,“偏见”一词一直是带贬义的。在人们心目中,偏见就意味着错误,是思想认识的大敌,因此,人人都不应当有偏见。偏见是如此不受欢迎,以至于各个领域的思想家无不以扫除偏见为己任,以便达到无偏见的认识。在人们心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是应当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各种相关理论特别是哲学真理观的发展,传统的偏见观开始动摇,人们日益意识到偏见是普遍存在的。美国科学家萨顿经过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伟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摆脱偏见的束缚。”美国哲学家桑塔亚那则指出:人的见解是受利益驱动的,而利益上的差异必然要导致偏见的产生,因此,“理智是充满偏见的”。对传统偏见观抨击得最激烈的,当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伽达默尔看来,偏见不同于错误,“偏见”不应当是贬义词,然而,历史上人们总是对偏见口诛笔伐,使偏见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达默尔明确指出:现在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
现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对偏见根源的探讨。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理解是有条件的,人对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如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他所从属的民族心理结构等等,这些因素在理解活动中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偏见的产生是在所难免的。
伽达默尔认为,偏见是人的历史存在状态,是一切理解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偏见是人的视界,真正的理解过程是视界融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偏见与被解释者的内容相融合并产生意义的过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合理的偏见”,另一类是“盲目的偏见”。合理的偏见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历史传统造成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传统中,传统是无法超越的东西,而接受了传统也就意味着看问题有了自身的视角,意味着看问题的偏见性,因此合理的偏见是无法避免也不应该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见则是由于认识上的主观性错误,如盲目崇拜权威,轻率下结论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偏见是应当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许多思想家都十分强调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因为语言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而语言又带有民族性。语言中的一些成语本身就是浓缩的价值判断,例如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都体现了民族的价值取向,接受了这些东西,自己的思想也就有了偏见。
现代人的偏见观与真理观的演变是一致的。现代真理观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绝对真理观进行冲击的基础上的。以前人们总以为,有些理论,特别是有些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绝对正确即无条件正确的。在不少人心目中,数学就是这种绝对正确的理论,然而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在许多哲学家的冲击下一步步瓦解了。许多科学界人士,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无法达到绝对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理论也都是带有片面性或偏见性的。正如西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李克特指出的那样:“作为科学的参与者,科学家们在描述科学时会有偏见,其方式就如同其他人在描述他们参与其中的现象时通常会有偏见一样。”
总之,在偏见问题上,现代思想家要求人们树立新观念。实际上,这种偏见观也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社会的多元化必然要产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对权威的反抗,而对权威思想的反叛使人们对所谓绝对的全面性不再抱有幻想,这就必然导致将偏见普遍化、合法化的现代偏见观。
小题1:第五段谈到语言在偏见形成中的作用,请简要概括该作用。(6分)
                                                                            
小题2:结合全文意思,说说为什么“该是为偏见平反昭雪的时候了”?(6分)
                                                                            
小题3:伽达默尔将偏见分成“合理的偏见”与“盲目的偏见”两大类,对此你如何评价?(6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