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17分)关于精神李书磊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17分)
关于精神
李书磊
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鸪曾唤起一代代文人的多少愁怨。追究起来,中国古典文学对我产生过最深刻影响的精神不是别的,而是感伤。喜或者怒最多只及人心而已,感伤却能彻骨。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②当然,最使我倾心的还是那不知出处的《古诗十九首》。惟其不知出处,那些文字才更显得神秘而有意味。“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教科书里说《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人生的自觉”,我觉得这断语下得贴切。好像是过去的人们一直都没心没肺却也兴致勃勃地存在着,去打仗,去婚嫁,去种去收,去生去死,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
③后世的感伤文人我最喜欢的有两位,一是李后主,一是秦少游。他们把《古诗十九首》那种无缘无由的感伤具体化也情景化了。李后主丢失了江山,秦少游丢失了爱人,这种人间最根本的丢失使今生今世变成了他们的伤心之地。从李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与秦词“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中,我们看出这种感伤既是他们对人世的控诉又是他们在人世的寄托。他们玩味甚至珍惜这种感伤就像珍惜与生俱来的病痛……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这种病态对于少年人却有无法抵抗的传染性。我那时候对感伤一派真是入迷得很。
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生命个体所秉承的趋向健康的自然机缘,我的这种感伤病在某一天霍然而愈。我对李后主和秦少游再也没有那样强烈的共鸣了。我喜爱起了苏东坡的达观。苏东坡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情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惠州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对生命的喜悦甚至表露出这样直接的口腹之快。他放弃了对生命的无限欲望,放弃了那种“非如何不可”的悲剧感,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伤害他。他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总能保持生机的充盈。他知道怎样在这大不如意的人世间保护自己。这种自我保护的心情被后人誉为“生活的艺术”。这种“艺术”同样在诸种坎坷中保护了我,使我平安度过了生于人世难免的一次次危机。
⑤然而,到了今天。我在这青春将逝的而立之年,夜半醒来我突然感到一种大惶恐。我要一直这样平庸而快乐地活下去,直到暮年。在这青春将逝的时候我突然对青春有了一种强烈的留恋,突然生出一种要抓住青春、抓住生活的强烈冲动,我不要感伤带我去唤醒那占有的欲望,不要达观但要保持那种顽强的力量。我发现我内心真正向往的乃是那种反抗人生缺憾的英雄情怀,那种对人类悲剧命运了悟之后的承担。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也是一种感伤吗?这是英雄的感伤,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我从中受到了莫大的感动,我想我要记下并且记住这壮年的感动。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句中“有毒”和“甜蜜”该怎么理解,请结合文章①--③段内容回答。(4分)
有毒:                                                                    
甜蜜: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请分别指出下面两个短语在文中的意思。(各限12字以内)(4分)
第②段中“人生的自觉”的意思是:
 
 
 
 
 
 
 
 
 
 
 
 
第⑤段中“人生的缺憾”指的是:
 
 
 
 
 
 
 
 
 
 
 
 
小题3:试说说“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一句的意思以及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4:文章题为“关于精神”,叙说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我”精神成长的影响。请简要概括古典文学对作者的成长所产生的启迪。(6分)
答案

小题1:有毒: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坦然面对,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缺乏力量,面对社会人生显得更加孱弱与病态 (2分)                           
甜蜜:让人发觉人生的真实处境,增添了感情的色彩,领悟了感伤魅力,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2分)
小题2:对人生或自我生命的觉悟(发现人的真实处境或对人的真实处境的觉悟) (2分)   
人生的短暂及难免的挫折(失意、苦痛、困厄) (2分)
小题3:这个句子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是:阅读《古诗十九首》后,深深为那种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苦楚所感染,不能自已。(作用1分,意思2分
小题4:㈠起初,《诗经》《红楼梦》《古诗十九首》及李煜、秦少游诗歌中的感伤内容让我对人生或自我生命有了感受,开始思考人生的缺憾(真实的处境)(2分)
㈡而后,苏东坡的豪放与达观让我感悟并学会了自我保护的“生活的艺术” (2分)
㈢今天(现在),曹操似的英雄感伤启示我要勇敢面对人生的缺憾,以顽强的力量反抗人生的坎坷乃至悲剧 (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前三段内容中找出与“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或者直接引用即可,如文章第二段“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不禁悲从中来。从此这感伤情绪就一发而不可收。”文章第三段,“感伤的文人对人世必有的丢失总是耿耿于怀,对人生必有的缺憾不能报之以坦然;然而他们不安于生命的定数又无可奈何,他们对世界有太强的欲望却只有太弱的力量,他们既不能战胜世界也不能战胜自己。这正可以说是一种孱弱和病态,”可从这些语句中概括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正如题干要求的,要结合上下句来体会,如文章第二段,“至此才猛地恍然大悟,发现了人的真实处境”,这种对人生真实的处境的恍然大悟的发觉便是对“人生的自觉”的解释。“人生的缺憾”可从第六段中,找出与缺憾相关的语句加以概括,如“这是苍凉。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这是竭尽人力之后的屈服.这种屈服中包含着人类不可折辱的尊严”可对此句加以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重在分析“一发不可收拾”的意思,由第二段内容 “这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不断地袭上心头,使那无所依凭的凄凉与空虚挥之不去” 来看,是人生苦短、天地苍茫的痛楚感染了作者。这句在内容上是对有毒的甜蜜这句话的陈述,又引出了下文对于感伤的描述,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可先对文章内容进行分层,然后概括出大意,根据段意来答出古典文学对作者的成长所产生的启迪。可以从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 感伤作品和作家对作者人生的影响,从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苏东坡的达观对我的影响,从现在曹操似的英雄感伤对我人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组织答案。在这些相关的段落都有提示性的语句,可以加以概括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题(17分)关于精神李书磊①初夏季节,日里夜里总传来孤单而嘹亮的鹧鸪声。“惟有鹧鸪啼,独伤行客心。”鹧鸪在中国古诗中是感伤的象征,声声鹧】;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作者要实事求是:“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憾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小题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6分)
小题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范艾伦辐射带
闪电发生的时候,道道弧光如同从云端抽打地面的鞭子,可是这鞭子不仅抽击着地面,而且还抽打着地球的外层空间。
美国国家航天局的詹姆士·格林博士的研究就表明,雷暴中的无线电波有些散逸到了外太空,从而为在地球外层范艾伦辐射带运行的人造卫星清理出了一条安全地带。
地球上的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范·艾伦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1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辐射带分为两层,形状有点像砸开成两半的核桃壳。离地球较近的辐射带称为内辐射带,较远的称为外辐射带,也分别称为内、外范艾伦辐射带。辐射带从四面把地球包围了起来,而在两极处留下了空隙。
范艾伦辐射带是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的。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从南极区域延伸出来,进入太空,再回到北极区域。由于辐射带中的粒子都带有电荷,它们会受到磁力的作用,沿着磁力线盘旋前进,并且在行星磁场最聚集的两极之间不断反弹。这个辐射带内的高能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辐射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为13000公里。两层中的缝隙为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人造卫星可以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人称范艾伦带缝。但是有时,太阳风暴也会暂时把这条缝弥合起来,这时人造卫星的工作就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
自从发现了范艾伦辐射带之后,科学家们一直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在辐射带中间会出现一个安全地带?
过去主要的理论认为,由于辐射带中的湍流产生的来自太空的射电波,将这一区域清理出来.形成了范艾伦带缝。另一种理论则认为,由闪电产生的射电波才起到了清理安全地带的作用。格林的研究为后一种理论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格林认为,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会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使得这些射电波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之中。在那里,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改变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不再反弹回外层空间。可以说,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形成一个范艾伦带缝。
这个研究对航天飞行很重要,目前太空中飞行的人造卫星超过600颗,每个都价值不菲。如果没有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人们还真的很难决定把这些宝贝疙瘩放在什么地方。
(选自2005年第5期《科学之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范艾伦辐射带”这一概念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艾伦辐射带是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美国一位科学家根据宇宙探测器“探险者”l号、3号和4号的观测而发现的。
B.范艾伦辐射带分为内外两层,内层距地面约7000公里,外层距地面约13000公里。
C.地球磁场俘获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组成了范艾伦辐射带,这些带电粒子对载人空间飞行器和卫星、仪器都有一定的危害。
D.范艾伦辐射带内外两层中的缝隙地带是辐射较少的安全地带,一般情况下,人造卫星可在此区域内安全运行。
小题2:下列不属于格林研究的理论的一项是(3分)(   )
A.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使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弯曲,这些射电波会沿着地球磁力线流向地球两极的上空。
B.在地球两极的上空,射电波与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带走一小部分能量,并使这些带电粒子的方向发生改变,使它们逐渐回落到地面。
C.闪电产生的射电波就像地球外围的电扫帚一样,把高能粒子一扫而光,从而清理出一条安全地带。
D.目前在太空飞行的人造卫星有600多颗,它们都能在闪电清理出来的安全地带安全飞行。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球磁场中不可见的磁力线是形成范艾伦带缝的条件之一。
B.如果没有被地球磁场俘获到的带电气体的作用。那么闪电发出的射电波可能是笔直的。
C.没有对范艾伦带缝的发现,目前在太空中飞行的600颗人造卫星就不可能研制成功。
D.科学家对范艾伦带缝的研究,推动了人类航天飞行事业的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2分)
定 风 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里去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纸包好,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都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说,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他却对屠夫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爽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来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于案内,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逾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自己弄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且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定风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B.小镇屠夫每日杀一头猪到城里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里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C.这篇小说语言古雅,描景状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D.小镇屠夫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泊名利,是小镇人优秀品质的代表。
E.老者说将给屠夫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桌,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小题2: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 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何妙处?请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方面任选一个角度,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尼罗河谷的纸莎草
洪均寿
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埃及游历时,留下了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那么茁壮生长的纸莎草,则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孕育的宠儿。
纸莎草属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特点为茎三棱形且粗壮,实心;穗状花序顶生,下垂似缨络,极富观赏价值。纸莎草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埃及人民加以开发利用,他们用其丰富的纤维制成绳索、渔网、草船,也用其填塞船缝,甚至制衣、袜。我们在开罗的制纸作坊,目睹了制作草纸的全过程:首先将新鲜的纸莎草剥去绿色茎皮,取出髓心;然后把髓心切削成均匀的薄片,浸泡在清水中数分钟,再将薄片捞出,纵横交叉重叠排好,加压处理晒干,便可得到一张张光滑、柔软、平整的草纸。如果把20张这种潮湿的草纸拼接起来,便可做成3—6米长的纸卷。
从3000多年前新王国时代的阿布辛贝神庙、卢史索神庙,到2000多年前托勒密王朝的菲莱神庙等的宫殿圆柱顶部,都雕刻着纸莎草状的纹饰,有穗状花序的,有捆扎成束状的,不一而足,给圆柱平添自然之美,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奇葩,足见法老们对纸莎草喜爱有加。
在埃及的金字塔、帝王谷和王后谷等法老的花岗岩石棺中,也出土了许多纸草卷,上面书写着象形文字。建于开罗解放广场的埃及国家博物馆内,有专门陈列出土纸莎草的文字室,其中就收藏《死者之书》,但其文字颇令人费解。幸亏法国的历史、语言学家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解开了纸莎草纸上象形文字的密码。原来,《死者之书》是一部记录古埃及主要宗教仪式的典籍,还包括了赞美诗,埃及的历史、传奇和冒险故事,以及情歌和英雄史诗等大量文学作品。可见纸莎草纸是古埃及文明历史的载体和见证,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传说当年的埃及艳后和恺撒大帝经常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所乘的游船就是用纸莎草捆绑成束,编织在一起制成的。这种埃及先民发明的原始的船,每船可乘10余人,曾给古代埃及人民带来无穷的乐趣。
数千年的过度采集利用,致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00多年间,尼罗河沼泽地带几乎见不到纸莎草的踪迹,制作草纸的工艺也失传了。直到1984年,哈桑·拉吉布博士从苏丹把纸莎草重新移植到开罗的雅各布岛。该岛四面环水,与外界隔绝,纸莎草在这里茁壮生长。失传了1000多年的纸莎草纸制作工艺得以恢复,绘制草纸画的作坊也应运而生。由于纸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古埃及诸神的风采、阿拉伯风情的画作、书签文字和绘画等产品,均能保存数千年之久,这种纸深受人们的青睐,目前已成为埃及最大宗的出口产品。
(选自2008年第6期《大自然》)
小题1:下列对“纸莎草”概念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纸莎草是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孕育的宠儿。
B.纸莎草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C.纸莎草是茎粗壮且呈三棱形的穗状花序顶生、下垂似缨络的,古埃及人用来制成绳索、渔网、草船的一种草本植物。
D.纸莎草是一种极富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仅生长在尼罗河沼泽地带的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小题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纸莎草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埃及人开发利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结绳、制网、造船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B.《死者之书》是一部用纸莎草纸记录象形文字的书,它记录了古埃及主要宗教仪式,还包括传奇故事以及英雄史诗等大量文学作品,也记录了古埃及的文明。
C.古埃及的艳后和恺撒大帝经常在尼罗河上到处游玩,他们乘游的工具是用纸莎草编制的船,原始的草船也给帝王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
D.用纸莎草纸书画的作品,能保存数千年之久,因而纸莎草纸深受人们的青睐,也是目前埃及最大宗的出口产品。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纸莎草多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潮湿地带,盛产于埃及等地,用其制造的纸莎草纸闻名于考古学界,古埃及的文献都记录在这种纸上,并得以保存至今。
B.从古埃及帝王神庙宫殿圆柱顶部的雕刻,可以知道纸莎草与古埃及人的建筑、艺术、生活密切相关。
C.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1000多年间,纸莎草在尼罗河沼泽地带几乎绝迹了,制作草纸的工艺也失传了,其主要原因是那时的人没有环保意识,也不懂这门工艺的价值。
D.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开始利用纸莎草,从出土的许多写有象形文字的纸卷中,可以看出造纸术早于中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问答就此打住。
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椅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为它缝制了坐垫和靠背,后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黄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一道道冰凌,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那一辆自制的轮椅,寄托了二老多少心愿!
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福”字。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父亲年轻时在东北林区待了好些年,所以沿途的大地名听着都耳熟。马原总想把我弄到西藏去看看,我说:下了飞机就有火葬场吗?吓得他只好请我去了趟沈阳。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
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福”字?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他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
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尼采说“要爱命运”。爱命运才是至爱的境界。
(选自2008年《读者》11期,有删节)
小题1:作者说“坐轮椅竟已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文中详写了哪几辆轮椅?各代表了什么情感?(6分)
小题2:文章大段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其目的是什么?(6分)
小题3:文中提出了“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两个问题,请从文中找出两句话(或词组)来分别回答这两个问题。(4分)
小题4:本文的结构十分有特色,请从文章结构特征的角度作一些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