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读书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读书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
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编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一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他的生活就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为了“改进心智”的目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是矛盾的。
C.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所以读报纸不是读书。
D.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向学生推荐,父母也不绝对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E.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会留下美好的滋味。
小题2:关于读书的目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B.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
C.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知识,他便会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
D.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小题3:关于读书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说,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4分)
小题4:请你对“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的结论,结合本文内容和自身读书经历加以阐释。(4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C
小题3:(1)读书的整个目的;(2)读书的艺术;(3)思想有力量;(4)谈吐有风味。
小题4:(1)就“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回答,可以答出1点给1分;
(2)就“目的、兴趣、思想、经验等”回答,可以答出1点给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A“他的生活就在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缺少前提条件。B“读书的乐趣与读书为了“改进心智”的目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D“向学生推荐”表述与原文大意不符,原文是“强迫学生去读”。所以选CE。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在行为举止中把这种知识表现出来”表述与原文不符,在原文中没有依据。所以选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章中找到黄山谷的这句话“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所在的第三段、第四段,作者在这两段中,从读书的目的、艺术、思想、谈吐等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了阐述,所以答题时,可根据这几个方面来概括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可以先根据作者在文章中的关于读书的目的、兴趣、思想、经验等观点态度加以阐述,然后再结合着自己对读书的体会阐述“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的感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读书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当我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本土“留学”散记
朱铁志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的外国人,同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异族的角度,往往容易发现本民族习焉不察的东西。
大学4年中,我有3年半的时间与留学生住在一起,颇为有趣地体味到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日本人的做事认真与刻板,在世界上是有名的。与我同居一室的W君有件小事便颇能说明问题。
一天半夜,我被一阵“咔嚓、咔嚓”的按快门声吵醒,发现W君正举着相机对着纱窗上的一只蝉照个不停。
“三更半夜你干吗呢?”我不无愠恼地问。
他用食指挡住撅起的嘴唇,示意我别吵,然后小声说:“快起来看吧,蝉正脱壳呢!”我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好看的!”听了这话,他倒是放下了相机,一本正经地问:“你看过蝉脱壳?”“没有。”
他便不再理我,转身又盯着那只蝉,每隔上三五分钟,就“咔嚓”一张。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蝉脱完了壳,W君兴奋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本人记录下了蝉脱壳的全过程,我很可能是记录这一过程的第一个日本人!”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也有几分兴奋。我忽然觉得,这午夜的“儿戏”,虽然与我们学的哲学专业关系不大,倒可能与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呢。
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许多外国人讲究客套,惯于寒暄,而实际接触起来也不尽然。一次,有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窗说:“有空到我家来玩!”这或许只是咱们中国人告别时随口说的一句话,不想那位已经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马上转回身来,热情地回应道:“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中国学生显然缺乏准备,虚应了一句:“哪天再说吧。”
“哪天?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明天恐怕不行。”中国同学答。
“明天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同学已面有难色。
“那么后天吧?”“那就后天吧。”无奈的回答。
这是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小事。我们毕竟在“模模糊糊”、“模棱两可”中生活惯了,突如其来的“较真”不免让我们措手不及。我发现多数国外留学生是避免使用诸如“也许”、“大概”、“差不多”之类模糊词语的,这是否反映了一种直率、认真、诚实的处世态度呢?
“留学”中,还有两次接受耐人寻味的致谢,使我铭心刻骨。
一次是我在足球比赛中受伤,撕裂了大腿肌肉,疼痛难忍,夜不能寐。大约后半夜两点左右,我的房门被轻轻叩响,一位瘦削斯文的英国同学出现在门口,手中拿着一个精致的小木盒。他用还不熟练的汉语对我说:“很对不起,这么晚来打搅你。我刚从外面回来,听说你受了伤,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受。这里有一盒我从英国带来的专治肌肉撕裂的药,效果不错,请你试试吧。”
尽管他的发音不准,讲的也并不流利,可在我听来,却是世界上最美妙最动人的表达。我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谢谢!谢谢!”不想这位英国“绅士”在感动之上又给了我新的感动,他说:“其实,我应该谢谢你。”
“为什么?”我万分不解。
他似乎有些激动地说:“因为,你是第一个不问价钱接受我帮助的中国人。”
说完,便带着十足英国式的自豪与满足转身走了,留给我一个全新的“致谢观”和对人生、金钱和社会的深深思考。
另一次接受致谢则是使人尴尬和惭愧的。在宿舍楼门口,一位法国女同学紧随我之后进入大楼,我马上拉住门,待她进来后才放手。没想到这样一个极平常的举动却引来那位女同学十分夸张的致谢。
“这还用谢吗?”我笑着问。
“当然!当然!”她强调着。
“就为拉了一下门?”我觉得她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也是也不是。”她模糊了一下。
“谁都会这么做。”我说。
“你说得不对!在商店,在食堂,在许多公共场合,我看到许多人不这样做,他们一脚把门踢开,或使劲把门推开,然后像小偷一样闪身进去,不管后面跟上的是老人,还是孩子。可你不是这样,所以我当然应该谢谢。”
我受到了真诚的感谢,却丝毫也高兴不起来。
小题1:请说说文章题目“本土‘留学’散记”的两个好处。(4分)
小题2:请用三句话来概括文章中留学生的四件事。(5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高兴不起来”的原因。(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绿皮书:雾霾天气会给经济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1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记者贾玥)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发布会今日举行。绿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增多的成因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人为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气候因素影响相结合的结果。雾霾天气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亟需引起各方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2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例如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呈增加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中东部大部地区年雾霾日数为25-100天,局部地区超过100天;此外,大城市比小城镇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还呈现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多、范围广、影响大、污染重等特点。
3绿皮书指出,我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光化学产物、局地烹饪、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都将使雾霾情况频繁产生。以北京为例, PM2.5气体的产生大约有30-40%来自原始排放,20-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区域输送。京津冀近周边的沙尘层引发污染,输送至本地,与本地的污染大陆性气溶胶混合,加重了污染。除了人为因素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具体包括静稳天气加上高湿、混合层薄、降水日数减少等。
4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空气质量的持续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断提高,这种气候现象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加剧区域大气层加热效应、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引起城市大气酸雨、 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在这些负面影响的背后则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成本
5从全球发展进程来看,一些地区和国家在一些历史发展阶段出现雾霾天气并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的情况并不少见,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关注并积极采取行动对空气污染进行防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报告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案例,包括英国伦敦、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地区、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介绍了这些城市和地区控制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的政策和措施及具体成效,以资借鉴。
6尽管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治理雾霾天气的成功经验,但是中国应对空气污染问题,更多的需要从本国的现实情况和条件出发,基于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具体成因作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安排。绿皮书指出,应对空气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区域协调、部门联动,长期重治、短期重防。具体措施应该包括建立和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治理和控制大气污染机制,减少大气中有害凝结核的数量;完善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空气污染和雾霾天气预测预警系统;防治雾霾和空气污染要加强法治,但是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经济手段;增强城市治污能力;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其他气体排放,制定包括多种污染物减排的一揽子计划;逐步实现信息公开、形成全民参与的治理新局面。
7绿皮书认为,应该说,国家对于雾霾问题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绿皮书的写作过程中,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大量相关的措施和文件,包括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央财政整合有关专项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些地方也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议案,如北京市通过的《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等。然而,治理空气污染,减少雾霾天气并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界的长期持续关注和行动。
8本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本年度绿皮书的主题是“聚焦低碳城镇化”,是我国在城乡一体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在低碳实践领域的发展与应用。
(2013年11月04日人民网)
小题1:第3段,“以北京为例,PM2.5气体的产生大约有30-40%来自原始排放,20-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区域输送”,主要证明的是什么?(4分)
小题2:“在这些负面影响的背后则隐藏着巨大的经济成本”,这句话如何理解?(5分)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治理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后面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七十三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整个过程持续了仅二十一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灾难新闻摄影的历史使命是用相机记录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人类前进中艰难的足迹。
B.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C.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D.获得1994年度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身亡的。
E.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师见死不救应不应该受到谴责还值得深入探讨。
小题2:下面选项不属于“造成灾难新闻摄影缺乏人文关怀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灾难新闻摄影必须具有通过相机为历史记录下悲剧事件的历史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要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
C.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看到的是事件背后的轰动效应而忽略了受众的感受。
D.新闻记者在有些情况下会为了履行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而无法兼顾公民道德。
小题3:摄影记者在面对灾难场面时会面临哪些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概括。(4分)
小题4: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
宝贝
⑴贝蒂终于在一个街头咖啡店找到了唯一的空座位,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叹了口气。今天下午她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提前下班痛痛快快去购物。这不,转了一个下午,此时此刻,她只想喝一杯冰咖啡。
⑵“不必拘束,小姐,尽管坐。”贝蒂突然发现,她不是一个人坐在桌子旁,她忘记问一声,这个座位是否有人。她朝这位和她分享这张桌子的男子微微一笑,表示歉意。
⑶可惜的是她早就看中的那条裙子没有适合她穿的尺码,而与裙子相配的上衣也没买到,好在她搞到了裁剪的样子和漂亮的料子,准备自己缝制。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她买了一双时髦的便鞋,半高跟,软牛皮的。比她脚上穿的那双高跟凉鞋不知要高多少个档次呢。眼下,她正在桌子底下暗暗把这双有些挤脚的新鞋子脱掉,光脚享受一下石块路面的凉意。
⑷“冰咖啡……”服务生轻声说道,并将一大杯冰咖啡放在她对面的男子面前。“不,不,是给这位年轻女士的。”
⑸贝蒂尴尬地清了清嗓子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时她才发现,对面这位男子一直在笑嘻嘻地打量着她。“我只是想表示一点好客的意思。”“也许我只能给你泼冷水。”“没有关系的,对吗,我的宝贝?”“你说什么?”“我的意思是,大热天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他微笑着说。
⑹贝蒂故意不断地观察那些热得冒汗的过路人,以此回避他的献媚和放肆。时而她也会瞥上他一眼,这个男子穿着讲究,保养得体,眼神机灵,微笑时和他微翘的鼻子很相称。要不是他胆敢狂妄地称她“宝贝”,她决不会反感他的,难道是她听错了?
⑺“走吧,我的宝贝,我们走吧!看看我们还能干些什么。”
⑻简直太过分了。贝蒂站了起来,一记耳光扇到他的脸上,然而他忍耐着。“走,宝贝!我们快走,”他的声音变得严肃起来,“否则另一面还会挨上一记。”贝蒂还没来得及重新站起来,桌子对面露出一个狗的脑袋,友好地看着她。她感到惊讶的不是这条狗的大个头,而是它的嘴上还叼着被它咬坏的那双新鞋。
⑼她立即明白了,为什么其他桌都坐满了人,偏偏这张桌子还有空座位。
⑽“它个头虽大,但岁数还小。”他颇带歉意地解释,“这双鞋不会特别贵吧?”“你根本不知道它值多少钱。”“说不定我知道。”说完他把两张20欧元的钞票放在桌子上,带上他的狗走了,“鞋就留给我了。”
⑾到了家里,她的恼怒,主要是对自己的恼怒,慢慢消退下来。要是她没有给这个家伙一记耳光,说不定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友谊,甚至更多……但她怎么会知道他所说的“宝贝”正在桌子底下。
⑿又一天,贝蒂来到她买过鞋的鞋店。老天保佑,总算买到了最后一双同样款式和尺码的便鞋。回家后她打算马上把新鞋换上,免得再被另一条什么狗叼走。她打开盒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是那双她熟悉的、被咬破的便鞋以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快回去取你的鞋。”
⒀她立马收拾好盒子跑回去,在打烊前赶到了鞋店,看见“宝贝”蹲坐在地上,嘴里叼着一个装鞋盒的塑料袋。它的主人从里面走出来:“不好意思,那天我忘了做自我介绍,我刚从父亲手里接管这家鞋店。我可以请你吃晚饭吗?”“当然可以。”贝蒂用手挽住了他的手臂。
(《读者》2013年第20期)
小题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分)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5分)
小题3:“巧合”是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两处,然后说说它的好处。(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文后的题目。(15分)
骆家辉:我为华人血统骄傲
洪立
很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告诉骆家辉的父亲,他的儿子中有一个人将会成为著名人物。当时骆家辉的父亲说:“出名?开玩笑!他是一个美国的华人,怎么可能成为著名人物呢?”
可就是这句连骆家辉的父亲都一笑置之的预言,却成为了现实。1997年,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
一英里走了一百年
一百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的一个富人家庭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约1600米)。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这个故事,骆家辉曾多次说起:“就是这一英里,我们家花了一百年才走完。
这就是骆家辉的“美国梦”。
骆家辉1950年1月21日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一个华裔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二。
骆家辉的童年在美国第一个多种族混居社区——西雅图耶斯勒·特勒斯社区度过。骆家辉的父母与大多数其他华裔父母一样,希望他成为一位工程师或是商人,但是骆家辉有他自己的选择。
他在个人网页上写道,依靠“打零工、奖学金以及其他经济资助”,1972年获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
政坛新星曾萌生去意
1996年,骆家辉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四年后连任。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骆家辉被看作民主党新星,也是潜在的副总统人选。
民主党推选他对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2003年国情咨文作出回应。这在当时被视为民主党向华盛顿政治圈隆重推出骆家辉。
时任参议员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说:“美国的州长站在处理国家所面对挑战的前线。骆家辉州长是我们党最善于表达的人才之一。华盛顿州面对的挑战反映出美国所遇挑战:促进经济增长、防范恐怖主义、提供人们能负担的卫生保健和良好教育。骆家辉州长对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见解,这让他成为回复国情咨文的上佳人选。”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刚当选州长的骆家辉就引起了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注意。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及骆家辉说:“华盛顿州新当选州长骆家辉是依靠努力工作、家庭价值观和良好公民表现让美国变得更强大的亚裔移民之一。他代表了我们未来能取得的成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骆家辉在2003年突然宣布不再寻求第三个州长任期。他说:
“我的三个孩子年纪还小。考虑到要留给家庭和孩子更多时间,我不打算连任。”
对于这一决定,《西雅图邮报》专栏作家苏珊·佩因特认为,安全考虑可能是促使骆家辉离开政坛的重要原因。他及其家人频繁收到诽谤信和恐吓信。
荣任北京奥运火炬手
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曾多次访华,在推动华盛顿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方面不遗余力。
中国与华盛顿州的贸易在骆家辉州长任内大幅增长。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出口,1/7来自华盛顿州。
离任后,骆家辉加入美国著名非政府华人组织“百人会”,依旧致力于巩固中美友谊。
自2005年起至今,位于西雅图的美国知名律师事务所——戴维斯·莱特·特里梅因律师事务所成为骆家辉职业转换的新舞台,他在这里任顾问,主要负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业务,尤其是帮助美国公司(特别是华裔开办的公司)进入中国,并开展合作。
2008年,仅代表美国公司营销,骆家辉就五次来到中国。这年5月,与华盛顿州结成“姐妹省”的四川发生大地震后,骆家辉走访了灾情相当惨重的都江堰地区。不久之后,骆家辉又出现在奥运火炬四川传递的队伍中。谈起火炬传递,骆家辉曾对记者说,能够作为火炬手前往四川成都传递圣火,备感殊荣,
对于祖先来自中国,骆家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曾表示:“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自豪,我也以华裔为美国作出的贡献自豪。”
(摘编自《华人世界》、《钱江晚报》、《外滩画报》、《南方周末》)
小题1: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4分)
小题2:作为美籍华人的骆家辉在促进中美关系上付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分点回答。(5分)
小题3:体味骆家辉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爱国”的认识。(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