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也谈人品与画品杨悦浦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也谈人品与画品
杨悦浦
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
“人品”和“画品”,分开来说或合起来说,都很重要。“人品”是“做人”的结果,“画品”是“作画”的结果,一个画家既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又创作出好作品,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是,如果把“人品即画品”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会让我们不时在生活中看到相反的情况:有些画家,画得不好,但人品极佳;有些画家,画得“贼好”,可人“不咋地”。
有位画家,很聪明,人过中年开始画中国画,一上手就很老到,不几年便声名鹊起,但业内口碑却不好。一次,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他,行前,某长者特地嘱咐:“此人是当代一位很重要的画家,但俗不可耐,采访时不要因此而低估了他的艺术成就。”记者采访回来后,愤怒地说:“要不是事先有人打过招呼,我真想扭头就走。他一口一句脏话,真让人受不了!”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所以,“人品即画品”虽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现实中却有时只是被当作“幌子”。
在美术界,还会听到“作画先做人”、“心灵美画才美”、“用心作画”、“功夫在诗外”等。要是较起真儿来,会发现这些“流行语”原有的教益在流行之时,常常失去了本然。
“做人”,应怎么做人?做什么人?为什么做人?做了怎么样?做不了又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美术界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各种各样的解答。有的人画很一般,但能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但终为大众不齿。“浮躁”的社会,“做人”的标准也许随之“浮动”。于是,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现象:要想提高画价,便开始自己炒作、商人炒作、圈子炒作,弄个主席、院长之类的头衔,于是那些略知皮毛的官员利用职权谋取“学术”地位,也便似乎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比起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的人来说,这可是省事多了。这样的“做人”,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什么本质联系?“人品即画品”便仅仅是一句空谈。
若从这些现象看,“人品即画品”在现实中便成了一个可疑的命题。人品就是人品,画品就是画品,常常被分置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
画品,包括很多方面:作品是否达到了艺术基本品位,它的艺术价值如何?作品在社会领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为社会文化艺术综合方面所认知?作品是否经得起历史的鉴证,不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就算是在当代的位置又如何?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
打开美术史,都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历史上画得好的画家很多,人品好的画家也很多,美术史不会将其全然割裂。“人品即画品”的道理,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我只想提醒,在鱼龙混杂、浮嚣躁动的社会现实中,若有人还拿“人品即画品”说事儿,千万别当真。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
《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1日12版)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术界所重视的一些关于人品与画品的“流行语”在较起真儿来时常常让人感觉名不符实。
B.“做人”要有一定的标准,画很一般却靠“官僚奸商”大红大紫,被媒体热捧的人终会为大众所不齿。
C.“浮躁”的社会里那些“浮躁”的人,其做人方式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
D.美术史是由无数名作和艺术思想发展而组成的,很多画得好的画家人品也好,“人品即画品”从长远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小题2:文中讲到一位年轻记者去采访一位画家的故事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读完文章,你对“人品即画品”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进行概括。(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3分)这一故事在文中是举例说明“人品即画品”的说法在浮躁的社会中往往是不正确。绘画水平高的人也可能很世俗,但世俗的人也不一定是坏人,也不是不能当一个好画家。
小题3:(3分)画家有品位又能创作出好作品,自然是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但现实中“人品即画品”却只在理论层面被奉为圭臬,被当作“幌子”;而“人品即画品”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德艺双馨。(答对一点得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比长年累月拼命奋斗才能获得社会承认要聪明多了”不是作者的观点也未在文中体现。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再细细比较,发现错误点。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引用故事的作用。抓住本段中“美术界看重的是绘画水平,何况也不能说世俗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就不能当一个好画家”这一关键性评论来回答即可。类似题目的回答一定要回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揣摩。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倒数第二段中“艺术是要画家拼尽全力投入的事情,技艺要不断地磨练,风格和个性要不断地锻造,艺术修养要不断地提升。这些问题说穿了,就不只是画品,更是人的性情、品质、操守”与最后一段中“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是要做人有标准,从艺有高度,惟德艺双馨方能遗泽后代”这两个关键的句子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也谈人品与画品杨悦浦古人云,“人品即画品”。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我发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总是“不得要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傅斯年:大炮·老虎·学者
王枪手
①大炮,老虎。一个学者,有这样两个外号,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傅斯年,早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因主编《新潮》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而享有盛誉。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5月4日上午,北京的大学生集会抗议,傅斯年被一致推选为主席。下午,傅主席扛着大旗率领游行队伍直扑赵家楼,一举成为名震南北的学生领袖。如果是你,有了这样的功劳簿可躺,应该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吧?可是傅斯年却不,他认为自己这点功绩根本不值得一提,“幼稚!”幼稚不幼稚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但是这种表白却一下子就暴露出了他的本真性情,说穿了,就是一个狂傲。一个学生运动的总头子,平时在校园里走路却两眼朝天,谁跟他打招呼,总是爱理不理的,这不是狂傲是什么?
③他也确有狂傲的资本。胡适从海外归来,被礼聘为北大教授,他的课堂里一时间听众如云。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去听了一次,回来跟傅斯年说:那个胡博士是真有学问,你也去听听吧。傅斯年就去听了,不仅听,还问,一问一答之间,胡适的汗就下来了。胡适后来坦白交代说,他当时就发现了,像傅斯年这样的学生,国学根底比他还好,所以他常常提心吊胆,激励自己,要加倍用功。从此,傅斯年与胡适,也就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直至终生。
④狂傲之人,难免要放炮和发威。北伐胜利后,傅斯年高兴,一高兴就去找老校长蔡元培喝酒。那天是蔡先生带头喝醉了,傅斯年也跟着醉了,之后大伙就开始比赛放狂话,狂来狂去,谁也比不上傅斯年放的炮响,他说:“我们国家整理好了,不但要灭了日本小鬼,就是西洋鬼子也要把他赶出苏伊士运河以西,从北冰洋到南极洲,除印度、波斯、土耳其以外都要郡县之。”好家伙,他比秦始皇还狠。这时候,多亏他是在大学里工作,要是在外事部门,这样一番话非引来严重外交纠纷不可。“大炮”的外号不给他,你说是不是都太浪费了?
⑤大炮在暗室里放狂还没有什么***伤力,傅斯年炮打孔祥熙才真叫动人心魄。抗战初起,傅斯年就准备弹劾庸劣腐败的行政院长孔祥熙,他甚至还与中共的参政员吴玉章先生联络,希望共同采取行动。他在参政院上揭露说:“抗战以来,大官每即是大商,专门发国难财。我们本是势力国而非法治国,利益之到手全不管一切法律,既经到手则又借法律名词如‘信用’、‘契约’等以保护之,这里面实在没有公平。”然后又大声疾呼:“惩罚贪污要从大官做起!”骂完孔祥熙他就骂蒋介石,说蒋在训斥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时还在说孔祥熙根本不贪污,真是叫人丧气啊。
⑥抗战胜利后,傅斯年也当上了接收大员,飞到了北京。很多人推荐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不干,诚心诚意地保举了还远在海外的胡适。但是呢,他又坚决要求去北大当一段时间的代理校长。他不是有什么官瘾,而是认为,像胡适这种书生,走到哪儿都是老好人,不忍心得罪人,所以他要先出头,把那些沦陷时期舍不得离开北京并出任伪职的人员一个个开除出去,为胡适任职扫清道路。周作人即是其中一个。有好多人来找傅斯年说情,这个傅老虎一概不给面子,他说:“如果这些人受不到谴责,那么就太对不起那些跋山涉水到了重庆和昆明的教授和学生了,他们为了民族大义而抛家别子去了大后方,吃不上喝不上的,容易吗?”这一席话,就把所有的说情者都挡在门外了。
⑦傅斯年到了台湾之后,身体不行了,虎威却一点不减。他当台大校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位教师发了一份通知,说本校长说不一定哪天就要听课,请不要见怪。教师们对听课不会见怪的,可是他听完课之后有的人就没了工作,这一点挺吓人的。那会儿的台湾,工作机会极少,失去教职,就得饿肚子了。傅斯年仅用此一招,就令台大的教风学风为之一变。
⑧放大炮又发虎威,毕竟不是学者的本行,傅斯年同时代的学者曾指出过,他寄身政治,因此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更大的学术成就。但是,他所创立的史料学派,已经足以让他立足于大师的行列了。
⑨傅斯年死后,胡适说:“有人攻击我,傅斯年总是挺身而出,说:‘你们不配骂胡适之。’那意思是只有他才配骂。他也承认这一点。”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骂胡适了,这一点令胡适无比痛惜。
(选自《醒狮国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傅斯年领导学生运动而被人推举,自己却表白为幼稚,这不只是他狂傲的表现,也是他不居功的反映。
B.傅斯年有关把世界上的诸多地区都变成中国郡县的说法固然只是醉酒后的狂言,但也能反映出他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自信。
C.傅斯年心中没有党派之别,只要对国家有利,他都积极促成,只是因为他得罪了政府高官,因此只能在教育界安身。
D.傅斯年对民族和教育怀有一颗赤诚的心,他不能容忍任何人对民族的侵夺,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者在中国教育界混日子。
E.作为学者,傅斯年有着对学术的独特贡献,这种贡献并不因为他寄身政治而减色,因此将他定位为学者是实至名归。
小题2:在傅斯年对待胡适的态度中,我们看出了傅斯年具备哪些的素养?(4分)
                                                                                       
小题3:文章中的傅斯年至少表现出狂傲不驯和正义凛然两个方面,你更欣赏哪一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害,简直是虐***,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记念刘和珍君》)
小题1: 从以上文段可以看出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人?请概括。(3分)
                                                                                       
小题2:在文中,加点的“惨象”指    ,“流言”指          。 (2分)
小题3:在画线句中,作者用“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来修饰“刘和珍君”,有什么作用?请简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沙 林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复旦大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几年前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
巴金对中国青年的意义,是他影响了整整三四代中国青年,使他们懂得了爱和自由,进而反叛封建社会和家庭。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向革命。
1958年,姚文元等人对巴老发起“拔白旗”运动,指责巴老的作品是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说“觉慧出走以后肯定是无政府主义,不可能是革命者”。围攻了半年多后,有意思的是,《文学知识》登出了批判中的来稿统计,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以后又来了1000多篇来稿,还是这种比例。这说明一直到了1958年,巴老在中国青年心目中还是受欢迎的,青年们还是不避风险地为他说话。一直到了“文革”前夕的1963年,巴金的作品还是文艺类中出借率最高之一。
巴金晚年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目的高峰,那就是他在中国思想史或者文艺史上说也说不尽的《随想录》。这是他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品。有些人认为这部作品老谈“文革”,没有多少艺术性,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还有人认为这是右的代表……巴金知道这是种种来自上面和下面的非议。他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文革’的教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都跟‘文革’的恶果有关。但没人去清算。巴老为此紧抓住这个不放,顶住了压力写出《随想录》。许多文章只能被删改或是先拿到香港的《大公报》上发表,但收入《随想录》时,巴老坚决要求恢复原样。”他觉得他一个人的反思真是很艰难:“我现在走的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巴金晚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讲真话”。在《随想录》中至少有4篇以“小骗子”为名,反反复复说这件事。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巴金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他对陈丹晨说:我们当时听了话,批判胡风,后来说批错了,但没人出来负责,反而让我们内心经受煎熬。不忏悔,这是我们民族的弱点。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像德国人学习。他们不认为法西斯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德国民族的耻辱,而我们却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
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他早已在内心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他反反复复苛刻地解剖、鞭挞自己“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的行为。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巴金有两个梦想。他多次给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写信,终于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宏丽的文学纪念馆的建成。他的另一个梦想还没实现,那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   
(选自2005年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揭示了巴金勇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的精神。
B.1958年,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这说明巴金的作品绝大多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但是极少数不能符合时代潮流因而被否定。
C.巴金也曾“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但正因为他不断忏悔,所以才具有最感人的人格魅力。
D.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E.巴金的《随想录》故意写了我们社会现在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等,这是不可取的,因而这部作品受到很多人的批判。
小题2: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综合全篇,巴金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表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20分)
选段(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情表》
选段(二)
夏侯胜字长公,为东平人也。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说灾异。后事蕳卿,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善说礼服。征为博士、光 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后十余日,光卒与安世白太后,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光以为群臣奏事东宫,太后省政,宜知经术,白令胜用《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以与谋废立,定策安宗庙,益千户。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宣如诏书。”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至四年夏,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动,或山崩,坏城郭室屋,***六千余人。上乃素服,避正殿,遣使者吊问吏民,赐死者棺钱。下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托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曩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术士,有以应变,补朕之阙,毋有所讳。”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剌吏。 
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
受诏撰《尚书》、《论语说》,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胜少,好学.。孤:幼而无父B.昭帝崩会:恰逢
C.遣使者问吏民吊:慰问D.光安世以为泄语让:谦让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夏侯胜有学识、为人质朴守正的一组是(    )(3分)
①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   ②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
③朝闻道,夕死可矣           ④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
⑤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于前   ⑥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
A.②③⑥B.①②⑤C.④⑤⑥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夏侯胜向多位老师学习,博采各家之长,学问精细纯熟,善于论说灾异经术。
B.夏侯胜“臣下有谋上者”之言,既使昌邑王大怒,又差一点儿使张世安蒙受冤屈。
C.关东四十九郡同日地震,宣帝下诏大赦天下,夏侯胜因此被赦而担任长信少府,赐爵关内侯。
D.朝见宣帝时称宣帝为君,又在宣帝前对同僚以字相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礼仪的,但宣帝反而因为这些而对他更加亲近信任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3)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3分)
                                                                                       
(4)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问:关羽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缨?对关羽主动请缨,袁绍和曹操各是什么态度?结果如何?
                                                                                       
(2)“你是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她接着说,急不可待地要把涌上心头的种种想法都说出来。                                                            《复活》
问:“你”指的是谁?因为什么事需要拯救?后来如何实现了复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