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紫 貂                           乔迁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紫 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 (《小小说精选》2011年1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这句话突出了貂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做了铺垫。
D.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E.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色彩。
小题2:联系文本,简析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6分)
小题3:小说形象鲜明,词约义丰,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6分)
小题4: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A、B(A项,3分;B项,2分;E项,1分)
小题2:一是交代背景,为情节发展铺垫蓄势;二是借猎貂的方式和结果来塑造人物形象;三是暗示小说主题,赞美忠孝节义,鞭挞变节辱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作者使用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及环境烘托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如“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此处作者用“把脸贴在母亲胸膛”的动作,“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的细节描写,突显了三皮的“孝”。再如“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把对三皮的赞赏之情浓缩在简短的语句之中,可谓言简意赅,含蕴丰富。(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一)三皮是小说主人公。①从篇幅看,三皮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人物;②从情节看,三皮的三次“猎貂”就是小说的核心情节;③从主题思想看,三皮最能表现“赞美忠孝节义,鞭挞变节辱行”这一主题;④从表现手法看,紫貂着墨不多,只起到衬托三皮的作用。(二)“紫貂”是小说主人公。①从标题看,以“紫貂”为题,可见“紫貂” 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②从情节看,“紫貂”贯穿小说始终,“两救”“一掏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从主题看,“紫貂”寄寓了作者的价值倾向与情感寄托,鲜明地表达了“惩恶扬善”这一主题;④从表现手法看,三皮着墨虽多,却只是为了衬托“紫貂”这一正面形象。(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就以上任一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8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有关内容比照,以发现正误。题中,E项所述“陈年老酒”“给小说带来传奇色彩”不妥,这没什么传奇色彩。C项“铺垫”之说不对,应是反衬。D项“自相矛盾”之说错误,不是败笔。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从小说以介绍紫貂为切入点对表现小说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小题3:
试题分析: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实际上就是要分析小说在对于人物肖像、人物行为动作和人物心理描写及语言描写等方面的方法。答题时,必须以文本中的具体语句为例,然后指出其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道开放性探究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对于小说主人公的确定,一般多从某人物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小说中着墨的多少、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所起作用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答题时,宜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上述几方面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紫 貂                           乔迁猎貂,主猎紫貂。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
从很小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对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9岁就上了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由此取得了免试进入大学的资格。弗洛伊德在语言方面具有超人的才能,他不仅熟悉自己祖先的希伯来语,而且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和英语等其它主要西方文字。弗洛伊德十分喜爱文学扣哲学。他阅读过大量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优秀作品,特别推崇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些大家的一些主要作品的精华部分,他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也正是从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他学到了对人、人的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索,学会了用艺术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去表现自己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弗洛伊德精读过许多重要的西方哲学书籍,广泛汲取古代希腊以降哲学思维的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理论逻辑方法。这一切,都为弗洛伊德以后的科学理论创造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应该特别指出,青年弗洛伊德自身思想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对人本身的关注。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对人类本身问题的好奇心,集中为一点就是人类个体的本质。长久以来,从对文学作品和生活过程的观察中,他对于人的情感、性格和各种幻想,对于人本身所受到的压抑始终怀有特殊的关注。当然,他不是像当时西方不少神学家和哲学家那样在人体之外去寻求答案,而是要独具匠心地从人体之内找出人的本质。
弗洛伊德的大学生涯是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的。从1873到1881年,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此外,他也认真听过3年的哲学课,使自己在理性思维上达到了较高的造诣。这些年,也是弗洛伊德为他一生伟大的科学事业奠定知识基础(探究)的时期。l881年3月,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医学院的毕业考试。l882年,弗洛伊德在从事了一年多的理论研究之后,改行做了专职医生。
后来,他自己把这一走向实际工作的重要转变称之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在l882到1885年,弗洛伊德在初期的医学实践中,对人类神经系绕的疾病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并且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也是在这时,他打定了一个主意:“把成为一个神经病治疗专家作为我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竟开创了一项崭新的科学事业。
1885年8月,弗洛伊德师从当时欧洲非常著名的法国神经病学专家沙考特教授,他从神经系统病理学和组织学转向了神经病治疗学。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催眠术的巨大力量。在当时运用于神经病症的催眠术中,精神刺激对人的身体发生了某种奇特的控制作用,以致于人的肉体可以不自觉地、无意识地接受精神刺激的摆布。在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中,我们就看到过这种神奇的催眠术:主人公在一个病床上,医生使他处于一种半睡眠状态中,从而排解他内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是从关注这种催眠术开始,弗洛伊德就开始思考人的一般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了。对这种无意识的精神现象的深入研究,成了后来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在当时,对歇斯底里这一病症的治疗中,一般多用电疗法,而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电疗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这使得他转而运用催眠术和“暗示法”。正是通过催眠术的成功运用,弗洛伊德发现在人的意识背后,还隐匿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所谓“潜意识”。弗洛伊德开始认真探索这种人类心理深层的精神现象,这一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过程也就是所谓“精神分析”了。从此,弗洛伊德的研究不断深入,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最终创立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  
(节选自张一兵《弗洛伊德——心灵深处的哥伦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为弗洛伊德一生伟大的科学事业奠定知识基础的知识很多,这里有语言文字,有哲学、文学等等,它们在弗洛伊德表达、思维和认识社会等不同方面都起着作用。
B.弗洛伊德从初期的医学实践中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疾病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到转向精神病治疗,再到从治疗中发现无意识现象的存在,他的研究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C.弗洛伊德阅读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优秀作品,并把他们的一些主要作品的精华部分背得滚瓜烂熟,这对于他对人、人的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深入思索大有好处。
D.弗洛伊德在研究人的精神问题时,独具匠心地从人体之内去寻找答案,而当时西方不少神学家和哲学家却从人体之外去寻求答案,所以难以找出人的本质的正确答案。
E.在对歇斯底里这一病症的治疗中,弗洛伊德在实践中发现电疗的作用是消极和有限的,他转而运用催眠术和“暗示法”,从而开创了运用“精神分析”治病的先例。
小题2: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坚实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里的思想基础指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为什么弗洛伊德把走向实际工作的转变称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弗洛伊德的成功,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好奇心”、确立“奋斗目标”、“善于思考”等,请你选择其中一项,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和实验等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完全是为了认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如果从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到达什么领域,得到什么结果,预先所知甚少或根本一无所知。以明确的目的去限定科学就是预先设定了结果。著名科学史家萨顿称一部科学史“……描述了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可斗争的历史”。科学被捆绑的结果是,不仅科学,而且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以及对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探求。
科学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提供共同的平台。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这一点,难以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相反被不同技术的个性、初始和边界条件所限定。技术若无理论指引,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同时,还要付出一再试错的成本或所谓“学费”,有些后果不可逆转。此外,这样的技术也只能就事论事,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达到原理层的“推己及人”,完全可能因缺乏共同的平台而不能适用甚至招致失败。
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只有科学对技术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提炼并上升到一般的高度,技术方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在当前,技术在各方面的负面效应逐步呈现出来,要求科学能提供生态学的观念和知识,以强化技术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显然,没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技术就难以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以及由种种表现形式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然后技术在特定目的的引导下在各个环节──可行性研究、技术评价、设计、中试、投产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对科学原理和科学规律的选择,然后再作用于自然界,以得到能满足“本土”、“地方”及个人的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此意义上可以发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功能对要素及其属性起到协调、制约与选择的作用;也就是技术对科学所提供的知识进行选择。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科学越是自由,越具有自主性,技术选择的余地越大,也越有活力。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技术的控制之下,科学一旦失去自主性和随机性而被引向确定、特定和狭窄的方向,难以提供广泛而多样的知识,技术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最终不利于技术自身的发展。
(吕乃基《科技之累》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科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的科学,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实用目的,而完全是为了获取资料和进行验证的认识。
B.科学的特征是自由探索,不要用明确的目的去限定,如果从实践活动中得到什么,那也不过是副产品而已。
C.一部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漫长而无止境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思想自由,为了思想免于封建暴力专制及迷信的限定。
D.科学将自然中各具个性、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处于各异的环境之中的形式多样的对象抽象提炼为一致的事实和规律。
小题2:下列不属于作者反对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的一项是
A.整个社会淡化甚至丧失了自由探索和批判的精神,丧失了对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探求,对日常事物的怀疑和批判。
B.与技术捆绑在一起的科学做不到为各种技术揭示普遍和一致的原理,为不同的技术找到普适的理论基础,为其提供共同的平台。
C.技术难免目光短浅,甚至与整体和长远目标相冲突,表面上达到了暂时和局部的目标,在各显神通的情况下,彼此间发生矛盾。
D.在科学和技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不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而且也以技术所提供的经验素材为研究对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自由探索和批判精神,整个社会都淡化甚至丧失了,科学也随之丧失了,因而技术便捆绑了科学。
B.技术如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消除在当前各方面的负面效应,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就需要相对独立的自由研究的科学。
C.在某种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就是要素与系统的关系。在这里,系统对应的是科学,而要素对应的是技术。
D.如果把科学完全纳入自由、自主性的环境下,技术也就被引向确定、特定和狭窄的方向,也就失去了选择的余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竹 叶
[日本]川端康成
秋子把水桶放在蜀葵旁,从梅树下的一棵矮竹上摘了几片叶子,然后把叶子放到水桶里。
“船,你喜欢吗?”小男孩出神地盯着水桶看。他抬起头看看秋子,咧着嘴微笑着。
“秋子给你做了多好玩的船,”小男孩的妈妈说,“因为你是好孩子。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
秋子所以要跑到屋外的小院子里来,是因为感到小男孩的妈妈想同她的爸爸单独聊聊。
这个孩子很淘气,就把他领了出来,他是她未婚夫最小的一个弟弟。他搅着叶子。“它们在打仗呢!”他高兴得什么似的。她把洗净的和服拧干,晾了起来。
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她的未婚夫还没有回来。
“打!”小男孩一边使劲地搅着水,一边喊,“狠狠地打!”
“你把衣服全搞湿了。”
“要不然它们不动呀!”确实,他把手一拿出来,竹叶就静止不动了。
“把竹叶放到河里去,那样就不会停了。”
小男孩把桶里的竹叶捞了起来,秋子把水浇到蜀葵上,然后把水桶拿回厨房。她站在河边的一块石
头上,把竹叶一片一片地扔进河里。小男孩乐得直拍手。“我的打赢了!你看,你看!”他沿着河边,跟在竹叶后面跑。秋子把最后的几片扔到河里,跟在小男孩的后面跑。
她费力地跑着,因为她的左脚有毛病。她孩提时,得过小儿麻痹症,左脚跟着不了地。
这左脚狭小,柔软,脚面弯得拱了起来,她既不能跳绳,也不能走稍远一点的路,她放弃婚嫁的希望,但不久却订婚了。毅力可以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她比任何时候都更卖力地锻炼,希望能使左脚跟着地走路。脚跟很快地起了泡。但她坚持着。不久,便失败了。随着放弃了锻炼,打泡后的伤疤仍留在左脚跟上,就像烂冻疮似的。
这男孩是他未婚夫的弟弟,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脚跟走那么多的路。
面前是一条小溪,上面浮动着杂草。两三片竹叶被勾住了。
小男孩就在她面前约一步的地方看着竹叶,一点也没有注意到她走过来。更没有留神她走路的姿势。小男孩颈子上的凹塘使她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她很想把孩子抱在怀里。
小男孩的妈妈走了出来,对她说了声“再见”便挽着孩子走了。
“再见!”小男孩平静地说。
不是她未婚夫死了,就是婚约被取消了。
大概是战争时的阴郁气氛才使他想同一个跛得厉害的姑娘订婚的。
她没有进屋去,而是走到隔壁看人家造房子,这房子大概是郡里最大的一间,大家都站在那里看。战时,建筑中断,野草丛生;现在一下子都改观了,门口还有两棵苍劲的松树。
在秋子看来,这是一种坚固结实的房屋,但是,却有许多窗户,走廊好像全部包在玻璃里。
大家猜测着搬进去住的会是什么样的人,但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子家屋外的小院子里,长着蜀葵、梅树和一棵矮竹,有可供晾晒衣服的绳子或杆子之类,还有可供汲水的井。
B.“如果你听话,秋子就和你一起玩。”小男孩的妈妈说这句话,不仅鼓励小男孩听话,还暗含有让秋子就在院子陪小男孩玩的意思。
C.小男孩喜欢竹叶互打,体现了他好战的心性,这一点使得秋子想起了她的未婚夫,因为秋子的未婚夫是一位参战的士兵。
D.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平淡,几乎没有起伏变化,既没有一般小说的开端、发展,甚至没有一般小说的情节上的高潮。
E.小说在表达上,虽然用语简淡洁静,较为客观冷静,但细细品味,仍能读出其中蕴含着一股深沉浓烈的情感。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竹叶,竹叶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分析。(6分)
小题3: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这篇小说在结尾处没有明确地写出结果。秋子的婚事,到底是未婚夫死了还是婚约被取消了,没有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连同那个房子,搬进去的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无法确切的知道。对于这样的安排,有人认为这是匠心独运的妙法,也有人认为这是小说的局限或弊端。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几次见到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很接近苏州话。吕叔湘和俞平伯一样,都是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敬重和钦佩的人物。俞平伯两耳不闻窗外事。吕叔湘正好相反,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年轻时翻译的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就足以说明问题。以俗名论,他显然没有俞那种曾经家喻户晓的影响,但是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被尊为一代宗师并不过分。他的高深学问远不是我这样的外行可以评论。想说的只是,吕叔湘的身上具有人文关怀色彩,他的为人足以作为楷模,祖父就经常教育我要向他学习。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伯父叶至善常说,文章经过吕叔湘的法眼,心里可以踏实许多。
他的一生,都在和不健康的语句作斗争,努力维护着汉语的纯洁。八十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杂志上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然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的名字写成了“吕淑相”。我父亲想写信,希望他能放人一马,但最终还是没敢,因为这种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不仅在学问知识上对人有帮助,译文本身也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谈起自己的写作,总说他最初的文笔就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曾经风行一时。
粉碎“四人帮”以后,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文言文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但吕叔湘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他的名言是“教学教学,教别人学”。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了中学教育上,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然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节选自叶兆言《吕叔湘生平》,有改编)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吕叔湘先生是苏南丹阳人,属于那种长期在北方工作的南方人。但和他的祖父聊天的时候,说的都不是北方的普通话,而是很接近苏州话的南方话。
B.吕叔湘年轻时就翻译了罗伯特·路威的《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这些著作,体现了他当时只钻研业务不关注现实的人文学者的特点。
C.吕叔湘的脾气很大,爱生气。他发现《人民文学》上的错误,就忿忿不平地写信去一一订正,我父亲没敢劝他放人一马,怕他更生气。
D.吕叔湘能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他的《文言虚字》第一版就印了十七万册,由此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
E.吕叔湘非常巧妙地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中学生的文化普及教育联系了起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一书。
小题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把吕叔湘和俞平伯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比较?简要概括一下作者比较的内容。(6分)
小题3:从全文看,吕叔湘给世人的影响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文章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你的看法是什么?谈谈的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原生文明的创新性(节选)
中国原生文明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个时代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上都有创新,秦代达到原生文明的最高峰——民族统一、文字统一、疆域统一,由此创造性地统一了中国文明。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直到今天。
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邦联制发展到联邦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改革精神、天下向一思潮、诸子百家争鸣并争先投入治国实践,是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政治遗产。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是,春秋战国500余年,变法运动一浪接一浪向前推进,从来没有中断。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创造了战国时代法治文明,使秦国不断强大,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中国文明的统一。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和思想大爆炸,是人类古典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原典大创造现象。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
秦帝国时代最大的创造是统一了中国文明。夏商周三代,中国是松散邦联制、联邦制的统一。春秋伊始,对这种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的不满,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自此,那时的中国进入了重新探索新的国家形式的历史阶段。到了战国时代,社会对松散分治的诸侯制的危害已经有了普遍的深刻的认识,“天下向一”的思潮开始形成。当时的思想家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经就“天下向一”有过分析论述。战国的历史实践也趋向于统一的发展,天下由春秋时代的数百个诸侯国,渐渐兼并融合为三十余个诸侯国,又渐渐兼并融合为七大诸侯国。因此,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不由秦统一,也会由别的诸侯国统一。而秦之所以能承担统一重任,最根本的原因,是经由深彻改革而创建了法治文明,从而使秦成为当时整体文明最为发达的诸侯国。
统一国家是如此,统一文明也是基于历史潮流而发生。否则,这种统一文明在秦灭亡之后不能持久传承。战国末期,当时中国的所有基本制度与文化经济的基本呈现方式,都因国而异。所谓田畴异亩、车涂异轨、文字异形、言语异声等等,都显示了这种国别不同。这种差异与不同,给经济民生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阻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有普遍的不满。为此,秦帝国以方方面面的统一,最终完成了文明形态的统一,获得了当时社会的最为普遍的拥护,也成为后世无法改变的文明基础,一直有效传承两千余年。历史已经证明,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坚实根基是不可撼动的。
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将近三千年。在这近三千年中,每个时代都有巨大的文明跨越,都有强烈的文明创造精神,都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巨大发展,直到我们建立了伟大的统一文明的国家。惟其如此,原生文明是我们文明跨越的根基,原生文明时代是我们今天可以谋取文明跨越经验的最重要历史时期。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原生文明”的表述,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原生文明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在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方面进行创新。
B.中国原生文明在秦时发展到了最高峰,形成了至今仍在不断完善的统一的中国文明。
C.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秦国因此而强大,并进而统一了中国。
D.原生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推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经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时间先后为序论述了中国原生文明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春秋战国时代原生文明的基本特质。
B.第一段概括中国原生文明经历了七个时代;紧接着第二段以五帝和夏商周时代为例,强调每一个时代都在践行着“大一统”。
C.第三段先概述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再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为例,阐明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
D.第四、五两段分别具体分析了秦帝国“统一国家”和“统一文明”的历史原因,最后强调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是有坚实根基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帝时代的禅让制是一种古老的民主政治雏形,发展为以后的“公天下”意识。夏商周从联邦制发展到邦联制的实践,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B.春秋伊始的变革呼声,是人们对夏商周三代以来以国家经济为基础的僵化社会产生了普遍不满的表达。
C.“天下向一”的思潮和战国时期趋向于统一的历史实践,都说明了战国末期统一诸侯国是历史的必然。
D.秦亡后,秦完成的“统一文明”仍能传承两千余年的事实说明,“统一文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