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国之歌者—聂耳1932年4月,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通过田汉与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的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之歌者—聂耳
1932年4月,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通过田汉与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的各种活动。1933年初,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日子里,聂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人田汉和监誓人夏衍在联华影业公司的一个摄影棚里,为他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1933年6月他在日记中写道:“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随后,聂耳为电影《母性之光》创作了插曲《开矿歌》,以民间劳动号子的节奏来表现劳苦大众的斗争生活,向靡靡之音开了第一炮。
1934年4月,聂耳加盟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他和先期进公司的任光、安娥等人以灌制畅销电影歌曲为名,出版了一大批进步歌曲唱片。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的一年。
创作《新女性》时,他天不亮就去纱厂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他还在街上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著名的《卖报歌》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1933年冬,某天聂耳路过上海霞飞路口,看见一个外号叫“小毛头”的小女孩正在卖报,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了解小毛头的身世后,聂耳决定为这个可怜的报童创作一首歌曲,于是他匆匆地去找词作家安娥。当聂耳拿着安娥作词、他谱曲的《卖报歌》唱给小毛头听时,小毛头非常高兴,但又提出,能不能把铜板买几份报写进歌词,那样就能边唱边卖了。聂耳马上回去找安娥,添上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1934年夏,聂耳为影片《大路》作曲时,先到上海郊区的筑路工地与工人们一起拉压路的大铁磙,体验他们的劳动生活,并就自己创作的《大路歌》《开路先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今天,辞典里有关“聂耳”这一词条,在“《国歌》的作曲者”后面通常都会加上一句“中国新音乐的创始人”。所谓作曲家的新态度,聂耳是个很好的开拓者。
1935年春,聂耳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四首抗日救亡歌曲,又上了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党组织决定让聂耳到日本暂避,再去欧洲和苏联学习,聂耳也希望借此机会出国深造。就在聂耳前往日本的前夕,他看到了挚友田汉编剧的影片《风云儿女》。这个故事1934年秋末就写好了,几个月后田汉被捕。被捕前,他把剧本以及写好的一段歌词都交给了夏衍。聂耳得知后主动找到夏衍,当他看过田汉写好的歌词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主动请缨道:“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 这首歌就是后来唱遍大江南北、闻名于全世界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也是聂耳人生最后的作品。
聂耳在创作时“完全被义勇军救亡感情激励着,创作的冲动就像潮水一样从思想里涌出来,简直来不及写。”他后来对影片导演许幸之说:“为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我几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在桌子上打拍子,一会儿坐在钢琴面前弹琴,一会儿在楼板上不停走动,一会儿又高声地唱起来。房东老太太可不答应了,以为我发了疯,并向我下逐客令,我只好再三向她表示对不起,最后她才息了怒。”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聂耳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
在谱曲时,为了使词曲配合得更加顺畅有力,聂耳大胆地对歌词作了许多处理。他把原词末尾“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大炮飞机前进。前进!前进!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增加了叠句,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来煞尾,把中国人民向前挺进时的坚决、勇敢表现得更加强烈。
(选自《文史参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第一的段交代了聂耳认识田汉后的一些举动,特别点明了聂耳参加“左翼戏曲家联盟”的各项活动以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事情,暗示下文聂耳要写《义勇军进行曲》。
B.文章引用聂耳的日记内容以及聂耳的话,更加真实、准确地再现聂耳的思想、做法等,比如文章引用1933年聂耳的日记内容就表现了聂耳对音乐的全新认识。
C.“这一年成了聂耳创作最丰的一年”说明聂耳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此时的聂耳更加注重音乐本身具有的战斗思想,其音乐作品的战斗性达到顶峰。
D.聂耳创作的《卖报歌》主要体现了他对卖报女孩的同情和爱护,文中的“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以及后面的“匆匆地”等都表现了聂耳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精神。
E、聂耳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很激动,并因为词曲配合问题修改了歌词,他增加了叠句,使歌词更加铿锵有力,以此来表现中国人民的坚决、勇敢。
小题2:本文主要表现了聂耳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聂耳在创作音乐时的“新内容”和“新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罗丹教导青年艺术家时强调: “但愿‘自然生活’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案

小题1:BE(选E得3分;选B得2分,选A得1分。
小题2:①勇敢无畏。在白色恐怖最为严重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②关心、同情劳苦大众。比如专门为小毛头创作《卖报歌》等。③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创作的很多歌曲都表现了爱国情怀,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勤奋,刻苦。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⑤对工作专注,投入。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影响了房东的生活却浑然不觉。(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3:(1)聂耳创作的音乐表现了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是第一次用音乐“代替大众呐喊”,与当时的靡靡之音有着明显的区别。(2)聂耳创作音乐时十分注重到劳苦大众中去体验生活。比如他创作《新女性》时到纱厂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3)向劳苦大众征求对自己创作的音乐的意见,并根据意见修改,如创作《卖报歌》时添加“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的内容。(或聂耳在为电影《大路》作曲时去体验筑路工人的生活并就自己创作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征求意见,反复修改。)
小题4:①同意罗丹的看法。(观点明确,2分)
② 客观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与土壤。(2分)③聂耳为了完成音乐创作,深入群众,体验生活,了解劳苦大众的深重苦难。(2分)„中国人民历尽苦难却从不屈服的斗志深深激励着聂耳。他的创作正是因为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唱出了民族的心声,才能够历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分)(意思对即可) (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暗示……”表述错误,本段主要交代聂耳的政治生活,为后文描写聂耳做铺垫。C项拔高了这句话的作用。这句话就是客观表述聂耳这一年的创作。D项,“叫卖声如歌唱一般动听”表现卖报女孩的可爱,“匆匆地”表现聂耳对卖报女孩的关爱。故选BE。
小题2:
试题分析:可根据聂耳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如第一段“1933年初,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日子里,聂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得出,聂耳勇敢无畏的形象。第三段为小毛头创作《卖报歌》表现了他关心、同情劳苦大众的精神品质。以此类推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先从第一段了解“新内容”和“新态度”是指“音乐代替大众在呐喊”,音乐创作要表现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然后从后文与音乐创作相关的语段中,找出符合这一要求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如第三段“创作《新女性》时,他天不亮就去纱厂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 创作《卖报歌》时添加“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小题4:
试题分析: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阐述自己对“但愿‘自然生活’成为你们唯一的女神”一句的理解,“自然生活”即客观生活,“女神”即方法和技巧。根据这一理解,结合着文本中聂耳在音乐创作中,深入群众生活,体验群众苦难生活,了解群众的精神思想,来阐述对艺术创作的看法和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国之歌者—聂耳1932年4月,聂耳认识了左翼剧作家兼诗人田汉,通过田汉与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参加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组织的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的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必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从西方国家拿来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糟粕,是因为盲目赞同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的主张。
B.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这就是作者所主张的“送去主义”。
C.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靠坚船利炮,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D.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拿走的是糟粕。其中不少优秀的精华,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小题2:下列表述与作者主张的“送去主义”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陈氏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创办“世界陈小旺陈式太极拳总会”,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分会。
B.举办“中印友好年”、“中国意大利年”、“感知中国·韩国行”等文化宣传活动。
C.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
D.成功申办奥运会、大运会等,笑迎五洲宾客。
小题3: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4分)
小题4: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但是,直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对游侠的赞美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所谓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端,即: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文化”的面貌。而对豪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掘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显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组成部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小题1: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体现任侠精神的一项是(  )
A.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B.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C.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D.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小题3:以下概括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的原因的句子中,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句是(  )
A.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普遍、更健康、更生动、更有力。
B.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C.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D.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地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破碎的美丽
乔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杆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残。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我也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那么美丽。
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听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我不能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
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五段由四个“我喜欢……”的句式组成,前三个是分说,最后一个是总说,具体形象地展示了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充满感伤和苍凉的沧桑世事等。
B.敢于破碎的人,必须是个性突出的人,像林黛玉、像三毛、像凡高、像贝多芬,他们都是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灵魂,他们破碎的声音,一一构成了人生的绝唱。
C.第八段中说这种“破碎的美丽”是“悲哀而持久”的。因为悲哀,我们会随之流泪欢笑、叹息沉默;因为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夜月光那样始终是昏暗不明的。
D.最后一段中说“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作者巧借花心的绽放来比喻灵魂的破碎,妙用凄然的美丽来渲染感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久久地牵动读者的心绪。
E. 本文语言清新、美丽、隽永、干练、缜密,充满了女性的灵气与聪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只要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奋斗过,那么我们就不必掩饰绚丽光景下的惨烈。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4分)
小题3:“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这句话应怎样理解?(6分)
小题4: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犟得过它。”说得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得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着:“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取笑。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小题1:下列对上面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从鸳鸯对刘姥姥叮嘱“别忘了”一语中,可以看出,这场闹剧是由王熙凤与鸳鸯导演的。
B.凤姐儿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的面前,目的是要照顾刘姥姥,可见其细心。
C.林黛玉在这里的表现与她刚进贾府时的表现不同,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D.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上面文字与《林黛玉进贾府》一节中所刻画的是一致的。
E.“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很符合仆人的身份特点。
小题2: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小题3:看着刘姥姥表演,众人皆笑,“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凤姐不笑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依据上面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1: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其中两个“一半”分别指什么?(4分)
小题2:文章第⑤自然段说 “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是什么?(6分)
小题3:文章第⑥自然段说“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4分)
小题4:文章第⑦自然段说“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