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7分)    不幸的她              张爱玲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7分)    
不幸的她              张爱玲
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碧水。那起伏的海潮,好像美人的柔胸在蓝网中呼吸一般,摩荡出洪大而温柔的波声。几只洁白的海鸥,活泼地在水面上飞翔。在这壮丽的风景中,有一只小船慢慢的掉桨而来:船中坐着两个活泼的女孩子,她们才十岁光景,穿着紧紧的小游泳衣服,赤着四条粉腿,又常放在船沿上,让浪花来吻她们的脚。像这样大胆的举动,她俩一点也不怕,只紧紧的抱着,偎着,谈笑着,游戏着,她俩的眼珠中流露出生命的天真的诚挚的爱的光来。
她俩就住在海滨,是M小学的一对亲密的同学。这两朵含苞的花是差不多浸在蔚蓝的水中生长的。今天,恐怕是个假期,所以划到海心游乐的吧!“雍姊!你快看这丝海草,不是像你那管草哨子一样吗?拾它起来,我吹给你听!”她一面说,一面弯转了腰,伏在船沿上去把手探到水里。雍姊忙着挡她,“仔细点!跌下去不是玩的。你不看见浪很大吗?”她不言语了,只紧靠在雍姊的怀里,显出依傍的神气。
夜暮渐渐罩下来,那一抹奇妙的红霞,照耀得海上金波似的。在那照彻海底的光明中,她俩唱着柔美的歌儿,慢慢地摇回家去。暮色渐渐黯淡了,渐渐消失了她俩的影子。
五年之后,她母亲带她到上海去依靠她的姨母,雍的父亲也死了,她俩就在热烈的依恋中流泪离别了。
在繁华的生活中又过了几年,她渐渐的大了,像一朵盛开的玫瑰一样。她在高中毕了业,过着奢华的生活。城市的繁荣,使她脑中的雍姊,和海中的游泳,渐渐的模糊了。
她二十一岁,她母亲已经衰老,忽然昏悖地将她许聘给一个纨绔子弟!她烧起愤怒烦恨的心曲,毅然的拒绝她,并且怒气冲冲的数说了她一顿,把母亲气得晕了过去。她是一个孤傲自由的人,所以她要求自立——打破腐败的积习——她要维持一生的快乐,只能咬紧了牙齿,忍住了泪痕,悄悄地离开了她的母亲。
飘泊了几年,由故友口中知道母亲死了。在彷徨中,忽然接到了童时伴侣雍姊的消息,惹她流了许多感激、伤心、欣喜的眼泪。雍姊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商界服务了几年,便和一个旧友结了婚,现在已有了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子,正和她十年前一样,在海滨度着快乐的生活。几度通信后,雍姊明了了她的环境,便邀她来暂住。她想了一下,就写信去答允了。
她急急的乘船回来,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一阵辛酸,溶化在热泪里,流了出来。和雍姊别久了,初见时竟不知是悲是喜。雍姊倒依然是那种镇静柔和的态度,只略憔悴些。
“你真瘦了!”这是雍姊的低语。她心里突突地跳着,瞧见雍姊的丈夫和女儿的和蔼的招待,总觉怔怔忡忡的难过。一星期过去,她忽然秘密地走了。留着了个纸条给雍姊写着:“我不忍看了你的快乐,更形成我的凄清!别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
她坐在船头上望着那蓝天和碧海,呆呆地出神。波涛中映出她的破碎的身影——啊!清瘦的——她长吁了一声!“一切和十年前一样——人却两样的!雍姊,她是依旧!我呢?怎么改得这样快!——只有我不幸!”
暮色渐浓了,新月微微的升在空中。她只是细细的在脑中寻绎她童年的快乐,她耳边仿佛还缭绕着那从前的歌声呢!
注:这篇小说发表于作者12岁。
小题1:简要分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4分)
小题3:小说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小题4: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有人认为是张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是一个“天才的起步”。你认为呢?(5分)
答案

小题1:(4分)渲染气氛,烘托“她”与“雍姊”之间的友谊;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着主人公“她”悲剧命运的开始。(每点2分)
小题2:(4分)小说叙述一对少女时代的密友在海滨幸福地生活,长大后“她”和“雍姊”分别,“她”去了上海,为反抗母亲为她订的婚姻而漂泊囚方,“雍姊”自由恋爱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年后,旧友故地重逢,一星期后,“不幸的她”悄然离去。
小题3:(4分)小说中的“她”对童年生活怀念,对纯真友情依恋;孤傲爱自由,对婚姻自由充满渴望,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内心细腻敏感自尊,遭遇命运挫折之后,自怨自艾。
小题4:(5分)示例一:这篇小说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运用跳跃式的叙事策略,简单而又深刻地展现了女性生命的历程,而这样的历程恰恰就是女性纯洁美好生命被毁灭的过程。“她”在孩童年代拥有快乐和幸福,一旦迈人成年便开始成为牺牲品,要被母亲许聘给纨绔子弟。为了自由,为了“打破腐败的积习”,“她”离开了母亲,而离开母亲的结果便是没有了“奢华的生活”,只能漂泊。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张爱玲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虽然这样的追求还是建立在女性反抗“腐败的积习”的基础上的,还仅仅是女性对婚姻自由的渴望,还没有深入到女性生存世界的根本,但它毕竟是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因而这种流露完全可以说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示例二:这篇小说是强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是一个“天才的起步”。小说围绕文末“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沮珠撒手的一日”,叙述了主人公少年亲密的友情——分别到了上海——抗婚离家出走——旧友故地重逢——再次踏上孤独的旅程,这就是“她”或者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这里,“她”似乎只是一个人的符号,因此,“她”的成长之旅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这也或多或少揭示了生命所面临的永恒意义上的灾难,而这篇小说又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女所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天才的起步”。(综合以上两种观点也可。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内容,言之有理有序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从该句的内容及其对揭示文章主题、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句写的是景,因此有渲染气氛的作用;此句还写了“她俩”“慢慢地摇回家去”“渐渐消失了”,因而预示着主人公“她”悲剧命运的开始。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概括故事情节,主要概括故事发生过程中的主要事件,比如可分为:少女时代(在海滨幸福地生活)、长大后(分别,一个去了上海,为反抗母亲为她订的婚姻而漂泊囚方,一个自由恋爱结婚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十年后(故地重逢)、一星期后(“不幸的她”悄然离去)等几个时期。
小题3:
试题分析:要分析小说中“她”的形象,必须根据小说中对“她”的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描写分析。小说先写五年前,再写五年后、十年后“她”回到故地,“见着了儿时的故乡,天光海色,心里蕴蓄已久的悲愁喜乐,都涌上来”这些都表明了“她”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纯真友情的依恋。再由“她”反抗妈妈给“她”安排的有婚姻,可看出“她”孤傲,爱自由,对婚姻自由充满渴望,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再从“她”最后留下的纸条可看出“她”内心的细腻敏感和自尊。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探究题目,答案并不唯一,可在题目提示的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加以阐发,也可综合两种看法进行分析。如果认为“这篇小说首次流露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就要从作者运用跳跃式的叙事策略,简单而又深刻地展现出女性生命的历程恰恰就是女性纯洁美好生命被毁灭的过程这样的角度分析。“她”在孩童年代拥有快乐和幸福,但一当迈人成年便成为牺牲品,被母亲许聘给纨绔子弟。为了自由,“她”离开了母亲,而结果便是只能漂泊。从中可以看到张爱玲对女性独立自主的追求,这是张爱玲在其小说中首次流露出女性对自我的关注,是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识的起点。如果认为“这篇小说是强爱玲对人生的终极悲剧的探索与慨叹”,就要从小说叙述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分析。小说中“她”的成长之旅或多或少揭示了生命所面临的永恒意义上的灾难,而这篇小说又是一个著名作家在十二岁时所作,因此可以说这是“天才的起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17分)    不幸的她              张爱玲秋天的晴空,展开一片清艳的蓝色,清净了云翳,在长天的尽处,绵延着无边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现行金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到了必须加以改革的地步。但是,如果进行改革就势必破坏商业银行的固化利益,导致地方政府与银行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强烈反弹。客观上,中央政府需要一个体制外第三方力量作为金融改革开路先锋,或者说需要一股避免正面强攻的迂回包抄奇兵,余额宝应运而生。一开始,余额宝是一种旧金融中介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新事物,因此在余额宝出现初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给余额宝提供了迅速壮大的机会。随着余额宝规模日益庞大,商业银行才感受到切肤之痛,开始组织反击。有人攻击余额宝导致货币市场资金短缺,危害国家经济安全,以耸人听闻的“吸血鬼”概念加以妖魔化,并强烈要求政府取缔余额宝,急于置之死地而后快。
那么余额宝的本质是什么?其搅动中国金融一潭死水的力量从何而来?
就产品自身而言,余额宝的本质就是以互联网为交易渠道的新型金融中介。它是一个把金融商品生产者和金融商品消费者高效聚合在一起的互联网中介服务商。
这类互联网中介服务商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秉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力求以低利润率的高水平服务获得尽可能多的用户,有的甚至以初期无利润的高水平服务获得市场占有率,待人气爆棚之后才逐渐开始尝试收费服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互联网企业一开始就处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善待客户是互联网企业求生存的基础和前提。
但互联网技术、高收益率和“薄利多销”理念只是余额宝成功的基础条件,而不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金融产品成功的关键是信用。无论债券、股票、基金乃至房地产和收藏品,金融产品和类金融产品的价格归根结底取决于产品的信用,即产品向消费者履行保值增值承诺的能力,这决定着消费者是否购买以及愿意以什么价格购买,就像相信房价涨幅大于资金利率的投资者才会购买房屋。
余额宝成功的关键因素来自阿里巴巴集团乃至马云个人的实力作为信用背书,再加上名企名人的新闻宣传效应形成的信用度提升,正因为很多人通过新闻了解到余额宝并相信自己的财富能够得到保值增值,才会趋之若鹜。这与传统商业银行借助国家信用达到高信用度如出一辙。
商业银行贷款行为在余额宝冲击之下变得相对趋于良性,开始降低利率贷款给经济效益优秀的企业,而对高风险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收紧信贷,这对于控制地方债务危机和房地产泡沫是有益的。当然,商业银行正常化必然意味着暴利的消失,但这却是中国经济的福音。
因为余额宝及其蜂拥而出的追随者已经打破了银行固有的格局,形成了日益壮大的第三方力量,甚至迫使银行自己也纷纷推出各类余额宝。但正因为有银行获利者的强烈反弹,监管层也可以理所当然地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强管制,以平衡体制内外力量,因此就有了央行限制第三方支付的政策。虽然其中拿捏并不一定得当,但监管层始终会追求改革与稳定并重的方针。
其实,银行可以和余额宝形成一种正常的竞争关系。因为储户存款去向不仅仅取决于利率高低,还取决于可靠性。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私营企业,仍然具有信用优势,当下的许多中国人就因为担心余额宝们的资金安全问题而宁愿把钱存在年利率0.35%的活期存款里。
正因如此,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失时机地宣布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在望。可想而知,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升,余额宝的发展势头就将受到遏制,对银行的威胁程度就会下降,市场竞争态势将趋于阶段性均衡。
(黄人天《余额宝有利于金融体系正常化》,有删减)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关于“余额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额宝的出现不但使得地方政府强烈反弹,更引起了商业银行的恐慌。
B.余额宝的成功,建立在互联网技术、高收益率和“薄利多销”理念的基础上。
C.老百姓对余额宝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任阿里巴巴集团以及马云的个人实力。
D.余额宝的资金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一大障碍。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A.余额宝的出现,促使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
B.余额宝兴起初期,旧的金融中介对它重视度不够。
C.商业银行和余额宝之间的竞争势必水火不容。
D.相关部门将制定金融政策对市场竞争进行调控。
小题3:余额宝作为“搅局者”激活了金融市场这一潭死水,请结合历史或现实,举例谈谈你对这类“搅局者”的认识。(5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 题。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唯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历,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历。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保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小题1:请结合文意,概括文中“常”与“变”的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赏析文中第1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内容不是写雪,为什么以“可以预约的雪”为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梳理文章写作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常”与“变”?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历,评价作者观点。(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子夜》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吴老太爷为逃避“匪乱”,来到上海。一路上,机械的噪音,汽车的臭屁,女儿身上的香气,闪烁的霓虹灯刺激着吴老太爷衰弱的心灵。进入吴府后,吴老太爷忍受不了强烈刺激,脑充血而亡。
B.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屠维岳。屠维岳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吴荪甫又要他使用“反间计”来迷惑分裂工人,果然平息了罢工。
C.少女时代的林佩瑶,和自己的梦中情人雷鸣相恋。但雷鸣随即南下,开始军旅生涯。林佩瑶嫁给了只顾事业的吴荪甫,婚后的她感到空虚寂寞。
D.自称“公债通” 的冯云卿本是破落的乡下地主,在投机公债的时候赔了不少钱,急于挽回败局的他想出了“美人计”,把唯一的女儿冯眉卿送给了赵伯韬以刺探公债市场行情,结果如意以偿。
E.赵伯韬对吴荪甫“经济封锁”,吴荪甫决定以办厂的全部资产去做公债,做最后一斗。结果,刘玉英、韩孟翔反叛,杜竹斋临阵倒戈,吴荪甫惨败。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三国演义》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备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的病难以治好,便派人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吩咐“若子嗣可辅,则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诸葛亮当即表明对刘氏的忠心。刘备交代完后事,驾崩,享年63岁。
B.孔明屡次挑战,司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妇人的丧冠巾帽,外加妇人素缟衣服,写了信装进大盒子送到魏寨,嘲笑司马懿与寡妇没有什么区别。司马懿看完书信,心中大怒,虽接受衣服,却赶走了来使,还派人调查诸葛亮的饮食情况。
C.诸葛亮死前,料定司马懿定会知晓,趁机攻打。便遗命姜维不要发丧,要将自己的尸身保存好,口中放入麦粒,出兵时将自己放在阵前让司马懿看。司马懿引兵追到,看到车上端坐的孔明木像,以为孔明还活着,大惊失色,急忙退兵。
D.曹爽派人到政敌司马懿家拜访,探听虚实。司马懿装得老态龙钟,耳聋眼花,喝汤洒满衣襟,讲话口齿不清。曹爽以为他危在旦夕,对他丧失了警惕。当曹爽跟随小皇帝曹芳出洛阳城,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逼迫曹爽交出权力,后将其***死。
E. 刘禅投降后被安排到洛阳居住,并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他请求司马昭让蜀地乐人跳蜀国舞、唱蜀国曲,同行的蜀国旧臣都痛哭落泪,只有刘禅嬉笑自若,认为“此间乐,不思蜀”。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习惯于直观和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而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再中途修改。这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选自《观世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后,成了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代表了中国人注重直观思维的特点。
B.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C.中国人的直观悟性以非分析的思考统辖中国人的全面、有机、动态的思考方式和习惯。
D.变化即是常态,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小题2:下列各项判断,不能代表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中国古代诗人特别重视诗歌的意境和神韵。
C.天不变,道亦不变。
D.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小题3:请归纳概括本文所述的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哪几个特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