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1分)智慧之书     余光中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智慧之书     
余光中
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往往比旧知识丰富、正确,但是真正的智慧却难分新旧。知识,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却需要再三玩味,反复咀嚼,不断印证。如果一本书愈读愈有味,而所获也愈丰,大概就是智慧之书了。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班扬,生平只熟读一部书:《圣经》。弥尔顿是基督教的大诗人,当然也熟读《圣经》,不过他更博览群书。其结果,班扬的成就也不比弥尔顿逊色多少。真能善读一本智慧之书的读者,离真理总不会太远,无论知识怎么爆炸也会得鱼忘筌的吧。
②叔本华说:“只要是重要的书,就应该立刻再读一遍。”他所谓的重要的书,正是我所谓的智慧之书。要考验一本书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和“岐王宅里寻常见”,我读了几十年,几百遍了,却并未读厌,所以赵翼的话“至今已觉不新鲜”,是说错了。其实,散文、小说、戏剧甚至各种知识性文章等等,只要是杰作,自然也都耐读。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遗,却时常一览不尽。相反地,卷帙浩繁、令人读来废寝忘食的许多侦探故事和武侠小说,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节取胜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后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说,很少依赖情节。诗最少情节,就连叙事诗的情节,也比小说稀薄,所以诗最耐读。
③朱光潜说他拿到一本新书,往往选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不读下去了。我要买书时,也是如此。这种态度,不能斥为形式主义,因为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反之,文字夹杂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乱。所以文字不好的书,不读也罢。有人立刻会说,文字清楚的书,也有一些浅薄得不值一读。当然不错,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浅薄的内容也就一目了然,无可久遁。倒是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某些哲学家之言便是如此。不过这样的哲学家,我也只能称为有分量的哲学家,无法称为清晰动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学家的哲学与唐君毅的相当或相近,而文字却比较清畅,我宁可读他的书,不读唐书。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达上不为读者着想,那就有一点“目无读者”,也就不能怪读者可能“目无作家”了。朱光潜的试金法,颇有道理。
④凡是值得读的智慧之书,都值得精读,而且再三诵读。古人所谓的“一目十行”,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一目十行”只有两种情形:一是那本书不值得读,二是那个人不会读书。精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精读,那当然自由得很;二是被迫精读,那就是以该书或该文为评论、翻译或教课的对象。要把一本书论好、译好或教好,怎能不加精读?所以评论家(包括编者、选家、注家)、翻译家、教师等等都是很特殊的读者,被迫的精读者。这种读者一方面为势所迫,只许读通,不许读错,一方面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经得起这批特殊读者再三精读的书,想必是佳作。经得起他们读上几十年几百年的书,一定成为经典了。普通的读者呢,当然也有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往往接受特殊读者的“意见领导”。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班扬与弥尔顿相比,成就并不逊色多少:这说明知识多不一定就意味着智慧高。
B.古人的经典之作可以让人一读再读,不会生厌;“至今已觉不新鲜”一说未必准确。
C.诗歌情节最少,这是诗歌最耐读的根本原因。
D.一个人必须想得清楚,才能写出清楚的文字;文字夹杂不清,一定意味着写作的人思想混乱。
E.被迫精读者因为有专业训练而且“为势所迫”,所以精读能力要比主动精读者更强。
小题2:对作者所说的“有分量的哲学家”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其人写作,虽有一定的内容,但文字表达却不太清楚。
B.他们思想混乱,因而文字夹杂不清,浅薄得不值一读。
C.他们的作品亦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抹杀。
D.他们称不上“清晰动人的作家”,是因为在文字上有点“目无读者”。
小题3:从全文看,一本书是否为智慧之书,它的试金石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B
小题3:①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1分)②文字的表达是否为读者着想;(1分)③是否经得起特殊读者的再三精读。(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诗歌情节最少”只是诗歌的表象,其耐读的根本原因是有知识性,有内涵。E项,文中只是说被迫精读者“较有专业训练,当然读得更精”,并没说他们精读能力更强。
小题2:
试题分析:该项意思与原文“偶尔有一些书,文字虽然不够清楚,内容却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杀”相矛盾。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二段,答题时注意从段落中提取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核心考点
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1分)智慧之书     余光中①知识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识一定胜过古人,但智慧则未必。新知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想起母亲
鲍山宏
七月的一天,天公作美,太阳好像也歇双休日去了,轻风拂来,垂钓者更是心旷神怡。围塘而钓的四个人,不一会儿都有较满意的收获,其中胡局长钓得最多,林雄乐得一个劲地在心中祈祷:太阳不要露脸,满塘的鱼都贪嘴,只要让爷高兴就成。
林雄出道10年,在本地的建筑行业已是首屈一指的人物。10年前他从一个小泥水匠干起,挑砖、洗灰、砌墙,脏活累活啥都干过。后来老板看重他勤劳朴实,把他培养成一个土木工程师。再后来,林雄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建筑公司。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干技术活林雄在行,可与人打起生意场上的交道,林雄就尝尽了苦辣酸辛。接工程要跑,工程验收要跑,讨工程款还是要跑。有道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渐渐地,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今天他特地到乡下包了一个鱼塘,专门请M局的胡局长一行来钓鱼,因为M局还欠着他15万元的工程款没有结。香不烧好,菩萨不开口,你拿不到钱也只有干瞪眼。
瞧他们钓得不亦乐乎,林雄心中此时泛起一层层喜悦的波纹。林雄正想着自己的心思,那边同来钓鱼的小车司机扯着嗓子叫了起来。
林雄赶忙跑过去:“司机,有什么指示尽管吩咐。”
小车司机说:“你看,哪来的老婆子,捣什么乱,还让人钓不钓鱼了?”
林雄这才发现,一个身躯佝偻的老太太正在塘边用一根竹竿打捞塘中的水草。林雄一愣,刚才光顾高兴,水塘边多出个人来他也没注意。林雄忙跑了过去。
“老人家,你最好换个地方,别人在钓鱼。你这么一搅和,鱼惊了,就不咬钩了。”
老太太抬起头,一双混浊的眼睛看着林雄说:“我每天都在这塘里打水草的,猪崽等着吃呢。”
那边小车司机又嚷开了;“还不快走,哪来的老家伙,这么讨厌!”
林雄看着老太太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老人家,这……”
小车司机又大声叫骂;“老家伙,还不快滚!”
林雄忽然鼻子一酸,猛然扭头冲着司机大骂道:“我操你祖宗!”
塘边的人都愣住了。林雄抹了把脸,伸手要过老太太手中的竹竿说:“老妈妈,你歇歇,我来给你捞!”
第二天,胡局长让人找来林雄。胡局长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填写好的15万元的支票。胡局长说:“林老板,钱可以给你,可你要告诉我,你昨天为什么敢发那么大的火,万一事情弄砸了你就不后悔?”
林雄问:“胡局长,你是要我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胡局长说:“真话,当然是真话。”
林雄说:“胡局长,那时我啥也没考虑,我只想起了我的母亲。”
胡局长听了,拍拍林雄的肩膀说:“兄弟,我也是!”
两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小题1:文中“林雄也跑出了经验,跑出了道道”一句,如何理解?(3分)
小题2:文中关于老太太“一双混浊的眼睛”、“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等语句是何写法?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
小题3:文章结尾,林雄和胡局长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两人的心态相同吗?请加以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夏商周三朝,被中国传统史学家称为“三代时期”。商人性格活泼,注重感官享受,殷墟妇好墓挖掘出的210件礼器中,仅酒器就有方彝、尊、献、壶、爵等15种175件,占全部礼器74%,酒器在墓葬中的批量摆置反映了商人重酒的风气。
《诗•商颂•烈祖》中强调祭祖时美酒的重要性“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中提出:“酒是一方面供祖先神祇享用,一方面也可能是供巫师饮用以达到通神的精神状态。”可见早期的祭祀离不开酒,而祭祀时候的饮酒也有特别的规定,一般先由巫师或祭司饮酒,传达神灵的旨意。
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平民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均为爵、觚等酒器。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现代考古学家认为,这种酒器之所以命名为“爵”,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像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宾主酒酣耳热之时,乐舞表演将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根据《商颂》中的描述,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伴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被总称为“万舞”的舞蹈包括舞者手持马辔的武舞,以及脚踩双杆,类似高跷的林舞。
与商代不同,周代的酒成为了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繁琐而庄重的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对于饮宴具体制度,《礼记》记载了很多严格要求,比如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其使用的酒器也有所差异:“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祭祀之时,酒之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有严格繁琐的规定,比如明确要求祭典时,淡薄的酒放置于内室,甜酒在门边,浅红色的清酒在堂上,清酒在堂下。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一落千丈,随之的春秋战国时代 “礼崩乐坏”,个人生活自由化,诸子百家兴盛。春秋战国时代的饮宴突破了拘谨死板的周代礼仪,《晏子春秋》就记载了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汉代宫室朝堂典章制度沿袭秦代,大大简化。从今天来看,唐、宋可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第二帝国”时代,其强大壮盛,对外开放与交流程度较秦汉“第一帝国”,犹为过之。盛唐时的宫廷宴乐活动,较之秦汉魏晋,富于堂皇奢侈之象。到了元代,中原酒风为之骤然一变,由赵宋王朝时期的文弱细致,变得粗犷豪放。取代元帝国,复兴中原的明代从诞生伊始,就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宴席开始,宫廷教坊司需跪奏一曲,这时所有预宴官皆跪,待皇帝饮毕,文武百官四拜而起,回到座位,各序班官员方进群臣酒盏。从第二爵酒开始,皇帝饮酒时群臣不必下跪,但需候皇帝举饮后,群臣才可自饮。
(节选自2012.3《三联生活周刊》朱步冲《中国酒史:文化的脉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礼器中,大多数都是酒器,而且种类也多;可见酒器最初是一种礼器,而且商代人对酒的重视俨然已成风气。
B.据《诗•商颂•烈祖》记载,酒在当时的祭祀中是十分重要的,“既载清酤,赉我思成。”只有斟上清酒,才能与祖宗神灵沟通。
C.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商代的酒在祭祀中作用有二:其一,供祖先神祇享用;其二,巫师们饮酒达到一定的精神状态方可通神。
D.作者认为,商代祭祀时候的饮酒是有特别规定的,通常先由巫师或者是主持宗教祭祀活动的人饮酒,以传达神灵的旨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考古学家认为,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爵”的造型像一只鸟雀,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因此名“爵”。
B.据《诗经·颂》描述,商朝重要的祭礼都以舞队的“万舞”开始,随着鼓、管、钟、磬等乐器的伴奏,最后在盛大的宴飨中结束。
C.周代饮宴制度有严格的要求,据《礼记》记载,参与祭祀宴会者的身份不同,所用的酒器也不同;酒的种类不同,摆放位置也不同。
D.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宴饮可见一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在饮宴中公开表示“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请无为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饮酒从“三代”开始延至今日,虽各个朝代宴饮制度有所不同,但无不锚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礼制与传统酒文化。
B.酒在商代主要用于祭祀;而到周代则成为王室弘扬“礼制”与仪典的载体,饮酒聚宴往往只是祭祀典礼结束后的附属程序。
C.酒作为宫廷宴乐品,在“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时代,呈现出强大壮盛和堂皇奢侈之象;缘于汉唐的对外开放与交流。
D.宋代酒风文弱细腻,元代酒风粗犷豪放;而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极为推崇程朱理学,致使酒文化带有拘谨繁琐的作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说的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它贯穿始终,就是后文写到的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的工作也不例外。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由广州去香港,离开大陆,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D.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因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本文通过对钱穆一生中所做几件事的叙述,通过对了解他的学生、朋友的话语的引述,表现了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
小题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十几年前卖水变成生意时,已经有人预言,也许某天靠卖空气也能赚钱。未料一语成谶,近日,福建省旅游局在北京推介“清新指数”,现场拿出150罐从福建空运来的“清新福建”空气罐,让参会人员开罐“品尝”。把空气做成“空气罐头”销售,已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据说艺术家杜尚在从法国赴美国的途中被边检人员拦下,被问及鼓鼓的行李包里装有何物,他随口回答“巴黎空气”。这一句玩笑话,触动了杜尚的创作灵感。1919年,他把一个玻璃器皿中的液体抽掉,然后将之命名为“巴黎空气”。杜尚首创的空气罐头是种诗意的艺术,象征着空气无所不在,艺术也无所不在。将“空气罐头”产品化则是一位美国人在日本富士山旅游时萌发的创意。美国人诺克到日本富士山旅游,感觉空气异常清新,就有了将富士山空气拿到市场上出售的想法,经过研究,富士山的空气被制作成“罐头”在日本出售,成为广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近年来,“空气罐头”在我国从无到有,并且有“时髦”之势。早在2007年“FLOW market心灵超市”就出售“空气罐头”,2010年世博会张家界城市日,为推介张家界景区独特的生态环境,时任张家界市长将灌装了张家界景区纯净空气的“空气罐头”赠送给了中国国家馆和五大洲的代表性国家展馆,名噪一时。目前贵州已正式启动制造“空气罐头”计划,预计6月20日前推出。
空气是生物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是大自然无偿奉献给地球的礼物,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和污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是地球本来的面貌。随着人类能力的不断加强,对大自然掠夺的强度不断加大,水污染了,人类发明了“水罐头”—瓶装水,空气变得污浊了,人类又开发了“空气罐头”。  
人越富裕,对美好环境的追求越强烈,环境的价值就越高。“空气罐头”成为一个“噱头”宣传本地优良的环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清新的空气的稀缺,“空气罐头”背后真正含义是人对新鲜空气的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对现实空气污染的控诉和不满,是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它在警告我们,人类对环境的掠夺超过了其承载力,珍惜环境,约束自己破坏环境的行为,否则,连免费的空气都需要付费,这是对人类的惩罚。
“空气罐头”的流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它从“天方夜谭”变成宣传的“噱头”或商品出售,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小题1:对文中“空气罐头的流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这句话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空气罐头”的流行,揭示了人们对商业利益的过度追求,“金钱至上”的心理。
B.“空气罐头”的流行,说明某些国人只会模仿,创意设计能力极度弱化。
C.“空气罐头”的流行,背后是清新空气这一人类最基本物质严重污染的现实。
D.“空气罐头”的流行,反映了为推介旅游资源,有些人竭尽包装宣传之能事。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空气罐头”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承担着旅游营销的重任,出售“空气罐头”旨在吸引更多的人去当地旅游。
B.无形的空气摇身成为有形的商品,我们除了赞叹商家的精明,更应该感叹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
C.空气本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今我们却要花钱享受,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D.作为国人,要读懂“空气罐头”的隐喻,它不应该只是商业噱头,更应成为“治污护绿”的助推剂。
小题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乞丐与富翁的拥抱
【美国】斯坦利·巴比恩
很多年以前,在洛杉矶东部的劳工阶层生活区里居住着一位大富翁。
通常,只要他的门铃一响,就总会有人站在门外向他寻求帮助:有时,是他的某个陷入困境的邻居,他会冲他们微微一笑,然后热情地拥抱他们,并拿出很多钱塞在他们的手上;有时,是某个慈善机构为饱受饥寒折磨的儿童向他募捐,他也是会向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微笑一下,并且热情地拥抱了他们,然后开出一张大额的支票……
一天,一个不幸的乞丐幸运地遇见了这位善良的大富翁,而且久闻他的鼎鼎大名。“真是太好了!”乞丐自言自语地说,“他那么有钱,又乐善好施,他一定能够帮助我的!”虽然他这么想着,但是内心中却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他立刻被这种感觉击垮了,连忙藏起了他的面孔。
大富翁觉得好奇,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摸了摸他那肮脏不堪的脸。顿时,乞丐仿佛触电似的,身子连忙向后退缩。一丝黯然的神色从富翁的眼里掠过,但是,他仍旧挤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缓缓地站起来离开了。
乞丐睁开双眼,坐了起来,突然之间,他的眼前一亮——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正静静地躺在他的脚下。他大喜过望,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好好地大吃大喝一通。但是,就在迈进便利店的一瞬间,他猛地想起了富翁对他充满怜悯的抚摸。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决定从此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收住了即将跨进店铺的脚步,向一位老妇人讨得了两枚十分的硬币,来到了最近的公用电话亭。他要打电话给经纪人,咨询如何使用这100美元。经纪人不厌其烦地给他做了详细、全面的介绍。最后,他果断地说:“我只有100美元,就把它全部投到那个总裁看上去让人讨厌的公司里去吧,哦,就是那个叫微软的公司。”
从这以后,这个乞丐的生活也随着股市的巨变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很多年过去了,那位慷慨、仁慈的富翁仍旧一如既往地生活着——或者晚上吹着时髦的曲调,出门散散步,或者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的客人。
一天,他的门铃又响了起来。他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穿着漂亮的三件套西服的先生。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吗?”他像往常一样和蔼地问道,对于帮助别人他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噢,不,先生,我不需要您为我做任何事,”客人连忙申辩道,“因为,您已经为我做过了!”
“哦?做过了?那我究竟为您做过些什么呢?”他感到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来客神情严肃,郑重地说。看着富翁更加惊异的表情,他继续说道:“我曾经是个乞丐,多年前您慷慨赠予了我100美元,我把它用来投资,从而使我的生活彻底地脱离了贫困。我不再生活在最底层了,而且,在大街上,在人群中我也可以昂首挺胸了。是您使我有了今天,因此,我要感谢您!”
富翁回忆起了往事,他说:“哦,不,先生,您不需要感谢我。那100美元是我给您的,并不是您向我要的。对于任何一个处于您当时那种境况的人,我都会给予帮助的。”
“先生,您听我说,不论是什么原因,我都要感谢您!”来客坚持道。
“可是,我有很多钱,”富翁答道,“我还有很多礼物可以帮助别人,我不需要您的任何回报。”
“是这样的,先生,”客人点点头说,“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任何可以用于回报给您的东西——因为不论我拥有什么,其实也都是您给予我的,只是给予的方式不同而已。今天,我来到您这儿,真的是要真诚地感谢您!”说完,他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富翁。
富翁激动地睁大了眼睛,注视着他的客人——那个老乞丐。多年以来,他一直都是用这个友好的动作向那些前来寻求帮助的人示意的。但是,今天,却还是第一次有人以这种方式来回报他!
顿时,和来客一样,他的眼眶里也盈满了泪水,他们就这样紧紧地拥抱着……老乞丐感受到满足的喜悦,可是,在富翁的心底里,却抽出一丝极细的失落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通过描写富翁多年来向需要帮助的邻居和慈善机构的施舍捐助的行为,表现了富翁的慷慨、仁慈、善良的人性。
B.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仅仅凭借区区100美元的资本,就获得了成功。这一情节的安排缺少必要的铺垫,显得不合理。
C.大富翁在好奇心驱使下,俯下身子,用手轻轻地抚摸乞丐那肮脏不堪的脸,这让乞丐内心中突然涌起一种羞耻的感觉。
D.作者调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深刻印象。
E.小说的人物关系简单,情节发展也起伏不大。结尾对富翁与乞丐拥抱情景的描写意蕴丰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
小题2:小说中的乞丐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富翁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富翁为什么会有一丝失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