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南朝诗,完成题目。入若耶溪(梁)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若耶溪,...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广西自治区模拟题
阅读下面南朝诗,完成题目。入若耶溪
(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东南若耶山下。王籍当时任湘东王萧绎的谘议参军,萧绎为会稽郡的太守。②艅艎(yúhuáng)船名。③阳景(yǐng)日光
(1)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幽静的若耶溪为什么使作者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颈联妙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平静的丛林中传来一阵蝉虫无拘无束的嘶叫,幽静的远山中也响起几声逍遥自在的鸟鸣,这听觉之静在上联视觉之静的基础上继续动中取静,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画面连着一个画面,动态的绝佳描写把若耶溪的幽静推向了极致。
(2)①幽静的若耶溪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溪愈幽静,人的归念和悲愁反而愈强烈,极幽静的自然风光与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在此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静极生动,乐极生悲,因而产生了“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情怀。②借景抒情,借若耶溪幽静之景言自己自己想过拥有平静内心的生活。幽静深远意境创设的另一面是诗人内心感情酝酿、激荡的过程,溪愈静、情愈烈。幽静之极正是感情潮水喷涌的触发点,诗作从这里完成了由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转换。(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南朝诗,完成题目。入若耶溪(梁)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①若耶溪,】;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磷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①裴磷一生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史称“以道义自处,事上尽心,尤嫉朋党,故不为权幸所知。”②把火:手持火把。
(1)裴诗塑造了白牡丹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三月晦日送客
                (唐)崔橹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1)分析诗中“兼”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作者的感情在三、四两句中发生了变化,变化中又流露出另外一种感情,增加了感情的浓度。试做具体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闲闲:从容貌。④迢递:远貌。
(1)请就颈联中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对尾联中“闭关”一词甚为赞赏,认为这个词一语双关很是巧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闭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