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题。浣溪沙① 苏  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雪沫乳花③浮年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题。浣溪沙
苏  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②清洛,冷安徽洛河。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1.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2.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答案
1.C
2.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面的题。浣溪沙① 苏  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雪沫乳花③浮年盏,】;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问题。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注]颠倒:心神恍惚。
1.这首词的上阕化用了唐朝诗人_______的诗句。( )
A.王维
B.韩愈
C.杜牧
D.李贺
2.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下列各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早春景象,而下阕中的“红英间绿苔”描写的是暮春情景。
B.用“如酥”来形容小雨,主要表现出春雨给大地万物带来的滋润和生机。
C.下阕中“花不看开”的意思是盛放的鲜花已失去了含蓄内敛之美,不值得欣赏。
D.这首词化用前人的诗句,因其情景相合,故显得浑然一体,毫无生搬硬套之感。
3.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对这首词作简要的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春日登楼怀归》中“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句很为后人赞赏,试结合诗文加以赏析。   
                                                                                                   
2、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写登楼所见所感,但在情和景的表现上是不同的,试结合诗文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襄邑[注]道中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襄邑:即汴都县,在今日的河南。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
2.下列选项对第一联诗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游人在栽满榆树的百里长堤上,吹了半天的风。
B.行船映衬在两岸的红花之中,榆堤上吹来一阵风,行船半天就走了百里。
C.两岸的落花照红了水中的船影,风吹得百里长堤上的榆树在半空中摇曳。
D.两岸的落花映红了行船,船乘风,沿栽满榆树的长堤,半天就走了百里。
3.从“云”与“我”的关系的角度,对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这首诗是杜甫战乱时第二次游修觉寺所作,诗中是如何体现“后游”的?  
                                                                                         
(2)再游修觉寺让诗人“客愁”全消,但也有人认为诗人的愁并未消减,反而更加浓重。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后两联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此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简要概括并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诗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