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饮 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前两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句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悠闲自得的文人形象。
2.这句是写景,太阳都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际上是劝告那些奔波于龌龊立场中的人们要返回到美好安静的大自然中来。
3.“采菊”这一动作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饮 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阅读《诗经·相鼠》,完成问题。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1.翻译第二节诗,并分析“不死何俟”的句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试分析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中的“而”怎样解释?这两句话之间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鼠喻人,锋芒直指统治者。
B.这首诗将人鼠对照,痛骂统治者不如老鼠。
C.这首诗直抒胸臆,痛斥并鞭挞统治者,锋芒毕露。
D.这首诗连用反复加强了语气,强化了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杜甫的《登高》一诗解说不当的一项
[     ]
A.首联对仗工整,“风”“天”“猿啸”分别与“渚”“沙”“鸟飞”对仗,上下句自然成对,节奏感很强。
B.颔联中的“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势,诗的境界广阔深远,可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漂泊,人生无常。
C.颈联的“万里”“百年”分别从横向(空间)、纵向(时间)两方面着笔,分别与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把诗人的忧思体现得更为深广。
D.尾联中的“繁”字写出了白发增多,“新停”传达出诗人的艰难处境:穷困潦倒、体弱多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句词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为积极。你怎么认为?结合两首词,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