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
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
答案
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梳理和意蕴揣摩的能力。①题第一个空考查写作顺序,先写高处的白云,再写大地上的城、山,“黄河远上”表明作者视线由近及远眺望;第二个空考查品析关键词语,“上”字充满动感,化静为动,赋予黄河动态美;第三个空考查写作手法,用“万仞山”之多陪衬城之“孤”,着眼点在突出“孤城”。②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形象的能力。首句指“黄河远上白云间”;根据题干要求,可从绘画背景点染的角度去评价。③题考查考生把握诗词意蕴、理解诗歌主题的能力。根据描绘揣摩作者内在的主观思想情感。从全词来看,作者描绘景象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大画面,“何须怨”一处可以窥见作者旷达的胸襟。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___________节的情景。(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