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王昌龄                       严维流...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1)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____  ___;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2分)
(2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3分)
答:
(3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5分)
答:
答案
(1)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2)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1分);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3)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2分)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共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语言表达1分。如关键字书写有误、语言表达不简洁、不到位,比较点不清晰等,不得分。
解析
王诗大约是诗人贬时的作品。起句“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严诗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自然,造语清丽流畅,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①——③题。(10分)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王昌龄                       严维流】;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怀宛陵旧游
唐·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跳青山李白楼。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注】“宛陵”即宣城。谢跳任宣城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楼。李白在宣城时常登此“谢公楼”。
⑴诗人将谢跳、青山、李白、楼几个意象组合成“谢跳青山李白楼”,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3分)
答:
⑵前人十分欣赏这首诗的末二句,称之为“诗中画本”。诗人是怎样描画这一幅诗意的画境的?(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⑴诗人与故人分别十年间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诗人只写两处虚景就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4分)
答:
⑵分析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变化。(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⑴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⑵作者通过“秋水”、“平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2分)
答:                                                                            
⑶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枝词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⑴简析首二句诗是怎样写“离恨”的。(4分)
答:
⑵第三句中的“烟波与风雨”有何深刻含义?在诗中起何作用?(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诗后问题。(9分)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⑴《武昌阻风》与下面两首诗艺术手法相同,请作简要分析。(3分)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国流。(岑参《西过渭州》)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答:
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旨。(2分)
答:
⑶全诗抒情委婉曲折,请说出诗句“与君尽日闲临水”中的“君”指的是什么?该句的“闲”是否是“悠闲”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